-----------
-----------
- 心神不寧、 心火; 朱砂
- 肝陽; 龍骨 牡蠣 珍珠 紫貝齒 磁石
- 痰濁; 遠(yuǎn)志 竹瀝
- 熱病 ;羚羊角 玳瑁
- 陰虛; 百合 麥門冬 天門冬
- 血虛; 阿膠 龍眼肉 桑椹 龜板 玉竹 蓮子 夜交藤 合歡皮 酸棗仁 柏子仁
- 氣血虛 ;人參 西洋參 沙參
- 氣陰不足; 五味子
-
-
- 神昏、 熱病 ;蘇合香 冰片 麝香
- 濕濁; 遠(yuǎn)志 石菖蒲
-
-
- 嘔吐; 風(fēng)寒 生姜 紫蘇 佩蘭 藿香 香薷
- 胃寒; 吳茱萸 高良姜 白豆蔻 蓽澄茄 小茴香 半夏 干姜 生姜 丁香 砂仁 檀香 草果 花椒 胡椒 沉香刀豆
- 胃熱 ;蘆根 竹茹 黃連 枇杷葉 白茅根
- 氣滯 ;橘皮 紫蘇 砂仁 柿蒂 檀香 刀豆 沉香 fo手 香櫞 旋覆花 白豆蔻 草豆蔻 吳茱萸 木香
- 傷食; 麥芽 神曲 山渣 雞內(nèi)金 萊菔子
- 痰濁; 橘皮 半夏 生姜 茯苓 旋覆花
- 濕熱; 黃連 黃芩 龍膽草
- 反胃; 沉香 半夏 丁香
-
-
- 呃逆 ; 柿蒂 刀豆 丁香 沉香 代赭石 旋覆花 蓽澄茄
-
-
- 泄瀉; 氣滯 木香 檳榔片
- 寒濕 ;草果 草豆蔻 砂仁
- 水濕 ;澤瀉 茯苓
- 濕熱 ;黃連 黃芩
- 暑濕 ;車前子 滑石
- 脾虛; 白朮 山藥 茯苓 扁豆 甘草 芡實 蓮子 生麻 煨葛根 艾葉 菟絲子 仙鶴草 薏苡仁
- 脾寒 ;吳茱萸 制附子 砂仁 干姜 花椒 蓽芨 高良姜 胡椒
- 腎虛 ;益智仁 五味子 吳茱萸 補(bǔ)骨脂
- 脾腎虛 ;肉豆蔻 赤石脂 禹余糧 罌粟榖 金櫻子 訶子 石榴皮 樁皮 五倍子 烏梅 五味子
-
-
- 痢疾、 濕熱。 黃柏 黃連 黃芩 苦參 秦皮 馬齒莧 白頭翁 鴉膽子 穿心蓮 金銀花 大黃 仙鶴草
- 寒濕; 蒼朮 厚樸 木香 炮姜 肉桂
- 疫毒痢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 銀花 鴉膽子 赤芍 豬膽汁
- 休息痢 ;白頭翁 黃連 苦參 鴉膽子
- 噤口痢 ;石蓮子 石菖蒲
-
-
- 梅毒、麻風(fēng)、 梅毒 ;土茯苓 輕粉 大風(fēng)子 升藥 苦參
- 麻風(fēng) 大風(fēng)子 苦參 蛇蛻 皂刺 皂莢
-
-
- 脫肛 ; 柴胡 生麻 黃耆 枳實 枳殼 桔梗 葛根 白礬 五倍子
-
-
- 便秘 、實熱; 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 番瀉葉 蘆薈 決明子 虎杖 豬膽汁
- 燥熱; 麻子仁 郁李仁 冬葵子 桃仁 瓜蔞 杏仁 蘇子 決明子 肉蓯蓉 蜂蜜 鎖陽 胡桃肉 當(dāng)歸 天門冬 桑椹 何首烏 生地 黑脂麻
- 氣秘 ;沉香 檳榔 枳殼
- 虛秘 ;蜂蜜 柏子仁 黑芝麻 生白朮
- 冷秘 ;硫磺 巴豆 火麻仁 肉蓯蓉
- 中氣下陷; 黃耆 人參 升麻 柴胡 葛根 枳實 枳殼 桂枝
-
-
- 淋證、 熱淋; 車前子 扁蓄 瞿麥 石韋 木通 通草 山梔 燈心草 蘆根 竹葉 黃柏 苦參 冬葵子 穿心蓮 金錢草 海金砂 琥珀 土茯苓 黃芩 赤芍 白花蛇舌草 地龍 滑石 地膚子 澤瀉 白茅根 蒲公英 魚腥草 白斂 大黃 虎杖 鴨跖草
-
- 血淋; 蒲黃 大薊 小薊 生地 白斂 海金砂 石韋 琥柏 牛膝 赤芍 白茅根
- 石淋; 金錢草 海金砂 琥珀 石韋 雞內(nèi)金
- 膏淋; 菖蒲 卑解 海金砂
- 陰虛 ;生地 知母 黃柏
-----------
- 水腫; 表證水腫 麻黃 桂枝 浮萍 香薷
- 皮水; 生姜皮 大腹皮 桑白皮 五加皮
- 陽虛; 附子 肉桂 桂枝
- 氣虛 ;黃耆 黨參
- 脾虛 ;白朮 薏苡仁 茯苓
- 寒濕 ;桂枝 附子 北五加皮
- 水濕 ;澤瀉 石韋 赤小豆 五加皮 桑皮 澤蘭 益母草 矮地草 葶藶子
- 濕熱; 大戟 芫花 甘遂 商陸 巴豆 牽牛 防己 石韋 葫蘆 海藻 昆布 輕粉 葶藶子 白茅根 羅布麻 冬瓜皮 車前子 冬葵子 半邊蓮
-
-
- 汗證 、自汗營衛(wèi)不和; 桂枝 白芍
- 肺氣不足 ;白朮 黃耆 五味子
- 熱yin于內(nèi) ;知母 石膏
- 盜汗心血不足; 酸棗仁 浮小麥 五味子
- 陰虛火旺; 地骨皮 山萸肉 麻黃根 知母 烏梅
- 脫汗 ;人參 附子 白朮 黃耆 五味子 鍛龍骨 鍛牡蠣
- 黃汗; 梔子 茵陳
-
-
- 黃疸 ;陽黃(濕熱) 黃芩 黃柏 黃連 大黃 茵陳 只子 虎杖 苦參 郁金 秦艽 龍膽草 蒲公英 山豆根 地錦草 金錢草 白鮮皮 赤小豆 白茅根 豬膽汁 矮地茶
- 陰黃;(寒濕) 肉桂 干姜 附子 白朮 茯苓 茵陳
-
-
- 消渴; 上消 花粉 五味子 人參 麥冬
- 中消; 葛根 石斛 黃精 花粉
- 下消; 熟地 山萸肉 五味子 知母
-
-
- 瘧疾 ; 柴胡 常山 青蒿 鴨膽子 草果 檳榔 馬鞭草 黃芩 何首烏 朱砂 仙鶴草 雄黃 砒石 鉛丹 毛
-
-
- 斑疹 ;血熱發(fā)斑 生地 犀角 玄參 赤芍 丹皮 大青葉 藏紅花 紫草 青黛
- 麻疹; 葛根 升麻 薄荷 牛蒡 荊芥 紫草 檉柳 蟬蛻 浮萍 香薷
- 風(fēng)疹; 防風(fēng) 苦參 荊芥 蟬蛻 地膚子 蛇床子 凌霄花 白芷 刺蒺藜
- 濕疹 ;黃芩 穿心蓮 白鮮皮 徐長卿 海桐皮 蠶砂 藿香 通草 地榆 龍骨 烏賊骨 珍珠母 硫磺 蛇床子 松香
-
-
- 疥癬 ; 巴豆 芫花 千金子 海桐皮 大楓子 羊蹄 凌霄花 木槿花 蛇床子 松香 大蒜 皂礬 明礬 輕粉 磁石 雄黃 硫磺 苦楝子 川楝子 徐長卿 砒石 斑蝥 蘆薈 樟腦
-
-
-
- 瘰嚦癭瘤 ; 穿山甲 夏枯草 月季花 凌霄花 白附子 海浮石 海蛤殼 黃藥子 白殭蠶 露蜂房 瓦楞子 斑蝥 砒石 貝母 半夏 大戟 連翹 玄參 雄黃 硫磺 牡蠣 昆布 守宮 全蝎 蜈蚣 貓爪草
-
-
- 跌打損傷 ; 丹皮 赤芍 紅藤 大黃 松節(jié) 三七 川芎 乳香 沒藥 虎杖 桃仁 紅花 牛膝 蟅蟲 水蛭 虻蟲 降香 澤蘭 蘇木 麝香 續(xù)斷 當(dāng)歸 血竭 樟腦 馬錢子 合歡皮 洋金花 矮地茶 劉寄奴 自然銅 益母草 海風(fēng)藤 尋骨風(fēng) 徐長卿 木芙蓉葉
-
-
-
- 痹證 、偏行痹 ;防風(fēng) 天麻 蔓荊子 尋骨風(fēng) 海風(fēng)藤 千年健 露蜂房 全蝎 蜈蚣 秦艽 白花蛇 烏梢蛇 蛇蛻 絡(luò)石藤 徐長卿 馬錢子 羌活 蒿本; 川芎 絲瓜絡(luò)
- 痛痹 ;麻黃 附子 桂枝 蒿本 烏頭 肉桂 細(xì)辛 仙茅 yin羊藿 葫蘆巴
- 著痹; 蒼耳子 羌活 毒活 蠶砂 松節(jié) 蒼朮 卑解 木瓜 松香 薏苡仁 石菖蒲
- 偏濕熱; 豨僉草 臭梧桐 絡(luò)石藤 海桐皮 木通 黃柏 地龍 防己 秦艽
- 偏熱 ;桑枝 紅藤 白鮮皮 忍冬藤
- 久病風(fēng)濕; 五加皮 桑寄生 千年健 巴戟天 yin羊藿 天麻 牛膝 仙茅 狗脊 虎骨 續(xù)斷 川烏 草烏 威靈仙 雷公藤
-----------
- 內(nèi)傷發(fā)熱— 陰虛內(nèi)熱; 鱉甲 知母 丹皮 青蒿 秦艽
- 氣虛發(fā)熱; 黃耆 人參 甘草
- 肝經(jīng)郁熱; 龍膽草 柴胡 梔子 丹皮 薄荷
- 瘀血發(fā)熱; 丹參 赤芍 丹皮 牛膝 益母草 生蒲黃 五靈脂
-
-
- 痛經(jīng); 氣滯 柴胡 香附 烏藥 薄荷 川楝子 郁金 荔枝核
- 血瘀; 川芎 丹參 益母草 桃仁 紅花 當(dāng)歸 五靈脂 蒲黃 乳香 沒藥 王不留行 蘇木 月季花 澤蘭 赤芍 牛膝 三棱 莪朮 桂枝 山渣 瞿麥 延胡索 郁金 姜黃 虎杖 雞血藤 穿山甲 蟅蟲 水蛭 白花蛇 凌霄花 劉寄奴 牡丹皮 茜草 矮地茶 琥珀 麝香 薄荷 血竭 紅藤 千金子
- 寒濕; 肉桂 桂枝 吳茱萸 艾葉 炮姜 烏藥
- 氣虛 ;黨參 人參 黃耆
- 血虛; 當(dāng)歸 熟地 白芍 雞血藤
-
-
- 胎動不安; 氣虛 人參 黃耆 白朮
- 血虛; 當(dāng)歸白芍 熟地 阿膠
- 腎虛 ;桑寄生 續(xù)斷 杜仲 菟絲子
- 血熱; 黃芩
- 氣滯; 砂仁 蘇梗
-
-
- 乳汁不通 ; 穿山甲 王不留行 漏蘆 路路通 木通 通草 冬葵子
-
-
- 帶下; 濕熱 黃柏 苦參 澤瀉 黃連
- 虛寒; 銀杏 艾葉 狗脊 鹿茸
- 寒濕; 白芷 蒼朮 白朮 艾葉 烏賊骨
- 腎虛 ;龍骨 牡蠣 菟絲子 韭子 石榴子 蓮子 芡實 金櫻子 桑螵蛸 烏賊骨
- 陰腫陰癢; 苦參 龍膽草 萹蓄 蛇床子 仙鶴草 白鮮皮 地膚子 枯礬 百部 花椒 黃柏 蒼朮
-
-
- 出血、 血寒; 灶心土 艾葉
- 血熱 ;木賊 梔子 黃芩 馬勃 地骨皮 大黃 石韋 貫眾 大薊 小薊 地榆 白茅根 槐花 槐角 側(cè)柏葉 茜草 郁金 代赭石 西洋參 牛膝 桑葉
- 血瘀 ;花蕊石 三七
- 諸因 ;紫珠 仙鶴草 白及 棕櫚炭 蒲黃 烏賊骨 耦節(jié) 刺猬皮
-
-
- 燙傷 ; 大黃 地榆 黃柏 紫草油 斷石膏 虎杖 側(cè)柏葉 四季青 白斂 寒水石 木芙蓉葉 紫珠
-
-
- 毒蛇咬傷 ;半枝蓮 馬齒莧 半邊蓮 紫花地丁 白花蛇舌草 青木香 黃藥子 金錢草 白附子 虎杖 五靈脂 穿心蓮 徐長卿 雄黃
-
-
- 瘡瘍— 陽性; 黃連 黃柏 黃芩 牛黃 大黃 黃藥子 雄黃 荊芥 白花 蔥白 升麻 牛蒡子 天花粉 玄參 金銀花 連翹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青帶 熊膽 土茯靈 魚腥草 馬齒莧 敗醬草 夏枯草 白花蛇舌草 漏蘆 白斂 山慈菇 四季青 綠豆 芒硝 甘遂 大戟 牽牛子 商陸 豨僉草 赤小豆 大薊 小薊 益母草 紫豬 豬膽汁 朱砂 山豆根 丹皮 赤芍 穿心連 白鮮皮 金錢草 白及 川芎 乳香 丹參 虎杖 穿山甲 澤蘭 半夏 皂莢 皂角刺 貝母 遠(yuǎn)志 合歡皮 玳瑁 全蝎 蜈蚣 白殭蠶 甘草 續(xù)斷 生首烏 明礬 皂礬 斑蝥 絲瓜絡(luò) 木芙蓉葉
- 陰性 珍珠 孩兒茶 松香 馬錢子 斑蝥 明礬 爐甘石 鉛丹 升藥 輕粉 砒石 龍骨 當(dāng)歸 鍛石膏 血竭 烏賊骨 白及 黃耆 黨參 人參 半夏 沒藥 乳香 穿山甲 皂角刺 熟地 肉桂 鹿茸 白芥子 麻黃 阿膠
-----------
- 抽搐 ;實熱 青黛 牛黃 熊膽 龍膽草
- 溫?zé)?/strong> ;牛黃 麝香 羚羊角
- 痰熱 ;牛黃 白姜蠶
- 肝陽 ;琥珀 珍珠 龜板 龍骨 酸棗仁
- 風(fēng)痰; 天南星 白附子 天竺黃 竹瀝 竺黃 礞石 甘遂 皂莢 全蝎 白菊花 蜈蚣 膽礬 藜蘆 雄黃 明礬 琥珀 白花蛇 烏梢蛇
-
-
- 蟲證; 蛔蟲 使君子 川楝子 榧子 蕪荑 花椒 雷丸 蘆薈 烏梅 雄黃 牽牛子 檳榔 南瓜子 鶴風(fēng)
- 鉤蟲; 苦楝皮 雷丸 檳榔 榧子 貫眾 皂礬
- 蟯蟲; 檳榔 苦楝皮 鶴風(fēng) 榧子 貫眾 百部
- 條蟲; 南瓜子 檳榔 鶴草芽 雷丸 榧子 貫眾
-
-
- 梅核氣 ; 蘇葉 茯苓 生姜 半夏 厚樸
-
-
- 中毒、 汞毒; 土茯苓
- 砷毒; 防風(fēng) 甘草 綠豆
- 魚蟹毒; 生姜 蘆根 蘇葉
- 烏頭毒; 生姜 綠豆
- 蟾蜍毒 ;紫草
- 白果毒; 甘草 白果殼
- 杏仁毒 ;杏樹皮 甘草 綠豆半夏、南星毒 生姜 白礬 綠豆 甘草
- 百藥毒; 綠豆 甘草
-
- 鏈霉素中毒; 骨碎補(bǔ)
-
-
-
- 癌癥— 胃癌; 白花蛇舌草 藤梨根 喜樹 囪砂 蛇莓 龍葵
- 肺癌; 喜樹 半枝蓮 白花蛇舌草
- 肝癌; 半枝蓮 馬錢子 白英 斑蝥
- 喉癌; 天葵 山豆根
- 膀胱癌; 白英 天葵
- 直腸癌 ;囪砂 黃精 九節(jié)茶
- 惡性淋巴癌 ;長春花 天葵
- 白血病; 長春花 喜樹
- 乳癌; 山慈菇 露蜂房 天葵 喜樹 長春花
- 宮頸癌; 莪朮 農(nóng)吉利 白英 蛇莓 龍葵
-
-----------《藥經(jīng)》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弗俱,故醫(yī)者識脈,方能識病。
病與藥對,古人惟用一藥治之,氣純而功愈速。今人不識病源,不辨脈理,用藥雜亂,則功用不專,而獲效者鮮矣。是以醫(yī)之用藥如用兵焉,料敵出奇者,將之謀也;破軍殺賊者,士之力也;審度病機(jī)者,醫(yī)之智也;攻邪伐病者,藥之能也。
非士無以破敵,非藥無以攻邪,故良將養(yǎng)士,上醫(yī)蓄藥。然不知士何以養(yǎng)?不知藥何以蓄?夫士猶有情實可考,才略可試,尚曰難知,況乎藥石無情,才性莫測,即非言論之可考,又非擬議之可及,而欲知其的然不謬,非細(xì)心窮究,其孰能與?假令嘗試漫投,則下咽不返,死生立判,可不大懼耶!
上古之人,病生于六yin者多,發(fā)于七情者寡,故其主治,嘗以一藥治一病,或一藥治數(shù)玻今時則不然,七情彌厚,五欲彌深,精氣既虧,六yin易入,內(nèi)外膠固,病情殊古,則須合眾藥之所長,而又善護(hù)其所短,不但既明寒熱補(bǔ)瀉之性,貴在熟得損益變化之情,我心之意見,與藥之性情,如契合神交,方能得心應(yīng)手,共圖平定之功,則斷無傷生之誤矣。尊生者可不潛心細(xì)究乎?
-----------五臟苦欲補(bǔ)瀉乃用藥第一義也,何則?五臟之內(nèi),各有其神,神各有性,性復(fù)各殊,故形而上者神也,有知而無質(zhì),形而下者塊然者也。五臟之體也,有質(zhì)而無知;各各分?jǐn)嗾咭。肝藏?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皆指有知之性而言;即神也。神也者;陰陽不測之謂也。
是形而上者,藏之性也。惟其無形,故能主乎有形。所謂苦欲者,猶言好惡也。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之所好也,即補(bǔ)也。苦者,是本臟之神之所惡也,即瀉也。補(bǔ)瀉系乎苦欲,苦欲因乎臟性,不屬五行,未落陰陽,其神用之謂與!如肝苦急,急則有摧折之意焉,故苦而惡之,急食甘以緩之,緩之是使遂其性也。且扶蘇條達(dá),木之象也,升發(fā)開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散之,解其束縛也,是散即補(bǔ)也。心苦緩,蓋心為君主神名之性,喜收斂,而惡散緩,急食酸以收之、收之是使遂其性也。
且心君本自和調(diào),若邪熱乘之則躁急,急食咸以軟之,軟者,和調(diào)之義,除其邪熱,以軟其躁急堅勁之氣,使復(fù)其平,下交于腎,得既濟(jì)之道,故軟即補(bǔ)也。脾苦濕,宜健而不宜滯,若濕乃滯矣、急食苦以燥之,使復(fù)其性之所喜,脾斯健矣。若已過燥,則復(fù)欲緩之,稼穡之化,甘先入脾,故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bǔ)之。肺為氣主,常則氣順,變則氣逆,逆則違其性也,故宜急食苦以泄之。且肺主上焦,其政斂肅,故其性喜收,宜急食酸以收之。更賊肺者,熱也,肺受熱邪,急食辛以瀉之,不斂則氣無所管束,是肺失其職也。故宜收之以酸,使遂其收斂之性,以清肅于上,收之是即補(bǔ)也。
腎苦燥,蓋腎藏精與志;而主五液,乃屬真陰水臟;其性本潤,而惡涸燥,故宜急食辛以潤之。且腎欲堅,蓋腎非堅,則無以稱作強(qiáng)之職,但四氣以遇濕熱即軟,遇寒冷即堅;五味以得咸即軟,得苦即堅,故宜急食苦以堅之,以遂其欲堅之性也,是堅即補(bǔ)也?嘤疵,而五味更當(dāng)詳審。水曰潤下,潤下作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從革,從革作辛;土爰稼穡,稼穡作甘?嗾咧毙卸,辛者橫行而散,酸者束而收斂,咸者止而軟堅,甘之一味可上可下,土位居中,而兼五行也,淡之一味,五臟無歸,專入太陽而利小便也。然草木有形無情之藥,各逞一性以為功。
人稟五行有神有情之體,全以陰陽變化制伏,相成相長以為之用。倘失調(diào)抱疴,驅(qū)藥救弊,徒知以寒治熱,則熱病轉(zhuǎn)生,以熱治寒,而寒病轉(zhuǎn)劇,惟宜求其本以衰之,因所因以伏之。即《經(jīng)》所謂:"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斯無增氣偏勝之害,而得和平長養(yǎng)之宜,令無情以至有情,皆出用藥者神明變化之用,學(xué)者可不潛心默會其旨乎!昔賢祝醫(yī)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嗟呼!醫(yī)之神良,盡乎此矣。
-----------凡諸草木蟲魚,各有相宜地產(chǎn),氣味功力,自異尋常。奈有因憚遠(yuǎn)路艱難,取近所產(chǎn)充用,殊不知,功力緩緊略殊者,倘倍加猶足去病,如氣味純駁大異者,若妄餌,必致?lián)p人。他如齊州半夏、華陰細(xì)辛、銀夏柴胡、甘肅枸杞、茅山
玄胡索、
蒼術(shù),懷慶干山藥、
地黃、歙
白術(shù)、綿
黃芪、上黨參、交趾桂,每擅名因地,地勝藥靈。更宜家園者,勿雜山谷自產(chǎn),菊花、
桑根皮是爾;蛞松焦日,難混家園所栽,
芍藥、
牡丹皮為然。云在澤,取滋潤澤旁,匪止?jié)商m葉也。云在石,取清潔石上,豈特石菖蒲乎?東壁土及各土至微,用亦據(jù)理。千里水并諸般水極廣,烹必合宜,總不悖于《圖經(jīng)》,才有益于藥劑。
收采按時月?草木根梢收采,惟宜秋末春初,春初則津潤始萌,未充枝葉。秋末則氣汁下降,悉歸本根。莖葉花實然各有所宜,采未老枝莖,汁正充溢,摘將開花蕊,氣尚包藏,實收已熟味純,葉采新生力倍,入藥誠妙,治病方靈。其諸
玉石、禽獸、蟲魚,或取無時,或收按節(jié),各有深義,宜謹(jǐn)遵依。
藏留防耗壞?凡藥藏貯,宜常提防。見雨久著火頻烘,遇晴明向日旋曬,粗糙懸架上,細(xì)膩置潭中。人
參須和細(xì)辛,冰片必同燈草,麝香宜蛇皮裹,硼砂共綠豆收,生姜澤老沙藏,山藥候干灰窯,沉香、真檀香甚烈,包紙須重,繭水、臘雪水最靈,埋阱宜久。其法甚多,類推隅反。
貿(mào)藥辨假真? 藥多欺罔,不可不詳。
鐘乳令
白蠟煎,細(xì)辛使宜水漬,當(dāng)歸酒灑取潤,枸杞蜜拌為甜,螵蛸膠于桑枝,蜈蚣珠其足赤,此將歹作好,仍以假亂真。齊苨指人參,木通混防己,古壙灰云死龍骨,茵蓿根謂
土黃芪,麝香搗荔核摻藿香,采
茄葉雜研石膏和輕粉,收
苦薏當(dāng)菊花,賣郁金實是姜黃,土當(dāng)只稱獨(dú)活,小半夏煮黃為胡索,嫩松梢鹽潤為蓯蓉,草豆蔻將果仁充,南木香以西呆抵。煮
雞子及鯖魚枕善能造琥珀熬
廣膠入蕎麥面炒黑作阿膠,枇杷蕊代款冬
驢腳骨捏虎骨,
松脂攪
麒麟竭,番硝插
龍腦香,桑根白皮,株干者安是?牡丹根皮,枝梗者豈真?如斯之類,巧詐百端,本資卻病,反致殺人。此誠大關(guān)緊要,如若小節(jié)尋常,務(wù)考究精詳,免乖違荼毒。
-----------古人口咬碎,故稱口觜,以刀代之,惟憑銼用,猶曰咀片,不忘本源。諸藥銼時,須要得法,或微水滲,或略火烘,濕者候干,堅者待潤,薄薄切勻,才無碎末。仍忌銼多留久,恐走氣味不靈,旋銼應(yīng)人,速能求效。根梢各治,尤弗混淆。生苗向上者為根,氣脈以上,入土垂下者為稍,氣脈下行,中截為身,氣脈中守。上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蓋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凡服百藥,忌食其心,心有毒也。
制造資水火 凡藥制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功力緩而且氣味反失;鹬扑,有煅、有泡、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漬、或泡、或洗之勿等。水火共造制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配制更多,用惟一理,酒制升提,姜制發(fā)散,入鹽走腎臟,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jīng),且資住痛,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制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陳壁土制,竊真氣驟補(bǔ)中焦,麥麩皮炒,抑酷性,勿傷上膈,
烏豆湯、甘草湯漬曬并解毒,致令中和,羊
酥油豬脂油涂燒,咸滲骨容易脆斷,有剜去瓤,免脹,有抽去心,除煩,病熱者,藥多生用,虛寒者,便宜或蜜炙或酒炒矣。
治療用氣味?
治療貴方藥合宜,方藥在氣味合用。先圣設(shè)繩墨而取曲直,后哲出規(guī)矩以為方圓。然物之生也,必稟乎天,其成也,必資乎地,故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氣化則精生,味化則形長,故地產(chǎn)養(yǎng)形,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天產(chǎn)養(yǎng)精,精不足者補(bǔ)之以味,是以氣者天也。氣有四,溫、熱者,天之陽,寒、涼者,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味者地也,味有六,辛、甘、淡者,地之陽,酸、苦、咸者,地之陰,陽則浮,陰則沉。有使氣者,有使味者,有氣味俱使者,有先使氣后使味者,有先使味后使氣者。更有因象而使,因色而使,因意而使者,不可一例而拘。
有一藥二味或三味者,有一藥一氣或二氣者。熱者多,寒者少,寒不為之寒,寒者多,熱者少,熱不為之熱;蚝疅岣靼攵蓽,或溫多而成熱,或涼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齲又或寒熱各半,晝服之,則從熱之屬而升,夜服之,則從寒之屬而降。至于晴日則從熱,陰雨則從寒,所從求類,變化不一也。然酸咸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仍升而使之降,須其抑也。沉而使之浮,須其載也。辛散也,其行之也橫,甘緩也,其行之也上,苦瀉也,其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縮,咸軟也,其性舒,上下舒縮橫之不同又如此。若夫熱藥之性,其傷人也必僭,以火曰炎上也。寒藥之性,其傷人也必濫,以水曰潤下也。不僭不濫,而獨(dú)傷中焦沖和之氣者,必?zé)o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