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人參須 |
漢語拼音 | she xu |
英文名 | panax ginseng C.A.Mey. |
藥材基原 | 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細支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質(zhì),圓柱或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復(fù)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shù)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復(fù)葉,2年復(fù)葉,最多可達6片復(fù)葉;小葉5,偶有7片,小葉柄長1-3cm;小葉片披針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葉較小,長2-4cm,寬1-1.5cm,上部3小葉長4.5-15cm,寬2.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沿葉脈有稀疏細剛毛,下面無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梗長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圓球形;花小,直徑2-3mm;花萼綠色,5齒裂;花瓣5,淡黃綠色,卵形;雄蕊5,花絲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離。果實為核果狀漿果,扁球形,直徑5-9mm,多數(shù),集成頭狀,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2顆,乳白色,直徑4-5mm,扁平圓卵形,一側(cè)平截;ㄆ5-6月,果期6-9月。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9月中、下旬收獲參根時收集,加工成白直須、白彎須、紅直須、紅彎須等藥材規(guī)格。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人參須中總皂甙含量為11.52%,總皂甙元含量為2.07%,其中人參二醇(panaxadiol)占35.04%,人參三醇(panaxatriol)占39.68%,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占9.88%。生曬參須中總皂甙含量為8.28%,其中屬原人參二醇類的皂甙含量為4%,屬原人參三醇類的皂甙含量為1.63%,屬齊墩果酸類的皂甙含量為0.48%。紅參須中總皂甙含量為5.9%,其中含有人參皂甙(ginsenoside)-Ro、Rb1、-Rb2、-Rc、-Rd、-Re、-Rf、-Rg,以-Rb1和-Rb2的含量較高。又含一新的多肽,命名為RGHP-ⅡB2,系33肽,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3380。還含14種氨基酸,以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含量最高。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抗腫瘤作用:給用二甲基奶油黃(4-dimethy-laminoazobenzene,DAB)誘發(fā)肝癌的大鼠灌服人參須糖漿(含生藥0.5g),可提高其酸性α-乙酸萘酯酶(ANAE)陽性淋巴細胞的百分率,使肝癌發(fā)生率降低,腫塊減小,分化程度增高,癌灶范圍有纖維組織增生和淋巴細胞浸潤。提示人參須糖漿能促進機體細胞免疫,對化學致癌劑誘發(fā)肝癌有預(yù)防或控制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苦;性平 |
歸經(jīng) | 歸肺;胃經(jīng) |
功效 | 益氣;生津;止渴 |
功效分類 | 益氣藥;生津藥;止渴藥 |
主治 | 咳嗽吐血;口渴;嘔逆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或泡茶。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論參須藥性偏于下行降泄張石頑:"參須,治胃虛嘔逆,咳嗽失血等證,亦能獲效,以其性專下行也。若治久痢滑精,崩中下血之證,每致增劇,以其味苦降泄也。"(《本經(jīng)逢原》) 2.論參須功效與人參、參條的區(qū)別。 3.吳儀洛:"參須,生津補血。亦橫生蘆頭上而更細者,其性與參條同,而力尤薄。要知參條、參須,不過得參之余氣,危險之證,斷難倚仗。"(《本草從新》) 4.張山雷:"參須論其質(zhì)地本與人參無所同異,但遼產(chǎn)、高麗產(chǎn),一清一溫,亦當分別主治,方不貽誤。其為參之余體,力量薄弱,初不待言,其較巨者,形如北沙參,如懷牛膝,尤有功用可言。若其末尾,則如絲如發(fā),幾于氣味俱無,何能呈效?惟生津止渴,微有養(yǎng)液之用耳。若陰虛火升,肝膽之陽上熾,用此潛陽降火,尤為相宜。"(《本草正義》)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anax ginseng C.A.Mey. |
科屬分類 | 五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