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Bai hua she
|
維藥名 | 查爾 衣朗
|
別名 | 阿法興牙、阿夫雨牙、阿福阿耶、哈亦也《回回藥方三十六卷》,艾非阿、文也、馬日《明凈詞典》。
|
考證 | 《醫(yī)學大全》載:“蛇的種類很多,根據(jù)大小、顏色、有無毒性等的不同,分為多種。白花蛇,是蛇的一種;細長,外皮黑色,有白色環(huán)帶斑紋,腹部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點。”根據(jù)上述維吾爾醫(yī)本草所述藥物特征和實物對照,與現(xiàn)代維吾爾醫(yī)所用白花蛇一致。
|
中藥材基原 | 為眼鏡蛇科動物銀環(huán)蛇的干燥體。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銀環(huán)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成蛇全長1~1.6m,頭較小,尾細長而尖,吻鱗寬大于高,鼻間鱗寬約為長的1.5倍,前額鱗寬大于長,長為鼻間鱗長的2倍,額鱗長稍大于寬,眼上鱗的長約和前額鱗的長相等;顱頂鱗長約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鼻孔橢圓形,開口于兩鼻鱗之間。眼前鱗1片,眼后鱗2片,無頰鱗。前預鱗1~2片。上唇鱗7片,第3、4兩片人眼;上唇鱗與上唇片等,前4片前額鱗相接。體鱗光滑15行,背部中央的一行鱗片特別大,呈六角形。腹鱗198~218片,肛鱗單一,尾下鱗單行,40~53片。體鱗黑色,每隔3或3鱗半有約1鱗左右的白色環(huán)帶斑紋,體部有35~45環(huán),尾部9~16環(huán)。腹部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點。
棲息于平原及山腳多水之處,為有毒蛇類。我國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并有養(yǎng)殖,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湖北、貴州、云南等地也有分布。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夏秋兩季捕捉幼蛇;如人工飼養(yǎng)則取卵孵化后1~2星期的小蛇,剖腹取出內(nèi)臟,抹凈血跡,用乙醇浸泡處理后,以頭為中心盤成圓盤狀,用竹簽橫穿固定,曬干或烘干。
商品加工和市場中銷售的規(guī)格以小為好,稱小白花蛇。小蛇出生7d左右進行加工,規(guī)格最好。7d以前加工的表皮光澤較差,如至半月者則稍嫌大些。加工時將小蛇放入盛酒的容器中,待死后取出,用小刀剖開腹部,去五臟洗凈,再用酒浸1d,曬至半干盤成圓盤,頭在內(nèi),尾在外,頭略翹起,尾根末部夾在蛇口內(nèi),用竹枝兩條,交叉插入蛇身,以保其圓盤形狀,曬至干。藏于通風干燥處,注意防蟲蛀。大白花蛇一般為野蛇,常在4~8月捕捉后,剖開腹部,取出內(nèi)臟,用竹片撐開,以火烘干。
|
藥材鑒別 | 國內(nèi)市場將白花蛇分大白花蛇和小白花蛇兩種:
大白花蛇 干燥蛇體呈圓盤形,頭在中央,盤徑15~25cm,蛇身直徑1.5~3cm。頭呈卵狀矩圓形而扁,鼻尖向上,眼小,口較寬大,尾細、常納口內(nèi),上顎有毒牙,每側(cè)各1枚。背部黑褐色,密被菱形(六角形)鱗片,每隔3~4鱗有約一鱗寬的白色橫紋(銀環(huán)),體部~般具35~45環(huán),尾部9~16環(huán),環(huán)紋明顯。腹部黃白色,而稍具灰黑色小斑點,有時尾下部黑點左右連成環(huán)狀,體鱗光滑,呈菱形,通身為15行。氣微腥,味微咸。
小白花蛇 干燥蛇體小,亦卷成圓盤形,頭在中央,尾細納入口內(nèi),盤徑2.5~4cm,蛇身直徑3~4mm,余與大白花蛇一致。
附注:近年來市場出現(xiàn)偽品白花蛇:有的用一些其他小蛇用褪色藥水或白漆涂成白環(huán)紋以充白花蛇者;但此種偽品黑白橫斑不規(guī)則或過于呆板,有的白色橫斑超過2片鱗寬而易于辨認。還有用大白花蛇去骨后剪成小條,搓成圓帶狀,盤成圓盤,接上水蛇等功蛇的頭而冒充者,這種假蛇只要注意觀察可看出破綻,即用水浸之,頭身即行脫離,色條等均不協(xié)調(diào)一致,而易識別之。另外還有一種黑背白環(huán)蛇,也很類似白花蛇,但背脊鱗不呈六角形,背鱗超過15列,白橫班在體側(cè)分叉,頂鱗有“ V”形白斑可與之區(qū)別。
|
化學成分 | 主含蛋白質(zhì)、脂肪及鳥嘌呤核糖苷(guano-side),頭部毒腺中含強烈的神經(jīng)性毒,為小分子蛋白質(zhì),并含有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成分[1]。
|
藥理作用 | 本品蛇毒為劇烈的神經(jīng)毒。與蝮蛇等中毒嚴重癥狀不同,被白花蛇咬傷后,局部僅出現(xiàn)麻木,感覺不大,早期患者常不注意。一旦神經(jīng)癥狀發(fā)作,嚴重病例即發(fā)生呼吸麻痹,若搶救不當,易造成死亡。呼吸麻痹的原因,一般認為外周箭毒樣作用,其作用發(fā)生較慢,恢復也慢或難以恢復。其中的另一種蛇毒與箭毒不同,作用于突觸前部位,抑制神經(jīng)末梢釋放乙酰膽堿的功能。銀環(huán)蛇毒不但對呼吸肌、神經(jīng)系統(tǒng)、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對胃腸道功能的抑制也很明顯,可致腸麻痹。在引起呼吸麻痹前一般不導致心力衰竭或休克,但危重病例也可出現(xiàn)較嚴重的心肌損壞[1]。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三級干熱,有毒。
|
功效 | 散氣軟堅,消炎退腫,凈血祛毒,祛濕健肌,恢復膚色。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2g。外用:適量?扇朊鄹、小丸劑、散劑等;可入軟膏、浸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用量過多、久用對腦有害,并引起多汗、中毒等。若量多久用,應配牛乳、蛋清、肉湯和解毒劑。
|
代用藥 | 若本品缺貨,可用新疆地產(chǎn)蝮蛇代。
|
附方 |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維吾爾藥材標準(上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3.88 藥理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維吾爾藥材標準(上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3.88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