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本草綱目 木之二 上課筆記
    

本草綱目教程:木之二

木之二 (喬木類五十二種)柏木(《本經(jīng)》上品)【釋名】黃檗(《別錄》),根名檀桓。時(shí)珍曰∶檗木名義未詳!侗窘(jīng)》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豈古時(shí)木與皮通用乎?俗作黃柏者,省寫之謬也!炯狻俊秳e錄》曰∶柏木生漢中山谷及永昌。弘景曰∶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

木之二 (喬木類五十二種)

柏木

(《本經(jīng)》上品)

【釋名】

黃檗(《別錄》)
,根名檀桓。
時(shí)珍曰∶檗木名義未詳!侗窘(jīng)》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豈古時(shí)木與皮通用乎?俗作黃柏者,省寫之謬也。

【集解】

《別錄》曰∶柏木生漢中山谷及永昌。
弘景曰∶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出東山者,濃而色淺。其根于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又有一種小樹,狀如石榴,其皮黃而苦,俗呼為子柏,亦主口瘡。又一種小樹,多刺,皮亦黃色,亦主口瘡。
在有之。今云皮黃,謬矣。按∶今俗用子柏皆多刺小樹,名刺柏,非小柏也。

《蜀本圖經(jīng)》云∶黃柏樹高數(shù)丈。葉似吳茱萸,亦如紫椿,經(jīng)冬不凋。皮其根結(jié)塊,如松下茯苓。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州山谷中。皮緊,濃二、三分鮮黃者上。二月、五月采皮,曬干。
上用之。各適其宜爾。

【修治】

曰∶凡使柏皮,削去粗皮,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曬干,用蜜涂,文武火炙,令蜜盡為度。每五兩,用蜜三兩。元素曰∶二制治上焦,單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也。時(shí)珍曰∶黃柏性寒而沉,生用則降實(shí)火,熟用則不傷胃,酒制則治上,鹽制則治下,蜜

【氣味】

苦,寒,無毒。
辛,陰中之陽,入足少陰經(jīng),為足太陽引經(jīng)藥。
入腎,燥濕所歸,各從其類也。故《活人書》惡干漆,伏硫黃。

【主治】

五臟腸胃中結(jié)熱,黃膽腸,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久服通神(《別錄》)。熱止消渴,殺蛀蟲(藏器)。男子陰痿,及敷莖上瘡,治下血如雞鴨肝片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淚,口干心熱,殺疳蟲,治蛔心痛,鼻衄,腸風(fēng)下血,后分急熱腫痛(大明)。瀉膀胱相火,補(bǔ)腎水不足,堅(jiān)腎壯骨髓,療下焦虛,諸痿癱瘓,利下竅,除熱(元素)。瀉伏火,救腎水,治沖脈氣逆,不渴而小便不通,諸瘡?fù)床豢扇蹋ɡ铌?。
陰降火。得蒼術(shù),除濕清熱,為治痿要藥。得細(xì)辛,瀉膀胱火,治口舌生瘡(震亨)。
兒頭瘡(時(shí)珍)。

【發(fā)明】

元素曰∶黃柏之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結(jié),二也;除下焦?jié)衲[,三也;痢疾先見血,四也;臍中痛,五也;補(bǔ)腎不足,壯骨髓,六也。凡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腳膝無力,于黃 湯中加用,使兩足膝中氣力涌出,痿軟即便去也,乃癱瘓必用之藥。
蜜炒研末,治口瘡如神。故《雷公炮炙論》云∶口瘡舌坼,立愈黃酥。謂以酥炙根黃,含之也。
及黃澀者。并用酒洗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凡小便不通而口渴者,邪熱在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是絕小便之源也。法當(dāng)用氣味俱薄、淡滲之藥,豬苓、澤瀉之類,瀉肺火而清肺氣,滋水之化源。若邪熱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便不通者,乃《素問》所謂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法當(dāng)用氣味俱濃、陰中之破出水,雙睛凸出,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治滿、利小便、滲泄之藥服遍矣。予診之曰∶此乃奉養(yǎng)太過,膏粱積熱,損傷腎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

《難經(jīng)》所謂關(guān)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者。潔古老人言∶熱在下焦,但治下焦,其病必愈。
遂處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藥,黃柏、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碾,入桂一錢為引,熟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湯下。少時(shí)如刀刺前陰火燒之狀,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內(nèi)經(jīng)》云∶熱者寒之。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之苦寒瀉熱、補(bǔ)水潤燥為君,有瀉火補(bǔ)陰之功,非陰中之火,不可用也;鹩卸镁鹫,人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龍雷之火也,陰火也,不可以水濕折之,當(dāng)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
有金水相生之義。黃柏?zé)o知母,猶水母之無蝦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故潔古、東垣、丹溪皆以為滋陰降火要藥,上古所未言也。蓋氣為陽,血為陰。邪火煎熬,則陰血漸涸,故陰虛火動(dòng)之病須之。然必少壯氣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氣不足而邪火熾甚者,久服則有寒中之變。近時(shí)虛損,及縱欲求嗣之人,用補(bǔ)陰藥,往往以此二味為君,日日服餌。降令太過,脾胃受傷,真陽暗損,精氣不暖,致生他病。蓋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滲,且苦味久服,有反從火化之害。故葉氏《醫(yī)學(xué)統(tǒng)旨》有“四物加知母、黃柏,久服傷胃,不能生陰”之戒。

【附方】

舊十三,新三十。

陰火為病∶大補(bǔ)丸∶用黃柏去皮,鹽、酒炒褐為末,水丸梧子大。血虛,四物湯下;氣虛,四君子湯下。(丹溪方)
等癥。黃柏(去皮,切)二斤,熟糯米一升(童子小便浸之,九浸九曬,蒸過曬研)。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溫酒送下。
作四分,用醇酒、蜜湯、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活人心統(tǒng)》)
毒痔漏,下血不止∶孫探用酒、醋、童尿各浸七日,下五十丸,久服除根。楊誠《經(jīng)驗(yàn)方》百補(bǔ)丸∶專治諸虛赤白濁。用川柏皮(刮凈)一斤(分作四分,用酒、蜜、人乳、糯米泔各浸透)。炙干切研,廩米飯丸∶如上皮丸∶黃柏一斤(分作四分,三分用醇酒、鹽湯、童尿各浸二日焙研,一分用酥炙研末)。
以豬臟一條去膜,入藥在內(nèi)扎,煮熟搗丸。如上法服之。
白涂炙)。為末,水丸綠豆大。每服七丸,溫水下。名金虎丸。(《普濟(jì)方》)
芍藥四錢,為末,飯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閻孝忠《下痢白色,晝夜三、五十行∶根黃濃者,蜜炒令焦為末,大蒜煨熟,去皮搗爛作膏和丸梧桐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三服。神妙不可述。(削皮,焙為末,用米湯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十全博救方》)
yin及夢泄精滑∶真珠粉丸∶黃柏(炒)、真蛤粉各一斤,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等分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鹽湯下。(《潔古家珍》)
中有熱∶宜清心丸主之。黃柏末一兩,片腦一錢。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麥門冬湯下。此大智禪師方也。(許學(xué)士《本事方》)
沸,渴即飲之,恣飲,數(shù)日即止。(韋宙《獨(dú)行方》)
冬湯調(diào)服二錢,立瘥。(《經(jīng)驗(yàn)方》)
每用一彈子大,紗帕包之,浸水一盞,飯上蒸熟,乘熱熏洗,極效。此方有金木水火土,故名五行湯。一丸可用品方》)
痹痛∶黃柏片含之。又以一斤,酒一斗,煮二沸,恣飲便愈。(《肘后方》)
不通∶苦酒和黃柏末敷之,冷即易。(《肘后方》)
方》)
治心脾有熱,舌頰生瘡。蜜炙黃柏、青黛各一分,為末,入生用黃柏、細(xì)辛等分為末,摻。或用黃柏、干等分,亦良。
銅綠二錢,為末。摻之,漱去涎。(《三因方》)
服。(《圣惠方》)
薔薇根汁調(diào)涂,立效。(《圣濟(jì)錄》)
香二錢半,為末,槐花煎水調(diào)作餅,貼于瘡口。(《普濟(jì)方》)
末,水調(diào),貼足心。(《普濟(jì)方》)
(《肘后方》)
柏皮(炒)、川烏頭(炮)等分,為末。唾調(diào)涂之,留頭,頻以米泔水潤濕。(《集簡方》)
小兒臍瘡不合者∶黃柏末涂之。(《子母秘錄》)
摻之即愈。(楊起《簡便方》)
瘡用黃柏、黃芩等分煎湯,洗之。仍以黃柏、黃連作末,敷之。又法∶黃柏煎湯洗之,涂以白蜜。(《肘一味。
一婦病此,人無識者,用此而愈。(張杲《醫(yī)說》)
門事親》)
柏末,面糊調(diào)涂,效。(《宣明方》)

檀桓

(《拾遺》)

【集解】

藏器曰∶檀桓乃百歲柏之根,如天門冬,長三四尺,別在一旁,以小根綴之。
一名檀桓芝。出《靈寶方》。
時(shí)珍曰∶《本經(jīng)》但言黃柏根名檀桓。陳氏所說乃柏旁所生檀桓芝也,與陶弘景所說同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心腹百病,安魂魄,不饑渴。久服,輕身延年通神(《別錄》)。
長生神仙,去萬病。為散,飲服方寸匕,盡一枚有驗(yàn)(藏器)。

小柏

(《唐本草》)

【釋名】

子柏(弘景)、山石榴。
時(shí)珍曰∶此與金櫻子、杜鵑花并名山石榴,非一物也。

【集解】

弘景曰∶子柏樹小,狀如石榴,其皮黃而苦。又一種多刺,皮亦黃。并主口瘡。
恭曰∶小柏生山石間,所在皆有,襄陽峴山東者為良。一名山石榴,其樹枝葉與石榴無,但花異,子細(xì)黑圓如牛李子女貞子爾。其樹皮白,陶云皮黃,恐謬矣。今太常所貯,乃小樹多刺而葉細(xì)者,名刺柏,非小柏也。
藏器曰∶凡是柏木皆皮黃。今既不黃,非柏也。小柏如石榴,皮黃,子赤如枸杞子,兩頭尖。人銼枝以染黃。若云子黑而圓,恐是別物,非小柏也。
時(shí)珍曰∶小柏山間時(shí)有之,小樹也。其皮外白里黃,狀如柏皮而薄小。

【氣味】

苦,大寒,無毒。

【主治】

口瘡疳 ,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唐本》)。治血崩,阿茄陀丸方中用之)。

黃櫨

(宋《嘉 》)

【集解】

藏器曰∶黃櫨生商洛山谷,四川界甚有之。葉圓木黃,可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除煩熱,解酒疸目黃,水煮服之(藏器)。洗赤眼及湯火、【附方】

新一。

大風(fēng)癩疾∶黃櫨木五兩(銼,用新汲水一斗浸二七日,焙研),蘇方木五兩,烏麻子一斗(九蒸九曝),天麻二兩,丁香、乳香各一兩,為末。以赤黍米一升淘凈,用浸黃櫨水煮米粥搗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漿水下,日二、夜一。(《圣濟(jì)總錄

濃樸

(《本經(jīng)》中品)

【校正】

并入有名未用逐折。

【釋名】

烈樸(《日華》)、赤樸(《別錄》)、濃皮(同)、重皮(《廣雅》)
,樹名榛(《別錄》)
,子名逐折(《別錄》)。
時(shí)珍曰∶其木質(zhì)樸而皮濃,味辛烈而色紫赤,故有濃樸、烈、赤諸名。
頌曰∶《廣雅》謂之重皮,方書或作濃皮也。

【集解】

《別錄》曰∶濃樸生交趾、冤句。三月、九月、十月采皮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極濃、肉紫色為好,殼薄而白者不佳。俗方多用,道家不須也。
頌曰∶今洛陽、陜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龍州者為上。木高三、四丈,徑一、二尺。春生葉如槲葉,四季不凋。紅花而青實(shí)。皮極鱗皺而濃,紫色多潤者佳,薄
宗奭曰∶今伊芳陽縣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濃而紫色有油。
時(shí)珍曰∶樸樹膚白肉紫,葉如槲葉。五、六月開細(xì)花,結(jié)實(shí)如冬青子,生青熟赤,有核。七、八月采之,味甘美。

【修治】

曰∶凡使要紫色味辛者為好,刮去粗皮。入丸散,若入湯飲,用自然姜汁八兩炙盡為度。
大明曰∶凡入藥去粗皮,用姜汁炙,或浸炒用。
宗奭曰∶味苦。不以姜制,則棘人喉舌。

【氣味】

苦,溫,無毒。

《別錄》曰∶大溫。吳普曰∶神農(nóng)、岐伯、雷公∶苦,無毒;李當(dāng)之∶小溫。
權(quán)曰∶苦、辛,大熱。
元素曰∶氣溫,味苦、辛。氣味俱濃,體重濁而微降,陰中陽也。
杲曰∶可升可降。
之才曰∶干姜為之使。惡澤瀉、硝石、寒水石。忌豆,食之動(dòng)氣。

【主治】

中風(fēng)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本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濃腸胃(《別錄》)。健脾,治反胃,霍亂轉(zhuǎn)筋,冷熱氣,瀉膀胱及五臟一切氣虛吼,(甄權(quán))。

【發(fā)明】

宗奭曰∶濃樸,平胃散中用,最調(diào)中。至今此藥盛行,既能溫脾胃,又能走冷氣,為世所須也。元素曰∶濃樸之用有三∶平胃,一也;去腹脹,二也;孕婦忌之,三也。
雖除腹脹,若藥也。
瀉哉!其治腹脹者,因其味辛以提其滯氣,滯行則宜去之。若氣實(shí)人,誤服參、 藥多補(bǔ)氣,脹悶或作喘,宜此瀉之。
濃腸胃,去腹?jié)M,果是也。若與橘皮、蒼術(shù)同用,則能除濕滿,所謂溫中益氣是也。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瀉痢藥同用,則濃腸胃。大抵其性味苦溫,用苦則泄,用溫則補(bǔ)也。故成無己云∶濃樸之苦,以泄腹?jié)M。

【附方】

舊九,新五。

濃樸煎丸∶孫兆云∶補(bǔ)腎不如補(bǔ)脾。脾胃氣壯,則能飲食。飲食既進(jìn),則益營衛(wèi),養(yǎng)精血,滋骨髓。是以《素問》云∶精不足者補(bǔ)之以味;形不足者,補(bǔ)之以氣。此藥大補(bǔ)脾胃虛損,溫中降氣,皮切片),以水五升同煮干,去姜,焙樸。以干姜四兩,甘去草,焙姜、樸為末。用棗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搗棗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一方加熟附子。(王 《百一選方》)
炙黃為末。非時(shí)米飲調(diào)下二錢匕。(《圣惠方》)
五枚,以水一斗二升,煎取五升,入大黃四兩,再煎三升。溫服一升,轉(zhuǎn)動(dòng)更服,不動(dòng)勿服。(張仲景《金匱要略》)
十枚,大枳實(shí)五枚,桂二兩,生姜五兩,以水一斗,煎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嘔者,加半夏五合。(《金匱要略》)
黑)為末。以陳米飲調(diào)服二錢匕,日三服。(《斗門方》)
樸、干姜等分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鮑氏方)
痰驚∶梓樸散∶用梓州濃樸一兩,半夏(湯泡七次,姜汁浸半日,曬干)一錢,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盡為度。如未盡,少加火熬干。去濃樸,只研半夏。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湯調(diào)下。(錢乙《小兒直訣》)
姜二兩,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此陶隱居方也。唐.石泉公王方慶《廣南方》云∶此方不惟治霍亂,凡諸病皆治。《圣惠方》∶用濃樸(姜汁炙),研末。新汲水服二錢,如神。
痢水谷久不瘥者∶濃樸三兩,黃連三兩,水三升,煎一升,空心細(xì)服。(《梅師濃樸生研,豬臟(煮)搗和,丸梧桐子大。每姜水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脾不調(diào),腎氣混濁。用濃樸(姜汁炙)一兩,白茯苓一錢,水、酒各一碗,煎一碗,溫服。(《經(jīng)驗(yàn)良方》)。月水不通∶濃樸三兩(炙切)。水三升,煎一升,分二服,空心飲。不過三、四劑,神驗(yàn)。一加仁、紅花。(《子母秘錄

逐折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療鼠 ,明目益氣(《別錄》)。

【正誤】

《別錄》有名未用曰∶逐折殺鼠,益氣明目。一名百合,一名濃實(shí),生木間,莖黃。七月實(shí),黑如大豆。弘景曰∶杜仲子,亦名逐折!秳e錄》濃樸條下,已言子名逐折;而有名未用中復(fù)出逐折,主治相同,惟鼠 、殺鼠字誤,未知孰是爾?所云濃實(shí),乃濃樸實(shí)也,故皮謂之濃皮。陶氏不知,援引杜仲為注,皆誤矣。今正之。

【附錄】

浮爛羅勒 藏器曰∶生康國。皮似濃樸,味酸,平,無毒。
主一切風(fēng)氣,開胃補(bǔ)心,除冷痹,調(diào)臟腑。

杜仲

(《本經(jīng)》上品)

【釋名】

思仲(《別錄》)、思仙(《本經(jīng)》)、時(shí)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義。其皮中有銀絲如綿,故曰木綿。其子名逐折,與濃樸子同名。

【集解】

《別錄》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二月、五月
弘景曰∶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會稽上虞縣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狀如濃樸,折之多白絲者為佳。
保升曰∶生深山大谷,所在有之。樹高數(shù)丈,葉似辛夷。
頌曰∶今出商州、成州、峽州近處大山中,葉亦類柘,其皮折之白絲相連。
江南謂之 。初生嫩葉可食,謂之

【修治】

曰∶凡使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兩,蜜三兩,銼用。

【氣味】

辛,平,無毒!秳e錄》曰∶甘,溫。權(quán)曰∶苦,暖。
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也。
參、蛇蛻皮。

【主治】

腰膝痛,補(bǔ)中益精氣,堅(jiān)筋骨,強(qiáng)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久服,輕身耐老(《本經(jīng)》)。腳中酸疼,不欲踐地(《別錄》)。
人虛而身強(qiáng)直,風(fēng)也。腰不利,加而用之(甄權(quán))。能使筋骨相著(風(fēng)虛(好古)。

【發(fā)明】

時(shí)珍曰∶杜仲古方只知滋腎,惟王好古言是肝經(jīng)氣分藥,潤肝燥,補(bǔ)昔人所未發(fā)也。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qiáng),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于筋。杜仲色紫而潤,味甘微辛,其氣溫平。甘溫能補(bǔ),微辛能潤。故能入肝而補(bǔ)腎,子能令母實(shí)也。
按∶龐元英《談藪》∶一少年新娶,后得腳軟病,且疼甚。醫(yī)作腳氣治不效。路鈐孫琳診之。
用曰∶此乃腎虛,非腳氣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則為效容易矣。

【附方】

舊六,新三。

青娥丸∶方見補(bǔ)骨脂下。
腎虛腰痛∶崔元亮《海上集驗(yàn)方》∶用杜仲去皮炙黃一大斤,分作十劑。每夜取一劑,以水一大升,浸至五更,煎三分減一,取汁,以羊腎三、四枚切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和以椒、鹽,空腹頓服!妒セ莘健贰萌薤白七莖。篋中方∶加五味腰背虛痛∶杜仲一斤切炒,酒二升,漬十日,日服三合。此陶隱居得效方也!度蚍健贰脼槟,每旦以溫酒服二錢。
止更服。(《肘后方》)
炒去絲),續(xù)斷二兩(酒浸焙干)。為末,以山藥五、十丸,空心米飲下。《肘后方》∶用杜仲焙研,棗肉后諸疾及胎臟不安∶杜仲去皮,瓦上焙干,木臼搗末,煮棗肉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糯米飲下,日二服。(《勝金方》)

【氣味】

缺。

【主治】

作蔬,去風(fēng)毒腳氣,久積風(fēng)冷,腸痔下血。亦可煎湯(蘇頌)。

椿樗

(《唐本草》)

【校正】

并入《嘉 》椿莢。

【釋名】

香者名椿(《集韻》作 ,《夏書》作 ,《左傳》作 ),臭者名樗(音丑居切。
亦作KT ),山樗名栲(
時(shí)珍曰∶椿樗易長而多壽考,故有椿、栲之稱!肚f子》言“大椿以八千歲為春秋”是矣。
椿香而樗臭,故椿字又作 ,其氣熏也。KT 字從 ,其氣臭,人呵 之也。樗亦椿音之轉(zhuǎn)爾。

【集解】

恭曰∶椿、樗二樹形相似,但樗木疏、椿木實(shí)為別也。
頌曰∶二木南北皆有之。形干大抵相類,但椿木實(shí)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并采無時(shí)。樗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guī)矩”者!稜栄拧吩啤描嗌介。郭璞注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亦類漆樹。俗語云∶ 、樗、栲、漆,相似田樗無異,葉差狹爾。吳人以葉為茗。
宗奭曰∶椿、樗皆臭,但一種有花結(jié)子,一種無花不實(shí)。世以無花而木身大,其干端直者為椿,椿木用葉。其有花、莢而木身小,干多迂矮者為樗,樗用根及莢、葉。又蟲部有樗雞,不言椿雞,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古人命名其義甚明。禹錫曰∶樗之有花者無莢,有莢者無花。其莢夏月常生臭樗上,未見椿上有莢者。然世俗不辨椿、樗之異,故呼樗莢為椿莢爾。時(shí)珍曰∶椿、樗、栲,乃一木三種也。椿木皮細(xì)肌實(shí)而赤,嫩葉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虛而白,其葉臭惡,歉年人或采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虛大,梓人亦或用之。然爪之如腐朽,故古人以為不材之木,不似椿木堅(jiān)實(shí),可入棟梁也。

【氣味】

苦,溫,有小毒。
詵曰∶椿芽多食動(dòng)風(fēng),熏十二經(jīng)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血?dú)馕。若?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gydjdsj.org.cn/mingzu/2009/20090512113548_152293.shtml" target="_blank">豬肉、熱面頻食則中滿,蓋壅經(jīng)絡(luò)也。

【主治】

煮水,洗瘡疥風(fēng)疽。樗木根、葉尤良(《唐本》)。白禿不生發(fā),取椿、桃、楸葉心搗汁,頻涂之

白皮及根皮

【修治】

曰∶凡使椿根,不近西頭者為上。采出拌生蔥蒸半日,銼細(xì),以袋盛掛屋南畔,陰干用。
時(shí)珍曰∶椿、樗木皮、根皮,并刮去粗皮,陰干,臨時(shí)切焙入用。

【氣味】

苦,溫,無毒。
權(quán)曰∶微熱。
震亨曰∶涼而燥。
藏器曰∶樗根有小毒。
時(shí)珍曰∶樗根制硫黃、砒石、黃金

【主治】

疳 ,樗根尤良(《唐本》)。去口鼻疳蟲,殺蛔蟲疥 ,鬼疰?zhèn)魇M毒下血,及赤白久。ú仄)。得地榆,止疳痢(蕭炳)。
不住,腸滑瀉,縮小便。蜜炙用(大明)。利溺澀(雷 )。
精滑夢遺,燥下濕,去肺胃陳積之痰(震亨)。

【發(fā)明】

詵曰∶女子血崩,及產(chǎn)后血不止,月信來多,并赤帶下。宜取東引細(xì)椿根一大握洗凈,以水一大升煮汁,分服便斷。小兒疳痢,亦宜多服。仍取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炙甘草三寸,豉兩合,水一升,煮半升,以意服之。枝葉功用皆同。
根白皮,性涼而能澀血。凡濕熱為病,瀉痢濁帶,精滑夢遺諸癥,無不用之肺胃陳痰之功。治泄瀉,有除濕實(shí)腸之力。但痢疾滯氣未盡者,不可遽用。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見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湯使,名固腸丸也。
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蓋椿皮入血分而性澀,樗皮入氣功雖同,而澀利之效則異,正如茯苓、芍藥,赤、白頗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氣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肚ど狻分委徶,服二、三碗,取利數(shù)行,是其驗(yàn)矣。故陳藏器言樗皮有小毒,陽一女人,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畜毒在臟,日夜二、三十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醫(y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fēng)藥則益甚,蓋腸風(fēng)則有血無膿。
如此半年余,氣血漸弱,食減肌瘦。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藥即注泄食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如此期年,垂命待盡;蛉私谭人參散,一服知,二服減,三服膿血皆定,遂常服之而愈。其方治大腸風(fēng)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痛甚,多日不瘥。用樗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diào)服,米飲亦可。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羊、蒜、薤等。

【附方】

舊六,新十一。

去鬼氣∶樗根皮一握細(xì)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浸一宿,絞汁煎一沸。三、五日一度,服之。(陳藏器《本草》)
小兒疳疾∶椿白皮(曬干)二兩為末,以粟米淘凈研濃汁和,丸梧桐子大。十歲三、四丸,米飲下,量人加小兒疳痢困重者∶用樗白皮搗粉,以水和棗作大餛飩子。日曬少時(shí),又搗,如此三遍,以水煮熟,空肚吞七枚。重者不過七服。忌油膩、熱面、毒物。又方∶用樗根濃汁一蜆殼,和粟米泔等分,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驗(yàn)如神。
大人亦宜。(《外臺秘要》)
休息痢疾,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東垣《脾胃論》∶用椿根白皮、訶黎勒各半兩,母丁香三十個(gè),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唐瑤《兩加木香二錢,粳,兼腰痛∶取樗根一大兩搗篩,以好面捻作餛飩?cè)缭碜哟,水煮熟。每日空心服十枚。并無禁忌,神良。(劉禹錫《傳信方》)
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一加蒼術(shù)、枳殼減半。(《經(jīng)驗(yàn)方》)
洗刮取皮,曬干為末。飲下一錢,立效。(《經(jīng)驗(yàn)方》)。
粗皮,酒浸曬研,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淡酒服五十丸,或酒糊丸亦可。(《儒門事親》)
下血經(jīng)年∶樗根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入酒半盞服;蜃魍璺。虛者加人參等分。即虎眼樹。(《仁存方》)
陰干為末。每二兩入寒食面一兩,新汲水丸梧水送下。忌見日,則無效。名如神丸。(《普濟(jì)氣乘之,血滲腸間,故大便下血。用臭椿根(刮去粗皮,焙干)四兩,蒼術(shù)(米泔浸焙)、枳殼(產(chǎn)后腸脫升,去滓傾盆內(nèi)。乘熱熏洗,冷則再熱,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后睡少時(shí)。忌鹽、毒物,及用心勞力等事。年深者亦治之。(《婦人良方》)
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空腹白湯下一百丸。又方∶椿根白皮一兩半,干姜(炒黑)、白芍藥(炒黑)、黃柏(炒黑)各二錢,為末。如上法丸服。(丹溪方)

【釋名】

鳳眼草(象形)。

【主治】

大便下血(《嘉 》)。

【附方】

新四。

腸風(fēng)瀉血∶椿莢半生半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普濟(jì)方》)
誤吞魚刺∶《生生編》∶用椿樹子燒研,酒服二錢。《保壽堂方》∶用香椿樹子(陰干)半碗,擂碎,熱酒沖服,良久連骨吐出。
水洗頭,經(jīng)一年眼如童子。加六月四日、七月七日、八月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二月十四日洗之。(《衛(wèi)生易簡方》)

(《本經(jīng)》上品)

【釋名】

。
時(shí)珍曰∶許慎《說文》云∶漆本作 ,木汁可以髹物,其字象水滴而下之形也。

【集解】

《別錄》曰∶干漆生漢中山谷。夏至后采,干之。
弘景曰∶今梁州漆最甚,益州亦有。廣州漆性急易燥。其諸處漆桶中自然干者,狀如蜂房孔孔隔者為佳。
保升曰∶漆樹高二、三丈余,皮白,葉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黃。六月、七月刻取滋汁。金州者最善。漆性并急,凡取時(shí)須荏油解破,故淳者難得,可重重別制拭之。
上等清漆,色黑如 ,若鐵石者好。黃嫩若蜂窠者不佳。頌曰∶今蜀、漢、金、峽、襄、歙州皆有之。以竹筒釘入木中,取汁。崔《古今注》汁則成漆也。
得陰濕,雖寒月亦易干,亦物之性也。若沾漬人,以油治之。凡驗(yàn)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細(xì)而不斷,斷而急收起;又涂于干竹上,蔭之速干者,并佳。
移栽易成,有利。其身如柿,其葉如椿。以金州者為有云∶微扇光如鏡,懸絲急似鉤。撼成琥珀色,打著有而大。六月取汁漆物,黃澤如金,即《唐書》所謂黃漆者也。入藥仍當(dāng)用黑漆。廣南漆作飴糖氣,沾沾無力。

干漆

【修治】

大明曰∶干漆入藥,須搗碎炒熟。不爾,損人腸胃若是濕漆,煎干更好。亦有燒存性者。

【氣味】

辛,溫,無毒。權(quán)曰∶辛、咸。宗奭曰∶苦。
元素曰∶辛,平,有毒。降也,陽中陰也。
之才曰∶半夏為之使。畏雞子,忌油脂。
弘景曰∶生漆毒烈,人以雞子和服之去蟲,猶自嚙腸胃也。畏漆人乃致死者。外氣亦能使身肉瘡腫,自有療法。
大明曰∶毒發(fā),飲鐵漿并黃櫨汁、甘豆湯、吃蟹,并可制之。
時(shí)珍曰∶今人貨漆多雜桐油,故多毒。《淮南子》云∶蟹見漆而不干!断喔兄尽吩啤闷岬眯范伤。蓋物性相制也。凡人畏漆者,嚼蜀椒涂口鼻則可免。生漆瘡者,杉木湯、紫蘇湯、漆姑草湯、蟹湯浴之,皆良。

【主治】

絕傷,補(bǔ)中,續(xù)筋骨,填髓腦,安五臟,五緩六急,風(fēng)寒濕痹。生漆∶去長蟲。
久服,輕身耐老(《本經(jīng)》)。干漆∶療咳嗽,消瘀血痞結(jié)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腸,去蛔蟲(《別錄》)。殺三蟲,主女人經(jīng)脈不通滯,破日久凝結(jié)之瘀血(元素)。

【發(fā)明】

弘景曰∶《仙方》用蟹消漆為水,煉服長生!侗阕印吩啤么酒岵徽痴,服之通神長生;蛞源笮吠镀渲,或以云母水,或以玉水合一年,六甲、行廚至也。
則積滯去后,補(bǔ)性內(nèi)
時(shí)珍曰∶漆性毒而殺蟲,降而行血。所主諸癥雖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已。

【附方】

舊四,新七。

小兒蟲病∶胃寒危惡癥,與癇相似者。干漆(搗燒煙盡)、白蕪荑等分,為末。米飲服一字至一錢。(杜壬方)。
九種心痛及腹脅積聚滯氣∶筒內(nèi)干漆一兩,搗炒煙盡,研末,醋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九丸,熱酒下。(《簡要濟(jì)眾》)
丈夫疝氣、小腸氣撮痛者,并宜服二圣丸。濕漆一兩,熬一食頃,入干漆末一兩,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丸,溫酒下。怕漆人不可服。(《經(jīng)驗(yàn)方治女人月經(jīng)瘀閉不來,繞臍寒疝痛徹,炒煙盡),牛膝末一兩,以生地黃汁一升,入銀、石器中慢熬,俟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加至三、五丸,酒、飲任下,以通為度。《產(chǎn)寶方》∶治女欲嘔,不得睡。用當(dāng)歸四錢,干漆三錢(炒煙盡),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下。《千金》∶治女人月水不通,臍下堅(jiān)如杯,時(shí)發(fā)熱往來,下痢羸瘦生肉癥,不可治也。干漆一斤(燒研),生地黃二十斤(取汁每服三丸,空心酒下。
滿,鹽泥固濟(jì),鍛赤,放冷研散。每服一、二錢,熱酒下。但是產(chǎn)后諸疾皆可服。
經(jīng)驗(yàn)方》)
子大。每服二七丸,溫酒下,日二服。(《千金方》)。
筒吸之。(《圣濟(jì)總錄》)。
十丸至百丸。(《直指方》)。

漆葉

【氣味】

缺。

【主治】

五尸勞疾,殺蟲。曝干研末,日用酒服一錢匕(時(shí)珍)。

【發(fā)明】

頌曰∶《華佗傳》載∶彭城樊阿,少師事佗。佗授以漆葉青粘散方,云服之去三蟲,利五臟,輕身益氣,使人頭不白。阿從其言,年五百余歲。漆葉所在有之。青粘生豐沛、彭城及朝歌。一名地節(jié),一名黃芝。主理五臟,益精氣。本出于迷人入山,見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為佳,語阿。阿秘之。近者人見阿之壽而氣力強(qiáng)盛,問之。因醉誤說,人服多驗(yàn)。后無復(fù)有人識青粘,或云即黃精之正葉者也。
時(shí)珍曰∶按∶葛洪《抱樸子》云∶漆葉、青粘,凡藪之草也。樊阿服之,得壽二百歲,而耳目聰明,猶能持針治病。此近代之實(shí)事,良史所記注者也。洪說猶近于理,前言阿年五百歲者,誤也;蛟魄嗾臣葳蕤。

漆子

【主治】

下血(時(shí)珍)。

漆花

【主治】

小兒解顱、腹脹、交脛不行方中用之(時(shí)珍)。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木王。
時(shí)珍曰∶梓,或作 ,其義未詳。
按∶陸佃《埤雅》云∶梓為百木長,故呼梓為木王。蓋木莫良于梓,故《書》以梓材名篇,《禮》以梓人名匠,朝廷以梓宮名棺也。羅愿云∶屋室有此木,則余材皆不震。其為木王可知。

【集解】

《別錄》曰∶梓白皮生河內(nèi)山谷。
弘景曰∶此即梓樹之皮。梓有三種,當(dāng)用樸素不腐者。
頌曰∶今近道皆有之,宮寺人家園亭亦多植之。木似桐而葉小,花紫!稜栄拧吩啤靡,梓。郭璞注云∶即楸也!对姡 風(fēng)》云∶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陸機(jī)注云∶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梓實(shí)桐皮為椅,大同而小異也。入藥當(dāng)用有子者。又一種鼠梓,一名,亦楸屬也。枝葉木理皆如楸。今人謂之苦楸,江東人謂之虎梓!对姡⊙拧吩啤氨鄙接 ”是也。鼠李一名鼠梓,或云即此。然花實(shí)都不相類,恐別一物而名同爾。
楸生山谷間,與梓樹本同末異,或以為一物者誤矣。
皆不堪。
梓、 、楸,一物四名。而陸機(jī)《詩疏》以楸之疏理白色生子者為梓,梓實(shí)桐皮者為椅。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又以白色有角者為梓,即角楸也,又名子楸。黃色無子者為椅楸,又名荊黃楸。但以子之有無為別。其角細(xì)長如箸,其長近尺,冬后葉落而角猶在樹。其實(shí)亦名豫章。
時(shí)珍曰∶梓木處處有之。有三種∶木理白者為梓,赤者為楸,梓之美紋者為椅,楸之。諸家疏注,殊欠分明。桐亦名椅,與此不同。此椅即尸子所“謂荊有長松、文椅”者也。

梓白皮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熱毒,去三蟲(《本經(jīng)》)。
療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煎湯浴之,并搗敷(《別錄》)。
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大明)。治溫病復(fù)感寒邪,變?yōu)槲?,煮汁飲之(時(shí)珍)。

【附方】

新一。

時(shí)氣溫病,頭痛壯熱,初得一日∶用生梓木削去黑皮,取里白者切一升,水二升五合煎汁。每服八合,取瘥。(《肘后方》)

【主治】

搗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本經(jīng)》)。
療手腳火爛瘡(《別錄》)。
弘景曰∶桐葉、梓葉肥豬之法未見,應(yīng)在商丘子《養(yǎng)豬經(jīng)》中。
恭曰∶二樹花葉飼豬,并能肥大且易養(yǎng),見李當(dāng)之《本草》及《博物志》,然不云敷豬瘡也。

【附方】

新一。

風(fēng)癬疙瘩∶梓葉、木綿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燒取汁涂之。(《試效錄驗(yàn)方》)

(《拾遺》)

【釋名】

。
時(shí)珍曰∶楸葉大而早脫,故謂之楸; 葉小而早秀,故謂之 。唐時(shí)立秋日,京師賣楸葉,婦女、兒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稜栄拧吩啤萌~小而 , 。葉大而 ,楸。 ,音,皮粗也。

【集解】

見梓下。
周定王曰∶楸有二種。一種刺楸,其樹高碩,皮色蒼白,上有黃白斑點(diǎn),枝梗間多大刺。葉似楸而薄,味甘,嫩時(shí)炸熟,水淘過拌食。
時(shí)珍曰∶楸有行列,莖干直聳可愛。至秋垂條如線,謂之楸線,其木濕時(shí)脆,燥則堅(jiān),故謂之良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

木白皮

【氣味】

苦,小寒,無毒。 曰∶微溫。

【主治】

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煎膏,粘敷惡瘡疽 ,腫疳痔。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藏器)。消食澀腸下氣,治上氣咳嗽。亦入面藥(效

【附方】

舊一,新一。

瘡∶楸枝作煎,頻洗取效。(《肘后方》)
白癜風(fēng)瘡∶楸白皮五斤,水五斗,煎五升,去滓,煎如稠膏。日三摩之。(《圣濟(jì)總錄》)。

【氣味】

同皮。

【主治】

搗敷瘡腫。煮湯,洗膿血。冬取干葉用之。諸癰腫潰及內(nèi)有刺不出者,取葉十重貼之(藏器。出《范汪方》)。

【發(fā)明】

時(shí)珍曰∶楸乃外科要藥,而近人少知。葛常之《韻語陽秋》云∶有人患發(fā)背潰壞,腸胃可窺,百方不瘥。一醫(yī)用立秋日太陽未升時(shí),采楸樹葉,熬之為膏,敷其外;內(nèi)以云母膏作小丸服,盡四兩,不累日而愈也。東晉范汪,名醫(yī)也,亦稱楸葉治瘡腫之功。則楸有拔毒排膿之力可知。

【附方】

舊七,新一。

上氣咳嗽,腹?jié)M羸瘦者∶楸葉三斗,水三斗,煮三十沸,去滓,煎至可,丸如棗大。以筒納入下部中,立愈。(崔元亮《海上集驗(yàn)方》)。
一切毒腫不問硬軟∶取楸葉十重敷腫上,舊帛裹之,日三易之。當(dāng)重重有毒瓦斯為水,流在葉上。冬月取干葉,鹽水浸軟,或取根皮搗爛,敷之皆效。止痛消腫,食膿血,勝于眾藥。(《范汪東陽方》)。
十五斤,以水一石,凈釜中煎取三斗,又換鍋煎取七、八升,又換鍋煎取二升,乃納不津器中。用時(shí)先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許,同消化。又取杏仁七粒,生姜少許,同研。
米粉二錢,同入膏中攪勻。先涂瘡上,經(jīng)二日來乃拭卻,即以篦子勻涂楸煎滿瘡上,仍以軟帛裹之。且日一拭,更上新藥。不過五、六上,已破者即便生肌,未破者即內(nèi)消。瘥后須將慎半年。采藥及煎時(shí),并禁孝子、婦人、僧道、雞犬見之。(不瘥。楸葉及根皮為末,敷之。(《圣惠方》)
兒發(fā)不生∶楸葉中心,搗汁頻涂。(《千金翼》)。,燒干去泥,入水少許,絞汁,銅器慢熬如稀餳,瓷合收之。每旦點(diǎn)之。(《普濟(jì)方》)。
小兒禿瘡∶楸葉搗汁,涂之。(《子母秘錄》)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白桐(弘景)、黃桐(《圖經(jīng)》)、時(shí)珍曰∶《本經(jīng)》桐葉,即白桐也。桐華成筒,故謂之桐。其材輕虛,色白而有綺紋,故俗謂之白桐、泡桐,古謂之椅桐也。先花后葉,故《爾雅》謂之榮桐;蜓云浠ǘ粚(shí)者,未之察也。陸機(jī)以椅為梧桐,郭璞以

【集解】

《別錄》曰∶桐葉生桐柏山谷。
弘景曰∶桐樹有四種∶青桐,葉、皮青,似梧桐而無子;梧桐,皮白,葉似青桐而有子,子肥可食;白桐,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與岡桐無異,但有花、子,二月開花,黃紫色,《禮
頌曰∶桐處處有之。陸機(jī)《草木疏》言白桐宜為琴瑟。云南 人,取花中白毳淹漬,績以為布,似毛布,謂之華布。椅,即梧桐也。今江南人作油者,即岡桐也,有子大于梧子。江南有 桐,秋開紅花,無實(shí)。有紫桐,花如百宗曰∶《本經(jīng)》桐葉不指定是何桐,致難執(zhí)用。但四種各有治療。白桐,葉三杈,開白花,不結(jié)子。無花者為岡桐,不中作琴,體重。荏桐,子可作桐油。梧桐,結(jié)子可食。時(shí)珍曰∶陶注桐有四種,以無子者為青桐、岡桐,有子者為梧桐、白桐?茏⒀园淄┙詿o子。
蘇注以岡桐為油桐。而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言∶實(shí)而皮青者為梧桐,華而不實(shí)者為白桐。
白桐冬結(jié)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華房,非子也。岡桐即油桐也,子大有油。其說與陶氏相反。
以今咨訪,互有是否。蓋白桐即泡桐也。葉大徑尺,最易生長。皮色粗白,其木輕虛,不生蟲蛀,作器物、屋柱甚良。二月開花,如牽;ǘ咨。結(jié)實(shí)大如巨棗,長寸余,殼內(nèi)有子片,輕虛如榆莢、葵實(shí)之狀,老則殼裂,隨風(fēng)飄揚(yáng)。其花紫色者名岡桐。荏桐即油桐也。青桐即梧桐之無實(shí)者。按∶陳翥《桐譜》,分別白桐、岡桐甚明。云∶白花桐,紋理粗而體性慢,喜生朝陽之地。因子而出者,一年可起三、四尺;由根而出者,可五、七尺。其葉圓大而尖長有角,光滑而毳。先花后葉;ò咨,花心微紅。其實(shí)大二、三寸,內(nèi)為兩房,房內(nèi)有肉,肉上有薄片,即其子也。紫花桐,紋理細(xì)而體性堅(jiān),亦生朝陽之地,不如白桐易長。
其葉三角而圓,大如白桐,色青多毛而不光,且硬,微赤。亦先花后葉,花色紫。其實(shí)亦同白桐而微尖,狀如訶子而粘,房中肉黃色。二桐皮色皆一,但花、葉小異,體性堅(jiān)、慢不同爾。亦有冬月復(fù)花者。

桐葉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惡蝕瘡著陰(《本經(jīng)》)。
消腫毒,生發(fā)(時(shí)珍)。

【附方】

新四。

手足腫浮∶桐葉煮汁漬之,并飲少許;蚣有《,尤妙。(《圣惠方》)
癰疽發(fā)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桐葉醋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極驗(yàn)秘方也。(《醫(yī)林正宗》)
發(fā)落不生∶桐葉一把,麻子仁三升,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日日洗之則長。(《肘后方》)。
發(fā)白染黑∶經(jīng)霜桐葉及子,多收搗碎,以甑蒸之,生布絞汁,沐頭。(《普濟(jì)方》)

木皮

【主治】

五痔,殺三蟲(《本經(jīng)》)。療奔豚氣。ā秳e錄》)。五淋。沐發(fā),去頭風(fēng),生發(fā)滋潤(甄權(quán))。治惡瘡,小兒丹毒,煎汁涂之(時(shí)珍)。

【附方】

新三。

腫從腳起∶削桐木煮汁,漬之,并飲少許。(《肘后方》)。
傷寒發(fā)狂∶六、七日熱極狂言,見鬼欲走。取桐皮(削去黑,擘斷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半升,去滓頓服。當(dāng)吐下青黃汁數(shù)升,即瘥。(《肘跌撲傷損∶水桐樹皮,去青留白,醋炒搗敷。(《集簡方》)

【主治】

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本經(jīng)》)。

【附方】

眼見諸物∶禽蟲飛走,乃肝膽之疾。青桐子花、棗仁玄明粉、羌活各一兩,為末。
每服二錢,水煎和滓,日三服。(《經(jīng)驗(yàn)良方》)

梧桐

(《綱目》)

【釋名】

櫬。
時(shí)珍曰∶梧桐名義未詳!稜栄拧分^之櫬,因其可為棺,《左傳》所謂“桐棺三寸”是矣。
舊附桐下,今別出條。

【集解】

弘景曰∶梧桐皮白,葉似青桐,而子肥可食。頌曰∶陶氏謂白桐一名椅桐。陸機(jī)謂梓實(shí)桐皮為椅,即今梧桐。是二種俱有椅名也!抖菁讜吩啤梦嗤┛芍赵抡c。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shù)一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有閏十三葉,小余者。視之,則知閏何月也。故曰梧桐不生則九州異。宗奭曰∶梧桐四月開嫩黃小花,一如棗花。枝頭出絲,墮地成油,沾漬衣履。五、六月結(jié)子,人收炒食,味如菱、芡。此是《月令》“清明桐始華”者。時(shí)珍曰∶梧桐處處有之。樹似桐而皮青不 ,其木無節(jié)直生,理細(xì)而性緊。葉似桐而稍小,光滑有尖。其花細(xì)蕊,墜下如醭。其莢長三寸許,五片合成,老則裂開如箕,謂之 鄂。
其子綴于 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皺。羅愿《爾雅翼》云∶梧桐多陰,青皮白骨,似青桐而多子。其木易生,鳥銜子墮輒生。但晚春生葉,早秋即凋。古稱鳳凰非梧桐不棲,豈亦食其實(shí)乎?《詩》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齊民要術(shù)》云∶梧桐生山石間者,為樂器更鳴響也。

木白皮

【氣味】

缺。

【主治】

燒研,和乳汁涂須發(fā),變黃赤(時(shí)珍)。治腸痔(蘇頌!秳h繁方》治痔,青龍五生膏

【主治】

發(fā)背,炙焦研末,蜜調(diào)敷,干即易(《肘后》)。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搗汁涂,拔去白發(fā),根下必生黑者。又治小兒口瘡,和雞子燒存性,研摻(時(shí)珍)。

罌子桐

(《拾遺》)

【釋名】

虎子桐(《拾遺》)、荏桐(《衍義》)
時(shí)珍曰∶罌子,因?qū)崰钏评浺病;⒆,以其毒也。荏者,言其油似荏油也?p>【集解】

藏器曰∶罌子桐生山中。樹似梧桐。
頌曰∶南人作油者,乃岡桐也。有子大于梧子。
宗奭曰∶荏桐,早春先開淡紅花,狀如鼓子花,成筒子。子可作桐油。
時(shí)珍曰∶岡桐即白桐之紫花者。油桐枝、干、花、葉并類岡桐而小,樹長亦遲,花亦微紅。
但其實(shí)大而圓,每實(shí)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風(fēng)子。其肉白色,味甘而吐人。亦或謂之紫花桐。人多種蒔收子,貨之為油,入漆家及 船用,為時(shí)所須。人多偽之,惟以篾圈蘸起如鼓面者為真。

桐子油

【氣味】

甘、微辛,寒,有大毒。
大明曰∶冷,微毒。時(shí)珍曰∶桐油吐人,得酒即解。

【主治】

摩疥癬蟲瘡毒腫。毒鼠至死(藏器)。敷惡瘡,及宣水腫,涂鼠咬處。能辟鼠(大明)。涂脛瘡、湯火傷瘡。吐風(fēng)痰喉痹,及一切諸疾,以水和油,掃入喉中探吐;或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又點(diǎn)燈燒銅箸頭,烙風(fēng)熱爛眼,亦妙(時(shí)珍)。

【附方】

新七。

癰腫初起∶桐油點(diǎn)燈,入竹筒內(nèi)熏之,得出黃水即消。(《醫(yī)林正宗》)。
血風(fēng) 瘡∶胡粉 過研,桐油調(diào)作隔紙膏,貼之。又方∶用船上陳桐油鍛石 過,又以人發(fā)拌桐油炙干為末,仍以桐油調(diào)作膏,涂紙上,刺孔貼之。(楊起《簡便方》)。
腳肚風(fēng)瘡如癩∶桐油、人乳等分,掃之。數(shù)次即愈。(《集簡方》)。
酒渣赤鼻∶桐油入黃丹、雄黃,敷之。(《摘玄方》)。
凍瘡皸裂∶桐油一碗,發(fā)一握。熬化瓶收。每解砒石毒∶桐油二升,灌之。吐即毒解。(華佗危病方)

【附錄】

KT 桐(音而郢切)
藏器曰∶生山谷間。狀似青桐,葉有丫。人取皮以漚絲。木皮味甘,溫,無毒。治蠶咬毒瓦斯入腹,末服之。雞犬食蠶欲死者,煎汁灌之,絲爛即愈。葉∶主蛇、蟲、蜘蛛咬毒,搗爛封之。

海桐

(宋《開寶》)

【釋名】

刺桐
曰∶生南海山谷中,樹似桐而皮黃白色,有刺,故以名之。

【集解】

頌曰∶海桐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亦有之。葉大如手,作三花尖。皮若梓白皮,而堅(jiān)韌可作繩,入水不爛。不拘時(shí)月采之。又云∶嶺南有刺桐,葉如梧桐。其花附干而生,側(cè)敷如掌,形若金鳳,枝干有刺,花色深紅。江南有時(shí)珍曰∶海桐皮有巨刺,如黿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九真有刺桐,布葉繁密。三月開花,赤色照映,三、五房凋,則三、五復(fù)發(fā)。陳翥《桐譜》云∶刺桐生山谷中。
紋理細(xì)緊,而性喜拆裂。體有巨刺,如 樹。其葉如楓。 桐身青,葉圓大而長。高三、四尺,便有花成

木皮

【氣味】

苦,平,無毒。大明曰∶溫。

【主治】

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 疥癬,牙齒蟲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開寶》)。主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洗赤目(時(shí)珍)。

【發(fā)明】

頌曰∶古方多用浸酒治風(fēng)蹶。
南唐筠州刺史王紹顏?zhàn)独m(xù)傳信方》云∶頃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醫(yī)以腎臟風(fēng)毒攻刺諸藥莫療。因覽劉禹錫《傳信方》備有此驗(yàn)。修服一劑,便減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兩,牛凈洗焙干晚各一次,長令醺醺。此方不得添減,禁毒食。
分,及去風(fēng)殺蟲。

【附方】

新三。

風(fēng)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diào),搽之。(艾元英《如宜方》)
風(fēng)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圣惠方》)。
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圣濟(jì)總錄》)

刺桐花

【主治】

止金瘡血,殊效(蘇頌)。

【附錄】

雞桐 時(shí)珍曰∶生嶺南山間。其葉如楝。用葉煮湯,洗渫足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苦楝(《圖經(jīng)》)
,實(shí)名金鈴子
時(shí)珍曰∶按∶羅愿《爾雅翼》云∶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其子如小鈴,熟則黃色。
名金鈴,象形也。

【集解】

《別錄》曰∶楝實(shí)生荊山山谷。
弘景曰∶處處有之。俗人五月五日取葉佩之,云辟惡也。
恭曰∶此有雌雄兩種∶雄者無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時(shí)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入藥當(dāng)用雌者。
頌曰∶楝實(shí)以蜀川者為佳。木高丈余,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實(shí)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采之。根采無時(shí)。
時(shí)珍曰∶楝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圓棗,以川中者為良。王禎《農(nóng)書》言 食其實(shí)。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言獬豸食其葉。宗懔《歲時(shí)記》言蛟龍畏楝,故端午以葉包粽,投江中祭屈原。

實(shí)

【修治】

曰∶凡采得曬干,酒拌令透,蒸待皮軟,刮去皮,取肉去核用。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捶碎,用漿水煮一伏時(shí),曬干。其花落子,謂之石茱萸,不入藥用。

【氣味】

苦,寒,有小毒。
元素曰∶酸、苦,平。陰中之陽。
時(shí)珍曰∶得酒煮,乃寒因熱用也。茴香為之使。

【主治】

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本經(jīng)》)。主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使(甄權(quán))。入心及小腸,止上下部腹痛(李杲)。瀉膀胱(好古)。
治諸疝蟲痔(時(shí)珍)。

【發(fā)明】

元素曰∶熱厥暴痛,非此不能除。
時(shí)珍曰∶楝實(shí),導(dǎo)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甄權(quán)乃言不入湯使,則《本經(jīng)》何以有治熱狂、利小便之文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諸法,蓋亦配合之巧耳。

【附方】

舊三,新八。

厥心痛或發(fā)或止,身熱足寒,久不愈者∶先灸太溪、昆侖,引熱下行。內(nèi)服金鈴散∶用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下。(潔古《活法機(jī)要》)。小兒冷疝氣痛,膚囊浮腫∶金鈴子(去核)五錢,吳茱萸二錢半,為末,酒糊丸黍米大。每鹽湯下二、三十丸。(《全幼心鑒》)
皮),巴豆二百個(gè)(微打破),以面二升,同于銅鐺內(nèi)炒至金鈴子赤為度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錢,熱酒或醋湯調(diào)服。一方∶入鹽炒茴香半兩。(《經(jīng)驗(yàn)方》)。
疝腫痛∶《澹寮方》楝實(shí)丸∶治釣?zāi)I偏墜,痛不可忍。用川楝子肉五兩,分作五分∶一兩用破故紙二錢炒黃,一兩用小茴香三錢、食鹽半錢同炒,一兩用萊菔子一錢同炒,一兩用牽牛子三錢同炒,一兩用斑蝥七枚(去頭、足)同炒。揀去食鹽、萊菔、牽牛、斑蝥,只留故紙、茴香,同研為末,以酒打面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得效方》楝實(shí)丸∶治一切疝氣腫痛,大有神效。用川楝子(酒潤取肉)一斤,分作四分∶四兩用小麥一合,斑蝥四十九個(gè),同炒熟,去蝥;四兩用小麥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四兩用小麥一合,巴戟肉一兩,同炒熟,去戟;四兩用小茴香一合,食鹽一兩,同炒熟,去鹽。加破故紙(酒炒)一兩,廣木香(不見火)一兩,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空心下,日三服!吨敝阜健烽瑢(shí)丸∶治外腎脹大,麻木痛破,及奔豚疝氣。用川楝子四十九個(gè),分七處切取肉∶七個(gè)用小茴香五錢同炒,七個(gè)用破故紙二錢半同炒,七個(gè)用黑牽牛二錢半同炒,七個(gè)用食鹽二錢同炒,七個(gè)用蘿卜子二錢半同炒,七個(gè)用巴豆十四個(gè)同炒,七個(gè)用斑蝥十四個(gè)(去頭、足)同炒。揀去蘿卜子、巴豆、斑蝥三味不用。入青木香五錢,南木香、官桂各二錢半,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鹽湯下,一日三服。臟毒下血∶苦楝子炒黃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每吞十丸至二十丸。(《經(jīng)驗(yàn)方》)。腹中長蟲∶楝實(shí)以淳苦酒漬一宿,綿裹,塞入谷道中三寸許,日二易之。(《外臺秘要》)。
合,搗為末。每溫酒服一錢。(《圣惠方》)。
米飲下。(《摘玄方》)。

根及木皮

【氣味】

苦,微寒,微毒。
大明曰∶雄者根赤有毒,吐瀉殺人,不可誤服。雌者入服食,每一兩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殺毒。若瀉者,以冷粥止之。不瀉者,以熱蔥粥發(fā)之。

【主治】

蛔蟲,利大腸(《別錄》)?嗑坪停拷臧_甚良(弘景)。治游風(fēng)熱毒,風(fēng)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并煎湯浸洗(大明)。

【附方】

舊四,新六。

消渴有蟲∶苦楝根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下蟲如蛔而紅色,其渴自止。消渴有蟲,人所不知。(洪邁《夷堅(jiān)志》)
小兒蛔蟲∶楝木皮削去蒼皮,水煮汁,量大小飲之。

《斗門方》∶用為末,米飲服二錢。《集簡方》∶用根皮,同雞卵煮熟,空心食之。次日蟲。《簡便方》∶用楝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沙鍋熬成膏。五更初,溫酒服一匙,以蟲下為度。
小兒諸瘡∶惡瘡、禿瘡、蠼 瘡、浸yin瘡,并宜楝樹皮或枝燒灰敷之。干者豬脂調(diào)。(《千金方》)。
口中 瘡∶東行楝根細(xì)銼,水煮濃汁,日日含漱,吐去勿咽。(《肘后方》)。
蜈蚣蜂傷∶楝樹枝、葉汁,涂之良。(楊起《簡便方》)。
疥瘡風(fēng)蟲∶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為末。豬脂調(diào)涂。(《奇效方》)

【主治】

熱痱,焙末摻之。鋪席下,殺蚤、虱(時(shí)珍)。

【主治】

疝入囊痛,臨發(fā)時(shí)煎酒飲(時(shí)珍)。

(《本經(jīng)》上品)

【校正】

并入《嘉 》槐花、槐膠。

【釋名】

(音懷)。
時(shí)珍曰∶按∶《周禮》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吳澄注云∶槐之言懷也,懷來人于此也。王安石釋云∶槐華黃,中懷其美,故三公位之!洞呵镌吩啤没敝詺w也。
古者樹槐,聽訟其下,使情歸實(shí)也。

【集解】

《別錄》曰∶槐實(shí)生河南平澤。可作神燭。
頌曰∶今處處有之。其木有極高碩者。按∶《爾雅》槐有數(shù)種∶葉大而黑者名 槐,晝合夜開者名守宮槐,葉細(xì)而青綠者但謂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別。四月、五月開黃花,六月、七月結(jié)實(shí)。七月七日采嫩實(shí),搗汁作煎。十月采老實(shí)入藥。皮、根采無時(shí)。醫(yī)家用之最多。
時(shí)珍曰∶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規(guī),二旬而葉成。初生嫩炸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虿槐子種畦中,采苗食之亦良。其木材堅(jiān)重,有青黃白黑色。其花未開時(shí),狀如米粒,炒過煎水染黃甚鮮。其實(shí)作莢連珠,中有黑子,以子連多為好!吨芏Y》∶秋取槐、檀之火。《淮南子》∶老槐生火!短煨魑锊尽吩啤美匣鄙;敝癞惾绱。

槐實(shí)

【修治】

曰∶凡采得,去單子并五子者,只取兩子、三子者,以銅錘捶破,用烏牛乳浸一宿,蒸過用。

【氣味】

苦,寒,無毒。

《別錄》曰∶酸、咸。之才曰∶景天為之使。

【主治】

五內(nèi)邪氣熱,止涎唾,補(bǔ)絕傷,火瘡,婦人乳瘕,子藏急痛(《本經(jīng)》)。久服,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治五痔瘡 ,以七月七日取之,搗汁銅器盛之,日煎令可,丸如鼠屎,納竅中,日三易乃愈。又墮胎(《別錄》)。
治大熱難產(chǎn)(甄權(quán))。殺蟲去風(fēng)。合房陰干煮飲,明目,除熱淚,頭腦心胸間熱風(fēng)煩悶,風(fēng)眩欲倒,心頭吐涎如醉, 如舡車上者(藏器)。治丈夫、女人陰瘡濕癢。催生,吞七粒(大明)。疏導(dǎo)風(fēng)熱(宗 )。
治口齒風(fēng),涼大腸,潤肝燥(李杲)。

【發(fā)明】

好古曰∶槐實(shí)純陰,肝經(jīng)氣分藥也。治證與桃仁同。
弘景曰∶槐子,以十月巳日采相連多者,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爛為水,核如大豆。服之令腦滿,發(fā)不白而長生。
頌曰∶折嫩房角作湯代茗,主頭風(fēng),明目補(bǔ)腦。水吞黑子,以變白發(fā)。扁鵲明目使發(fā)不落法∶十月上巳日,取槐子去皮,納新瓶中,封口二七日。初服一枚,再服二枚,日加一枚。
至十日,又從一枚起,終而復(fù)始。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大良。
時(shí)珍曰∶按∶《太清草木方》云∶槐者虛星之精。十月上巳日采子服之,去百病,長生通神!读簳费浴免准缥岢7睂(shí),年七十余,發(fā)鬢皆黑,目看細(xì)字,亦其驗(yàn)也。古方以子入冬月牛膽中漬之,陰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云久服明目通神,白發(fā)還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附方】

舊一,新四。

槐角丸∶治五種腸風(fēng)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后有血名內(nèi)痔,大腸不收名脫肛,谷道四面 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名 瘡,內(nèi)有蟲名蟲痔,并皆治之;苯牵ㄈス,炒)一兩,地榆、當(dāng)歸(酒焙)、防風(fēng)、黃芩、枳殼(麩炒)各半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和劑局方》)。
大腸脫肛∶槐角、槐花各等分,炒為末。用羊血蘸藥,炙熟食之,以酒送下。豬腰子(去皮)蘸炙亦可。(《百一選方》)
內(nèi)痔外痔∶許仁則方∶用槐角子一斗,搗汁曬稠,取地膽為末,同煎,丸梧桐子大。每飲服十丸。兼作挺子,納下部;蛞苦參末代地膽亦可。(《外臺秘要》)
目熱昏暗∶槐子、黃連(去須)各二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漿水下二十丸,日二服。(《圣濟(jì)總錄》)。

槐花

【修治】

宗奭曰∶未開時(shí)采收,陳久者良,入藥炒用。染家以水煮一沸出之,其稠滓為餅,染色更鮮也。

【氣味】

苦,平,無毒。
元素曰∶味濃氣薄,純陰也。

【主治】

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臟蟲,及皮膚風(fēng)熱,腸風(fēng)瀉血,赤白痢,并炒研服(大明涼大腸(元素)。炒香頻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療吐血衄血,崩中漏下【發(fā)明】

時(shí)珍曰∶槐花味苦、色黃、氣涼,陽明、厥陰血分藥也。故所主之病,多屬二經(jīng)。

【附方】

舊一,新二十。
衄血不止∶槐花、烏賊魚骨等分,半生半炒為末,吹之。(《普濟(jì)方》)
舌衄出血∶槐花末,敷之即止。(《朱氏集驗(yàn)》)。
吐血不止∶槐花燒存性,入麝香少許,研勻,糯米飲下三錢。(《普濟(jì)方》)。
咯血唾血∶槐花炒研。每服三錢,糯米飲下,仰臥一時(shí)取效。(朱氏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淡豉湯下,立效。(《篋中秘寶方》)。
大腸下血∶《經(jīng)驗(yàn)方》∶用槐花、荊芥穗等分,為末。酒服一錢匕!都喎健贰糜冒厝~三錢,槐花六錢,煎湯日服暴熱下血∶生豬臟一條,洗凈控干,以炒槐花末填滿扎定,米醋沙鍋內(nèi)煮爛,擂丸彈子大,曬干。每服一丸,空心酒毒下血∶槐花(半生半炒)一兩,山梔子(焙)五錢,為末。
新汲水服二服。(《經(jīng)驗(yàn)良方》)
臟毒下血∶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錢,日三服;蛴槐白皮煎湯服。(《普濟(jì)方》)。
婦人漏血不止∶槐花燒存性,研。每服二、三錢,食前溫酒下。(《圣惠方》)。
血崩不止∶槐花三兩,黃芩二兩,為末。每服半兩,酒一碗,銅秤錘一枚,桑柴火燒紅,浸入酒內(nèi),調(diào)服。忌口。(中風(fēng)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臥嚼咽。(危氏《得效方》)。
癰疽發(fā)背∶凡人中熱毒,眼花頭暈,口干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后者。即取槐花子一大抄,鐵杓炒褐色,以好酒一碗汗之。乘熱飲酒,一汗即愈。如未退,再炒一服,極效?v成膿者,亦無不愈。彭幸庵云∶此方三十年屢效者。(劉松石《保壽堂方》)
楊梅毒瘡∶乃陽明積熱所生。槐花四兩略炒,入酒二盞,煎十余沸,熱服。胃虛寒者勿用。(《集簡方》)
外痔長寸∶疔瘡腫毒∶一切癰疽發(fā)背,不問已成未成,但 痛者皆治;被ǎㄎ⒊)、核桃仁二兩,無灰酒一鐘,煎十余沸,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見效。(《醫(yī)方摘要》)
發(fā)背散血∶槐花、綠豆粉各一升,同炒作象牙色,研末。用細(xì)茶一兩,煎一碗,露一夜,調(diào)末三錢敷之,留頭。勿犯婦女手。(《攝生眾妙方》)
下血血崩∶槐花一兩,棕灰五錢,鹽一錢,水三鐘,煎減半服。(《摘玄方》)
白帶不止∶槐花(炒)、牡蠣( )等分。為末。每酒服三錢,取效。(同上)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煎湯,治小兒驚癇壯熱,疥癬及疔腫。
皮、莖同用(大明)。邪氣產(chǎn)難絕傷,及癮疹牙齒諸風(fēng),采嫩葉食(孟

【附方】

舊二,新一。

霍亂煩悶∶槐葉、桑葉各一錢,炙甘草三分,水煎服之。(《圣惠方》)。
腸風(fēng)痔疾∶用槐葉一斤,蒸熟曬干研末,煎飲代茶。久服明目。(《食醫(yī)心鏡》)。
鼻氣窒塞∶以水五升煮槐葉,取三升,下蔥、豉調(diào)和再煎,飲。(《千金方》)。

【氣味】

同葉。

【主治】

洗瘡及陰囊下濕癢。八月斷大枝,候生嫩 ,煮汁釀酒,療大風(fēng)痿痹甚效(《別錄》)。炮熱,熨蝎毒(恭)。
青枝燒瀝,涂癬。 黑,揩牙去蟲。煎湯,洗痔核(頌)。燒灰,沐頭長發(fā)(藏器)。治赤目、崩漏(時(shí)珍)。

【發(fā)明】

頌曰∶劉禹錫《傳信方》著硤州王及郎中槐湯灸痔法甚詳。以槐枝濃煎湯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壯,以知為度。
王及素有痔疾,充西川安撫使判官,乘騾入駱谷,其痔大作,狀如胡瓜,熱氣如火,至驛僵仆。郵吏用此法灸至三、五壯,忽覺熱氣一道入腸中,因大轉(zhuǎn)瀉,先血后穢,其痛甚楚。
瀉后

【附方】

舊五,新一。

風(fēng)熱牙痛∶槐枝燒熱烙之。(《圣惠方》)。
胎赤風(fēng)眼∶槐木枝如馬鞭大,長二尺,作二段齊頭。麻油一匙,置銅缽中。晨使童子一人,以其木研之,至暝乃止。令仰臥,以涂目,日三度瘥。
九種心痛∶當(dāng)太歲上取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用水三大升,煎取一升,頓服。(《千金》)。
崩中赤白,不問遠(yuǎn)近∶取槐枝燒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日二服。(《梅師方》)。
胎動(dòng)欲產(chǎn),日月未足者∶取槐樹東引枝,令孕婦手把之,即易生。(《子母秘錄》)。
陰瘡濕癢∶槐樹北面不見日枝,煎水洗三、五遍。冷再暖之。(孟詵《必效方》)。

木皮、根白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爛瘡,喉痹寒熱(《別錄》)。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痛。煮漿水,漱口齒風(fēng)疳血(甄權(quán))。治中風(fēng)皮膚不湯火瘡。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大明)。

【附方】

舊四,新二。

中風(fēng)身直,不得屈伸反復(fù)者∶取槐皮黃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肘后方》)
破傷中風(fēng)∶避陰槐枝上皮,旋刻一片,安傷處,用艾灸皮上百壯。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用手摩之。(《普濟(jì)》)
風(fēng)蟲牙痛∶槐樹白皮一握切,以一升煮,去滓,入鹽少許,含漱。(《廣濟(jì)方》)
下膿血∶多取槐白皮濃煮汁,先熏后洗。良久欲大便,當(dāng)有蟲出,不過三度即愈。仍以皮為末,綿裹納下部中。(《梅師方》)。

槐膠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一切風(fēng),化涎,肝臟風(fēng),筋脈抽掣,及急風(fēng)口噤,或四肢不收頑痹,或毒風(fēng)周身如蟲行,或傷風(fēng),口眼偏斜,腰脊強(qiáng)硬。任作湯、散、丸、煎,雜諸藥用之。亦可水煮和藥為丸(《嘉 》)。煨熱,綿裹塞

槐耳見菜部木耳

(《拾遺》)

【釋名】

時(shí)珍曰∶朱子云∶檀,善木也。其字從 以此。 者善也。

【集解】

藏器曰∶按∶蘇恭言∶檀似秦皮。其葉堪為飲。樹體細(xì),堪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葉開,當(dāng)有大水。農(nóng)人候之以占水旱,號為水檀。又有一種葉如檀,高五、六尺,生但不香爾。
榆、莢 相似。故俚語云∶斫檀不諦得莢 ,莢 尚可得駁馬皮色青白,多癬駁也。檀木宜杵、 、錘器之用

皮及根皮

【氣味】

辛,平,有小毒。

【主治】

皮和榆皮為粉食,可斷谷救荒。根皮∶涂瘡疥,殺蟲(藏器)。

(《唐本草》)

【釋名】

系迷(《詩疏》)、羿先(同

【集解】

恭曰∶莢 葉似木槿及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相并,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陸機(jī)《詩疏》云∶檀、榆之類也。所在山谷有之。藏器曰∶生北土山林中。皮堪為索。

枝葉

【氣味】

甘、苦,平、無毒。

【主治】

三蟲,下氣消谷。煮汁和米作粥,飼小兒甚美(《唐本》)。作粥,灌六畜瘡中生蛆,立出(藏器)。

秦皮

(《本經(jīng)》中品)

【校正】

并入(《拾遺》

【釋名】

皮(音岑)、 木(音尋)、石檀(《別錄》)、樊 (弘景)、盆桂(《日華》)、苦樹(蘇恭)、苦櫪。時(shí)珍曰∶秦皮本作 皮。其木小而岑高,故以為名。人訛為 木,又訛為秦;蛟票境銮氐,故得秦名也。高誘注《淮南子》云∶ ,苦櫪木也。恭曰∶樹葉似檀,故名石檀。俗因味苦,呼為苦樹。

【集解】

《別錄》曰∶秦皮生廬江川谷及冤句水邊。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俗云是樊 皮,而水漬以和墨書,色
恭曰∶此樹似檀,葉細(xì),皮有白點(diǎn)而不粗錯(cuò),取皮漬水便碧色,書紙看之皆青色者,是真。
頌曰∶今陜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綠色。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并無花實(shí),根似槐根。俗呼為白 木。

【氣味】

苦,微寒,無毒!秳e錄》曰∶大寒。
普曰∶神農(nóng)、雷公、黃帝、岐伯∶酸,無毒;李當(dāng)之∶小寒。
權(quán)曰∶平。惡苦瓠、防葵。
之才曰∶惡吳茱萸。大戟為之使。

【主治】

風(fēng)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本經(jīng)》)。
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勺飨茨繙。久服,皮膚光澤,肥大有子(《別錄》)。明目,去目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fēng)淚不止。作湯,浴小兒身熱。煎水澄清,洗赤目極效

【發(fā)明】

弘景曰∶秦皮俗方惟以療目,道家亦有用處。大明曰∶秦皮之功,洗肝益精,明目退熱。元素曰∶秦皮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治風(fēng)寒濕邪成痹,青白幻翳遮睛,女子崩中帶下,小兒風(fēng)熱驚癇。好古曰∶痢則下焦虛,故張仲景白頭翁湯,以黃柏、黃連、秦皮同用,皆苦以堅(jiān)之也。秦皮浸水青藍(lán)色,與紫草同用,治目病以增光暈,尤佳。時(shí)珍曰∶ 皮,色青氣寒,味苦性澀,乃是厥陰肝、少陽膽經(jīng)藥也。故治目病、驚癇,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澀而補(bǔ)也。故《老子》云∶天道貴澀。此藥乃服食及驚癇崩痢云∶ 皮水,言能使水沸者,謬也。

【附方】

舊三,新三。

赤眼生翳∶秦皮一兩,水一升半,煮七合,澄清。日日溫洗。一方加滑石、黃連等分。(《外臺秘要》)
眼暴腫痛∶秦皮、黃連各一兩,苦竹葉半升,水二升半,煮取八合,食后溫服。此乃謝道人方也。(《外臺秘要》)。
赤眼睛瘡∶秦皮一兩。清水一升,白碗中浸,春夏一食頃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頭纏綿,仰臥點(diǎn)令滿眼,微痛勿畏,良久瀝去熱汁。日點(diǎn)十度以上,不過兩日瘥也。(《外臺秘要》)
眼弦挑針∶乃肝脾積熱。銼秦皮,夾沙糖,水煎,調(diào)大黃末一錢,微利佳。(《仁齋直指方》)
血痢連年∶秦皮、鼠尾草、薔薇根等分,以水煎取汁,銅器重釜煎成,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丸,日二服。稍增,以知為度。亦可煎飲。
天蛇毒瘡,似癩非癩∶天蛇,乃草間黃花蜘蛛也。人被其螫,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以秦皮煮汁一斗,飲之即瘥。(沈存中)

合歡

(《本經(jīng)》中品)

【釋名】

合昏(《唐本》)、夜合(《日華》)、樹。
頌曰∶崔豹《古今注》云∶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青裳,合歡也。植之庭除,使人不忿。故嵇康《養(yǎng)生論》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藏器曰∶其葉至暮即合,故云合昏。
時(shí)珍曰∶按∶王 《百一選方》云∶夜合俗名萌葛,越人謂之烏賴謂之尸利灑樹。

【集解】

《本經(jīng)》曰∶合歡生豫州河內(nèi)山谷。樹如狗骨樹。

《別錄》曰∶生益州山谷。
弘景曰∶俗間少識,當(dāng)以其非療病之功也。
恭曰∶此樹葉似皂莢及槐,極細(xì)。五月花發(fā),紅白色,上有絲茸。秋實(shí)作莢,子極薄細(xì)。所在山谷有之,今東西京第宅山池間亦有種者,名曰合昏。
頌曰∶今汴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間。木似梧桐,枝甚柔弱。葉似皂角,極細(xì)而繁密,互相交結(jié)。每一風(fēng)來,輒自相解了,不相牽綴。采皮及葉用,不拘時(shí)月。
宗奭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其綠葉至夜則合也。嫩時(shí)炸熟水淘,亦可食。

木皮(去粗皮炒用)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本經(jīng)》)。煎膏,消癰腫,續(xù)筋骨(大明)。殺蟲。搗末,和鐺下墨,生油調(diào),涂蜘蛛咬瘡器)折傷疼痛,花研末,酒服二錢匕(宗 )。

【發(fā)明】

震亨曰∶合歡屬土,補(bǔ)陰之功甚捷。長肌肉,續(xù)筋骨,概可見矣。與白蠟同入膏用神效,而外科家未曾錄用何也?

【附方】

舊二,新三。

肺癰唾濁,心胸甲錯(cuò)∶取夜合皮一掌大,水三升,煮取一半,分二服。(韋宙《獨(dú)行方》)。
撲損折骨∶夜合樹皮(即合歡皮,去粗皮,炒黑色)四兩,芥菜子(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臥時(shí)服,以滓敷之,接骨甚妙。(王 《百一選方》)
發(fā)落不生∶合歡木灰二合,墻衣五合,鐵精一合,水萍末二合,研勻,生油調(diào)涂,一夜一次。(《普濟(jì)方》)。小兒撮口∶夜合花枝濃煮汁,拭口中,并洗之。(《子母秘錄》)
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兩(并生銼)。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兩,七斤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入曲與防風(fēng)、羌活如常釀酒法,封三七日,壓汁。每飲五合,勿過醉致吐,常令有酒氣也。(《奇效良

皂莢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皂角(《綱目》)、雞棲子(《綱目》)
時(shí)珍曰∶莢之樹皂,故名!稄V志》謂之雞棲子,曾氏方謂之烏犀,《外丹本草》謂之懸刀。

【集解】

《別錄》曰∶皂莢生雍州山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
九月、十月采莢,陰干。
弘景曰∶處處有之,長尺二者良。俗人見其有蟲孔而未嘗見蟲形,皆言不可近,令人惡病,殊不爾也。其蟲狀如草葉上青蟲,莢微黑便出,所以難見。
恭曰∶此物有三種∶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濃節(jié)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頌曰∶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木極有高碩者!侗窘(jīng)》用如豬牙者,陶用尺二者雖殊長而尖。枝間多刺。夏開細(xì)黃花。結(jié)實(shí)有三種∶一種一種長而瘦薄,枯燥不粘。以多脂者為佳。其樹多刺難上,采時(shí)以蔑箍其樹,一夜自落,亦一異也。有不結(jié)實(shí)者,樹鑿一孔,入生鐵三、五斤,泥封之,即結(jié)莢。人以鐵砧捶皂莢,即自損。鐵碾碾之,久則成孔。鐵鍋爨之,多爆片落。豈皂莢與鐵有感召之情耶?

皂莢

【修治】

曰∶凡使,要赤肥并不蛀者,以新汲水浸一宿,用銅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復(fù)炙透,捶去子、弦用。每莢一兩,用酥五錢。
好古曰∶凡用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法。

【氣味】

辛、咸,溫,有小毒。
好古曰∶入厥陰經(jīng)氣分。
時(shí)珍曰∶入手太陰、陽明經(jīng)氣分。
之才曰∶柏實(shí)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機(jī)曰∶伏丹砂、粉霜、硫黃、 砂。

【主治】

風(fēng)痹死肌邪氣,風(fēng)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本經(jīng)療腹脹滿,消谷,除咳嗽囊結(jié),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蔀殂逅帲蝗霚ā秳e錄》)。
通關(guān)節(jié),除頭風(fēng),消痰殺蟲,治骨蒸,開胃,中風(fēng)口噤(大明)。破堅(jiān)癥,腹中痛,能墮胎。又將浸酒中,取盡其精,煎成膏涂帛,貼一切腫痛(甄權(quán))。溽暑久雨時(shí),合蒼術(shù)燒煙,辟瘟疫邪濕氣氣,治咽喉痹塞,痰氣喘咳,風(fēng)癘疥癬(時(shí)珍)。

【發(fā)明】

好古曰∶皂莢厥陰之藥!痘钊藭分侮幎菊柹(nèi)用皂莢,引入厥陰也。
時(shí)珍曰∶皂莢屬金,入手太陰、陽明之經(jīng)。金勝木,燥勝風(fēng),故兼入足厥陰,治風(fēng)木之病。其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導(dǎo)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fēng)濕痰喘腫滿,殺蟲;涂之則散腫消毒,搜風(fēng)治瘡。按∶龐安時(shí)《傷寒總病論》云∶元 五年,自春至秋,蘄、黃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龍膏方,救活數(shù)人也。其方入口。用大皂莢四十挺切,水三斗,浸一夜,煎至一斗半。入人參末半兩,甘草末一兩,煎至五升,去滓。入無灰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餳,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溫酒化下一匙,或掃入喉內(nèi),取惡涎盡為度。后含甘草片。又孫用和《家傳秘寶方》云∶凡人猝中風(fēng),昏昏如醉,形體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須不治,便成大病。此癥風(fēng)涎潮于上,胸痹氣不通,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用大皂莢(肥實(shí)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礬(光明者)一兩,為末。每用半錢,重者三字,溫水調(diào)灌。不大嘔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當(dāng)待惺惺,乃用藥調(diào)治。不兩,生礬末半兩,膩粉半兩,水調(diào)一、二錢,過咽即吐涎。用

【附方】

舊二十,新三十七。
中風(fēng)口噤不開,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豬脂涂炙黃色,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中風(fēng)口 ∶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三年大醋和之,左 涂右,右 涂左,干更上之。(《外臺秘要》)。
中暑不省∶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溫水調(diào)一錢,灌之。(《澹寮方》)
鬼魘不寤∶皂莢末刀圭,吹鼻中,能起死人。(《千金方》)
自縊將絕∶皂角末吹鼻中。(《外臺方》)。
水溺卒死一宿者,尚可活∶紙裹皂莢末納下部,須臾出水即活。(《外臺秘要》)。
急喉痹塞,逡巡不救∶靈苑方∶皂莢生研末。每以少許點(diǎn)患處,外以醋調(diào)濃封項(xiàng)下。須臾便破,出血即愈; 水灌之,亦良!吨敝阜健贰糜妹状装氡K,煎七分,破出膿血即愈。
咽喉腫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為末。每吹少許入咽,吐涎即止。(《圣濟(jì)總錄》)
風(fēng)癇諸痰∶五癇膏∶治諸風(fēng),取痰如神。大皂角半斤去皮、子,以蜜四兩涂上,慢火炙透捶碎,以熱水浸一時(shí), 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許,攤在夾綿紙上,曬干,煎作紙花。每用三、四片,入淡漿水一小盞中洗淋下,以筒吹汁入鼻內(nèi)。待痰涎流盡,吃芝麻餅一個(gè),涎盡即愈,立效。(《普濟(jì)方》)
風(fēng)邪癇疾∶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曬干)四兩,陀僧一兩,為末,成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名抵住丸。(《永類方》)。
服五、七十丸,白湯下。(《簡便方》)。
取汁,慢熬至可丸,丸如以皂角膏和勻,入明礬少許,以柿餅搗膏,丸如彈子,噙之。(《圣不得臥∶皂莢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研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棗膏湯下,日三、夜一服。(張仲景方)
粒,一莢入杏仁十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一處火炙黃色為手心,臨臥以姜汁調(diào)之,吃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
(《千金方》)。
丸,取微利為度。不利更服,一日一服。(《必效方》)
黃為末。酒一斗,石器煮沸,服一升,日三服。(《肘后方》)
燒研,粥飲下三錢,立通!缎鞣健疯F腳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為末,酒面糊丸。每服五十丸,酒下!妒セ莘健贰糜迷砬v燒煙于桶內(nèi),坐上熏之,即通。
用不蛀皂角(去皮、子,醋涂炙焦為末)一錢,巴豆七枚(去油、膜)。以淡醋研好墨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陳橘皮湯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愈為度。(《經(jīng)驗(yàn)方》)。
胸腹脹滿,欲令瘦者∶豬牙皂角相續(xù)量長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搗篩,蜜丸大如梧桐子。
服時(shí)先吃羊肉兩臠,汁三、水即止藥,瘥后一月,不得食肉及諸油膩。(崔元亮《海上集驗(yàn)方》)。
莢去皮炙黃,銼三升,酒一斗,漬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肘后方》)。
皂莢續(xù)成一尺以上,酥一大兩微涂緩炙,酥盡搗篩,蜜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漸增至二十丸。重者不過兩劑愈。
皂莢樹皮、皂莢刺各一斤,同燒灰,以水三斗,淋汁再淋,如此三、五度,煎之候少凝,入麝香末一分,以童子小便浸蒸餅,丸小豆大。每空心溫水下七丸。(《圣惠方》)。
皂角、赤小豆為末,酒、醋調(diào),貼腫處。(《永類方》)。(肥者),燒赤為末。以水五合和,頓服之。陰病極效。(《千金方》)。
皂角,燒研,新汲水一中盞,姜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先以暖水淋浴后服藥,取汗即愈。(《圣惠》)
子,蜜炙捶碎,入水 取濃汁,熬成膏。
事親》)
仍加白礬少許,黃泥固濟(jì), 研。日擦之。(楊誠《經(jīng)驗(yàn)方》)。
用皂莢末涂齒上,有涎吐之!妒健贰糜秘i牙皂角、食鹽等分,大皂角二十挺,以姜汁、地黃汁蘸炙十遍,為末。日用揩牙甚妙。(《普濟(jì)方》)。
皂角末,吹豆許入鼻,取嚏即安。(《梅師方》)。
酥炙三次,研末),精羊肉十兩(細(xì)切搗爛)。和丸梧桐子大。每溫水下二十丸。(《圣惠》)。
大腸脫肛∶不蛀皂角五挺,捶碎,水 取汁二升下,令皂角氣行,則不再作。仍以皂角去皮,酥炙為末,棗肉和丸,米飲下三十丸。(《圣惠方調(diào)敷之,良。(《梅師方》)。
攤貼患處,頻以水潤之,即效。又方∶用豬牙皂角七片煨黃,去皮、弦,出火毒,為末?招臏鼐品邋X。(《袖珍方》)。
婦人吹乳∶《袖珍方》∶用豬牙皂角去皮,蜜炙為末。酒服一錢。又詩云∶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diào)八字,管教時(shí)刻笑呵呵。
入麝香少許,人糞少許,和涂。五日后根出。(《普濟(jì)方》)。
燒黑為末,去痂敷之,不過三次即愈。(鄧筆峰《衛(wèi)生雜興》)。
拭干。以少油麻搗爛,涂之。(《肘后方方)。
大。每酒下五十丸。(《直指方》)。
珍方》)。
咽喉骨哽∶豬牙皂角二條切碎,生絹袋盛縫滿,線縛項(xiàng)中,立消。(《簡便方》)。
皂角末吹鼻取嚏。(《圣惠方》)。九里蜂毒∶皂莢鉆孔,貼叮處,艾灸孔上三、五壯即安。(《救急方》)。

【修治】

曰∶揀取圓滿堅(jiān)硬不蛀者,以瓶煮熟,剝?nèi)ビ财ひ恢,取向里白肉兩片,去黃,以銅刀切,曬用。其黃消人腎氣。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軟,煮熟,糖漬食之,疏導(dǎo)五臟風(fēng)熱壅(宗 )。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吞酸(蘇頌)。仁,和血潤腸(李杲)。
治風(fēng)熱大腸虛秘,瘰癧腫毒瘡癬(時(shí)珍)。

【發(fā)明】

機(jī)曰∶皂角核燒存性,治大便燥結(jié)。其性得濕則滑,滑則燥結(jié)自通也。
時(shí)珍曰∶皂莢味辛屬金,能通大腸陽明燥金,乃辛以潤之之義,非得濕則滑也。

【附方】

舊三,新十一。

腰腳風(fēng)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個(gè)洗凈,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千金方》)。
大腸虛秘∶風(fēng)人、虛人、腳氣人,大腸或秘或利。用上方服至百丸,以通為度。
下痢不止,諸藥不效∶服此三服,宿垢去盡,即變黃色,屢驗(yàn)。皂角子,瓦焙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下。(《醫(yī)方摘腸風(fēng)下血∶皂莢子、槐實(shí)各一兩,用粘谷糠炒香,去糠為末。陳粟米飲下一錢。名神效散。(《普濟(jì)方》)。
里急后重∶不蛀皂角子(米糠炒過)、枳殼(炒)等分,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普濟(jì)方》)。
小兒流涎,脾熱有痰∶皂莢子仁半兩,半夏(姜湯泡七次)一錢二分,為末,姜汁丸麻子大。
惡水入口及皂莢水入口,熱痛不止∶以皂莢子(燒存性)一分,沙糖半兩,和膏,含之。(《博濟(jì)方》)。
婦人難產(chǎn)∶皂角子二枚,吞之。(《千金方》)。
風(fēng)蟲牙痛∶皂角子末,綿裹彈子大兩顆,醋煮熱,更互熨之,日三、五度。(《圣惠方粉滓面 ∶皂角子、杏仁等分,研勻。夜以津和,涂之。(《圣惠方》)。
預(yù)免瘡∶凡小兒每年六月六日,照年歲吞皂莢子,可免瘡癤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或二十一枚。林靜齋所傳方也。(吳 《扶壽方便癰初起∶皂角子七個(gè)研末,水服效。一方∶照年歲吞之。(《儒門一切疔腫∶皂角子仁作末,敷之。五日愈。(《千金方》)。
年久瘰癧∶阮氏《經(jīng)驗(yàn)方》∶用不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 砂二錢,同煮干,炒令酥? 子多少,如一個(gè)服一粒,十個(gè)服十粒,細(xì)嚼米湯下。酒浸煮服亦可!妒(jì)總錄》言∶虛人不可用 砂也。

(一名天丁)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米醋熬嫩刺作煎,涂瘡癬有奇效(蘇頌)。治癰腫妒乳,風(fēng)癘惡瘡,胎衣不下,殺蟲(時(shí)珍)。

【發(fā)明】

楊士瀛曰∶皂莢刺能引諸藥性上行,治上焦病。
震亨曰∶能引至癰疽潰處,甚驗(yàn)。
時(shí)珍曰∶皂莢刺治風(fēng)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dá)病所為異耳。《神仙傳》云∶左親騎軍崔言∶一旦得大風(fēng)惡疾,雙目昏,眉發(fā)自落,鼻梁崩倒,勢不可救。遇異人傳方∶用皂角刺三斤燒灰,蒸一時(shí)久,曬干為末。食后濃煎大黃湯調(diào)一匕,飲之。一旬眉發(fā)再生,肌潤目明。
后入山修道,不知所終。又劉守真《保命集》云∶癘風(fēng)乃營氣熱,風(fēng)寒客于脈而不去。
宜先用樺皮散服五、七日,后灸承漿穴七壯。三灸后,每旦早服樺皮散,午以升麻葛根湯下錢氏瀉青仍戒房服,直候蟲盡為絕根也。新蟲嘴赤,老蟲嘴黑。

【附方】

新十二。

小兒重舌∶皂角刺灰,入樸硝或腦子少許,漱口,摻入舌下,涎出自消。(《普濟(jì)方》)。
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無灰酒服。(《圣濟(jì)總錄》)。
腸風(fēng)下血∶便前近腎肝,便后近心肺。皂角刺灰二兩,胡桃仁、破故紙(炒)、槐花(炒)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普濟(jì)方》)。
傷風(fēng)下痢∶風(fēng)傷久不已,而下痢膿血,日數(shù)十度。用皂角刺、枳實(shí)(麩炒)、槐花(生用)各半兩,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日二服。(《袖珍方胎衣不下∶皂角棘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熊氏《補(bǔ)遺》)。
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和研。每服一錢,溫酒下。(《直指方》)。
乳汁結(jié)毒,產(chǎn)后乳汁不泄,結(jié)毒者。皂角刺、蔓荊子各(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溫酒服二錢。(《袖珍方》)。
腹內(nèi)生瘡∶在腸臟不可藥治者。取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其膿血悉從小便中出,極效。不飲酒者,水煎亦可。(瘡腫無頭∶皂角刺燒灰,酒服三錢。嚼葵子三、五粒。其處如針刺為效。(《儒門事親》)。
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研),白芨少許,為末,敷之。(《直指方》)。
大風(fēng)癘瘡∶《選奇方》∶用黃柏末、皂角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酒服。取下蟲物,并不損人。食白粥兩、三日,服補(bǔ)氣藥數(shù)劑。名神效散。如四肢腫,用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發(fā)風(fēng)之物。取下蟲大小長短其色不一,約一、二升,其病乃愈也。(《仁存方》)。
發(fā)背不潰∶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 (焙)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溫服。(《普濟(jì)本事方》)

木皮、根皮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風(fēng)熱痰氣,殺蟲(時(shí)珍)。

【附方】

新二。

肺風(fēng)惡瘡瘙癢∶用木乳(即皂莢根皮,秋冬采如羅紋者,陰干炙黃)、白蒺藜(炒)、黃、人參、枳殼(炒)、甘草(炙)等分為末。沸湯每服一錢。(《普濟(jì)方》)。產(chǎn)后腸脫用皂角樹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樹皮半斤,石蓮子(炒,去心)一合,為粗末,以水煎湯,乘熱以物圍定,坐熏洗之。挹干,便吃補(bǔ)氣丸藥一服,仰睡。(《婦人良方》)

【主治】

入洗風(fēng)瘡渫用(時(shí)珍)。

【附錄】

鬼皂莢 藏器曰∶生江南澤畔。狀如皂莢,高一、二尺。作湯浴,去風(fēng)瘡疥癬。
葉,去衣垢,沐發(fā)令長

肥皂莢

(《綱目》)

【集解】

時(shí)珍曰∶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碩,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jié)莢長三、四寸,狀如云實(shí)之莢,而肥濃多肉。內(nèi)有黑子數(shù)顆,大如指頭,不正圓,其色如漆而甚堅(jiān)。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亦可種之。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断喔兄尽费浴梅试砬v水,死金魚,辟馬蟻, 見之則不就。亦物性然耳。

【氣味】

辛,溫,微毒。

【主治】

去風(fēng)濕下痢便血,瘡癬腫毒(時(shí)珍)。

【附方】

新九。

腸風(fēng)下血∶獨(dú)子肥皂(燒存性),一片為末,糕糊丸;一片為末,米飲調(diào),吞下。(《普濟(jì)方》)
下痢禁口∶肥皂莢一枚,以鹽實(shí)其內(nèi),燒存性,為末。以少許入白米粥內(nèi),食之即效。(《乾坤生意》)。
風(fēng)虛牙腫∶老人腎虛,或因涼藥擦牙致痛。用獨(dú)子肥皂,以青鹽實(shí)之,燒存性,研末摻之;蛉肷樟腦十五文。(《衛(wèi)生家寶方》)。
頭耳諸瘡,眉癬、燕窩瘡∶并用肥皂( 存性)一錢,枯礬一分。研勻,香油調(diào),涂之。(《摘玄方》)。
小兒頭瘡∶因傷湯水成膿,出水不止。用肥皂燒存性,入膩粉,麻油調(diào)搽。(《海上方》)。
臘梨頭瘡,不拘大人、小兒∶用獨(dú)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入巴豆二枚扎定,鹽泥包,存性),入檳榔、輕粉五、七分,研勻,香油調(diào)搽。先以灰汁洗過,溫水再洗,拭干乃搽。
一宿見效,不須再洗。(《普濟(jì)方》)。
癬瘡不愈∶以川槿皮煎湯,用肥皂(去核及內(nèi)膜)浸湯時(shí)時(shí)搽之。(楊起《簡便方》)。
便毒初起∶肥皂搗爛敷之,甚效。(《簡便方》)。
玉莖濕癢∶肥皂一個(gè)。燒存性,香油調(diào)搽即愈。(《攝生方》)

【氣味】

甘,腥,溫,無毒。

【主治】

除風(fēng)氣(時(shí)珍)。

無患子

(宋《開寶》)

【釋名】

桓(《拾遺》)、木患子(《綱目》)、珠子
藏器曰∶桓、患字,聲訛也。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曰瑤KT 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也。,與薏苡同名!蹲胛摹费云淠久R鬼木。山人呼為肥珠子、油珠子,因其實(shí)如肥油而子圓如珠也。

【集解】

藏器曰∶無患子,高山大樹也。子黑如漆珠!恫┪镏尽吩啤没溉~似櫸柳葉
核堅(jiān)正黑如 ,可作香纓及浣垢。
宗奭曰∶今釋子取為念珠,以紫紅色、小者佳。入藥亦少。西洛亦有之。
時(shí)珍曰∶生高山中。樹甚高碩,枝葉皆如椿,特其葉對生。五、六月開白花。結(jié)實(shí)大如彈丸,狀如銀杏及苦楝子,生青熟黃,老則紋皺。黃時(shí)肥如油炸之形,味辛氣下有二小子,相粘承之。實(shí)中一核,堅(jiān)黑似肥皂莢之核,而正圓如珠。殼中有仁如榛子仁,亦辛 ,可甚妙!渡胶=(jīng)》云∶秩中飲之,辟惡氣,浣衣去垢,核堅(jiān)正黑。即此也。今武當(dāng)山中所出鬼見愁,亦是樹莢之子,其形正如刀豆子而色褐,彼人亦以穿數(shù)珠。別又是一物,非無患也。

子皮(即核外肉也)

【氣味】

微苦,平,有小毒。

【主治】

浣垢,去面 。喉痹,研納喉中,立開。又主飛尸(藏器)。

【附方】

新二。

洗頭去風(fēng)明目。用 子皮、皂角、胡餅、菖蒲同捶碎,漿水調(diào)作彈子大。每用泡湯洗頭良。(《多能鄙事》)
洗面去 ∶ 子肉皮,搗爛,入白面和,丸大丸。每日用洗面,去垢及 甚良。(《集簡方》)。

子中仁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燒之,辟邪惡氣(藏器)。
煨食,辟惡,去口臭(時(shí)珍)。

【附方】

新一。

牙齒腫痛∶肥珠子一兩,大黃、香附各一兩,青鹽半兩,泥固 研。日用擦牙。(《普濟(jì)方》)

欒華

(《本經(jīng)》下品)

【集解】

《別錄》曰∶欒華生漢中川谷。五月采。
恭曰∶此樹葉似木槿而薄細(xì)。花黃似槐而稍長大。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shí)如熟豌豆,圓黑堅(jiān)硬,堪為數(shù)珠者,是也。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以染黃甚鮮明,又以療目赤爛。
今南方及汴中園圃間,或有之。
珠,未見入藥。

【氣味】

苦,寒,無毒。
之才曰∶決明為之使。

【主治】

目痛淚出傷 ,消目腫(《本經(jīng)》)。合黃

無食子

(《唐本草》)

【釋名】

沒石子(《開寶》)、墨石子(《炮炙曰∶波斯人,每食以代果,故番胡呼為沒食子。梵書無與沒同音。今人呼為墨石、沒石,轉(zhuǎn)傳訛矣。

【集解】

恭曰∶無食子生西戎沙磧間。樹似檉。
禹錫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無食子出波斯國,呼為摩澤樹。高六、七丈,圍八、九尺。葉似桃葉而長。三月開花白色,心微紅。子圓如彈丸,初青,熟乃黃白。蟲蝕成孔者入藥用。其樹一年生無食子。一年生拔屢子,大如指,長三寸,上有殼,中仁如栗黃可啖。
年則生麻荼澤,即沒石子也。間歲互生,一根異產(chǎn)如此。《一統(tǒng)志》云∶沒石子出大食諸地。
樹如

【修治】

曰∶凡使,勿犯銅鐵,并被火驚。用顆小、無 米者妙。用漿水于砂盆中研令盡,焙干再研,如烏犀色入藥。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赤白痢,腸滑,生肌肉(《唐本》)。腸虛冷痢,益血生精,和氣安神,烏髭發(fā),治陰毒痿,燒灰用(李 )。
溫中,治陰瘡陰汗,小兒疳 ,冷滑不禁(馬志)。

【發(fā)明】

宗奭曰∶沒石子,合他藥染須,造墨家亦用之。
曰∶張仲景用治陰汗,燒灰,先以湯浴了,布裹灰撲之,甚良。

【附方】

舊三,新五。

血痢不止∶沒石子一兩為末,飲丸小豆大。每食前米飲下五十丸。(《普濟(jì)方》)。
小兒久痢∶沒石子二個(gè),熬黃研末,作餛飩食之。(《宮氣方》)。
產(chǎn)后下痢∶沒石子一個(gè),燒存性,研末。冷即酒服,熱即用飲下,日二。(《子母秘錄》)。
牙齒疼痛∶綿裹無食子末一錢咬之,涎出吐去。(《圣濟(jì)總錄》)。
鼻面酒 ∶南方?jīng)]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涂之,甚妙。(危氏《得效方》)。
口鼻急疳∶沒石子末,吹下部,即瘥。(《千金方》)。
大小口瘡∶沒石子(炮)三分,甘草一分。研末摻之。月內(nèi)小兒生者,少許置乳上吮之,入口即啼,不過三次。(《圣足趾肉刺∶無食子三枚,肥皂莢一挺。燒存性,為末。醋和敷之,立效。(《奇效方》)

訶黎勒

(《唐本草》)

【釋名】

訶子。
時(shí)珍曰∶訶黎勒,梵言天主持來也。

【集解】

恭曰∶訶黎勒生交州、愛州。
頌曰∶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樹似木患子,花白。子形似梔子、橄欖,青黃色,皮肉相著。七月、八月實(shí)熟時(shí)采,六路者佳。《嶺南異物志》云∶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每歲州貢,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子熟時(shí),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破之,汲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謂之干明古寺,尚在,舊木猶有六、七株。南海風(fēng)俗必盡如昔時(shí)之法也。訶子未熟時(shí),風(fēng)飄墮者,謂之隨風(fēng)子,曝干收之,益小者佳,彼人尤珍貴之。
個(gè)個(gè)毗頭也。若訶黎勒文只有六路;蚨嗷蛏,并是雜路勒路,號曰榔精勒,澀不堪用。

【修治】

曰∶凡用訶黎勒,酒浸后蒸一伏時(shí),刀削去路,取肉銼焙用。用核則去肉。

【氣味】

苦,溫,無毒。權(quán)曰∶苦、甘。
炳曰∶苦、酸。 曰∶酸,澀,溫。
好古曰∶苦、酸,平。苦重酸輕,味濃,陰也,降也。

【主治】

冷氣,心腹脹滿,下食(《唐本》)。
破胸膈結(jié)氣,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發(fā)(甄權(quán))。
下宿物,止腸 久泄,赤白痢(蕭炳)。消痰下氣,化食開胃,除煩治水,調(diào)中,止嘔吐霍亂,心腹虛痛,奔豚腎氣,肺氣喘急,五膈氣,腸風(fēng)瀉血,崩中帶下,懷孕漏胎,及胎動(dòng)欲生,脹悶氣喘。并患痢人肛門急痛,產(chǎn)婦陰痛,和蠟燒煙熏之,及煎湯熏洗(大明)。
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shù)枚殊勝(蘇頌)。實(shí)大腸,斂肺

【發(fā)明】

宗奭曰∶訶黎勒,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熟少服。此物雖澀腸而又泄氣,其味苦澀故爾。
藥氣實(shí)者降火之功也。
時(shí)珍曰∶訶子同烏梅、五倍子用則收斂,同橘皮、濃樸用則下氣,同人參用則能補(bǔ)肺治咳嗽。
東垣言嗽藥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驟用爾。嵇含《草木狀》言作飲久服,令髭
曰∶訶黎皮主嗽,肉主眼澀痛。波斯人將訶黎勒、大腹等在舶上,用防不虞;蛴龃篝~放涎滑水中數(shù)里,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尋化為水,則其治氣消痰功力可知矣。
慎微曰∶《金光明經(jīng)》。流水長者子除病品云∶熱病下藥,服訶黎勒。又《廣異記》云∶高仙芝在大食國得訶黎勒,長五寸,置抹肚中,便覺腹中痛,因大利十余行,疑訶黎勒為祟。
后問大食長老。云∶此物人帶一切病消,利者乃出惡物爾。仙芝寶之,后被誅,失所在。
頌曰∶訶黎主痢,《唐本草》不載。張仲景治氣痢有方。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zhuǎn)為白膿。令將軍傳此方∶用訶黎勒三枚,兩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漿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血多,加三匕。

【附方】

舊十,新五。

下氣消食∶訶黎一枚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兩沸,下藥更煎三、五沸,如曲塵色,入少鹽,飲之。(《食醫(yī)心鏡》)。
一切氣疾、宿食不消∶訶黎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又方∶訶黎三枚,濕紙包,煨熟去核,細(xì)嚼,以牛乳下。(《千金方》)。
氣嗽日久∶生訶黎一枚,含之咽汁。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檳榔湯一碗服,立便有味。此知連州嘔逆不食∶訶黎勒皮二兩。炒研,糊丸梧桐子大?招臏,日三服。(《廣濟(jì)方》)。
風(fēng)痰霍亂,食不消,大便澀∶訶黎三枚,取皮為末。和酒頓服,三、五次妙。(《外臺秘要》)。
小兒霍亂∶訶黎一枚,為末。沸湯服一半,未止再服。(《子母小兒風(fēng)痰壅閉,語音不出,氣促喘悶,手足動(dòng)搖∶訶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圣散。(《全幼心鑒》)。
風(fēng)熱沖頂、熱悶∶訶黎二枚(為末),芒硝一錢。同入醋中,攪令消,摩涂熱處。(《外臺秘要》)。
氣痢水瀉∶訶黎勒十枚面裹, 火煨熟,去核研末,粥飲頓服。亦可飯丸服。一加木香。
又長服方∶訶黎勒、陳橘皮、濃樸各三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圖經(jīng)本草》)。
水瀉下痢∶訶黎勒(炮)二分,肉豆蔻一分,為末。米飲每服二錢。(《圣惠方》)。
下痢轉(zhuǎn)白∶訶子三個(gè),二炮一生,為末,沸湯調(diào)服。
水痢,加甘草末一錢。(《普濟(jì)方》)。
赤白下痢∶訶子十二個(gè),六生六煨,去核,焙為末。赤痢,生甘草湯下;白痢,炙甘草湯下。不過再服。(趙原陽《濟(jì)急方》)。
妒精下疳∶大訶子燒灰,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水洗,后搽之;蛞郧G芥、黃柏、甘草、馬鞭草、蔥白煎湯洗亦可。昔方士周守真醫(yī)唐靖爛莖一、二寸,用此取效也。(洪邁《夷堅(jiān)志》)

【主治】

磨白蜜注目,去風(fēng)赤澀痛,神良(蘇頌)。
止咳及。〞r(shí)珍)。

【主治】

下氣消痰,止渴及泄痢,煎飲服,功同訶黎(時(shí)珍。唐.包佶有“病中謝李吏部惠訶黎勒葉”詩)。

婆羅得

(宋《開寶》)

【釋名】

婆羅勒。
時(shí)珍曰∶婆羅得,梵言重生果也。

【集解】

曰∶婆羅得
時(shí)珍曰∶按∶王燾《外臺秘要》∶婆羅勒似蓖麻子,但以指甲爪之,即有汁出。即此物也。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冷氣塊,溫中,補(bǔ)腰腎,破 癖,可染髭發(fā)令黑(藏器)。

【附方】

新一。

拔白生黑∶婆羅勒十顆(去皮,取汁),熊脂二兩,白馬 膏(煉過)一兩,生姜(炒)一兩,母丁香半兩,二味為末,和勻。每拔白點(diǎn)之,揩令入肉,即生黑者。此嚴(yán)中丞所用方也。(孟詵《近效方》)

(《別錄》下品)

【釋名】

櫸柳(《衍義》)、鬼柳。
時(shí)珍曰∶其樹高舉,其木如柳,故名。山人訛為鬼柳。郭璞注《爾雅》作柜柳,云似柳,皮可煮飲也。

【集解】

弘景曰∶櫸樹山中處處有之。皮似檀、槐,葉如櫟、槲。
人多識之。
恭曰∶所在皆有,多生溪澗水側(cè)。葉似樗而狹長。樹大者連抱,高數(shù)仞,皮極粗濃,殊不似檀。
宗奭曰∶櫸木,今人呼為櫸柳。其葉謂柳非柳,謂槐非槐。最大者,木高五、六丈,合二、三人抱。湖南北甚多,然亦不材也,不堪為器,嫩皮取以緣栲栳及箕唇。
時(shí)珍曰∶櫸材紅紫,作箱、案之類甚佳。鄭樵《通志》云∶櫸乃榆類而 烈,其實(shí)亦如榆錢之狀。鄉(xiāng)人采其葉為甜茶。

木皮

【修治】

曰∶凡使勿用三、四年者無力,用二十年以來生者良。剝下去粗皮,細(xì)銼蒸之,從巳至未,出焙干用。

【氣味】

苦,大寒,無毒。

【主治】

時(shí)行頭痛,熱結(jié)在腸胃(《別錄》)。夏日煎飲,去熱(弘景)。俗用煮汁服,療水氣,斷。ㄌK恭)。安胎,止

【附方】

舊一,新四。

通身水腫∶櫸樹皮煮汁,日飲。(《圣惠方》)。
毒瓦斯攻腹,手足腫痛∶櫸樹皮,和槲皮煮汁,煎如飴糖,以樺皮煮濃汁化飲。(《肘后方》)。
蠱毒下血∶櫸皮一尺,蘆根五寸,水二升,煮一升,頓服。當(dāng)下蠱出。(《千金方》)。
小兒痢血∶梁州櫸皮二十分(炙),犀角十二分,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取瘥。(《古今錄驗(yàn)》方)。
飛血赤眼∶櫸皮(去粗皮,切)二兩,古錢七文,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熱洗,日二次。(《圣濟(jì)總錄》)。

【氣味】

苦,冷,無毒。

【主治】

貼火爛瘡,有效(蘇恭)。治腫爛惡瘡,鹽搗 之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小楊(《說文》)、楊柳。
弘景曰∶柳,即今水楊柳也。
恭曰∶柳與水楊全不相似。水楊葉圓闊而尖,枝條短硬。柳葉狹長而青綠,枝條長軟。
陶以柳為水楊,非也。
藏器曰∶江東人通名楊柳,北人都不言楊。楊樹枝葉短,柳樹枝葉長。
時(shí)珍曰∶楊枝硬而揚(yáng)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一類二種也。蘇恭所說為是。按∶《說文》云∶楊,蒲柳也。從木, 聲。柳,小楊也。從木, 聲音酉。又《爾雅》云∶楊,蒲柳也。旄,澤柳也。檉,河柳也可稱楊,故今南人猶并稱楊柳。俞宗本《種樹書》言∶順插為柳,倒插為楊。其說牽強(qiáng),且失揚(yáng)起之意。

【集解】

《別錄》曰∶柳華生瑯邪川澤。
頌曰∶今處處有之,俗所謂楊柳者也。其類非一∶蒲柳即水楊也,枝勁韌可為箭 ,多生河北。杞柳生水旁,葉粗而白,木理微赤,可為車轂。今人取其細(xì)條,火逼令柔,屈作箱篋,《孟子》所謂杞柳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開黃蕊花。至春晚葉長成后,花中絨,因風(fēng)而飛。子著衣物能生蟲,入池沼即化為浮萍。古者春取榆、柳之火。陶朱公言種柳千樹,可足柴炭。其嫩芽可作飲湯。

柳華

【釋名】

柳絮(《本經(jīng)》)。

【正誤】

見下。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風(fēng)水黃膽,面熱黑(《本經(jīng)》)。痂疥惡瘡金瘡。柳實(shí)∶主潰癰,逐膿血。
子汁∶療渴(《別錄》)。華∶主止血,治濕痹,四肢攣急,膝痛(甄權(quán))。

【發(fā)明】

弘景曰∶柳華熟時(shí),隨風(fēng)狀如飛雪,當(dāng)用其未舒時(shí)者。子亦隨花飛止,應(yīng)水漬汁爾。
藏器曰∶《本經(jīng)》以柳絮為花,其誤甚矣;闯醢l(fā)時(shí)黃蕊,其子乃飛絮也。
承曰∶柳絮可以捍氈,代羊毛為茵褥,柔軟性涼,宜與小兒臥尤佳。
宗奭曰∶柳花黃蕊干時(shí)絮方出,收之貼灸瘡良。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fēng)而起,得水濕便生,如苦 、地丁之花落結(jié)子成絮。古人以絮為花,謂花如雪者,皆誤矣。藏器之說為是。
又有實(shí)及子汁之文,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
時(shí)珍曰∶《本經(jīng)》主治風(fēng)水黃膽者,柳花也。《別錄》主治惡瘡金瘡、潰癰逐膿血,《藥性論》止血療痹者,柳絮及實(shí)也;四廴铮蓳v汁服。子與絮連,難以分別,惟可貼瘡止血裹痹之用。所謂子汁療渴者,則連絮浸漬,研汁服之爾。又崔實(shí)《四民月令》言∶三月

【附方】

新六。

吐血咯血∶柳絮焙研,米飲服一錢。(《經(jīng)驗(yàn)方》)。
金瘡血出∶柳絮封之。即止。(《外臺秘要》)。
面上膿瘡∶柳絮、膩粉等分。以燈盞油調(diào)涂。(《普濟(jì)方》)。
走馬牙疳∶楊花,燒存性,入麝香少許,搽。(《保幼大全》)。
大風(fēng)癘瘡∶楊花(四兩,搗成餅,貼壁上,待干取下,米泔水浸一時(shí)取起,瓦焙研末)二兩,白花蛇、烏蛇各一條(去頭尾,酒浸取肉),全蝎、蜈蚣、蟾酥、雄黃各五錢,苦參、天麻各一兩,為末,水煎麻黃取汁熬膏,和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溫酒下。
一日三服,以愈為度。(孫氏《集效良方》)。

【氣味】

同華。

【主治】

惡疥痂瘡馬疥,煎煮洗之,立愈。又療心腹內(nèi)血,止痛(《別錄》)。煎水,洗漆瘡(弘景)。天行熱病,傳尸骨蒸勞,下水氣。煎膏,續(xù)筋骨,長肉止痛。主服金石人發(fā)大熱悶,湯火瘡毒入腹熱悶,及疔瘡(《日華》)。療白

【附方】

舊一,新五。

小便白濁∶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集簡方》)。
小兒丹煩∶柳葉一斤。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拓洗赤處,日七、八度。(《子母秘錄》)。
眉毛脫落∶垂柳葉陰干為末,每姜汁于鐵器中調(diào),夜夜摩之。(《圣惠方》)。
猝得惡瘡不可名識者∶柳葉或皮,水煮汁,入少鹽,頻洗之。(《肘后方》)。
面上惡瘡∶方同上。
痘爛生蛆∶嫩柳葉鋪席上臥之,蛆盡出而愈也。(李樓《奇方》)

枝及根白皮

【氣味】

同華。

【主治】

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fēng)腫瘙癢。煮酒,漱齒痛(蘇恭)。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煎枝浴之(藏器)。
煎服,治黃膽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fēng)止痛消腫(時(shí)珍)。

【發(fā)明】

頌曰∶柳枝、皮及根亦入藥。
葛洪《肘后方》∶治癰疽、腫毒、妒乳等多用之。韋宙《獨(dú)行方》∶主疔瘡及反花瘡,并煎柳枝、葉作膏涂之。今人作浴湯、時(shí)珍曰∶柳枝去風(fēng)消腫止痛。其嫩枝削為牙杖,滌齒甚妙。

【附方】

舊十,新十。

黃膽初起∶柳枝,煮濃汁半升,頓服。(《外臺秘要》)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食下不化,病似翻胃噎膈∶清明日取柳枝一大把熬湯,煮小米作飯,灑面滾成珠子,曬干,袋懸風(fēng)處。每用燒滾水隨意下米,米沉住火,少時(shí)米浮,取看無硬心則熟,可頓食之。久則面散不粘矣,名曰絡(luò)索米。(楊起《簡便方》)。
走注氣痛∶氣痛之病,忽有一處如打撲之狀,不可忍,走注不定,靜時(shí),其處冷如霜雪,此皆暴寒傷之也。以白酒煮楊柳白皮,暖熨之。有赤點(diǎn)處, 去血妙。凡諸猝腫急痛,熨之皆即止。(姚增坦《集驗(yàn)方》)。
風(fēng)毒猝腫∶方同上。
陰猝腫痛∶柳枝(三尺長)二十枚,細(xì)銼,水煮極熱,以故帛裹包腫處,仍以熱湯洗之。(《集驗(yàn)方》)。
項(xiàng)下癭氣∶水涯露出柳根三十斤,水一斛,煮取五升,以糯米三斗,如常釀酒,日飲。(《范汪方》)。
齒齦腫痛∶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楊皮等分,煎水,熱含冷吐。又方∶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風(fēng)蟲牙痛∶楊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漬齒根,數(shù)過即愈。又方∶柳枝一握銼,入少鹽花,漿水煎,含甚驗(yàn)。又方∶柳枝(銼)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熟,瓷器盛之,清酒三升,漬三日。頻含漱涎,三日愈。(《古今錄驗(yàn)》)。
耳痛有膿∶柳根,細(xì)切,熟搗封之,燥即易之。(《斗門方》)。
漏瘡腫痛∶柳根紅須,煎水日洗!墩健贰糜脳盍鴹l罐內(nèi)燒煙熏之,出水即效。
乳癰妒乳,初起堅(jiān)紫,眾療不瘥∶柳根皮熟搗火溫,帛裹熨之。冷更易,一宿消。(《肘后方》)。
反花惡瘡,肉出如飯粒,根深膿潰∶柳枝葉三斤,水五升,煎汁二升,熬如餳。日三涂之。(《圣惠方》)。
天灶丹毒,赤從背起∶柳木灰,水調(diào)涂之。(《外臺秘要》)。
湯火灼瘡∶柳皮燒灰,涂之。亦可以根白皮煎豬脂,頻敷之。(《肘后方》)。
痔瘡如瓜,腫痛如火∶柳枝煎濃湯洗之,艾灸三、五壯。王及郎中病此,驛吏用此方灸之,覺熱氣入腸,大下血穢至痛,一頃遂消,馳馬而去。(《本事方》)

柳膠

【主治】

惡瘡,及結(jié)砂子(時(shí)珍)。

柳寄生見后寓木類。

柳耳見菜部木耳。

柳蠹見蟲部。

檉柳

(音偵。宋《開寶》)

【釋名】

赤檉(《日華》)、赤楊(《古今注》)
垂絲柳《綱目》、人柳(《綱目》)、三眠柳(《衍義》)、觀音柳。
時(shí)珍曰∶按∶羅愿《爾雅翼》云∶天之將雨,檉先知之,起氣以應(yīng),又負(fù)霜雪不乃木之圣者也。故字從圣,又名雨師。或曰∶得雨則垂垂如絲,當(dāng)作雨絲。又《三輔故事》云∶漢武帝苑中有柳,狀如人,號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則檉柳之圣,又不獨(dú)知雨、負(fù)雪而已。今俗稱長壽仙人柳,亦曰觀音柳,謂觀音用此灑水也。宗奭曰∶今人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故名。

【集解】

志曰∶赤檉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色,細(xì)葉。
禹錫曰∶《爾雅》∶檉,河柳也。郭璞注云∶今河旁赤莖小楊也。陸機(jī)《詩疏》云∶生水旁,皮赤如絳,枝葉如松。
時(shí)珍曰∶檉柳小干弱枝,插之易生。赤皮,細(xì)葉如絲,婀娜可愛。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長三、四寸,水紅色如蓼花色。南齊時(shí),益州獻(xiàn)蜀柳,條長,狀若絲縷者,即此柳也。段成式《酉陽雜俎》言∶涼州有赤白檉,大者為炭,其灰汁可以煮銅為銀。故沈炯賦云∶檉似柏而香。王禎《農(nóng)書》云∶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明。則檉又有白色者也。宗 ∶汴京甚多。
河西戎人取滑枝為鞭。

【氣味】

甘、咸,溫,無毒。

【主治】

馬血入肉毒,取木片火炙熨之,并煮汁浸之。(《開寶》)。枝葉∶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時(shí)珍)。

【附方】

新三。

腹中痞積∶觀音柳煎湯,露一夜,五更空心飲數(shù)次,痞自消。(《衛(wèi)生易簡方》)
一切諸風(fēng),不問遠(yuǎn)近∶檉葉半斤(切,枝亦可),荊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瀝五合,新瓶盛之,油紙封,入重湯煮一伏時(shí)。每服一小盞,日三服。(《普濟(jì)方》)

檉乳(即脂汁)

【主治】

合質(zhì)汗藥,治金瘡

水楊

(《唐本草》)

【釋名】

青楊(《綱目》)、蒲柳(《爾雅》)、蒲楊(《古今注》)、蒲 (音移)、 柳(《古今注》)、時(shí)珍曰∶楊枝硬而揚(yáng)起,故謂之楊。多宜水 蒲萑之地,故有水楊、蒲柳、萑苻之名。

【集解】

恭曰∶水楊葉圓闊而尖,枝條短硬,與柳全別。柳葉狹長,枝條長軟。
頌曰∶《爾雅》∶楊,蒲柳也。其枝勁韌,可為箭 。《左傳》所謂苻。今河北沙地多生之。楊柳之類亦多。崔豹《古今注》云∶白楊葉圓,青楊葉長,柳葉長而細(xì), 楊葉圓而弱。水理亦赤。然今人鮮能分別。
類。
尤多,花與柳同。

枝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久痢赤白,搗汁一升服,日二,大效(《唐本》)。
主癰腫痘毒(時(shí)珍)。

【發(fā)明】

時(shí)珍曰∶水楊根治癰腫,故近人用枝葉治痘瘡。魏直《博愛心鑒》云∶痘瘡數(shù)日陷頂,漿滯不行,或風(fēng)寒所阻者。宜用水楊枝葉(無葉用枝)五斤,流水一大釜,煎湯溫浴之。如冷添湯,良久照見累起有暈絲者,漿行也。如不滿,再浴之。力弱者,只洗頭、面、手、足。如屢浴不起者,氣血敗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癢塌者,皆不可浴。
痘不行漿,乃氣澀血滯,腠理固密,或風(fēng)寒外阻而然。浴令暖氣透達(dá),和暢郁蒸,氣血通徹,每隨暖氣而發(fā),行漿貫滿,功非淺也。若內(nèi)服助氣血藥,借此升之,其效更速,風(fēng)寒亦不得而阻之矣。直見一嫗在村中用此有驗(yàn),叩得其方,行之百發(fā)百中,慎勿易之,誠有燮理之妙也。蓋黃鐘一動(dòng)而蟄蟲啟戶,東風(fēng)一吹而堅(jiān)冰解釋,同一春也。群書皆無此法,故詳著之。

木白皮及根

【氣味】

同華。

【主治】

金瘡?fù)闯榘b諸腫,痘瘡(時(shí)珍)。

【發(fā)明】

時(shí)珍曰∶按∶李仲南《永類鈐方》云∶有人治乳癰,持藥一根,生擂貼瘡,其熱如火,再貼遂平。求其方,乃水楊柳根也。葛洪《肘后方》,治乳癰用柳根。則楊與柳性氣不遠(yuǎn),可通用也

【附方】

新一。

金瘡苦痛∶楊木白皮,熬燥碾末,水服方寸匕,仍敷之,日三次。(《千金方》)

白楊

(《唐本草》)

【釋名】

獨(dú)搖。
宗奭曰∶木身似楊微白,故曰白楊,非如粉之白也。
時(shí)珍曰∶鄭樵《通志》言∶白楊,一名高飛,與 楊同名。今俗通呼 楊為白楊,且白楊亦因風(fēng)獨(dú)搖,故得同名也。

【集解】

恭曰∶白楊取葉圓大、蒂小,無風(fēng)自動(dòng)者。
藏器曰∶白楊,北土極多,人種墟墓間,樹大皮白。其無風(fēng)自動(dòng)者,乃
頌曰∶今處處有之,北土尤多。株甚高碩,葉圓如梨葉,皮白色,木似楊,采無時(shí)。崔豹《古今注》云∶“白楊葉圓,青楊葉長”,是也。
宗奭曰∶陜西甚多,永、耀間居人修蓋,多此木也。其根易生,斫木時(shí)碎札入土即生根,故易繁植,土地所宜爾。風(fēng)才至,葉如大雨聲。謂無風(fēng)自動(dòng),則無此事。但風(fēng)微時(shí),其葉孤絕處,則往往獨(dú)搖,以其蒂細(xì)長,葉重大,勢使然也。
時(shí)珍曰∶白楊木高碩。葉圓似梨而肥大有尖,面青而光,背甚白色,有鋸齒。木肌細(xì)白,性堅(jiān)直,用為梁 ,終不撓曲。與 楊乃一類二種也,治病之功,大抵仿fo。嫩葉亦可救荒,老葉可作酒曲料。

木皮

【修治】

曰∶凡使,銅刀刮去粗皮蒸之,從巳至未。以布袋盛,掛屋東角,待干用。

【氣味】

苦,寒,無毒。大明曰∶酸,冷。

【主治】

毒風(fēng)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瓦斯游 在皮膚中,痰癖等,酒漬服之(《唐本》)。
去風(fēng)痹宿血,折傷,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及皮膚風(fēng)瘙腫,雜五木為湯,浸損處治撲損瘀血,并煎酒服。煎膏,可續(xù)筋骨(大明)。煎湯日飲,煎漿水入鹽含漱,治口瘡。煎水釀酒,消癭氣(時(shí)珍)。

【附方】

舊一,新一。

妊娠下痢∶白楊皮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
項(xiàng)下癭氣∶秫米三斗炊熟,取圓葉白楊皮十兩,勿令見風(fēng),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漬曲末五兩,如常釀酒。每旦一盞,日再服。

【主治】

消腹痛,治吻瘡(時(shí)珍)。

【附方】

舊二,新一。

口吻爛瘡∶白楊嫩枝,鐵上燒灰,和脂敷之。(《外臺秘要》)。
腹?jié)M癖堅(jiān)如石,積年不損者∶《必效方》∶用白楊木東南枝(去粗皮,辟風(fēng)細(xì)銼)五升。
熬黃,以酒五升淋訖,用絹袋盛滓,還納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外臺秘要》)。
面色不白∶白楊皮十八兩,桃花一兩,白瓜子仁三兩,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面及手足皆白。(《圣濟(jì)總錄》)

【主治】

齲齒,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發(fā),骨從中出,頻搗敷之(時(shí)珍)。

??

(音夫移。《拾遺》)

【釋名】

楊(《古今注》)、時(shí)珍曰∶ 乃白楊同類,故得楊名。按∶《爾雅》∶唐棣, 也。崔豹曰∶ 楊,江東呼為夫 。圓葉弱蒂,微風(fēng)則大搖,故名高飛,又曰獨(dú)搖。陸機(jī)以唐棣為郁李者,誤矣。郁李乃常棣,非唐棣也。

【集解】

藏器曰∶ 木生江南山谷。樹大十?dāng)?shù)圍,無風(fēng)葉動(dòng),花反而后合,《詩》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是也。時(shí)珍曰∶ 楊與白楊是同類二種,今南人通呼為白楊,故俚人有“白楊葉,有風(fēng)掣,無風(fēng)掣”之語。其入藥之功大抵相近。

木皮

【氣味】

苦,平,有小毒。

【主治】

去風(fēng)血腳氣疼痹, 損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湯,捋腳氣,殺瘃蟲風(fēng)瘙。燒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經(jīng)時(shí)不。ú仄)。

【發(fā)明】

時(shí)珍曰∶白楊、 楊皮,并雜五木皮煮湯,浸捋損痹諸痛腫。所謂五木者,桑、槐、桃、楮、柳也。并去風(fēng)和血。

【附方】

新一。

婦人白崩∶ 楊皮半斤,牡丹皮四兩,升麻、牡蠣( )各一兩。每用一兩,酒二鐘,煎一鐘,食前服。(

松楊

(《拾遺》)

【校正】

并入《唐本草》椋子木。

【釋名】

椋子木(音涼)。
時(shí)珍曰∶其材如松,其身如楊,故名松楊。《爾雅》云∶椋即來也。其陰可蔭涼,故曰椋木。
藏器曰∶江西人呼為涼木。松楊縣以此得名。

【集解】

藏器曰∶松楊生江南林落間。大樹,葉如梨。
志曰∶椋子木,葉似柿,兩葉相當(dāng)。子細(xì)圓如牛李,生青熟黑。其木堅(jiān)重,煮汁色赤。
郭璞云∶椋材中車輞。八月、九月采木,曬干用。

【氣味】

甘、咸,平,無毒。

【主治】

折傷,破惡血,養(yǎng)好血,安胎止痛生肉(《唐本》)。

木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水痢不問冷熱,濃煎令黑,服一升(藏器)。

(俞、由二音。《本經(jīng)》上品)

【釋名】

零榆(《本經(jīng)》)
,白者名
時(shí)珍曰∶按∶王安石《字說》云∶榆沈俞柔,故謂之榆。其。其莢飄零,故曰零榆。

【集解】

《別錄》曰∶榆皮生穎川山谷。二月采皮,取白曝干。八月采實(shí)。并勿令中濕,濕則傷人。弘景曰∶此即今之榆樹,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臨時(shí)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莢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康所謂“榆令人瞑”也。恭曰∶榆三月實(shí)熟,尋即落矣。今云八月采實(shí),恐誤也。藏器曰∶江東無大榆。有刺榆,秋實(shí)。故《經(jīng)》云八月采者,誤也。刺榆,皮不滑利。
頌曰∶榆,處處有之。三月生莢,古人采仁以為糜羹,今無復(fù)食者,惟用陳老實(shí)作耳。按∶《爾雅疏》云∶榆類有數(shù)十種,葉皆相似,但皮及木理有異耳。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蔬羹,滑于白榆,即《爾雅》所謂“樞、 ”,《詩經(jīng)》所謂山有樞是也。白榆先生葉,卻著莢,皮白色,二月剝皮,刮去粗 ,中極滑白,即《爾雅》所謂“榆,白 ”是也。荒歲農(nóng)人取皮為粉,食之當(dāng)糧,不損人。四月采實(shí)。宗奭曰∶榆皮,初春先生莢者是也。
嫩時(shí)收貯為羹茹。嘉 中,豐沛人缺食多用之。時(shí)珍曰∶邢 《爾雅疏》云∶榆有數(shù)十種,今人不能盡別,惟知莢榆、白榆、刺榆、榔榆數(shù)者而已。莢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種。白者名 ,其木甚高碩。未生葉時(shí),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后方生葉,似山茱萸葉而長,尖KT 潤澤。嫩葉炸,浸淘過可食。故《內(nèi)則》云∶堇、 、 、榆、免、 , 以滑之。三月采榆錢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釀酒。瀹過曬干可為醬,即榆仁醬也。崔實(shí)與此相近,但味稍苦耳。諸榆性皆扇地,故其下五谷不植。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為榆面,水調(diào)和香劑,粘滑勝于膠漆。
承曰∶榆皮濕搗如糊,用粘瓦石極有力。汴洛人以石為碓嘴,用此膠之。

白皮

【氣味】

甘,平,滑利,無毒。

【主治】

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
久服,斷谷輕身不饑。其實(shí)尤良(《本經(jīng)》)。療腸胃邪熱氣,消腫,治小兒頭瘡痂 (《別錄》)。通經(jīng)脈。
搗涎,敷癬瘡(大明);ィ辶,治 喘,療不眠(甄權(quán))。
生皮搗,和三年醋滓,封暴患赤腫,女人妒乳腫,日六、七易,效(孟詵)。利竅,滲濕熱,行津液

【發(fā)明】

詵曰∶高昌人多搗白皮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長服,服丹石人亦服之,取利關(guān)節(jié)故也。
時(shí)珍曰∶榆皮、榆葉,性皆滑利下降,手足太陽、手陽明經(jīng)藥也。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腫滿,喘嗽不眠,經(jīng)脈胎產(chǎn)諸癥宜之。本草十劑云∶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蓋亦取其利竅滲濕熱,消留著有形之物爾。氣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虛者,久服滲利,恐泄真氣。《

【附方】

舊九,新九。

斷谷不饑∶榆皮、檀皮為末,日服數(shù)合。(《救荒本草》)。
喘不止∶榆白皮,陰干,焙為末。每日旦夜用水五合,末二錢,煎如膠,服。(《藥性論》)。
久嗽欲死∶許明有效方∶用濃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刻令如鋸,長尺余,納喉中頻出入,當(dāng)吐膿血而愈。(《古今錄驗(yàn)》)。
虛勞白濁∶榆白皮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千金方》)。
小便氣淋∶榆枝、石燕子煎水,日服。(《普濟(jì)方》)。
五淋澀痛∶榆白皮,陰干,焙研。每以二錢,水五合,煎如膠,日二服。(《普濟(jì)方》)。
渴而尿多,非淋也∶用榆皮二斤,去黑皮,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外臺秘要》)。
身體暴腫∶榆皮搗末,同米作粥食之,小便臨月易產(chǎn)∶榆皮焙為末。臨月,日三服方寸匕,令產(chǎn)極易。(陳承《本草別說》)。
墮胎下血不止∶榆白皮、當(dāng)歸(焙)各半兩,入生姜,水煎服之。(《普濟(jì)方》)。
胎死腹中或母病欲下胎∶榆白皮煮汁,服二升。(《子母秘錄》)。
身首生瘡∶榆白皮末,油和涂之,蟲當(dāng)出。(楊氏《產(chǎn)乳》)
火灼爛瘡∶榆白皮,嚼涂之。(《千金髓》)。
五色丹毒∶俗名游腫,犯者多死,小兒蟲瘡∶榆皮末和豬脂涂綿上,覆之。蟲出立瘥。(《千金方》)。
癰疽發(fā)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搗極爛,和香油敷之,留頭出氣。燥則以苦茶頻潤,不小兒瘰癧∶榆白皮,生搗如泥,封之。頻易。(《必效方》)。
小兒禿瘡∶醋和榆白皮末,涂之,蟲當(dāng)出。(《子母秘錄》)。

【氣味】

同上。

【主治】

嫩葉作羹及炸食,消水腫,利小便,下石淋,壓丹石(藏器。時(shí)珍曰∶曝干為末,淡鹽水拌,或炙、或曬干,拌菜食之,亦辛滑下水氣)。煎汁,洗酒 鼻。同酸棗仁等分蜜丸,日服,治膽熱虛勞

【主治】

小兒癇,小便不利,傷熱(《別錄》)。

莢仁

【氣味】

微辛,平,無毒。

【主治】

作糜羹食,令人多睡(弘景)。主婦人帶下,和牛肉作羹食(藏器)。子醬,似蕪荑,能助肺,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消心腹間惡氣,猝心痛,涂諸瘡癬,以陳者良(孟詵)。

榆耳見木耳。

朗榆

(《拾遺》)

【集解】

藏器曰∶朗榆生山中,狀如榆,其皮有滑汁,秋生莢,如
時(shí)珍曰∶大榆,二月生莢,朗榆八月生莢,可分別。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下熱淋,利水道,令人睡(藏器)。治小兒解顱

蕪荑

(《本經(jīng)》中品)

【釋名】

荑(《爾雅》)、無姑(《本經(jīng)》、 (音殿唐),木名 (音偏)。
時(shí)珍曰∶按∶《說文》云∶ ,山 榆也。有刺,實(shí)為蕪荑!稜栄拧吩啤脽o姑,其實(shí)荑。
又云∶ 荑,恭曰∶ 乃 二字之誤。

【集解】

《別錄》曰∶蕪荑生晉山川谷。三月采實(shí),陰干。
弘景曰∶今惟出高麗,狀如榆莢,氣臭如 ,彼人皆以作醬食之。性殺蟲,置物中亦辟蛀,但患其臭。
恭曰∶今延州、同州者甚好。
志曰∶河?xùn)|、河西處處有之。
頌曰∶近道亦有之,以太原者良。大抵榆類而差小,其實(shí)亦早成,比榆乃大,氣臭。郭璞《爾雅注》云∶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葉圓而濃,剝?nèi)∑ず蠞n之,其味辛香,所謂蕪荑也。采實(shí)陰干用。今人又多取作屑,以 五味,惟陳者良。人收藏之多以鹽漬,則失氣味,但宜食品,不堪入藥。 曰∶按∶《廣州記》云∶生大秦國,是波斯蕪荑也。
氣膻者良,乃山榆仁也。
辛。人多以外物相和

【氣味】

辛,平,無毒。
權(quán)曰∶苦,平。
曰∶辛,溫。
詵曰∶作醬甚香美,功尤勝于榆仁?缮偈持,過多發(fā)熱,為辛故也。秋月食之,尤宜人。

【主治】

五內(nèi)邪氣,散皮膚骨節(jié)中yinyin溫行毒,去三蟲,化食(《本經(jīng)》)。逐寸白,散腸中 喘息(《別錄》)。主積冷氣,心腹癥痛,除肌膚節(jié)中風(fēng)yinyin如蟲行(《甄權(quán)》)。五臟皮(大明)熱瘡。和蜜,治濕癬。和沙牛酪或馬酪,治一切瘡(孟詵)。

【附方】

舊三,新七。

脾胃有蟲,食即作痛,面黃無色∶以石州蕪荑仁二兩,和面炒黃色為末。非時(shí)米飲服二錢匕。(《千金方》)
制殺諸蟲∶生蕪荑、生檳榔各四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本事方》。
疳熱有蟲,瘦悴,久服充肥∶用榆仁一兩,黃連一兩,為末,豬膽汁七枚和,入碗內(nèi),飯上蒸之,一日蒸一次,九蒸乃入麝香半錢,湯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錢氏《小兒直訣》)。
荑、干漆(燒存性)等分,為末。米飲調(diào)服一字至一錢。(杜壬方)。
搗爛,紙壓去油,為末,以雄豬膽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九丸,甘草湯下,日五服。三日斷根。(《普濟(jì)方》)。
陳米飲下三十丸。久服,去三尸,益神駐顏。此方得之章鐐,曾用得力。(王紹顏《續(xù)方》)。
并下氣佳。(《外臺秘要》)。
麥(炒)、黃連(炒)各一錢,為末,豬膽汁打糊丸黍米大。每能去心竅惡血。(《全幼心鑒》)。
腹中鱉瘕∶平時(shí)嗜酒,血入于酒則為酒鱉;平時(shí)多氣,血凝于氣則為氣鱉;虛勞痼冷,敗血雜痰,則為血鱉。搖頭掉尾,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隱胸腹,大則如鱉,小或如錢。治法惟用蕪荑(炒)煎服之,兼用暖胃益血理中之類,乃可殺之。若徒事雷丸、錫灰之類,無益也。(《仁齋直指方》)

蘇方木

(《唐本草》)

【釋名】

蘇木。
時(shí)珍曰∶海島有蘇方國,其地產(chǎn)此木,故名。今人省呼為蘇木爾。

【集解】

恭曰∶蘇方木自南海、昆侖來,而交州、愛州亦有之。樹似庵羅,葉若榆葉而無澀,抽條長丈許,花黃,子生青熟黑。其木,人用染絳色。
曰∶按∶徐表《南州記》云∶生海畔。
葉似絳,木若女貞。
時(shí)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蘇方樹類槐,黃花黑子,出九真。煎汁忌鐵器,則色黯。其木蠹之糞名曰紫納,亦可用。暹羅國人賤用如薪。

【修治】

曰∶凡使去上粗皮并節(jié)。若得中心紋橫如紫角者,號曰木中尊,其力倍常百等。須細(xì)銼重?fù)v,拌細(xì)梅樹枝蒸之,從巳至申,陰干用。

【氣味】

甘、咸,平,無毒。
杲曰∶甘、咸,涼。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好古曰∶味甘而微酸、辛,其性平。

【主治】

破血。產(chǎn)后血脹悶欲死者,水煮五兩,取濃汁服(《婦人血?dú)庑母雇,月候不調(diào)及蓐癆,排膿止痛,消癰腫撲損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大明)。虛勞血癖氣壅滯,產(chǎn)后惡露不安,心腹攪痛,及經(jīng)絡(luò)不通,男女中風(fēng),口噤不語。并宜細(xì)研乳頭香末方寸匕,以酒煎蘇方木,調(diào)服,立吐惡物瘥(《海藥》)。
霍亂嘔逆,及人常嘔吐,用水煎服(藏器)。破瘡瘍死血,產(chǎn)后敗血

【發(fā)明】

元素曰∶蘇木性涼,味微辛。發(fā)散表里風(fēng)氣,宜與防風(fēng)同用。又能破死血,產(chǎn)后血腫脹滿欲死者宜之。

【附方】

舊一,新五。

產(chǎn)后血暈∶蘇方木三兩,水五升,煎取二升,分再服。(《肘后方》)。
產(chǎn)后氣喘,面黑欲死,乃血入肺也∶用蘇木二兩,水兩碗,煮一碗,入人參末一兩服。
隨時(shí)加減,神效不可言。(胡氏方)。
破傷風(fēng)病∶蘇方木(為散)三錢,酒服立效。
名獨(dú)圣散。(《普濟(jì)方》)。
腳氣腫痛∶蘇方木、鷺鷥藤等分,細(xì)銼,入淀粉少許,水二斗,煎一斗五升,先熏后洗。(《普濟(jì)方》)。
偏墜腫痛∶蘇方木二兩,好酒一壺煮熟,頻飲立好。(《集簡方》)。
金瘡接指∶凡指斷及刀斧傷。用真蘇木末敷之,外以蠶繭包縛完固,數(shù)日如故。(《攝生方》)

烏木

(《綱目》)

【釋名】

烏 木( ,音漫)、時(shí)珍曰∶木名文木,南人呼文如 ,故也。

【集解】

時(shí)珍曰∶烏木出海南、云南、南番。葉似棕櫚。其木漆黑,體重堅(jiān)致,可為箸及器物。有間道者,嫩木也。南人多以系木染色偽之。《南方草物狀》云∶文木樹高七、八丈,其色正黑,如水牛角,作馬鞭,日南有之!豆沤褡ⅰ吩啤脼跷哪境霾ㄋ,舶上將烏文KT 然。溫、括、婺等州亦出之,皆此物也。

【氣味】

甘、咸,平,無毒。

【主治】

解毒,又主霍亂吐利,取屑研末,溫酒服(時(shí)珍)。

樺木

(宋《開寶》)

【釋名】

KT 。
藏器曰∶晉.中書令王 《傷寒身驗(yàn)方》中作KT 字。
時(shí)珍曰∶畫工以皮燒煙熏紙,作古畫字,故名KT 。俗省作樺字也。

【集解】

藏器曰∶樺木似山桃,皮堪為燭。
宗奭曰∶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鐙。
時(shí)珍曰∶樺木生遼東及臨洮、河州、西北諸地。其木色黃,有小斑點(diǎn)紅色,能收肥膩。
其皮濃而輕虛軟柔,皮匠家用襯靴里,及為刀靶之類,謂之暖皮。胡人尤重之。以皮卷蠟,可作燭點(diǎn)。

木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諸黃膽,濃煮汁飲之良(《開寶》)。
煮汁冷凍飲料,主傷寒時(shí)行熱毒瘡,特良。即今豌豆瘡也(藏器)。
燒灰合他藥,治肺風(fēng)毒(宗 )。治乳癰(時(shí)珍)。

【附方】

舊一,新四。

乳癰初發(fā)∶腫痛結(jié)硬欲破,一服即瘥。以北來真樺皮燒存性,研,無灰酒溫服方寸匕,即臥,覺即瘥也。(沈存中《靈苑方》)。
乳癰腐爛∶靴內(nèi)年久樺皮,燒灰。
酒服一錢,日一服。(唐瑤《經(jīng)驗(yàn)》)。
肺風(fēng)毒瘡∶遍身瘡疥如癘,及癮疹瘙癢,面上風(fēng)刺,婦人粉刺www.med126.com,并用樺皮散主之。樺皮(燒灰)四兩,枳殼(去穣,燒)四兩,荊芥穗二兩,炙甘草半兩,各為末,杏仁(水煮過,去皮、尖)二兩(研泥爛),研勻。每服二錢,食后溫酒調(diào)下。瘡疥甚者,日三服。(《和劑方》)。
小便熱短∶樺皮濃煮汁,飲。(《集簡方》)。染黑須發(fā)∶KT 皮一片,包側(cè)柏一枝,燒煙熏香油碗

【主治】

燒之,辟鬼邪(藏器)。

(《拾遺》)

【釋名】

【集解】

藏器曰∶生林澤山谷。木文側(cè)戾,故曰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風(fēng)血羸瘦,補(bǔ)腰腳,益陽道,宜浸酒飲(藏器)。

櫚木

(《拾遺》)

【集解】

藏器曰∶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jiān)
時(shí)珍曰∶木性堅(jiān),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俗作花梨,誤矣。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產(chǎn)后惡露沖心,癥瘕結(jié)氣,赤白漏下,并銼煎服(李 )。破血塊,冷嗽,煮汁熱服。為枕令人頭痛,性熱

棕櫚

(《宋嘉 》)

【釋名】

櫚。
時(shí)珍曰∶皮中毛縷如馬之鬃KT ,故名。KT ,俗作棕。KT ,音閭,鬣也。 ,音并。

【集解】

頌曰∶棕櫚出嶺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無枝條。葉大而圓,有如車輪,萃于樹杪。其下有皮重疊裹之,每皮一匝,為一節(jié)。二旬一采,皮轉(zhuǎn)復(fù)生上。六、七月生黃白花。八、九月結(jié)實(shí),作房如魚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用!渡胶=(jīng)》云∶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藏器曰∶其皮作繩,入土千歲不爛。昔有人開冢得一索,已生根。
嶺南有桄榔、檳榔、椰子、冬葉、虎散、多羅等木,葉皆與 櫚相類。時(shí)珍曰∶棕櫚,川、廣甚多,今江南亦種之,最難長。初生葉如白芨葉;高二、三尺則木端數(shù)葉大如扇,上聳,四散歧裂,其莖三棱,四時(shí)不凋。其干正直無枝,近葉處有皮裹之,每長一層即為一節(jié)。干身赤黑,皆筋絡(luò),宜為鐘杵,亦可旋為器物。其皮有絲毛,錯(cuò)縱如織,剝?nèi)】|解,可織衣、帽、褥、椅之屬,大為時(shí)利。每歲必兩、三剝之,否則樹死,或不長也。三月于木端莖中出數(shù)黃苞,苞中有細(xì)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狀如魚腹孕子,謂之棕魚,亦曰棕筍。漸長出苞,則成花穗,黃白色。結(jié)實(shí)累累,大如豆,生黃熟黑,甚堅(jiān)實(shí);蛟啤媚戏酱四居袃煞N∶一種有皮絲,可作繩;一種小而無絲,惟葉可作帚。鄭樵《通志》以為王彗者,非也。王彗乃落帚之名,即地膚子。別有蒲葵,葉與此相似而柔薄,可為扇、笠,許慎《說文》以為棕櫚亦誤矣。

筍及子花

【氣味】

苦,澀,平,無毒。
藏器曰∶有小毒,戟人喉,未可輕服。
曰∶溫,有大毒,不堪食。
時(shí)珍曰∶棕魚,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廣、蜀人蜜煮、醋浸,以供fo、寄遠(yuǎn),蘇東坡亦有食棕筍詩,乃制去其毒爾。

【主治】

澀腸,止瀉痢腸風(fēng),崩中帶下,及養(yǎng)血(藏器)。

【附方】

新一。

大腸下血∶棕筍煮熟,切片曬干為末,蜜湯或酒服一、二錢。(《集簡方》)

【氣味】

同子。

【主治】

止鼻衄吐血,破癥,治腸風(fēng)赤白痢,崩中帶下,燒存性用(大明)。主金瘡疥癬,生肌止血(李 )。

【發(fā)明】

宗奭曰∶棕皮燒黑,治婦人血露及吐血,須佐以他藥。
時(shí)珍曰∶棕灰性澀,若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dāng),所謂澀可去脫也。與亂發(fā)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

【附方】

新六。

鼻血不止∶棕櫚灰,隨左右吹之。(黎居士方)。
血崩不止∶棕櫚皮,(燒存性,)空心淡酒服三錢。一方∶加 白礬等分。
血淋不止∶棕櫚皮(半燒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甚效。(《衛(wèi)生家寶方》)。
下血不止∶棕櫚皮半斤,栝蔞一個(gè),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百一選方》)。
水谷痢下∶棕櫚皮燒研,水服方寸匕。(《近效方》)。
小便不通∶棕皮毛(燒存性,)以水酒服二錢即通利,累試甚驗(yàn)。(《攝生方》)

( ,良刃切!妒斑z》)

【釋名】

木(音潭)。

【集解】

藏器曰∶ 木生江南深山大樹。樹有數(shù)種,取葉濃大白花者入藥,自余灰入染家用。
時(shí)珍曰∶此木最硬,梓人謂之 筋木是也。木入染絳用,葉亦可釀酒。

木灰

【氣味】

甘,溫,小毒。

【主治】

猝心腹癥瘕,堅(jiān)滿 癖。淋汁八升,釀米一斗,待酒熟,每溫飲半合,漸增至一、二盞,即愈(藏器。出《肘后》)。

柯樹

(《拾遺》)

【釋名】

木奴。

【集解】

曰∶按∶《廣志》云∶生廣南山谷。波斯家用木為船舫者也。

白皮

【氣味】

辛,平,有小毒。

【主治】

腹水病。采皮煮汁去滓,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空心飲下三丸,須臾又一丸,氣、水并從小便出也(藏器)。

烏木

(《唐本草》)

【釋名】

臼。
時(shí)珍曰∶烏 ,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陸蒙詩云∶行歇每依鴉舅影,挑頻時(shí)見鼠姑心。是矣。鼠姑,牡丹也;蛟啤闷淠纠蟿t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鄭樵《通志》言“烏即柜柳”者,非。

【集解】

恭曰∶生山南平澤。樹高數(shù)仞,葉似梨、杏。五月開細(xì)花,黃白色。子黑色。
藏器曰∶葉可染皂。子可壓油,燃燈極明。
宗奭曰∶葉如小杏葉,但微薄而綠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后黑,分為三瓣。
時(shí)珍曰∶南方平澤甚多。今江西人種植,采子蒸煮,取脂澆燭貨之。子上皮脂,勝于仁也。

根白皮

【氣味】

苦,微溫,有毒。
大明曰∶性涼,慢火炙干黃乃用。

【主治】

暴水,癥結(jié)積聚(《唐本》)。

【發(fā)明】

時(shí)珍曰∶烏 根性沉而降,陰中之陰,利水通腸,功勝大戟。一野人病腫滿氣壯,令掘此根搗爛,水煎服一碗,連行數(shù)行而病平。氣虛人不可用之。此方出《太平圣惠方》,言其功神

【附方】

舊一,新九。

小便不通∶烏 根皮煎湯,飲之。(《肘后方》)。
大便不通∶烏 木根方長一寸,劈破,水煎半盞,服之立通。不用多吃。其功神圣,兼能取水。(《斗門方》)
二便關(guān)格,二、三日則殺人∶烏 東南根白皮,干為末,熱水服二錢。先以芒硝二兩,煎湯服,取吐甚效。(《肘后方》)。
水氣虛腫,小便澀∶烏 皮二兩,檳榔、木通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圣惠方》)
腳氣濕瘡,極癢有蟲∶烏 根,為末敷之,少時(shí)有涎出良。(《摘玄方》)。
尸注中惡,心腹痛刺,沉調(diào)朱砂末一錢,服之!吨夂蠓健窡o朱砂。(《永類方》)。
暗疔昏狂,瘡頭凸紅∶ 樹根經(jīng)行路者,取二尺許,去皮搗爛,井華水調(diào)一盞服。待瀉過,以三角銀杏仁浸油,搗 患處。(《圣濟(jì)總錄》)。
嬰兒胎毒滿頭∶用水邊烏 樹根曬研,入雄黃末少許,生油調(diào)搽。(《經(jīng)驗(yàn)良方》)。
鼠莽砒毒∶烏 根半兩,擂水服之。(《醫(yī)方大成》)。
鹽 痰喘∶ 樹皮,去粗搗汁,和飛面作餅,烙熟。早晨與兒吃三、四個(gè),待吐下鹽涎乃佳。如不行,熱茶催之。(《摘玄方》)

【氣味】

同根。

【主治】

食牛馬六畜肉,生疔腫欲死者。搗自然汁一、二碗,頓服得大利,去毒即愈。
未利再服。冬用根(時(shí)

【氣味】

甘,涼,無毒。

【主治】

涂頭,變白為黑。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陰下水氣。炒子作湯亦可(藏器)。
涂一切腫毒瘡疥

【附方】

新二。

膿 疥瘡∶ 油二兩,水銀二錢,樟腦五錢,同研,頻入唾津,不見星乃止。以溫湯洗凈瘡,以藥填入。(小兒蟲瘡∶用舊絹?zhàn)饕,?油涂之,與兒穿著。次日蟲皆出油上,取下 之有聲是也。
別以油衣與穿,以蟲盡為度(《瀕湖集簡

巴豆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

巴菽(《本經(jīng)》)、剛子(《炮炙》)、時(shí)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端伪静荨芬幻巴椒,乃菽字傳訛也。
雷《炮炙論》又分緊小色黃者為巴,有三棱色黑者為豆,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云巴與豆可用,剛子不可用(殺人)。其說殊乖。蓋緊小者是雌,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緩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參、術(shù)亦能為害,況巴豆乎?

【集解】

《別錄》曰∶巴豆生巴郡川谷。八月采,陰干用之,去心、皮。
頌曰∶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如櫻桃而濃大,初生青色,后漸黃赤,至十二月葉漸凋,二月復(fù)漸生,四月舊葉落盡,新葉齊生,即花發(fā)成穗,微黃色。五、六月結(jié)實(shí)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黃,類白豆蔻,漸漸自落,乃收之。一房有三瓣,一瓣一子,共三子。子仍有殼,用之去殼。戎州出者,殼上有縱紋,隱起如線,一道至兩、三道。
彼土人呼為金線巴豆,最為上等,他處亦稀有。
時(shí)珍曰∶巴豆房似大風(fēng)子殼而脆薄,子及仁皆似海松子。所云似白豆蔻者,殊不類。

【修治】

弘景曰∶巴豆最能瀉人,新者佳,用之去心、皮,熬令黃黑,搗如膏,乃和丸散。
曰∶凡用巴與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干研膏用。每一兩,用油、酒各七合。
大明曰∶凡入丸散,炒用不如去心、膜,換水煮五度(各一沸也)。
時(shí)珍曰∶巴豆有用仁者,用殼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麩炒者,醋煮者,燒存性者,有研爛以紙包壓去油者(謂之巴豆霜)。

【氣味】

辛,溫,有毒。

《別錄》曰∶生溫、熟寒,有大毒。
普曰∶神農(nóng)、岐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李當(dāng)之∶熱。
元素曰∶性熱味苦,氣薄味濃,體重而沉降,陰也。
杲曰∶性熱味辛,有大毒,浮也,陽中陽也。
時(shí)珍曰∶巴豆氣熱味辛,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藥也。《別錄》言其熟則性寒,張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入反緩,為其性相畏也。王充《論衡》云∶萬物含太之才曰∶芫花為之使。畏大黃、黃連、蘆筍、菰筍、藜蘆、醬、豉、冷水,得火良,惡草,與牽牛相反。中其毒者,用冷水、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主治】

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jié)聚堅(jiān)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本經(jīng)》)。
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蝥蛇虺毒?蔁掟D之,益血脈,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別錄》)。治十種水腫,痿痹,落胎(《藥性》)。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fēng)補(bǔ)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臟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日華》)。
導(dǎo)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治生冷硬物所傷(元素)。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fēng) ,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guān)竅(時(shí)珍)

【發(fā)明】

元素曰∶巴豆乃斬關(guān)奪門之將,不可輕用。
震亨曰∶巴豆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勿用。
元素曰∶世以巴豆熱藥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腸胃郁結(jié)也。但郁結(jié)雖開,而亡血液,損其真陰。
從正曰∶傷寒風(fēng)濕,小兒瘡痘,婦人產(chǎn)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而劑小耳。豈知以蠟匱之,猶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zé)峥谠铮膮s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轉(zhuǎn)生。故下藥宜以為禁。
藏器曰∶巴豆主癥癖 氣,痞滿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勿令白膜破,乃作兩片(并四邊不得有損缺)吞之,以飲壓令下。少頃腹內(nèi)熱如火,利出惡物。雖利而不虛,若久服亦不利。白膜破者不用。
好古曰∶若急治,為水谷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jiān)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用,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世所不知也。張仲景治百病客忤備急丸用之。
時(shí)珍曰∶巴豆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調(diào)中之妙。譬之蕭、曹、絳、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為相,亦能輔治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fā)千古之秘也。一老婦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調(diào)脾、升提、止?jié)T藥,入腹則泄反甚。延余診之,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王太仆所謂大寒凝內(nèi),久利溏泄,愈而復(fù)發(fā),綿歷歲年者。法當(dāng)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積滯諸病,皆不瀉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對耳。茍用所不當(dāng)用,則犯輕用損陰之戒矣。

【正誤】

弘景曰∶道家亦有煉餌法,服之云可神仙。人吞一枚便死,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
時(shí)珍曰∶漢時(shí)方士言巴豆煉餌,令人色好神仙,《名醫(yī)別錄》采入本草。張華《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謬一誣,陶氏信為實(shí)語,誤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過情,今并正之。

【附方】

舊十三,新二十六。
一切積滯∶巴豆一兩,蛤粉二兩,黃柏三兩,為末,水丸綠豆大。每水下五丸。(《醫(yī)學(xué)切問》)
寒 宿食久飲不消,大便閉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千金方》)。
水蠱大腹,動(dòng)搖水聲,皮膚色黑∶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黃),搗丸小豆大。水下一丸,以利為度。勿飲酒。(張文仲《備急方》)。
飛尸鬼擊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走馬湯∶用藥品數(shù)據(jù)巴豆二枚(去皮、心,熬黃),杏仁二枚,以綿包椎碎,熱湯一合,捻取白汁服之,當(dāng)下而愈。量老小用之。(食瘧積瘧∶巴豆(去皮、心)二錢,皂莢(去皮、子)六錢,搗丸綠豆大。一服一丸,冷湯下。(《肘后方》)。
積滯泄痢,腹痛里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個(gè),同燒存性,研泥,熔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黃湯下,間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錢。(劉守真《宣明方》)。
氣痢赤白∶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以熟豬肝丸綠豆大?招拿罪嬒氯、四丸,量人用。此乃鄭獬侍御所傳方也。(《經(jīng)驗(yàn)方》)。
瀉血不止∶巴豆一個(gè)。去皮,以雞子開一孔納入,紙封煨熟,去豆食之,其病即止。虛人分作二服,決效。(《普濟(jì)方》)。
小兒下痢赤白∶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夏月水瀉不止∶巴豆一粒,針頭燒存性,化蠟和作一丸。倒流水下。(危氏《得效方》)。
小兒吐瀉∶巴豆一個(gè)(針穿燈上燒過),黃蠟一豆大(燈上燒,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蓮子、燈心湯下。(同上)。
伏暑霍亂傷冷,吐利煩渴∶水浸丹∶用巴豆二十五個(gè)(去皮、心及油),黃丹(炒,研)一兩二錢半,化黃蠟和,丸綠
干霍亂病∶心腹脹痛,不吐不利,欲死。巴豆一枚(去皮、心),熱水研服,得吐、利即定也。二便不通∶巴豆(連油)、黃連各半兩,搗作餅子。先滴蔥、鹽汁在臍內(nèi),安餅于上,灸二七壯,取利為度。(《楊氏家藏
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gè),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鐘,呷服。天臺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張杲《醫(yī)說》)。
風(fēng)濕痰病∶人坐密室中,左用滾水一盆,右用炭火一盆,前置一桌,書一冊。先將無油新巴豆四十九粒研如泥,紙壓去油,分作三餅。如病在左,令病患將右手仰置書上,安藥于掌心,以碗安藥上,傾熱水入碗內(nèi)。水涼即換,良久汗出,立見神效。病在右安左掌心。一云隨左右安之。(《保壽堂經(jīng)驗(yàn)方》)。
陰毒傷寒∶心結(jié),按之極痛,大小便閉,但出氣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nèi),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dá)即通。此太師陳北山方也。(《仁齋直指方》)
解中藥毒∶巴豆(去皮,不去油)、馬牙硝等分,研丸。冷水服一彈丸。(《初虞世方》)。
喉痹垂死,只有余氣者∶巴豆去皮,線穿,內(nèi)入喉中,牽出即蘇。(《千金》)。
纏喉風(fēng)痹∶巴豆兩粒,紙卷作角,切斷兩頭,以針穿作孔子,入鼻中,氣透即通。(《勝金方》)。
傷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紙捻卷,內(nèi)入鼻中。舌即收上。(《普濟(jì)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巴豆一枚,亂發(fā)雞子大,燒研,酒服。(《圣惠》)。
中風(fēng)口 ∶巴豆七枚去皮,研,左 涂右手心,右 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藥上。
須臾即正,洗去。(《圣惠方》)。
小兒口瘡不能食乳∶剛子一枚,連油研,入黃丹少許,剃去囟上發(fā),貼之。四邊起粟泡,便用溫水洗去,乃以菖蒲湯再洗,即不成瘡,神效。(《瑞竹堂方風(fēng)蟲牙痛∶《圣惠》∶用巴豆一粒(煨黃去殼)。蒜一瓣,切一頭,剜去中心,入豆在內(nèi)蓋定,綿裹,隨左右塞耳中。《經(jīng)驗(yàn)方》∶用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又方∶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天絲入咽∶凡露地飲食,有飛絲入上,食之令人咽喉生瘡。急以白礬、巴豆燒灰,吹入即愈。(《瑣碎錄》)。
耳猝聾閉∶巴豆一粒。蠟裹,針刺孔通氣,塞之取效。(《經(jīng)驗(yàn)》)。
風(fēng)瘙隱疹,心下迷悶∶巴豆五十粒(去心、皮)。水七升,煮三升,以帛染拭之,隨手愈。(《千金翼》)。
疥瘡搔癢∶巴豆十粒。炮黃去皮、心,右順手研,入酥少許,膩粉少許,抓破點(diǎn)上,不得近目并外腎上。如熏目著腎,則以黃丹涂之,甚妙。(《十全方》)。
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gè),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三日痊好。(碑以正《經(jīng)驗(yàn)方》)。
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diào)硫黃、輕粉末,頻涂取效。(《普濟(jì)》)。
癰疽惡肉∶烏金膏∶解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陳致新。巴豆仁炒焦,研膏,點(diǎn)痛處則解毒,涂瘀肉上則自化。加乳香少許亦可。若毒深不能收斂者,宜作捻 之,不致成瘡。(《外科理例》)。
痣黑子∶巴豆一錢(鍛石炒過),人言一錢,糯米五分(炒)。研點(diǎn)之。(《怪癥方》)。
箭鏃入肉不可拔出者∶用新巴豆仁(略熬),與蜣螂同研涂之,斯須痛定,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拔動(dòng)之,取出,速以生肌膏敷之而痊。亦治瘡腫。夏侯鄲在潤州得此方,后至洪州,旅舍主人妻病背瘡,呻吟不已,鄲用此方試之,即痛止也。(《經(jīng)驗(yàn)方》)。
小兒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自下。(龔氏《醫(yī)鑒》)。
牛疫動(dòng)頭∶巴豆二粒(研),生麻油三兩,漿水半升,和灌之。(賈相公《牛經(jīng)》)。

【主治】

中風(fēng)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guān)緊閉。以研爛巴豆綿紙包,壓取油作捻點(diǎn)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nèi),即時(shí)出涎或惡血便蘇。又舌上無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時(shí)珍)。

【主治】

消積滯,治瀉。〞r(shí)珍)。

【附方】

新二。

一切瀉痢∶脈浮洪者,多日難已;脈微小者,服之立止。名勝金膏。巴豆皮、楮葉同燒存性研,化蠟丸綠豆大。每甘草湯下五丸。(劉河間《宣明方》)。
痢頻脫肛,黑色堅(jiān)硬∶用巴豆殼燒灰,芭蕉自然汁煮,入樸硝少許,洗軟,用真麻油點(diǎn)火滴于上,以枯礬、龍骨少許為末,摻肛頭上,以芭蕉葉托入。(

樹根

【主治】

癰疽發(fā)背,腦疽鬢疽大患。掘取洗搗,敷患處,留頭,妙不可言。收根陰干,臨時(shí)水搗亦可(時(shí)珍。出楊誠《經(jīng)驗(yàn)方》)。

大風(fēng)子

(《補(bǔ)遺》)

【釋名】

時(shí)珍曰∶能治大風(fēng)疾,故名。

【集解】

時(shí)珍曰∶大風(fēng)子,今海南諸國皆有之。按∶周達(dá)觀《真臘記》云∶大風(fēng)乃大樹之子,狀如椰子而圓。其中有核數(shù)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則黃而油,不堪入藥。

【修治】

時(shí)珍曰∶取大風(fēng)子油法∶用子三斤(去殼及黃油者),研極爛,瓷器盛之,封口入滾湯中,蓋鍋密封,勿令透氣,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名大風(fēng)油,可以和藥。

【氣味】

辛,熱,有毒。

【主治】

風(fēng)癬疥癩,楊梅諸瘡,攻毒殺蟲(時(shí)珍)。

【發(fā)明】

震亨曰∶粗工治大風(fēng)病,佐以大風(fēng)油。殊不知此物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至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
時(shí)珍曰∶大風(fēng)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蓋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沒也。

【附方】

新五。

大風(fēng)諸癩∶大風(fēng)子油一兩,苦參末三兩,入少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仍以苦參湯洗之。(《普濟(jì)方》)。
大風(fēng)瘡裂∶大風(fēng)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涂。仍以殼煎湯洗之。(《嶺南衛(wèi)生方》)。
楊梅惡瘡∶方同上。
風(fēng)刺赤鼻∶大風(fēng)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為末,夜夜唾調(diào)涂之。
手背皴裂∶大風(fēng)子搗泥,涂之。(《壽域》)。

紅豆

(《海藥》)

【釋名】

【集解】

曰∶按∶徐表《南州記》云∶生南海人家園圃中。大樹而生,葉圓有莢。近時(shí)蜀中種之亦成。
時(shí)珍曰∶樹高二、三丈,葉似梨葉而圓。按∶宋祁《益部方物圖》云∶紅豆葉如冬青而圓澤,春開花白色,結(jié)莢枝間。其子累累如綴珠,若大紅豆而扁,皮紅肉白,以似得名,蜀人用為果 。

【氣味】

微寒,有小毒。

【主治】

人黑皮 花癬,頭面游風(fēng)。宜入面藥及澡豆(李 )。

相思子

(《綱目》)

【釋名】

紅豆。
時(shí)珍曰∶按∶《古今詩話》云∶相思子圓而紅。故老言∶昔有人歿于邊,其妻思之,哭于樹下而卒,因以名之。此與韓憑冢上相思樹不同,彼乃連理梓木也。或云即海紅豆之類,未審的否?

【集解】

時(shí)珍曰∶相思子生嶺南。樹高丈余,白色。其葉似槐,其花似皂莢,其莢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紅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飾。段公路《北戶錄》言∶有蔓生,用子收龍腦香相宜,令香不耗也。

【氣味】

苦,平,有小毒,吐人。

【主治】

通九竅,去心腹邪氣,止熱悶頭痛,風(fēng)痰瘴瘧,殺腹臟及皮膚內(nèi)一切蟲,除蠱毒。取二七枚研服,即當(dāng)吐出(時(shí)珍)。

【附方】

新三。

瘴瘧寒熱∶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立瘥。(《千金》)。
鬼野道∶眼見貓鬼,及耳有所聞。用相思子、蓖麻子、巴豆各一枚,朱砂(末)、蠟各四銖,合搗丸如麻子大,含之。即以灰圍患人,面前著一斗灰火,吐藥入火中,沸即畫十字于火上解中蠱毒∶《必效方》∶用未鉆相思子十四枚,杵碎為末。溫水半盞,和服。欲吐抑之勿吐,少頃當(dāng)大吐。輕者但服七枚。非常神效。(《外臺秘要》)。

豬腰子

(《綱目》)

【集解】

時(shí)珍曰∶豬腰子生柳州。蔓生結(jié)莢,內(nèi)子大若豬之內(nèi)腎,狀酷似之,長三、四寸,色紫而肉堅(jiān)。彼人以充土宜,饋送中土。

【氣味】

甘、微辛,無毒。

【主治】

一切瘡毒及毒箭傷,研細(xì),酒服一、二錢,并涂之(時(shí)珍)。

石瓜

(《綱目》)

【集解】

時(shí)珍曰∶石瓜出四川峨眉山中及芒部地方。其樹修干,樹狀似桑。其花淺黃色。結(jié)實(shí)如綴,長而不圓,殼裂則子見,其形似瓜,其堅(jiān)如石,煮液黃色。

【氣味】

苦,平,微毒。

【主治】

心痛。煎汁,洗風(fēng)痹(時(shí)珍)。


點(diǎn)擊查看:<<本草綱目>>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yà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