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大楓油、大楓油。 |
漢語拼音 | da feng zi you |
英文名 | Chaulmoogra seed oil |
藥材基原 | 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或海南大風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種仁的脂肪油。 |
動植物形態(tài) | 1.大風子 常綠喬木。樹干直立,枝伸長。葉革質(zhì)互生;葉柄長0.6-3cm;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0-30cm,寬3-7cm,先端鈍尖,基部鈍圓,全緣,兩面無毛;側(cè)脈8-10對,網(wǎng)脈明顯;s性或單性,1-數(shù)朵簇生,花徑約2cm,花梗長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黃綠色,能育雄蕊5個,花絲短而肥厚,外輪雄蕊通常退化成鱗片狀,著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紡錘狀體,子房卵形,被長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頭5裂,常成冠狀反卷。漿果球形,直徑6-12cm,果皮堅硬。種子30-50顆,卵形,略呈多角體狀,外種皮角質(zhì),胚乳豐富;ㄆ1-3月。 2.海南大風子 喬木,高6-9m。葉互生;葉柄長約1.5cm;葉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8-14cm,寬3-6cm,先端急短尖而鈍頭,基部楔形,全緣或具不規(guī)則的淺波狀鋸齒;側(cè)脈纖細,每邊7-8條?偁罨ㄐ蛞干L1-1.5cm,無毛;雄花:密集,萼片4,橢圓形,花瓣4,腎狀卵形,邊緣有緣毛,雄蕊12,花絲疏被短柔毛,花藥呈圓形,雌花:花被與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約15,子房卵狀橢圓形,密被黃色絨毛,1室,側(cè)膜胎座5個,胚珠多數(shù),花柱缺,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質(zhì)。內(nèi)含種子約20顆,略呈三角狀卵形,長約1.5cm;ㄆ4-9月,果期5-10月。 |
資源分布 | 1.分我國臺灣、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產(chǎn)東南亞地區(qū)印度等國。 2.分布于海南、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陰處及石灰巖山地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將種子洗凈,干燥后,打碎,取出種仁,用冷壓法壓油。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為黃色或黃棕色脂肪油,在20℃以下即凝結(jié)成類白色的軟塊,相對密度為0.940-0.960(25℃),氣微,味微辛烈。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大風子油所含脂肪酸有大風子油酸(chaul- moogric acid),次大風子酸(hydnocarp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icd),15-(2-環(huán)戊烯基)-十五碳酸[15-(2-cyclpenten-1-yl)pentadecanoic aicd],15-(2-環(huán)戊烯基)-8-十五碳烯酸[15-(2-cyclopenten-1-yl)-8-pentadecenoic acid],13-(2-環(huán)戊烯 基)-9-十三碳烯酸[13-(2-cyclopenten-1-yl)-9-tridecenoic acid],13-(2-環(huán)戊烯基)-4-十二碳烯酸[13-cylopent-(2-enyltride)-4-enoic acid],環(huán)戊基-順式-4-十六碳烯酸(cyclopentyl-cis-4-hexadecenoic acid),環(huán)戊基十六碳酸(cyclopentylhexadecanoic acid),環(huán)戊基十八碳酸(cyclopentyloctadecanoic acid),大風子烯酸(gorlic acid),阿立普里斯酸(aleprestic acid),阿立普酸(alepric acid),阿立普諾酸(aleprolic acid),阿立普里酸(aleprylic acid)等。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理化鑒別 (1)取大風子油數(shù)滴,加三氯乙酸1g,鹽酸4滴的混合液5滴,微熱,顯藍色。 (2)取大風子油數(shù)滴,加醋酸鹽酸(9:1)混合液5滴,微熱,顯深藍色。 (3)取大風子油1ml,加濃硫酸,先顯紅棕色,后呈橄欖綠色。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綱目》:凡取大風子油法,用子三斤,去殼及黃油者,研極爛,瓷器盛之,封口,入滾湯中,蓋鍋密封,勿令透氣,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名大風油,可以和藥。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熱;有毒 |
歸經(jīng) | 肺;脾經(jīng) |
功效 | 祛風燥濕;玫毒;殺蟲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 |
主治 | 麻風;疥癬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涂擦。內(nèi)服:入丸劑。 |
用藥禁忌 | 本品有毒,內(nèi)服傷血損目,且易引起嘔吐,不可輕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朱震亨:粗工治大風病,佐以大風油,殊不知此物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致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2.《綱目》:大風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蓋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沒也。3.《本草備要》:治瘡癬疥癩,殺蟲劫毒。4.《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梅毒。5.《藥材學(xué)》:可治風濕痛,牛皮癬及其他皮膚炎癥。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 2.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Taraktogenos hainanensis Merr.] |
科屬分類 | 大風子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