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幼幼新書 卷15 傷寒變動
    

幼幼新書教程:卷15 傷寒變動

卷第十五 (傷寒變動)凡二十門傷寒自汗第一《巢氏病源》小兒傷寒汗出候∶傷寒者,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也。而汗出者,陽虛受邪,邪搏于氣,故發(fā)熱。陰氣又虛,邪又乘于陰,陰陽俱虛,不能制其津液,所以傷寒而汗…

卷第十五 (傷寒變動)凡二十門

傷寒自汗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汗出候∶傷寒者,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也。而汗出者,陽虛受邪,邪搏于氣,故發(fā)熱。陰氣又虛,邪又乘于陰,陰陽俱虛,不能制其津液,所以傷寒而汗出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自汗者,何也?衛(wèi)不和自汗。病患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衛(wèi)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屬桂枝也。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汗出。欲救風邪者,宜桂枝湯。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也。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傷風自汗,太陽;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為中風,屬桂枝湯。又云∶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雖然仲景云傷寒自汗用桂枝,然桂枝湯難用,須是仔細消息之。假令傷風自汗,若脈浮而弱,設當行桂枝,服湯后,無桂枝脈息證候而煩者,即不可再服也。若傷寒自汗出而小便數(shù)者,尤不可與桂枝也。仲景云∶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桂枝湯內加附子服之。若小便數(shù)者,慎不可與桂枝附子湯,宜服芍藥甘草湯。若誤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干煩躁,厥逆嘔吐,作甘草干湯與之,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與調胃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緣芍藥甘草湯,主脈浮、自汗、小便數(shù)者。寸口脈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小便數(shù),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用桂枝,宜服芍藥甘草補虛退風熱。通治誤服桂枝湯后,病證仍存者也。陽明病,自汗不惡寒。

反惡熱, 然汗自出者,屬陽明也。若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復利其小便故也。故仲景云∶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陽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譫語者,屬調胃承氣湯。雖然陽明汗多急下,若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爾不可攻之。須自大便導之,宜用蜜煎導法。陽明病,汗出而脈遲、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服桂枝湯。陽明法多汗,若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也。亡陽自汗,太陽病,發(fā)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惡風,當溫其經(jīng),宜桂枝加附子湯。傷寒尺寸脈俱緊而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其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溫粉撲之;若汗多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者,先服防風白術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所合用方盡見本門。)

《活人書》仲景桂枝湯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棗子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須臾 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以有汗者佳。具加減法∶若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后有桂枝證,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減也。戒曰∶桂枝最難用,雖云表不解,脈浮可發(fā)汗,宜桂枝湯,須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數(shù),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作微冷,少頃卻溫,身雖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無汗,小便數(shù)或手足冷,不惡寒或飲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證,服湯已,無桂枝證者,尤不可再與。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 甘草(各一兩) 葛根(二兩) 芍藥 麻黃(各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覆取微汗。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

豬苓(去黑皮,秤) 白術 茯苓(去皮,秤。各三分) 澤瀉(一兩一分) 桂枝(去皮,半兩,不見火)
上各事持搗篩為散,拌勻。每服抄三錢,白湯調下。此藥須各自事持,秤見分兩,然后合。

《活人書》仲景茯苓甘草湯

茯苓 桂枝(去皮。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去皮) 芍藥(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附子(炮去皮,用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個,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芍藥甘草湯

白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甘草干姜

甘草(炙,四兩) 干姜(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分減服。

《活人書》仲景調胃承氣湯

甘草(一兩) 芒硝(一兩一分) 大黃(去皮,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服。

《活人書》仲景蜜煎導土瓜根及大豬膽汁,亦可為導煎。

蜜(四兩)
上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作挺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冷時硬,令頭銳,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活人書》仲景麻黃湯

麻黃(一兩半,去節(jié)) 桂枝(一兩) 甘草(炙,半兩) 杏仁(三十五個,去皮尖)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不須 粥。加減法∶傷寒熱病藥性須涼,不可太溫,夏至后麻黃湯須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服之,有發(fā)黃斑出之失。唯冬及春,與病患素虛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減。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個,生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強人加附子半個,加干姜一兩半。

《活人書》仲景溫粉法

白術 本 芎 白芷(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之。粉撲周身,止汗。無 本亦得。

《活人書》防風白術牡蠣湯

防風(獨莖者,去蘆頭) 牡蠣(炒黃) 白術(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以酒調下,米飲亦得。日進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湯。

《活人書》仲景小建中湯

桂枝(一兩半,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 膠飴(半升。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飴)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四片,大棗一個,煮至八分,去滓,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溫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加黃 末一錢。

煎造飴膠法

糯米(一升,揀凈洗) 大麥 (末,六兩)
上米一如炊飯,甑上至氣溜取下,傾入一盆子,入 末一合,并湯盞來許,拌勻,再上甑,至飯熟卻入盆子內,都以 末拌勻,入一瓷罐子,可容五升許。冬月罐子可令熱,春秋夏溫。冬月用湯二升許入罐子內,罐子內飯上湯三指許即得,布并紙三五重蓋定,更以綿或絮包定,近火。春秋夏即溫和至一宿,見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絞裂取清汁,銀石器內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蓖不住手攪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

傷寒頭汗出第二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頭汗出者,何也?病患表實里虛,元腑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者見于頭。凡頭汗出者,五內干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shù)證∶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小柴胡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病患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五苓散、茵陳湯。)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心下緊滿,無大熱,頭汗出者,(茯苓湯主之。仲景云∶傷寒心下緊滿,無大熱,但頭汗出者,此名為水結在胸脅,以汗頭出別水結證,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一兩半。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二兩)人參(一兩半。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一兩半,溫覆微汗愈。若咳嗽者,去人參并棗子,加五味子一兩一分、干姜一兩) 甘草(一兩半) 半夏(一兩一分,湯洗。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半枚,用四分之一。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參三分,苦栝蔞根二兩) 棗子(六枚。若脅下痞硬,去棗子加牡蠣二兩,熬)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個,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二兩) 桂枝(去皮) 黃芩(各一兩半) 栝蔞根(二兩) 干姜 甘草(炙) 牡蠣(熬。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食頃再服。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茵陳蒿

茵陳蒿(嫩者,一兩半) 大黃(半兩,去皮) 梔子(大者,三枚半)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白盞,先煮茵陳,減半盞,次內二味,煮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活人書》仲景梔子豉湯

肥梔子(十四枚,掰) 香豉(四合)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后服。

《活人書》赤茯苓

赤茯苓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芎 白術(炮。各半兩)
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鐘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活人書》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五兩,湯浸洗七遍) 白茯苓(三兩,去黑軟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秤生姜四錢,取自然汁,投藥中更煎一、兩沸。熱吃,不拘時候。

傷寒咳嗽第三

(傷寒后咳嗽附)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咳嗽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氣,傷寒邪氣先客皮膚,隨氣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膿血也。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瘥后猶嗽者,是邪氣猶停在肺未盡也。寒之傷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氣,寒搏于氣,入五臟六腑,故表里俱熱。熱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猶未盡,邪隨氣入肺,與肺氣相搏,故傷寒后猶病嗽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咳嗽者,何也?傷寒咳嗽有兩證。有太陽證咳嗽,小青龍、小柴胡也。有少陰證咳嗽,真武湯、四逆散、豬苓湯也。大抵熱在上焦,其人必飲,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于咳,水氣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干嘔發(fā)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小便不利,小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往來寒熱,胸脅滿痛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陰證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湯主之。(真武東加五味子、干姜。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古人治水氣而咳者,病在陽則小青龍湯主之;病在陰則真武湯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古今錄驗》橘皮湯治嗽佳。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傷寒咳嗽候∶唇青(四十八候云唇白)鼻紫嗽聲連,肺胃于中養(yǎng)毒涎。夜嗽胸高兼肚脹,汗收髓熱氣難宣。食逆復翻言語重,嗽聲頻作豈能痊。行風發(fā)汗方為妙,定使風除絕本源。內熱蘊積,賊風所傳,是致寒熱相感,便生咳嗽,久則胸高如覆杯也。肚脹聲重,須當發(fā)汗行風,次與調氣化涎利膈。若腹臟結,則當利動即瘥。

《鳳髓經(jīng)》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與坯煎散,方見夾驚傷寒門。次杏仁膏,方見久嗽門。)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傷寒咳嗽歌一同。后云∶此是傷寒傳成吐逆咳嗽,先與解表散(方見慢驚風門中。)退傷寒后,用疏風檳榔散(方見煩熱門中。)然后用嗽藥三、二服。

《千金》治少小傷寒,發(fā)熱咳嗽,頭面熱者。麻黃湯方

麻黃 生姜 黃芩(各一兩) 甘草(炙) 石膏 芍藥 桂心(各半兩) 杏仁(十枚,湯浸,去皮尖)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兒若小以意減之。(傷寒證治,亦用此治傷寒發(fā)熱咳嗽。)

《圣惠》治小兒內中冷氣,及傷于外寒咳嗽,或時寒熱,頭痛。白術散

白術 紫菀(洗去苗土) 麻黃(去根節(jié))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人參(去蘆頭)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赤芍藥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貝母散方

貝母(煨微黃) 桔梗(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 人參(去蘆頭) 干姜(炮裂,銼)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各一分)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 桂心(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壯熱,咳嗽嘔吐。枇杷葉散方

枇杷葉(一分,拭去毛,炙微黃) 川升麻 人參(去蘆頭) 貝母(煨微黃。各半兩) 茅根(一兩,銼) 竹茹(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棗一枚,掰,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看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咳嗽不瘥。杏仁散方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貝母(煨微黃)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銼) 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咳嗽吐逆,晝夜不息。桂心散方

桂心(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隨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咳嗽氣急。麻黃散方

麻黃(去根節(jié)) 木通(銼) 桂心(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射干(各一分) 皂莢子(二十枚,煨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二百日,兒因傷寒得嗽,極時便嘔。細辛湯方

細辛 紫菀(各一分) 人參 五味子 桂心 當歸 附子(炮) 干姜 甘草(各二分)
上水二升,煮及九合。一服一合半,頻頻服。

《嬰孺》治小兒傷寒,壯熱加嗽。貝母湯方

貝母 石膏(各八分) 升麻 知母 黃芩 梔子仁 芍藥(各六分) 杏仁(去皮尖) 柴胡(各五分) 羊角(屑) 射干(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四服。如是一、二歲兒量大小與之。

《嬰孺》治小兒傷寒,嗽氣喘急。麻黃湯方

竹葉(切,八合) 貝母(八分) 柴胡 升麻(各七分) 枳實(麩炒) 紫菀(各三分) 梔子仁 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二分) 大黃(十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三合,期歲兒為四服,四歲兒為二服。

《嬰孺》治少小傷寒后,嗽不止瘥。杏仁散方

杏仁(炒) 升麻(各六分) 貝母(八分) 甘草(四分,炙)
上為末。白飲服五分,日再。二、三歲依歲服。小兒乳頭上與之,量多少與。

張渙 麥門冬湯 治傷寒未除,咳嗽喘急。

麥門冬(去心) 款冬花 人參(去蘆頭) 紫菀(洗,焙干。各一兩) 桂心(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入杏仁二十粒,麩炒,去皮尖,細研拌勻。每服一錢,水一鐘,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熱,令時時服之。

張渙 竹茹丹方 傷寒通肺治嗽。

竹茹 枇杷葉 人參(去蘆頭) 半夏(湯洗七遍) 南星(炮) 紫菀(以上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生姜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湯下,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湯

麻黃(一兩半,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一彈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個,炮。若小便不利,小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二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一兩分,去皮尖) 半夏(一兩一分,湯洗。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 芍藥 桂枝 細辛 干姜 甘草(炙。各一兩半) 五味子(一兩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真武湯

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 芍藥(三分。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分)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煎成三兩) 白術(二分。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細辛一分,干姜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炙過) 澤瀉 滑石(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四逆散

甘草(炙) 枳實(去白瓤。炒黃) 柴胡 芍藥(以上各一兩)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兩。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上搗篩為細散。米飲下二錢,日三服。

《活人書》∶《古今錄驗》橘皮湯

陳橘皮 紫菀 麻黃 杏仁 當歸 桂 甘草 黃芩(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

《三十六種》治傷寒咳嗽。麥門冬湯

麥門冬(去心) 知母(各一兩) 甘草(炙) 麻黃(去根節(jié)。各一分) 皂角(半兩,沙糖或酥炙)
上為粗散。每服半錢,水五分盞,煎至三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四十八候》治傷寒咳嗽。雄黃

雄黃(半分) 大黃(一分) 半夏(十粒,生) 牙皂角(一錢炙,去尖) 銅青(炒,一錢)
上末滴水丸如粟米大,或糊丸亦得。每服十丸,精肉湯下,大治嗽。

《吉氏家傳》治傷寒嗽。

白礬 甘草 知母 半夏(姜浸。各一分) 蚌粉(半兩) 人參(一錢)
上末。每服二錢,生姜汁一錢,蜜一錢,同煎澄清服。臨時相度用水。

《吉氏家傳》治傷寒咳嗽紅綿散

全蝎(一個) 麻黃(去節(jié),半兩) 破故紙(一分,炒)
上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用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將紙裹在紅綿內煎,紐出汗,溫服。

《吉氏家傳》正神散 治小兒伏熱傷寒,咳嗽噴嚏,鼻塞躁煩,嘔逆不食。

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人參 甘草(炙) 白茯苓 羌活 大黃(蒸。以上各一分) 朱砂 天麻 石膏(以上各半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水半鐘,入蔥白半寸,豆豉三粒,同煎數(shù)沸,并進三服,汗出效。

《吉氏家傳》梨漿餅子 治小兒傷寒候,胸膈溢滯;痰飲,咳嗽涎多,及急驚風。

鐵徹粉 朱砂(各一錢) 硼砂 輕粉 粉霜 臘茶(末) 龍腦 荊芥(末) 水銀(砂) 白霜(各半分)麝香(少許)
上為末,煉蜜為膏,如錢眼大一餅一服,薄荷湯、鵝梨汁下,梨枝汁亦可。下涎是效。

傷寒發(fā)喘第四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喘者,何也?傷寒喘只有太陽、陽明二證。太陽病,頭疼發(fā)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汗,屬麻黃湯(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也。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濃樸杏子湯也。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宜下屬承氣湯。(然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又有發(fā)汗后飲水多,咳而微喘者,以水停心下,腎氣乘心,故喘也。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也。小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也。(又問麻黃主喘,何故去之,失治,心下有水而喘,不當汗也。小便不利,小腹?jié)M,故去麻黃加茯苓也。)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治熱傳傷寒歌∶

身熱皆因積熱生,至令潮熱變傷寒。先除積熱方成路,便作傷寒事轉難。夾食夾驚須下積,辦佗虛實與重看。喘虛草下熱當下,更與調榮患乃安。此疾先潮熱,后作傷寒,加喘氣急,失調理,成驚難治也。先用南星丸(方見傷寒變疹門中);虬丁香膏(方未見),少使退潮熱。如下盡熱方調氣,或虛驚,卻與 丸一、二服(方見一切癇門中)。須用意調理而安。

《圣惠》治小兒傷寒,心胸煩悶,喘促。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 麻黃(去根節(jié))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貝母(煨微黃)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活人書》仲景麻黃湯方

麻黃(一兩半,去節(jié)) 桂枝(一兩) 甘草(半兩,炙) 杏仁(三十五個,去皮尖)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不須 粥。加減法∶傷寒熱病藥性須涼,不可太溫。夏至后,麻黃湯須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服之,有發(fā)黃斑出之失,唯冬及春與病患;素虛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減。

《活人書》仲景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四兩) 黃芩 黃連(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二、三服。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濃樸杏子湯

桂枝(去皮) 芍藥(各一兩) 甘草(六分三字) 杏仁(去皮尖,十七個) 濃樸(去皮,姜汁炙,六分三字)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個,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

《活人書》仲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麻黃(二兩) 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石膏(四兩,碎,綿裹) 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大承氣湯

大黃(二兩,錦紋者去皮生用,酒洗過) 枳實(二枚半,炒,去瓤) 芒硝(一合半) 濃樸(四兩,去皮,姜汁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然后入芒硝,更再煎一、二沸,放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作與服。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湯 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傷寒鼻衄第五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鼻衄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得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鼻衄是熱搏于氣,而乘于血也。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氣,開竅于鼻。傷寒先客皮膚,搏于氣而成熱。熱乘于血,血得熱則流散,發(fā)從鼻出者,為鼻衄也。凡候熱病知應衄者,其人壯熱,頻發(fā)汗,汗不出或未及發(fā)汗,而鼻燥喘息,鼻氣鳴,即衄。凡衄,小兒止半升數(shù)合,則熱因之得歇。若一升二升者死。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鼻衄者,何也?傷寒太陽證,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仲景所謂陽盛則衄。若脈浮緊,無汗,服麻黃湯。不中病,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湯也。衄后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也?嗝}浮自汗,服桂枝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疼甚而致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宜再與桂枝也。衄后脈已微者,不可行桂枝湯也。大抵傷寒衄血不可發(fā)汗者,為脈微故也(治法∶衄家不可發(fā)汗,汗出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瞬,不得眠。然而無汗而衄,脈尚浮緊者,須再與麻黃湯。有汗而衄,脈尚浮緩者,須再與桂枝湯。)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衄血不止者,茅花湯。若衄而渴,心煩,飲水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湯。又問∶陰證有衄血者乎?陰證自無熱何緣有衄。若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fā)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

《嬰童寶鑒》小兒傷寒鼻衄歌∶

結熱血兮血流散,從鼻出兮人可驚。皆因汗兮不得汗,鼻干燥兮先有聲。

《千金》治小兒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十八銖) 石膏 寒水石 甘草(炙。各半兩) 桂心(八銖)
上五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分服一合,日三。

《圣惠》治小兒傷寒鼻衄,煩熱頭痛。竹茹散方

苦竹茹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 伏龍肝 石膏(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壯熱,鼻衄不止方。

干地黃(二兩)
上細銼,于銀器中,以酒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分溫三服。

《圣惠》又方

生葛根(汁)
上用一小盞,分二服,即止。

《圣惠》治小兒傷寒鼻衄,已經(jīng)數(shù)日不止方。

生地黃(汁) 白蜜(各一小盞) 蒲黃(一兩)
上件藥相和,微暖過。每服半小盞,量兒大小分減頻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鼻衄,經(jīng)日發(fā)歇不止方。

蒲黃(一兩) 石榴花(末,半兩)
上件藥,相和令勻。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半錢,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鼻衄,經(jīng)數(shù)日不止方。
上取亂發(fā)燒灰細研,頻頻吹少許于鼻中良。

張渙 立應散方 治傷寒血熱妄行,鼻衄不止。

石榴花(取末,焙干) 干葛根(為末) 蒲黃(研。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取生地黃汁調下并服。

《活人書》仲景麻黃湯,方見傷寒發(fā)喘門中。

《活人書》仲景桂枝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黃芩芍藥湯

黃芩(三兩) 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犀角地黃湯

犀角屑(如無,以升麻代之) 牡丹(去心。各一兩) 芍藥(三分) 生地黃(半斤)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煮取一盞。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

《活人書》茅花湯

茅花一大把,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以根代之。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方見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竹葉石膏湯

淡竹葉(半把) 石膏(四兩,杵碎) 半夏(二分半) 人參 甘草(各半兩) 麥門冬(一兩半)嘔者加生姜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粳米百余粒,煮取八分,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張渙《雞峰方》 治傷寒時氣,衄血不止。

好松煙墨
上為細末,雞子清和如桐子大。每服十粒,白湯下,不以時。

又方

蘿卜搗取汁。
上每服半盞,入鹽少許,攪勻頻服之,不以時。

傷寒嘔第六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嘔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嘔者,是胃氣虛熱乘虛入胃,胃得熱則氣逆,故嘔也。

《活人書》論傷寒 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嘔者,何也?無陽則厥,無陰則嘔。嘔者,足陽明胃之經(jīng)。足陽明之氣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仲景云∶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浹然汗出而解。大抵嘔證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耳。與小柴胡湯,胸脅滿而嘔,日哺發(fā)潮熱者,可小柴胡東加芒硝也。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與大柴胡也。若大便秘者,方加大黃。(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有枳實故也。枳實去微、壓虛氣,須是去大黃。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古人治嘔多用半夏加生姜。孫真人云∶生姜是嘔家圣藥。仲景治嘔皆用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和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而自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金匱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主之,皆可選用也。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fā)渴者,豬苓湯主之。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仲景云∶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有水,赤茯苓湯主之。若少陰證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傷寒瘥后嘔者,有余熱在胃脘也,竹葉東加生姜主之。又問∶有干嘔者,何也?大凡嘔者,飲食不下。干嘔者,今人所謂噎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下利,脾胃有熱,故便干嘔,官局桔梗湯最佳。仲景治法,汗自出、干嘔者,桂枝證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者,小青龍也。身涼汗出,兩脅痛,或干嘔者,十棗湯也。少陰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少陰下利,里寒外熱,脈微欲絕,或干嘔者,通脈四逆湯也。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也。(《傷寒論》云∶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仲景無治法。大抵吳茱萸湯,治少陽證也。谷入胃而嘔屬陽明,宜與小柴胡。)若病患直患嘔吐,而復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氣治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煩熱,頭痛嘔逆。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去心) 石膏(細研。各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取一大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吐逆不定。藿香散方

藿香 丁香 木香(各一兩) 葛根(一兩,銼)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搗藥,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臨時分減,溫服。(《圣惠》二方,一涼一溫,須善用之。

《嬰孺》治小兒傷寒壯熱,嘔吐。蘆根湯方

生蘆根(切,五合) 知母(十二分) 淡竹青皮(五分)
上水三升,煮一升,為三服。一歲兒方,大小增減用,更用冬瓜汁一升,卻減水一升煮妙。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一兩三錢) 黃芩 人參 甘草(各半兩) 半夏(四錢半,湯洗) 芒硝(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內芒硝,更微沸,溫服。

《活人書》仲景大柴胡湯

柴胡(四兩) 黃芩 芍藥(各一兩半) 半夏(一兩一分) 枳實(二枚,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一個,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本方無大黃,欲下者加大黃二兩。)

《活人書》官局桔梗湯

桔梗 半夏 陳皮(各一兩) 枳實(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古方,半夏加生姜名小半夏湯方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 生姜(薄切五片)
上同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后溫服。

《活人書》仲景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一兩) 麻黃(三分,去節(jié)) 甘草(炙) 芍藥 桂枝(去皮,半兩) 半夏(二分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微汗。

《活人書》仲景黃連湯

黃連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二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十錢匕,棗二枚,以水三盞,取一盞半,去滓分二服。

《活人書》仲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芍藥 甘草(各二分) 黃芩(三分) 半夏(二分半)
上銼。每服五錢,生姜四片,大棗一枚,以水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半夏加橘皮湯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 生姜(薄切五片) 橘皮(一大片)
上同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后溫服。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赤茯苓湯,方見傷寒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真武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梔子生姜豉湯

梔子(七枚) 生姜(二兩半) 香豉(二合)
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先煮梔子、生姜至一盞,內豉同煮,取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后服。

《活人書》仲景竹葉加生姜湯,方見傷寒鼻衄門中。

《活人書》仲景桂枝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十棗湯

芫花(炒赤,熬) 甘遂 大戟
上各等分,搗篩秤末,合和之,入臼中,再杵治三、二百下,先以水一升半,煮肥棗子十枚,煮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一錢匕,羸人可半錢,再單飲棗湯送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利后糜粥自養(yǎng)。合下不下,令人脹滿,通身浮腫而死。

《活人書》仲景白通湯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蔥白四寸,煮至七分,去煎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白通加豬膽汁湯

附子(半個,生用去皮) 干姜(半兩) 蔥白(二莖) 溺(二合半) 豬膽(汁,半合)
上以水一盞,煮至五分,去滓,內豬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去皮,一個) 干姜(一兩,炮)
面赤者,加連須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未瘥,急更作一劑,其脈續(xù)續(xù)出者愈。

《活人書》仲景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兩二錢,湯洗三遍) 人參(三分,去蘆頭)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生姜五片,棗子一個,以水二盞半,煮取八分,去滓。分二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傷寒頭痛,和氣止逆,止渴。人參散

人參(去蘆頭) 白術 麻黃(去根節(jié)) 藿香葉 甘草(炙微赤,銼) 干葛(以上各一分) 石膏(透明者,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蔥白一寸,豉三十粒,煎五分,去滓溫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人參散 治小兒傷寒。調順陰陽,和脾胃,定吐逆,止渴。

人參(一兩) 木香 茯苓 藿香 甘草(炙。各一分) 干葛(二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煎五分,溫溫服。

傷寒發(fā)渴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熱渴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渴者,是熱入臟,臟得熱則津液竭燥,故令渴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渴者,何也?脈浮而渴屬太陽,(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渴者,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湯。太陽病,服桂枝,大汗出后,大煩渴者,白虎加人參。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主之。太陽證,身體灼熱而渴者,為風溫,栝蔞根湯主之。)有汗而渴屬陽明(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虛人、老人及春秋月,可與竹葉石膏湯。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身必發(fā)黃,宜茵陳湯,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主之。)傷風寒熱,或發(fā)熱惡風而渴,屬少陽,(少陽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湯。)自利而渴屬少陰。(傷寒熱于臟,流于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咳而嘔渴,豬苓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仲景云∶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脈浮,發(fā)熱無汗,是表未解也,不可與白虎湯,意以小青龍、小柴胡湯也。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或渴,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也。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也。)陽明證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汗多胃中燥,豬苓復利其小便故也。意以竹葉湯與之。仲景云∶陽明病發(fā)作有時,汗出多者,急須下之。)然太陽病渴,終不可與白虎耶?太陽證得汗后,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也。陽明病渴,終不可與五苓耶?陽明證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此皆仲景之妙法也。(仲景豬苓湯證亦云∶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嘈】、咽干者,小小呷滋潤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斗者,與五升飲之。若全不與則干燥,無由作汗,發(fā)汗而死。常人見因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喘死者甚眾。當以五苓散或陷胸丸與之。(《金匱要略》云∶得時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依證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凡人但見仲景云∶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飲之,因或其禍,不可勝數(shù)。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致。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結于胸脅,則為水結胸。胃中虛胃冷,則為嘔為噦。冷氣相搏,則為噎。上逼于肺,則為咳。漬入腸中;則為痢。邪熱所搏,蓄于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小腹?jié)M或里急。溢于皮膚,則為腫。)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中暑伏熱深,累取不瘥,其人發(fā)渴不已,酒蒸黃連丸主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頭痛壯熱,煩渴。大青散方

大青 知母 柴胡(去苗)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 川升麻 黃芩 赤芍藥 梔子仁(各半兩) 石膏(一兩) 川芒硝(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四肢煩熱,心躁口干,多渴。葛根散方

葛根(銼) 麻黃(去根節(jié))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桂心(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子一枚,煎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增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口干煩渴。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 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 赤芍藥 黃芩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石膏(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蔥白三寸,豉二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溫服,以汗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增減。(丁時發(fā)傳柴胡散,有前胡半兩。)

《圣惠》治小兒傷寒熱渴,而下后覺煩悶。宜服甘草散方

甘草(炙微赤,銼) 牡蠣(粉) 黃芩 赤芍藥(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四分,去滓,取雞子清一枚,投入散中熟,攪掠去沫,徐徐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頭熱足冷,口干多渴,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 黃 麻黃(去根節(jié)) 赤茯苓(各半兩) 蜣螂(二枚,去翅足,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熱渴,頭痛心煩。宜服栝蔞根散方

栝蔞根(半兩) 苦參(銼)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嬰孺》各用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一分。《嬰孺》用三分) 寒水石 石膏(各半兩!秼肴妗犯饔靡粌啥X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秼肴娣健芬悦罪嬚{下。

《圣惠》治小兒傷寒煩熱,大渴不止。宜服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 麥門冬(去心,焙) 柴胡(去苗。各半兩) 葛根 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大汗后,及以下,自煩渴不解,其脈大洪。宜服石膏散

石膏(一兩) 知母 地骨皮 甘草(炙微赤,銼)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內入粳米一百粒同煎,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嬰孺》治小兒傷寒熱渴散方

栝蔞(三分) 白石脂(二分)
上為末,水服一刀圭。

張渙 葛根湯方 治小兒傷寒,體熱煩渴。

葛根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 白茯苓 澤瀉(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一盞,生姜二片,薄荷三葉,煎至六分,去滓,放溫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傷寒,身熱頭痛,渴躁。紅綿散

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 天麻(末) 蝎(末) 甘草(炙,末) 人參(末) 朱砂(末。各一分)
上件為末。每服一字、半錢,水一小盞,紅綿一方寸許,同煎至半盞,熱服。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四兩) 知母(一兩半) 甘草(半兩,炙) 粳米(一合半) 人參(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栝蔞根湯

栝蔞根(三分) 葛根(一兩半,生用。若干者只用三分) 石膏(二兩) 人參 防風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服。

《活人書》仲景竹葉石膏湯,方見傷寒鼻衄門中。

《活人書》仲景茵陳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方見咳嗽門中(傷寒咳嗽門)。

《活人書》仲景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兩) 黃柏 秦皮 黃連(各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分五服,以水二大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不瘥更服。

《活人書》仲景小青龍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竹葉湯,方見傷寒鼻衄門中。

《活人書》仲景大陷胸丸

大黃(二兩) 苦葶藶子(熬) 芒硝 杏仁(去皮尖,熬黑,各三分)
上搗羅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抄甘遂末一字匕,白蜜一合,水二盞,煮取一盞,頓服,一宿乃下。如不止再服。(甘遂性猛,宜斟量虛實服之。)

《活人書》仲景黑奴丸

麻黃(去節(jié),炮一二沸,焙干,秤三兩) 大黃(二兩) 釜底煤(研入) 黃芩 芒硝 灶突黑(研入) 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以新汲水研下一丸?收,但與冷水盡足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依前法服一丸,瘥即止,須微利。小麥奴乃小麥末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無此亦得。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渴者乃可與之。不渴若與之,翻為禍耳。

《活人書》仲景酒蒸黃連丸

黃連(四兩,以無灰酒浸面上約一寸,以重湯熬干)
上搗羅為細末,糊為丸。熟水下三十丸,胸膈涼不渴為驗。

長沙《胡氏家傳》治小兒諸熱,傷寒,熱渴,熱瀉。紅綿散

麻黃 人參 甘草 蝎(通明全者。各半兩) 天麻(二分酒浸,切、焙) 天南星(大者,炮裂、去皮臍,取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棗子一枚,紅綿少許,煎至七分。分兩服,小者作四服,時時與服。

傷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大小便不通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大小便不通,是寒搏于氣而生熱,熱流入大小腸,故澀結不通。凡大小便不通,則內熱不歇;或干嘔,或言語而氣還逆上,則心腹脹滿也。

《圣惠》治小兒傷寒,壯熱心躁,頭痛口干,小便大便赤難。大黃散方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梔子仁 赤芍藥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各一錢)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以利為效。

《圣惠》治小兒傷寒五六日,壯熱心躁,口干煩渴,大小便難。三黃散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麥門冬(去心,焙。各半兩) 石膏(一兩,細研) 甘草(炙微赤,銼) 川芒硝 黃芩黃連(去須。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頻服,以利為效。

張渙 犀角散方 治小兒傷寒六七日,大便不通熱甚者。

犀角(末) 川大黃(炮) 柴胡(去苗。各一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樸硝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棗子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活人書》洗心散 治遍身壯熱,頭目碎痛,背膊拘急,大熱沖上,口苦唇焦,夜臥舌干,咽喉腫痛,涕唾稠粘、痰壅,吃食不進,心神躁熱,眼澀睛疼;傷寒鼻塞,四肢沉重,語聲不出,百節(jié)痛,大小便不利;麩豆瘡,時行溫疫,狂語多渴及小兒天 風,夜驚,并宜服也。

大黃(以米泔水浸一炊間,漉出令干,慢炒取熟) 當歸(炒) 芍藥(生用) 甘草(炙) 荊芥(各四兩) 白術(一兩,炒)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抄二錢,以水一盞,入生姜一片,薄荷二葉,同煎至八分,放溫,和滓服了,略臥仍去枕少時。如五臟壅實,煎四、五錢匕,若要溏轉,則熱服。

傷寒發(fā)狂第九

(余躁熱發(fā)狂附)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狂言者,何也?發(fā)狂有二證,陽毒發(fā)狂,蓄血如狂,其外證與脈皆不同,m.gydjdsj.org.cn/sanji/病患煩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脈實,潮熱獨語,如見鬼狀,此陽毒也。治法藥方在第四卷第二十一問。第二十二問,(問病患潮熱獨語,如見鬼狀,發(fā)則不識人,尋衣撮空,直視微喘,何也?仲景云∶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脈弦者生,澀者死。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證見陰脈者死。病患有陽證,而脈澀者,慎不可下。)病患無表證,不發(fā)寒熱,唇燥但欲嗽水,不欲入咽,其脈微而沉,小腹硬滿,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黃發(fā)狂,此血證諦也。(病患如熱狀,煩滿口燥,其脈反無熱,此為陰狀,其血證審矣。仲景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表,宜桂枝湯。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屬仁承氣湯主之。)大抵傷寒當汗不汗,熱蓄在里,熱化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內爭,甚者抵當湯、抵當丸。輕者桃仁承氣、犀角地黃湯。須取盡黑物為效。(失汗,熱蓄在膀胱經(jīng)。若用抵當湯,更須仔細審其有無表證。若有蓄血證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抵當湯。先用桂枝湯已解其外,緣熱在膀胱太陽經(jīng)故也。)又有火邪發(fā)驚狂者,醫(yī)以火于臥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其人亡陽,煩躁驚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凡灸及燒針后證似大劫者,并用劫法治之,金匱風引湯尤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更捷。)

《圣惠》治小兒傷寒壅熱,心狂譫語。鉛霜散方

鉛霜 馬牙硝 人參(去蘆頭) 郁金 茯神(各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煎麥門冬湯、放溫,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與服。

《活人書》仲景桂枝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大承氣湯,方見傷寒發(fā)喘門中。

《活人書》仲景桃仁承氣湯

桃仁(去皮尖、雙仁,五十枚,捶碎) 大黃(四兩) 桂枝(去皮) 甘草(炙) 芒硝(各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大盞,煮取八分,去滓溫服,以微利為度。未利,移時再服。

《活人書》仲景抵當湯

水蛭(十枚,熬,去子,杵碎,水蛭入腹再生化,為害尤甚,須銼斷,用鍛石炒,再熬) 大黃(一兩,去皮,酒洗) 虻蟲(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七枚,去皮尖,捶碎)
上銼如麻豆大。作二服,以水二盞,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抵當丸

水蛭(五枚,依前法制) 桃仁(四枚) 大黃(三分,去皮) 虻蟲(五枚,去翅足,熬)
上搗篩,只為一丸,以水一大白盞,煮至七分,頓服。 時當下血,不下便作之。

《活人書》犀角地黃湯,方見傷寒鼻衄門中。

《活人書》仲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 蜀漆(洗去腥。各一兩) 甘草(一兩,炙) 牡蠣(二兩半, ) 龍骨(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桂枝甘草湯

桂枝(半兩,去皮) 甘草(炙) 牡蠣(熬) 龍骨(各分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金匱風引湯,方見驚癇門中。

《活人書》仲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二兩) 黃芩(一兩) 鉛丹 人參 桂枝 茯苓 龍骨 牡蠣( 。各三分) 半夏(六錢半,湯洗) 大黃(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聚寶方》鉛霜散 治大人、小兒傷寒三日后,心煩躁狂言。

鉛白霜 馬牙硝(各一分)
上二味研勻。每服大人半錢,小兒一字,生姜、蜜水調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躁熱發(fā)狂。

甘草(炙) 郁金(火焙干) 牙硝 官桂
上四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如小兒發(fā)狂,一錢。

傷寒結胸第十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劑,藥性差涼耳。問∶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者,何也?此名結胸也。傷寒本無結胸,應身熱下之早,熱氣乘虛而入,痞結不散,便成結胸。(若已誤轉了,初未成結胸者,急頻與理中湯,自然解了,更不作結胸,蓋理中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說不到,后人因消息得之。若大段轉損有厥證者,兼與四逆湯便安。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即候日數(shù)足可下,卻以承氣再下之,蓋前來下得末是故也。)其證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項強如柔 狀,(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 。)其脈寸口浮,關尺皆沉或沉緊,名曰結胸也。治結胸大率當下,(仲景云∶下之則和。)然脈浮與大皆不可下,下之則死,尚宜發(fā)汗也。(仲景云∶結胸脈浮者不可下,只可用小陷胸湯。大抵脈浮是尚有表證,兼以小柴胡湯等先發(fā)表;表證罷,方用下結胸藥便安也。)西晉崔行功云∶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湯皆不瘥者,此是下后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于胸中。當用枳實理中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古今用之如神,應手而愈。然結胸有三種∶有大結胸,(不按而痛,胸連臍腹堅硬,為大結胸,大陷胸丸主之。)有小結胸,(按之心不痛,為小結胸。小陷胸湯主之即可。)有水結在胸脅間,亦名 結胸。(頭微汗出,但結胸無大熱,此水結在胸脅證,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又有寒熱二證,有熱實結胸,(胸中煩躁,心內懊憹,舌上燥渴,脈沉滑者,皆熱證也,大陷胸湯主之。)有寒實結胸。(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主之。)近世治結胸多行金針丸,用硫黃、陽起石者。若寒實結胸,行之或有瘥者,若熱實結胸,行之必死也。又問大陷胸湯與大陷胸丸如何?大陷胸用甘遂,太峻,不可輕用,須量虛實輕重,不得已即大陷胸丸最穩(wěn)。又問圣餅子灸臍中如何?尤不可用也。又問臟結者何也?臟結者死,仲景無治法。大抵臟結,其證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陽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也。

《嬰童寶鑒》小兒病未入內而先下為結胸歌∶

病未入時先轉取,乘虛入腹理難醫(yī)。痞塞滿喉加喘息,結胸為病不應遲。

《活人書》仲景理中湯

人參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各三兩)

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寒者加干姜一兩半;渴欲得水者加白術一兩半;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白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蛩闹屑,腹?jié)M下利或轉筋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生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承氣湯,方見傷寒發(fā)喘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陷胸湯

半夏(湯洗、秤,二兩半) 黃連(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入栝蔞半枚,以水二盞,煎至九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微利黃涎便安也。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大陷胸湯

大黃(一兩半,去皮,錦紋者,為末) 芒硝(一兩) 甘遂(一字,赤連珠者,細羅為末)
上以水三盞,先煮大黃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一沸,下甘遂末,溫服。得快利,止后服。

又方

桂枝 人參(各一兩) 甘遂(半兩) 大棗(三枚) 栝蔞實(一枚,去皮,只用四分之一)
上銼。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胸中無堅物勿服之。

《活人書》仲景枳實理中丸

枳實(十六片,麩炒) 茯苓 人參 白術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兩)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胸中豁然?收呒予槭V二兩;下利者加牡蠣二兩, 。

《活人書》仲景大陷胸丸,方見傷寒發(fā)渴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三物白散

桔梗(去蘆) 貝母(各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上為散,內巴豆研勻,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人或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古方治大人、小兒結胸傷寒,金針丸

陽起石(好者) 不灰木(各半兩) 硫黃(一分) 巴豆(三、七粒,去殼) 杏仁(三、七枚,湯浸去皮)
上件先搗前三味為細末,后細研巴豆、杏仁,同煎藥一處為末,糯米粥為丸,如櫻桃大。每丸以針札竅子,曬干,如患者以札針,用麻油紙燒焰盡,細研、炒,生姜湯調下一丸。如患重者,夾轉藥三、兩丸,以金針丸下,不妨更量虛實。(《活人書》上有說,所以存此方者,欲人知之,須審用也。)

傷寒腹痛第十一

(腹?jié)M附)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腹?jié)M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腹?jié)M者,是熱入腹,傳于臟,氣結聚,故令腹?jié)M。若挾毒者,則腹?jié)M,心煩懊悶,多死。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腹痛者,何也?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加大黃。(桂枝加芍藥,卻是小建中也。太陰脈弱自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其人胃虛,陽氣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十余沸。)《難經(jīng)》云∶痛為實,大抵痛宜下。(仲景云∶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又曰∶腹中滿痛,此為實,當下之,屬大柴胡湯。)

腹痛有二證。有熱痛,有冷痛。尺脈弦,腸鳴泄利而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主之。仲景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陰證腹痛,即四逆散、通脈四逆加芍藥湯。

腹痛,小便不利者,真武湯也。關脈實,腹?jié)M、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實痛也。桂枝加大黃湯、黃連湯、大承氣湯主之。

又問∶腹脹滿者何也?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仲景論太陽證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承氣湯主之。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下利者先煎芍藥三四沸) 甘草(二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大承氣湯,方見傷寒發(fā)喘門中。

《活人書》仲景大柴胡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建中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加芍藥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真武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一兩半,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炙) 大黃(各一兩)
痛甚者加大黃。大實痛加一兩半,羸者減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黃連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桔梗半夏湯

枳實(半兩,麩炒赤) 桔梗(微炒,細銼) 半夏(生姜汁制) 陳橘皮(湯浸、去瓤,焙干。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活人書》仲景濃樸生姜半夏人參甘草湯

濃樸(四兩,去皮) 半夏(一兩一分) 甘草(一兩) 人參(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鐘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梔子濃樸湯

梔子(大者,七枚,掰) 濃樸(去皮,姜汁炙,二兩) 枳實(二枚,麩炒,去瓤)
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得吐止后服。

《活人書》仲景調胃承氣湯,方見傷寒自汗門。

《活人書》仲景承氣湯,方見傷寒發(fā)喘門中。

傷寒下痢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后下痢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使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熱歇后而痢者,是熱從表入里故也。表熱雖歇而里熱猶停腸胃,與水谷相并。腸胃虛,則泄痢,其狀痢色黃;若熱勢不止,則變?yōu)檠。蝗糁赜隼錈嵯嗉,則變赤白滯痢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下痢者,何也?傷寒下痢多種,須辨識陰陽,勿令差互。(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俗醫(yī)但見下利,便作陰證用溫熱藥,鮮不發(fā)黃,生斑而死也。)太陽陽明合病,必下痢,葛根湯主之。(下利而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干,其脈浮大而長者,是其證也。)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黃芩湯主之。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也。(下利而頭疼胸滿,或口苦咽干,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是其證候也。)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下利而身熱,胸脅痞滿,干嘔,或往來寒熱,其脈長大而弦者,是實證也。蓋陽明者土,其脈長大而少陽者木,其脈弦。若合病。土被木賊,更下利為胃已困,若脈不弦者順也,為土不負,負者死也。)自利不渴屬太陰,(四逆湯、理中湯主之。)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東加豬膽湯、通脈四逆湯、豬苓湯、四逆加人參湯,可檢證而用之。)其余下痢,皆因汗下后證也。大抵傷寒下痢,須看脈與外證。下痢而脈大者,虛也。脈微弱者,為自止。下痢日十余行,脈反實者,逆。下利脈數(shù)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脈遲而滑者,實也,其利未得便止,更宜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挾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間津汁垢膩。(謂之腸垢。)寒毒入胃則翻,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濕毒瓦斯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東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挾熱利者,黃芩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湯、赤石脂丸。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地榆湯、黃連阿膠散。雖然自利而渴屬少陰。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乃有熱也。三陰下利,宜溫之。然少陰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卻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少陰泄利下重,不可投熱藥,先濃煎蔥白湯,內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又尋常胃中不和,腹中雷鳴下利,生姜瀉心湯最妙。此二法,不特傷寒證也。)

《活人書》仲景葛根湯

葛根(二兩) 麻黃(一兩半) 桂枝(去皮) 甘草(炙) 芍藥(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覆取汗為度。

《活人書》仲景黃芩湯

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棗子一枚,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黃芩(三分) 半夏(二分半) 芍藥 甘草(各二分)
上銼。每服五錢,生姜四片,大棗子一枚,以水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四逆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理中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理中湯,方見傷寒結胸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通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通加豬膽汁湯,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湯,方見傷寒嘔噎門。

《活人書》仲景豬苓湯,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 人參(一兩) 干姜(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活人書》仲景白通東加附子,方見傷寒嘔噎門中。

《活人書》仲景四逆散加薤白,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白頭翁湯,方見傷寒發(fā)渴門中。

《活人書》仲景三黃熟艾湯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三分) 熟艾(半雞子大)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煮取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薤白湯

豉(半斤,綿裹) 薤白(一握) 梔子(七枚,大者破之)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升半,先煮梔子十沸,下薤白,煮至二升,下豉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每服一湯盞。

《活人書》赤石脂丸

黃連 當歸(各二兩) 赤石脂 干姜(炮。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吞下,日進三服。

《活人書》桃花湯

赤石脂(四兩) 干姜(一分)
上銼如麻子大。每服四錢,入粳米二撮,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再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服。
若一服愈,勿再服。

《活人書》地榆散

地榆(銼) 黃連(去頂,微炒) 犀角屑 茜根 黃芩(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薤白三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活人書》黃連阿膠散

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柏(微炙,銼。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上件藥搗粗為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活人書》仲景生姜瀉心湯

黃芩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半) 干姜 黃連(各半兩) 半夏(一兩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子二枚,煮至一盞,去滓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治小兒傷寒,煩躁熱,大便不止。栝蔞散

栝蔞根 麥門冬 甘草(炙) 柴胡 葛根(各半兩) 枇杷葉(一分,拭去毛,炙黃)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傷寒口內生瘡并喉痛第十三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口生瘡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口生瘡者,熱毒瓦斯在臟,上沖胸膈,氣發(fā)于口,故生瘡也。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咽喉痛候∶傷寒咽喉痛者,是心胸熱盛,氣上沖于咽喉,故令痛。若挾毒則喉痛結腫,水漿不入。毒還入心,煩悶者死。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咽喉痛,何也?咽喉痛有陰陽二證∶脈浮數(shù),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者此陽毒也。(在第四卷,第四問。第四曰∶發(fā)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紋,或下利赤黃,而脈洪實,何也?m.gydjdsj.org.cn/shouyi/此名陽毒也。傷寒病若陽獨盛,陰氣暴絕,必發(fā)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錦紋。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宜用酸苦之藥,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大黃散、梔子仁湯、黑奴丸,可選而用之。近人治傷寒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則宜以水煮布薄之,疊布數(shù)重,新水漬之;稍換去水,拾于胸上,須臾蒸熱,又漬令冷如前薄之;仍數(shù)渙新水,日數(shù)十易。熱甚者,置病患于水中,熱勢才退則已,亦良法也。)脈沉遲,手足厥冷,或吐痢而咽中痛,此為少陰證也。

《病源》云∶此為下部脈都不至,陰陽隔絕。邪客于足少陽之絡,毒瓦斯上沖,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瘡也。傷寒脈陰陽俱緊及汗出者,少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候汗、熏、熨俱不可。汗出者, 本粉敷之。咽喉痛者,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散、通脈四逆去芍藥加桔梗湯、麻黃升麻湯,可選而用之。

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于少陰經(jīng)。始不覺,旬月乃發(fā),脈微弱怯,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痢。如用半夏桂甘湯,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活人書》治小兒傷寒變熱毒,病身熱,面赤口躁,心腹堅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瘡,或因壯熱,或四肢攣掣,驚仍作癇疾,時發(fā)時醒,醒后身熱如火者,十物升麻湯。

《活人書》治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蚣┎挥常X齦腫疼,膿血;舌口、咽中有瘡;赤眼,目臉腫,重不欲開;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并宜服甘露飲子。(方并見本門)

《活人書》葶藶酒湯

苦酒(米醋是也,一升半) 葶藶(熬,杵膏,一合) 生艾汁(半升,無生艾煮熟艾汁,或用艾根搗取汁)
上件煎取七合,作三服。

《活人書》陽毒升麻湯

升麻(二分) 犀角屑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飲一湯盞、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則解,不解重作。

《活人書》大黃散

川大黃(一兩半,銼碎) 桂心(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 木通(銼) 大腹皮(銼。各一兩) 川芒硝(二兩) 桃仁(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微黃)
上件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通利為度。

《活人書》梔子仁湯

梔子仁 知母 赤芍藥 大青(各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半) 川升麻 黃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者,麩炒微黃) 石膏(各二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搗為粗末。每服抄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活人書》黑奴丸,方見傷寒發(fā)渴門中。

《活人書》仲景 本粉,方見傷寒自汗門溫粉法中。

《活人書》仲景甘草湯

甘草(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四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二。

《活人書》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分再服。

《活人書》仲景豬膚湯

豬膚(二兩六錢半)
上一味,以水二大白盞半,煮取一盞計,去滓,加白蜜一合半,白粉一合。

《活人書》仲景半夏散

半夏(湯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等分,各別搗篩已,合和治之。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令冷,少少咽之。

《活人書》仲景通脈四逆湯去芍藥加桔梗湯,方見傷寒嘔 門中。

《活人書》仲景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升麻 當歸(各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三分) 芍藥 天門冬(去心) 桂枝(去皮) 茯苓 甘草(炙) 石膏(碎,綿裹) 白術 干姜(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相次一炊久,進一服,汗出愈。

《活人書》仲景半夏桂枝甘草湯

半夏(湯洗) 甘草(炙) 桂心
上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七分,放冷,少少含細咽之。(與古方半夏散同。)

《活人書》仲景四逆散,方見傷寒咳嗽門中。

《活人書》仲景十物升麻湯方

升麻 白薇 麻黃 葳蕤 柴胡 甘草(各半兩) 黃芩(一兩) 樸硝 大黃 鉤藤(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下硝再煎化,溫服。

《活人書》甘露飲子方

熟干地黃 生干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并去心,焙) 枇杷葉(去毛) 枳殼(麩炒,去瓤) 黃芩 石斛(去苗) 山茵陳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

傷寒發(fā)斑第十四

(余發(fā)斑附)

《巢氏病源》小兒患斑毒病候∶斑毒之病,是熱毒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熱挾毒蘊積于胃,毒瓦斯熏發(fā)于肌肉,狀如蚊蚤所嚙;赤斑起,周匝遍體。此病或是傷寒,或時氣,或溫病,皆由熱不時歇,故熱入胃變成毒,乃發(fā)斑也。凡發(fā)赤斑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

漢東王先生《家寶》斑瘡、水痘病證論∶凡嬰孩、小兒傷寒,溫壯蘊積,發(fā)積發(fā)熱,熱氣入胃,胃主肌肉,其熱蘊積于胃,毒瓦斯熏發(fā)于肌肉,狀如蚊子所嚙,變成斑毒赤者。生黑者亦如得此候,宜用麥湯散三、二服解之;宜下透關散三、兩服,更進敗毒散三、二服。如下前藥不退,須進槐花散一服。(四方并見本門中。)微利用觀音散調胃(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及再用七寶輕青丹(方見單傷寒門)。依前資次用藥。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發(fā)斑者,何也?發(fā)斑有二證∶有溫毒發(fā)斑,有熱病發(fā)斑。溫毒發(fā)斑,是冬月觸冒寒毒,至春始發(fā),已于第六卷溫毒門論之矣。(第六卷溫毒門∶間初春,病患肌肉發(fā)斑,瘡疹如錦紋;蚩龋膼灥珖I者,何也?此名溫毒也。溫毒發(fā)斑者,冬時觸冒寒毒,至春始發(fā),病初在表,或一發(fā)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瓦斯不散,故發(fā)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冬末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氣喧熱,溫毒始發(fā),則肌肉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黃連橘皮湯尤佳。)若熱病發(fā)斑,與時氣發(fā)斑并同;蛭窗l(fā)汗,或已經(jīng)汗下而熱毒不散,表虛里實,熱毒乘虛出于皮膚,所以發(fā)斑瘡癮疹如錦紋,俗名麩瘡!端貑枴分^之疹。(發(fā)斑者下之早,熱氣乘虛入胃故也。下之太遲,熱留胃中亦發(fā)斑,或服熱藥道多亦發(fā)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大抵發(fā)斑不可用表藥,蓋表虛里實,若發(fā)其汗,重令開泄,更增斑爛也,皆當用化斑湯。此方乃白虎加人參湯中添入葳蕤也。元參升麻湯、阿膠大青四物湯、豬膽雞子湯;或與紫雪,大妙?上抡,用調胃承氣湯。(暑月病陽重者,常宜體候,見微有斑,即急治之。)

《嬰童寶鑒》小兒斑毒歌∶

傷寒毒熱胃中存,忽作斑瘡出滿身。若見口唇烏似墨,只應長往在逡巡。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 傷寒胃發(fā)斑歌∶

傷寒胃熱作斑瘡,倒壓因風氣受傷。損汗內虛多紫黑,大者為陰小者陽。

《惠濟》小兒斑毒候歌∶

斑毒常推是豆瘡,肺并腎臟有風傷。渾身壯熱四肢冷,肺里煩冤痛莫當。胃發(fā)連皮肌肉下,好交心熱變清涼。次與調脾仍趕趁,體令舌黑在堤防。

《仙人水鑒》治孩子赤斑瘡方。

牙硝(六分) 地龍(一條) 赤小豆 薰陸香(各少許。若無薰陸香,以川郁金代之。)
上以新汲水調二錢,涂取瘥。

《圣惠》治小兒熱毒,發(fā)斑不止,心神煩悶。大青散方

大青 元參 川升麻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梔子仁(各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陽毒壅盛發(fā)斑,心躁,皮膚 痛。犀角散方

犀角屑 川升麻 白蘚皮 梔子仁 漏蘆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赤芍藥(各半兩) 寒水石(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斑瘡,大便壅滯,心神煩躁。宜服大黃散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為散。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一錢。三歲以下可服半錢。

《圣惠》又方

犀角屑 川升麻(各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發(fā)斑,散惡毒瓦斯方。
上以生葵菜葉絞取汁,少少與服之。

《圣惠》治小兒斑瘡及疹、痘瘡,心神躁煩,眠臥不安。毒黛散方

青黛(半兩)
上細研青黛為散,每服暖磨刀水調下半錢,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
上煮黑豆汁,徐徐溫服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傷寒,咳嗽溫壯,水痘。麥湯散方

地骨皮(炒) 甘草(炙) 滑石(各半分) 麻黃(去節(jié)) 人參 知母 羌活 大黃(用濕紙裹,煨令熟,切)甜葶藶(用紙隔炒。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嬰孩、小兒一字或半錢。五、四歲一錢。以水一藥注或半銀盞,入小麥或七粒,或十四粒,煎十數(shù)沸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斑瘡、水痘,心躁發(fā)渴,大小便不通及小便赤色,口舌生瘡,通心經(jīng)。透關散

地扁竹(半兩,取嫩枝葉,焙) 山梔子仁(一分半,炒) 大黃 木通 車前子(各炒) 滑石 瞿麥(去粗梗)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以水一藥注或半銀盞,入紫草三寸,煎十數(shù)沸溫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斑瘡、水痘,退熱解躁。敗毒散方

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 雄黃(一錢,醋炙)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蜜湯調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斑毒不退。槐花散

槐花 赤豆(各炒,二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嬰孩半字,用麥湯調下;三、四歲一字以上,用溫酒調下,只進一服。如腹中微利,即用調胃觀音散補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活人書》黑膏方

好豉(一升) 生地黃(半斤,切碎)
上二味,以豬膏二斤,合露之,煎令三分減一,絞去滓,用雄黃、麝香如大豆者,內中攪和,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

《活人書》葛根橘皮湯

葛根 橘皮 杏仁(去皮尖,研,炒) 知母 黃芩 麻黃(去節(jié))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

《活人書》黃連橘皮湯

黃連(四兩,去須) 橘皮 杏仁 枳實 麻黃 葛根 濃樸 甘草(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小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下痢當先止。

《活人書》化斑湯

人參 石膏(各半兩) 葳蕤 知母 甘草(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糯米一合,煎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活人書》元參升麻湯

元參 升麻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阿膠大青四物湯

大青(四兩) 阿膠 甘草(各炙。一兩) 豉(八合)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旋入膠,再煎令烊。

《活人書》豬膽雞子湯

豬膽 苦酒(各三合) 雞子(一枚)
上三味和合,煎三沸。強人盡服,羸人煎六、七沸服,汗出瘥。

《活人書》仲景調胃承氣湯,(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傷寒發(fā)黃第十五

(亦名黃病,余發(fā)黃附)

《巢氏病源》小兒黃病候∶黃病者,是熱入于脾胃,熱氣蘊積,與谷氣相搏,蒸發(fā)于外,故皮膚悉黃,眼亦黃。脾與胃合候肌肉,俱象土,其色黃,故皮膚、肉熱積,蒸發(fā)令肌膚黃。此或是傷寒,或時行,或溫病,皆由熱不時解,所以入胃也。凡發(fā)黃而下痢,心腹?jié)M者,死。診其脈沉細者,死。又有百日、半歲小兒,非關傷寒、溫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胃氣熱,慎不可灸也。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數(shù)與除熱粉散粉之,自歇。不得妄與湯藥及灸也。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發(fā)黃者,何也?病患寒濕在里不散,熱蓄于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郁蒸不消化,故發(fā)黃。(漢贊南方暑濕,近夏癉熱,蓋癉者,黃也。古人以黃為癉,濕熱相搏,民多病癉,甚為跗腫。)然發(fā)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之發(fā)黃之人心脾蘊積發(fā)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shù)。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患身體發(fā)熱,頭面汗出,身無汗,劑頸而止;渴引水漿,小便不利,如此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五苓加茵陳散也。(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二十件拌勻,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日三服。)病患服得湯,小便利,如皂莢汁赤,一宿腹減,則黃從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大抵發(fā)黃者,瘀熱在里,由小便不利而致也。)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選而用之。又方∶傷寒欲發(fā)黃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

又問∶白虎諸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fā)黃?答曰∶白虎與發(fā)黃證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證也。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發(fā)黃證也。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發(fā)熱,身如熏黃者,何也?太陽中濕也。仲景云∶

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在第六卷,第十問。第十

問曰∶一身盡痛,發(fā)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也,何也?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jié),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脈細者,非已至一身盡痛,發(fā)熱身黃,小便自利者,術附湯。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麻黃加白術湯。)又問∶病患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咳嗽者,何也?少陽中風也。小柴胡湯主之。

《千金》治小兒傷寒發(fā)黃方。
搗土瓜根,汁三合服之。(《圣惠》取土瓜根汁一大合,蜜半匙相和,漸漸服之。)

《千金》又方搗青麥汁服之。

《千金》又方
韭根汁,澄清,以滴兒鼻中大豆許,即出黃水瘥。

《千金》又方
小豆(三七粒) 瓜蒂(十四枚) 糯米(十四粒)
上三味為末,吹鼻中。(《圣惠》以糯米為粳米,用四十粒。乃云∶用藥綠豆大,吹鼻中,有黃水出,立瘥。)

《外臺》∶《近效》療天行,三日外若忽覺心上妨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yōu)辄S。不療殺人。秦艽湯方

秦艽 紫草 白蘚皮 黃芩 梔子仁(各一兩?
上五味薄A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為二服。老小以意量之,一劑不愈,更與一劑,試有效。

《廣利方》治小兒忽發(fā)黃,面目皮肉并黃。
生栝蔞根搗,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

《經(jīng)驗方》治遍身如金色。
瓜蒂(四十九個,須是六月六日收者為末) 丁香(四十九個,入甘鍋燒,煙盡為度,細研)
上同研勻,小兒用半字,吹鼻內及揩牙。

《圣惠》治小兒黃病,身如橘色。茵陳散方

茵陳 川芒硝(各一兩) 梔子仁 川大黃(銼碎,微炒) 黃芩 犀角 木通(銼) 寒水石(各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天行病,發(fā)黃,心腹脹急。三黃散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黃芩(各半兩) 梔子仁(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嬰孺》用三物各十分,水三升半,浸少時,猛火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一合半;一、二歲分四服,取利。)

《圣惠》治小兒脾胃熱毒,致肌肉變黃,小便赤色,心中煩燠。茵陳丸方

茵陳 梔子仁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秦艽(去苗。各一兩) 川樸硝(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諸黃。大黃散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黃連(去須) 栝蔞根 黃芩 梔子仁(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熱毒攻脾胃,遍身俱黃,小便赤澀,大便難,心神躁熱,兩目亦黃。升麻丸方

川升麻 龍膽(去蘆頭) 梔子仁 黃芩 川大黃(銼碎,微炒) 秦艽(去苗) 甘草(炙微赤。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新汲水研下三丸。三歲以上加丸數(shù)服。

《圣惠》治小兒諸黃,心胸壅悶。宜服大黃丸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茵陳(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新汲水研下三丸。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渾身及面色俱黃。宜服黃瓜丸方

黃連(一兩,去須) 胡黃連(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黃瓜一枚,去瓤,留一小蓋子,入藥末后,以蓋子蓋定,用大麥面裹燒,令面勻 ,去面搗熟,丸如綠豆大。七歲兒每服以溫水下七丸,看兒大小,加減丸數(shù)服之。

《圣惠》又方

秦艽(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牛乳一合,煎一、二沸,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三歲以下即可半錢。

《嬰孺》治小兒發(fā)黃茵陳湯

茵陳 升麻 黃芩 柴胡 知母 羚羊角(屑。各八分) 大黃 石膏(各一錢二分) 梔子(一錢) 芍藥(六分) 瓜蒂(七個) 藍葉(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
上切,以水五升,煮一升半。一、二歲為八服,四、五歲為四服,量兒大小與之。

張渙治傷寒時氣,熱入于胃,與谷氣相搏,蒸發(fā)肌肉,使面目皮膚悉黃,謂之黃病。亦名發(fā)黃。蘆根湯方

蘆根(一兩) 茵陳 山梔子 黃芩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薄荷三葉,煎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 子芩散方 治黃病。

黃芩 栝蔞根 茯神(各一兩) 胡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 茵陳湯方 治小兒發(fā)黃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陳 山梔子仁(各一兩) 川大黃 川芒硝 木通 寒水石(各七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 三黃散方 治黃病。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黃芩 黃連(各半兩,去須)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后。

《活人書》仲景茵陳蒿湯

茵陳蒿(嫩者,一兩半) 大黃(半兩,去皮) 梔子(大者,三枚半)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白盞,先煮茵陳,減半盞,次內二味,煮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活人書》五苓加茵陳散,方在證注中。

《活人書》仲景梔子柏皮湯

梔子(八枚) 黃柏(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去節(jié)) 連翹(連翹根是也) 甘草(炙。各一兩) 赤小豆(半升) 生梓白皮(切,二兩半)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術附湯

白術(二兩) 附子(一個半) 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五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也,即是附子與術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當加桂一兩。其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活人書》仲景甘草附子湯

甘草 白術(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桂枝(二兩,身腫者加防風二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去滓溫服,汗出即解。

《活人書》仲景五苓散,方見傷寒自汗門中。

《活人書》麻黃加術湯

麻黃(一兩半)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炙) 蒼術(各半兩) 杏仁(三十五枚,去皮尖)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傷寒余熱不退第十六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余熱往來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使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余熱往來者,是邪氣與正氣交爭,正氣勝則邪氣卻散,故寒熱俱歇。若邪氣未盡者,時干于正氣,正氣為邪氣所干,則壅否還熱,故余熱往來不已。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已得下后,熱不除者,余勢未盡,故其狀肉常溫溫赤熱也。

《圣惠》∶夫小兒傷寒,若四、五日后熱即入里,即宜下之。下之得利后,熱猶不除者,是余熱未盡故也。

漢東王先生云∶小兒發(fā)熱,日中可,夜而熱甚,天明后涼,謂之傷寒余熱未解矣。

《圣惠》治小兒傷寒二、三日,已服藥,得汗后余熱未除,宜服逐毒瓦斯 葳蕤散方

葳蕤 川大黃(銼微,炒)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大青(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汗利以后,余熱不除,口干心煩,不欲乳食。黃耆散方

黃 知母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各一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得汗利后,余熱不除,心神煩躁,夜臥不安。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 大青 川升麻 赤茯苓 人參(去蘆頭) 地骨皮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犀角屑(半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汗利以后,余熱不解,身體疼痛,心神虛煩,不思乳食。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 川升麻 柴胡(去苗) 前胡(各半兩,去蘆頭) 元參 犀角屑 子芩 葛根 赤芍藥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后,余熱不除,心神不安。宜服茯神丸方

茯神 麥門冬(去心,焙) 鐵粉 朱砂(并細研。各半兩) 犀角屑 梔子仁 白蘚皮 川升麻 元參 車前子(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與鐵粉、朱砂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傷寒后,余熱不除,四肢不利。宜用此湯浴方

川大黃 甘草 防風(去蘆頭) 丹參 白術(各半兩) 雷丸(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用一兩,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半,去滓?蠢錈,于密室中浴兒,后宜避風,隔日再用。(《嬰孺方》先用豬脂和此藥摩兒頭至足,令遍身;又取三指撮,白水在內和三升,煮三沸,浴兒,謂之摩膏方。)

太醫(yī)局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后,表證已解,心胃大煩渴,欲飲水及吐;蛳铝『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生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石膏(洗,二十五斤) 知母(一百五十兩) 甘草(煙,七十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余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小兒量力少少與之;蚣尤藚⑸僭S同煎亦得。食后服此藥。立夏后、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后,并亡血、虛家并不可服。(治傷寒,本當取仲景白虎湯,方證牽引。緣此方敘出邪毒不解,熱結在里,故再收之。)

《嬰孺》治傷寒。除熱粉散

雷丸(三兩) 牡蠣 桂心(各一兩)
上為粉,以粉兒身上。

張渙 清涼湯方 解傷寒邪熱余毒。

當歸 大黃 生地黃(各一兩) 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入竹葉、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黃耆散方 治小兒傷寒,汗利以后,余熱不除,口干心煩,不欲乳食。

黃 知母 茯苓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麥門冬(半兩,去心)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傷寒勞復第十七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傷寒瘥后發(fā)熱者,何也?此名勞食復也。病新瘥,血氣尚虛,津液未復,因勞動生熱,熱氣既還,復入經(jīng)絡,名曰勞復。仲景云∶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宜柴胡桂枝湯。)脈實者,以下解,(宜大柴胡湯。)又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千金》∶勞復起死人,麥門冬湯。又有食復者,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氣未復,強食過多,停積不化,因爾發(fā)熱,名曰食復。(大抵新病瘥,多因傷食,便作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痢等癥,可與生姜瀉心湯。)仲景于枳實梔子湯證云∶若有宿食,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黃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廣濟》療患勞復,雄鼠屎散方、許仁則七味蔥白湯,皆可選用之耳。

《千金要》治小兒傷寒,病久不除,瘥后復劇,瘦瘠骨立。五味子湯

五味子(十銖) 甘草(炙) 當歸(各十二銖) 芒硝(五銖) 石膏(一兩) 大黃 麥門冬 黃芩 前胡 黃連(各六銖)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計大小增減服。

《外臺》療傷寒瘥令不復。白芷散方

白芷(十二分) 白術(十分) 栝蔞(五分) 桔梗(四分) 細辛(三分) 附子(炮,去皮) 干姜 桂心(各二分) 防風(八分)
上九味搗篩為散。以粳米粥清服一錢匕,食已服二錢,小兒服一錢。常以雞子作羹,吃粳米飯,多少與病人服之。亦未必常雞子羹、粳米飯,如服藥訖,即扶起令行步,仍 頭洗手、面。食輒服之,勞行如前則不復。浩云∶數(shù)用佳,范汪同。忌豬肉、桃李、肉、胡荽、蒜青、魚 、生蔥、生菜。一方有人參三分。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柴胡桂枝湯

柴胡(二兩) 半夏(三錢一字,洗) 甘草(半兩,炙) 桂枝(去皮) 黃芩 人參 芍藥(各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大柴胡湯,方見傷寒嘔 門中。

《活人書》仲景枳實梔子湯

枳實(二枚,去瓤,麩炒) 梔子(七枚,肥者) 豉(二兩)
上以清漿水二盞半,空煮,退八分;內枳實、梔子,取九分;下豉再煮五、六沸,去滓溫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同煎。

《活人書》麥門冬湯

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先用水二小盞,入粳米半合煎,令米熟、去米,約得水一小盞半;入藥五錢,棗子二枚,竹葉十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服。不能服者,綿滴口中。

《活人書》仲景生姜瀉心湯,方見傷寒下痢門。

《活人書》∶《廣濟》雄鼠屎散方

雄鼠屎(二七枚,兩頭尖者是) 梔子(十四枚,掰) 枳殼(二枚,炙)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入蔥白二寸,豉三十粒,同煎一盞,分二服。勿令病患知鼠屎。

《活人書》許仁則七味蔥白湯

蔥白(連須切,半升) 干葛(切,三合) 新豉(半合,綿裹) 生姜(切,一合)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三兩) 勞水(四升,以杓揚之一千過,名勞水)上前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二服。漸漸覆之取汗。

傷寒失音第十八

《圣惠》論∶夫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喉厭者,聲之門戶也。舌者,聲之機。口者,聲之扇也。風寒客于喉厭之間,故卒然無音。皆由風邪所傷,故致失音不語也。其小兒傷寒失音者,風寒邪氣之所傷也。

茅生生小兒傷寒,失音、語不得方。

金毛狗脊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黃蠟一塊,指頭大,水六分同煎四分服。

《集驗方》治小兒傷寒,失音不語。

桂(指面大)
上含桂,漸漸聲音如舊。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兒感風寒失音。三拗湯

麻黃(不去根節(jié)) 甘草(不炙) 杏仁(不去皮尖)
上三物等分。每服三指撮,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時時溫溫呷。

傷寒變疽第十九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傷寒變疽候歌∶

先前五日臉紅鮮,(《鳳髓經(jīng)》第一句云∶已前七日唇臉青。)一見生人怕又驚。(四十候此兩句云∶傷寒變疽七日前,兩瞼唇青怕語言。)驀睹胸前如痣子,(《鳳髓經(jīng)》云∶驀然胸前赤痣色。)漸同梅李一般形。血光齒上時聞臭,指甲無紅色似銀。食者可醫(yī)無苦病,不識言風道熱驚。用藥表脾涼上膈,心涼疽伏始安寧。

《鳳髓經(jīng)》歌括一同,兩句小異。外有注云∶宜與二圣散表出。(方見傷寒變疹子門中。)四十候傷寒變疽歌一同。后云∶此候指甲白,牙上有血為證,表發(fā)只用參苓散,涼心經(jīng)用南星丸。(方見傷寒變疹門中。)不退用解表散(方見慢驚風門),去毒,托里散亦可。(方見傷寒變疹門中。)

四十八候治嗽化痰 參苓散

人參 麻黃 甘草(炙) 款冬花(各一分) 半夏(小者如魚眼大,湯浸十二次) 葶藶(各半錢) 馬兜苓(三個)
上末。每服半錢,用桑白皮湯下。

傷寒變疹第二十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傷寒變疹子候歌∶

預先五日戰(zhàn)如寒,不覺看來又似癇。才發(fā)有同梅李樣,眼睛青碧臉紅鮮。手心如火發(fā)毛立,睡里狂言臥不安。躁熱嫌人撥手睡,又生喘急氣相連。二三歲時為疹子,此候須知有病源。智者莫令通臟腑,只將丸散表心間。能催疹子添光大,(《鳳髓經(jīng)》云∶涎散疹生如片火。)七日如期定卻安。此傷寒不曾表內證,故令毒瓦斯攻內而未曾安也。

又凡在冬月春夏初,切在精明色候,慎不可與驚風一例而治。若有候,但依前旨,必無夭枉者矣。

《鳳髓經(jīng)》歌括同。有注云∶宜與二圣散,表出后用牛蒡散解。(方見本門中。)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傷寒變疹子歌一同。后云∶此候先有蘊熱,忽至風傷腠理,發(fā)熱狂言,氣急生涎,用天南星丸退心間風涎,微用解表退傷寒。量虛實宣瀉、托里散勻氣。如不宣,卒未安。(一方并見本門。)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傷寒變疹子歌后云∶此候初如傷寒,或似驚風,須要辨別仔細。既是出在皮膚,只宜平和湯藥解表勻氣,更量實肌體肥瘦,聊與通利關竅勻氣。(《疹痘論》與諸家瘡疹說∶若皮膚中未見,乃可通利。若是已在皮膚,切忌通利也。蓋內虛即毒瓦斯反入,能損人命。)

《鳳髓經(jīng)》二圣散 治小兒疹痘欲出不出,服此發(fā)出。

浮萍 香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麝香酒下。

《鳳髓經(jīng)》牛蒡散 治小兒疹痘不出,或用藥發(fā)出后余熱未退,發(fā)渴熱水,乃下血。(斑疹用此藥解。)

甘草節(jié)芥穗 牛蒡子(略炒)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半,解毒薄荷湯下;未出,紫草湯下,進數(shù)服。(須得身上出者方下此藥。)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天南星丸方 治急驚風,因赤體或浴,或變蒸,遂停留不去。因滯潮熱,亦可服。

天南星(一個,去皮) 朱砂(一錢) 蝎(半錢) 輕粉(少許)
上為末,酒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粒,薄荷湯下,日進二服。

《四十八候》治傷寒變瘡疹通關勻氣托里散

人參 麻黃(去節(jié)) 甘草節(jié)(各一分) 白術 蔓荊子 紫草(各一錢) 白茯苓(半兩) 升麻(半分)
上末一錢,瘡未出,用好酒調下。如已出,香熟水調下。


點擊查看:<<幼幼新書>>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