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醫(yī)方集解 攻里之劑 上課筆記
    

醫(yī)方集解教程:攻里之劑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人之一身,元氣周流,不能容纖芥之邪。稍有滯礙,則壅塞經絡,隔遏陰陽而為病矣,或寒或熱,或氣或血,或痰或食,為證不一。輕則消而導之,重必攻而下之,使垢瘀盡去,而后正氣可復,譬之寇盜不剿,境內終不得安平也。然攻下之劑,須適事為宜,…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人之一身,元氣周流,不能容纖芥之邪。稍有滯礙,則壅塞經絡,隔遏陰陽而為病矣,或寒或熱,或氣或血,或痰或食,為證不一。輕則消而導之,重必攻而下之,使垢瘀盡去,而后正氣可復,譬之寇盜不剿,境內終不得安平也。然攻下之劑,須適事為宜,如邪盛而劑輕,則邪不服,邪輕而劑重,則傷元氣,不可不審也。其攻而不峻者,另見消導門。

大承氣湯

胃腑大實滿《仲景》

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里,胃實不大便,發(fā)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雜病三焦大熱,脈沈實者。 陽明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此為在經,仍當汗散。若熱邪已入胃腑,痞滿燥實堅全見者,為當下。實則譫語亂言無次也。虛則鄭聲一語頻言也。陽明多血多氣,法多自汗,過汗亡液,無水以制火,胃有燥糞,結而不下,故妄見妄言也。燥糞在大腸不在于胃,傷寒傳胃不傳大腸,然治病必求其本,且胃與大腸同為陽明燥金也。經曰:何緣得陽明病,曰:太陽病若下、若汗、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便難也。又曰:太陽初病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陽明證能食為中風,風陽邪,能消谷。不能食,為中寒,寒陰邪,不能消谷,以此為辨。胸悶不食為痞,胸腹膨脹為滿,大便枯少為燥,腹?jié)M痛不大便為實,按之硬為堅。 亦治陽明剛痙。 此太陽兼陽明證。其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攣足齘齒而無汗,謂之剛痙。宜下之者,以陽明主潤宗筋,風寒濕熱傷陽明胃,津液不行,筋失所養(yǎng),故以此湯下濕熱、行津液。喻嘉言曰:傷寒腹?jié)M可下,胸滿不可下,謂熱邪尚在表也,此證入里之熱,極深極重,陽熱既極,陰血立至消亡,小小下之,尚不能勝,必大下之,以承領其一線之陰,陰氣不盡,為陽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既有下多亡陰之大戒,復有急下救陰之活法,學者深造,端在斯矣。胃為水谷之海,四旁有病,皆傳入胃,已入胃腑,則不復傳他經,如太陽傳入胃,則不更傳陽明。陽明傳入胃,則不傳少陽。少陽傳入胃,則不傳三陰。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大黃 (四兩酒洗,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大黃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病愈后變生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也。) 芒硝 (三合) 厚樸 (半斤) 枳實 (五枚)
先煎樸實將熟,內大黃,煮二三沸,傾碗內,和芒硝服,得利則止。

陶節(jié)庵曰: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溫經用附子,無干不熱。發(fā)表用麻黃,無蔥白不發(fā)。吐痰用瓜蒂,無淡豉不通。竹瀝無姜汁,不能行經絡。蜜導無皂角,不能通秘結。此正陽陽明藥也。 (東垣曰∶太陽、陽明藥)。 熱yin于內,治以咸寒,氣堅者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用芒硝之咸寒,以潤燥軟堅。大黃之苦寒,以瀉熱去瘀,下燥結,泄胃強。枳實厚樸之苦降,瀉痞滿實滿,經所謂土郁奪之也。 陽明屬土。大黃治大實,芒硝治大燥大堅,二味治有形血藥,厚樸治大滿,枳實治痞,二味治無形氣藥。 然非大實大滿,不可輕投,恐有寒中結胸痞氣之變。 此大小陷胸湯之由所也。承順也。十劑曰:通可去滯,泄可去閉。使塞者利而閉者通,正氣得舒,故曰承氣。仲景曰: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若腹中轉矢氣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硬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又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陽明病應發(fā)汗,醫(yī)反下之,此為大逆,皆仲景慎于攻下之意也。喻嘉言曰:陽明以胃實為正,則皆下證也,陽明之邪,其來路則由太陽,凡陽明證見八九,而太陽有一二未罷,仍從太陽而不從陽明,可汗而不可下也,其去路則趨少陽。凡陽明證雖見八九,而少陽證略見一二,即從少陽而不從陽明,汗下兩不可用也。惟風寒之邪,已離太陽,未接少陽,恰在陽明界內,亟為攻下,則不再傳他經,津液元氣,兩無虧損矣。庸愚無識,必待七日傳經已盡,方敢議下,不知太陽有十余日不解者,若不辨經,而但計日,其誤下仍在太陽,至陽明二三日內即顯下證,反以計日當面錯過,及陽明已入少陽,又以計日妄行攻下,輕者重,而重者死矣。仲景法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猶宜發(fā)汗,日數雖少,若有里證而脈沈者,即宜下之。昂按:陽明必已入腑,方敢議下,非云界內便屬可下,嘉言之言,尚有未當,古人有治惡寒戰(zhàn)栗,用大承氣下燥屎而愈者,此陽邪入里。熱結于里,表虛無陽,故惡寒戰(zhàn)栗,此陽盛格陰,乃熱病,非寒證,誤投熱藥則死矣。朱丹溪曰: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參術。然氣虛胃虛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后加減用藥。嘗治葉先生患滯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氣證,但氣日虛,形雖實而面黃白,此必平昔過食傷胃,寧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術陳芍藥十余帖,至三日后,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茍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寧免后患乎?此先補后下例之變者也。

本方加甘草等分,名三一承氣湯。治大承氣證腹?jié)M實痛,調胃證譫語下利,小承氣證內熱不便,一切傷寒雜病,蓄熱內甚,燥實堅脹。 謂合三承氣為一方也。成無己曰:若大承氣證,反用小承氣,則邪不服。若小承氣證,反用大承氣,則過傷元氣,而腹?jié)M不能食。仲景所以分而治之。后人以三藥合而為一,云通治三藥證,及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與仲景之方甚相違戾,失軒岐緩急之旨,使病人暗受其弊,將誰咎哉。

本方加柴胡黃芩、甘草,入鐵銹水三匙,墜熱開結,名六一順氣湯。 節(jié)庵謂合三承氣、三一承氣、大柴胡、大陷胸六方而為一方也。 治潮熱自汗,發(fā)渴,譫語狂妄,斑黃,腹?jié)M便實,正陽明腑病。

本方加人參、甘草、當歸桔梗,姜棗煎,名黃龍湯。治熱邪傳里,胃有燥屎,心下硬痛,身熱口渴,譫語,下利純清水。 有燥屎何以又純下清水,節(jié)庵曰:此非內寒而利,乃曰飲湯藥而下滲也,名熱結利。庸醫(yī)妄謂漏底傷寒,以熱藥止之,殺人多矣。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本方去芒硝,加麻仁、杏仁、芍藥,蜜丸,名麻仁丸。 仲景。 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 趺陽,胃脈也。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是脾土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火乘脾,約束精液,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難,故名脾約,與此湯潤燥通腸。此太陽傳入陽明之證,故仲景曰太陽陽明,脾約是也。按成氏釋此證謂脾弱胃強,然本文但云脾約,未嘗云脾弱也。喻嘉言曰:脾弱即當補矣,何為反用大黃樸實乎,此脾土過燥,使腸胃津液枯槁,致中消便難。使脾果弱,非溏則瀉,焉能反約少胃中之谷食乎,陽明證中凡宜攻下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弗硬,又恐初硬后溏,未可妄攻,故先與小承氣試其轉矢氣,方可攻之,皆是慮夫脾氣之弱也。若脾約證在太陽,即當下矣,何待陽明耶。朱丹溪曰:此由久病大汗大下之后,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又傷于脾而成。肺金受火,氣無所攝,肺為脾子,肺耗則液虧,金耗則木寡于畏,土欲不傷其可得乎。肺失傳送,脾失轉輸,故大便秘而小便數也,理宜滋養(yǎng)陰血,使火不熾而金化行,木有制而脾土運,津液乃能入胃腸潤而通矣。此方施之熱盛而氣實者則安,若熱盛而氣血不實者,勿膠柱而鼓瑟也。

當下諸證。 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宜下之。《脈經》曰:滑為食病。仲景曰:滑則谷氣實。又曰:寸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宜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內經曰:諸脈皆屬于目。《針經》曰: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此腎水將絕,不能照物也。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汗多則亡津液而內燥,宜急下以存津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邪入未深,便作口燥,此腎水將干,宜急下救欲絕之水。少陰證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陰邪熱入胃腑也,土勝則水干,宜急下以救腎水。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為肝色,肝邪乘腎故下利,陽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陰傳入陽明腑證也。厥陰證舌卷囊縮,宜急下之。此證仲景無治法,按:舌卷囊縮,有寒極而縮者,宜附子四逆加吳茱萸湯,并灸關元、氣海、蔥熨等法。又有陽明之熱,陷入厥陰經,陽明主潤宗筋,宗筋為熱所攻弗榮,而急引舌與睪丸,故舌卷囊縮,此為熱極,當瀉陽以救陰。以上皆大承氣證也。張兼善曰:胃為水谷之海,四旁有病,皆能傳入胃,土燥則腎水干,故陽明與少陰皆有急下之條,證雖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故皆用大承氣。有病循衣摸床,兩手撮空者,此胃熱也,錢仲陽《小兒直訣》:此肝熱也,亦承氣湯主之。婁全善曰:嘗治循衣摸床數人,皆用大補氣血之劑,惟一人兼振瞤,脈代,遂于補劑中加桂二分,亦振止脈和而愈。按:譫語亦有因氣虛陽脫而然者,皆當用參附補劑。

忌下諸證。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脈浮大,不可下,浮大為在表。惡寒不可下,惡寒為邪在表。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嘔為邪在上焦。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胃中虛冷故也。陽明病應發(fā)汗反下之,此為大逆。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肺氣清則胃邪自散。少陰病陽虛,尺脈弱澀者,不可下。脈數不可下,數為血虛為熱,下之則熱邪入里,血虛為亡陰。惡水者不可下,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完谷出。頭痛目黃者,不可下,虛家不可下。陽微不可下,下之痞硬。諸四逆厥者,不可下。

小承氣湯

胃腑實滿《仲景》一名三物厚樸湯。

治傷寒陽明證,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姜炒) 枳實(三枚麩炒)

此少陽陽明藥也。邪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脹,胃實則潮熱。(猶潮水之潮,其來有時,陽明燥金主于申酉,故日晡潮熱。傷寒潮熱為胃實,無虛證)。陽邪乘心則狂。 故譫語。 胃熱干肺則喘。故以枳樸去上焦之痞滿,以大黃去胃中之實熱,此痞滿燥實堅未全者,故除芒硝,欲其無傷下焦真陰也。 (大承氣通治三焦,小承氣不犯下焦,調胃承氣不犯上焦。按:陽明證有正陽陽明,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自陽明傳入胃腑,不惡寒,腹?jié)M便硬者,宜大承氣下之。若汗多發(fā)熱微惡寒者,為外未解,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謂陽明有在經者,未全入腑,尤宜審慎。陽明少陽病多由太陽傳入,成無己曰:自太陽少陽傳入者,眾所共知,自三陰傳入者鮮,或能識三陰有急下之證多矣,豈非仲景之微旨歟。經曰:傷寒脈浮緩,手足溫者。系在太陰,當發(fā)黃,若小便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陽明病也。程郊倩曰:此證謂之太陰陽明,陽明為病,本之胃實,不特三陽受邪,能轉屬陽明,三陰亦能轉屬陽明,推之少陰三大承氣,厥陰一小承氣,何非轉屬陽明之病哉)。

金匱用本方治支飲胸滿,更名厚樸大黃湯
本方加羌活,名三化湯(《機要》):治中風邪氣作實,二便不通。 三化者,使三焦通利,復其傳化之常也。加羌活者,證本于風也。然中風多虛,氣上逆,無用承氣之理,非堅實之體,不可輕投。

調胃承氣湯

胃實緩攻(仲景)

治傷寒陽明證,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譫語,腹?jié)M。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后腹脹滿者。 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邪已入里,則表證罷,故不惡寒身熱汗出而反惡熱也。汗多亡津,熱又入里,故渴便秘。無水以制火,內有燥屎,故見妄言譫語。吐后不解,腹脹滿者,熱入胃也,然滿而不痛,不宜急下,少與調胃和之。 陽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煩者。 吐后煩為內煩,下后煩為虛煩,不吐不下心煩者,胃有郁熱也。 亦治渴證中消,善食而溲。

大黃(酒浸) 芒硝(一兩) 甘草(炙五錢)少少溫服。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東垣曰∶正陽陽明藥)。 大黃苦寒,除熱蕩實。芒硝咸寒,潤燥軟堅。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不致傷胃,故曰調胃承氣。去枳樸者,不欲其犯上焦氣分也(《準繩》曰∶陽明一證,分為太陽正陽少陽三等。按:本草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浸久于洗,故能引于至高之分。仲景以調胃承氣收入太陽門,而大黃注曰酒浸,湯后曰少少溫服,曰當和胃氣。又本湯治不吐不下心煩者,及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吐后腹脹滿者,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其病在上,不當攻下,故宜緩劑調和之也。至正陽陽明,則曰急下之,而大承氣湯大黃下注曰酒洗,洗輕于浸,是微升其走下之性,以治其中也。至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陰,其分為下,故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制,少陽不宜下,故去芒硝,又曰少與,曰微溏之勿令大泄下,此仲景之妙法也)。

本方加當歸,姜、棗煎,名當歸承氣湯。 河間。 治里熱火郁,或皮膚枯燥,或咽燥鼻干,或便溺秘結,或瘀血發(fā)狂。 (加當歸,入血分以潤燥調營,亦與仁承氣同意。加姜棗, 引入胃也)
本方除芒硝,名大黃甘草湯!督饏T》用治食已即吐。《外臺》用治吐水!稖世K》曰:仲景云:欲吐者不可下,又以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甚。若已吐不止,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于大黃者矣,故不禁。丹溪泥之。而曰凡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夫。)
本方用大黃二兩半、芒硝、甘草各二兩,又名破棺丹。治多汗大渴,便閉譫語,陽結之證,及諸瘡腫熱。

桃仁承氣湯

〔仲景(見血門)〕

大陷胸湯

結胸(仲景)

治傷寒下之早,表邪入里,心下滿而硬痛,或重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硬滿,痛不可近;驘o大熱,但頭微汗出,脈沈,為水結胸。 按之硬痛者為結胸,硬而不痛者為痞氣,不硬不痛,心下滿悶為支結。結胸最重,痞次之,支結又次之。結胸由于下之太早,里之正氣為邪所損。表邪乘虛入結于心胸之間,故石硬而痛。重汗復下,內外皆亡津液,邪熱內結,故不大便而舌上燥渴。邪入陽明,則日晡潮熱;蛩嫿Y于胸脅,但頭微汗,余處無汗,水飲不得外泄,非熱結也,名水結胸。亦有熱已入里,久不攻之,失下而成結胸者。又有心下硬痛,無熱證者,為寒實結胸,小陷胸及白散主之。結胸固當下,然脈浮大者,下之則死,猶帶表邪,下之重虛,結而又結故死。喻嘉言曰:太陽誤下之脈,主病皆在陽在表,即有沈緊沈滑之殊,皆不得以里陰名之。按:仲景曰: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皆以下之太早故也。成無己曰: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陽邪入里為結胸。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陰邪入里為痞。喻嘉言曰:風為陽,衛(wèi)亦陽,故病起于陽。寒為陰,營亦陰,故病起于陰。周揚俊曰:發(fā)陽發(fā)陰,二千年來未有知其解者,果如原注,無熱惡寒,則中寒矣,下之有不立斃者乎。如嘉言以寒傷營血為陰,則仲景痞論中中風傷寒,每每互言,未嘗分屬也。不知發(fā)于陰者,洵是陰證,但是陽經傳入之邪,非中陰之謂也。陽經傳入,原為熱證,至于陰經未有不熱深于內者,此所以去熱入二字,而成千載之疑也。熱證由三陰傳于胃,已入腑者為可下,若在經而下,則為誤下,與三陽在經無異,故曰陽邪結于陽位,則結在胸,陰邪結于陰位,則在心下或邊旁也。陰經誤下何以止成痞,以所結只在陰位,不若陽邪勢甚也。按:仲景治痞多用寒藥,則痞之屬熱邪可知。六書云:胸膈滿者,胸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脅滿者,脅肋脹滿也,非腹中滿。蓋表邪傳里,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微汗。脅滿多帶半表半里,宜和。胸中痰實者宜涌之。如結實燥渴便秘,宜以此湯下之。﹝附﹞白散:巴豆一分,去心皮,炒黑研,貝母桔梗各三分。治寒實結胸。巴豆辛熱以散寒結。貝母苦辛以散痰實。結在胸故以桔梗浮而上之,利膈清表。故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也。

大黃(二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
為末。先煮大黃,去渣;內芒硝,煮一 二沸,

此足太陽藥也。表邪入里,結于高位,以致三焦俱實,手不可近,證為危急,非常藥所能平。故以甘遂苦寒行水直達為君。芒硝咸寒軟堅為臣。大黃苦寒蕩滌為使。三藥至峻而有起死之功。 《準繩》曰:邪結胸中,處至高之分,宜若可吐。然邪氣與胸中陽氣相結,不能分解,壅于心下,為硬為痛,非虛煩膈實者所可同,故須攻下之。低者舉之,高者陷之,以平為正,故曰陷胸也。經又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朱丹溪曰:太陽病在表而攻里,可謂虛矣。原文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今得誤下,動數變遲矣。又曰:胃中空虛。又曰短氣躁煩,虛之甚矣,借曰陽氣內陷,心下因硬,而可迅攻之乎。豈陷胸之力,反緩于承氣,一下再下,寧不畏其虛乎?前文曰:結胸脈浮大者下之死。又曰: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今曰脈浮,又曰煩躁,大陷胸果可用乎。若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者,當以梔子豉湯吐去胸中之邪。

陶節(jié)庵曰:結胸乃下早而成,未曾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入胸中,證雖滿悶,尚為在表,正屬少陽部分,半表半里之間,只須小柴胡加枳桔以治,未效則以小柴胡對小陷胸一服豁然。若因下早而成者,方用陷胸湯以分淺深,從緩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過下則傷元氣也。崔行功曰: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湯。不瘥者,此下后虛逆氣已不理,毒復上攻,當用枳實理中丸,先理其氣,次調諸疾,用之如神;钊嗽疲赫`下未成結胸者,急頻與理中湯,自然解了,蓋理中治中焦故也。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宜侯日數足,卻以承氣再下之,蓋前藥之下未是也。其水結胸者,用小半夏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又有血結胸證,手不可近,漱水不欲咽,善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宜犀角地黃湯。

劉心山曰:結胸痞滿,多由痰飲凝結心胸,故陷胸湯加用甘遂、半夏、栝樓、枳實、旋復之類,皆為痰飲而設也。

小陷胸湯

小結胸(仲景)

治傷寒誤下,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及痰熱塞胸。前證上下俱硬,此則正在心下。前證痛不可近,此則按之則痛。結胸,脈沈緊,或寸浮關沈,或脈浮滑,知熱未深,與此湯以除膈上結熱。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栝蔞(大者一枚)

此足少陽藥也。黃連性苦寒以泄熱,栝樓性寒潤以滌垢,半夏性辛溫以散結。結胸多由痰熱結聚,故用三物以除痰去熱也。 王海藏曰:大陷胸湯,太陽本藥也。大陷胸丸,陽明藥也。小陷胸湯,少陽藥也。大陷胸湯治熱實,大陷胸丸兼喘,小陷胸湯治痞。

大陷胸丸

結胸(仲景)

治傷寒結胸,項強如柔痙狀(有汗為柔痙,胸膈實滿,故項強而不能俯,項屬太陽部位)。

大黃(八兩) 芒硝 葶藶(炒)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合研,取如彈丸一枚。 別搗甘遂末一錢、白蜜三合,煮服。

此足太陽、陽明藥也。大黃之苦寒以泄熱,芒硝之咸寒以軟堅,杏仁之苦甘以降氣,葶藶、甘遂取其行水而直達,白蜜取其潤滑而甘緩。

十棗湯

伏飲積痰(仲景)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而里未和,邪熱內蓄,有伏飲者。(下利嘔逆,里受邪也。汗出不惡寒,表已解也。頭痛痞硬引脅下痛,干嘔短氣,邪熱內蓄而有伏飲也。此為水氣上逆,嘔逆頭痛,與表證頭痛稍別。周揚俊曰:此證與結胸頗同,故湯亦與陷胸相仿,表解后攻與結胸之戒不殊也。 )

芫花(炒黑)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棗(十枚)
先煮棗去渣,內前藥末,強人服 一錢,虛人五分;驐椚鉃橥琛2〔怀,再服,得快下后,糜粥自養(yǎng)。

此足太陽藥也。芫花、大戟之辛苦以逐水飲;甘遂苦寒,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三藥過峻,故用大棗之甘以緩之,益土所以勝水,使邪從二便而出也(十棗湯、小青龍湯主水氣干嘔;桂枝湯主太陽汗出干嘔;姜附湯主少陰下利干嘔;吳茱萸湯主厥陰吐涎沫干嘔。王海藏曰∶表有水用小青龍,里有水用十棗。或問十棗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皆屬飲家,俱有頭痛項強之證,何也?張兼善曰∶太陽經多血少氣,病患表熱微渴,恣飲水 漿,為水多氣弱,不能施化,本經血氣,因而凝滯,致有頭痛項強之患,不須攻表,但宜逐飲,飲盡則自安。杜壬曰∶里未和者,蓋痰與燥氣壅于中焦,故頭痛干嘔,汗出短氣,是痰膈也,非十棗不能除,但此湯不宜輕用,恐損人于倏忽。

本方除大棗,加大黃、黑丑輕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河間)∶治壯實人風痰郁熱, 支體麻痹,走注疼痛,濕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及積痰翻胃。服二丸后,轉加痛悶,此痰涎壅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快利則止(加牽牛、大黃、大瀉氣血之濕;加輕粉,無竅不入,以去痰積。虛人不可輕用)。
本方各五錢,加黃柏(三兩酒炒)、大黃(煨兩半), 粥丸,名小胃丹。 丹溪。 治胸膈腸胃熱痰濕痰。

三物備急丸

傷食急痛(《千金》)

治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痛滿欲死。及中惡客忤,卒暴諸病。(食滯腸胃,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故痛脹欲死,內實者,法宜下之。 )

巴豆霜 大黃 干姜等分。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中惡口噤者,折齒灌之。崔氏 干姜易桂枝,名備急散。

此手足陽明藥也。大黃苦寒以下熱結,巴霜辛熱以下寒結,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 干姜辛溫,開五臟六腑,通四肢關節(jié)。 三藥峻厲,非急莫施,故曰備急。

硇砂

一切積聚(《本事》)

治一切積聚痰飲,心脅引痛。

硇砂 巴豆(去油) 三棱 干姜 白芷(五錢) 木香 青皮 胡椒(二錢半) 大黃 干漆(炒,一兩) 檳榔、肉豆蔻(一個)。
為末,釅醋二升,煮巴豆五七沸,再下三棱、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硇砂熬www.med126.com成膏,和諸藥杵丸,綠豆大。每五丸,姜湯下。

此治肉積氣積血積通劑也。硇砂化肉食, 硇砂性大熱,能爛五金,本草言其能化人心為血,故治膈噎癥瘕內積有殊功。 干漆散瘀血,木香青皮行滯氣,三棱破血而行氣,肉蔻暖胃而和中,白芷散風而治濕,干姜胡椒除沈寒錮冷,大黃巴豆能斬關奪門。方內多辛熱有毒之品,用之以破冷攻堅。惟大黃苦寒,假之以蕩熱去實,蓋積聚既深,攻治不得不峻。用醋者,酸以收之也!队駲C微義》曰:方中因白芷散水行氣,故更言治痰飲也。潔古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皆由脾胃虛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干漆硇砂三棱大黃牽牛之類,得藥則暫快,藥過則依然,氣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善治者,當先補虛,使氣血旺,積自消,如滿座皆君子,則小人自無容地也。不問何臟,先調其中,使能飲食,是其本也。

木香檳榔丸

積滯瀉。ㄗ雍)

治胸腹積滯,痞滿結痛,二便不通;驗a泄下利,里急后重,食瘧實積。(胸腹痞滿瀉痢,由于飲食留滯濕熱郁積而成。二便不通,由于熱結。里急后重,由于氣滯。按:里急后重,有因火熱者,火燥物而性急也。有因氣滯者,大腸氣壅不得宣通也。有因積滯者,腸胃有物結墜也。有氣虛者,中氣陷下不能升也。有血虛者,津枯腸燥虛坐努責是也。當分證論治。脈洪大而實為里實,宜下。若脈浮大,慎不可下)。

木香 檳榔 青皮(醋炒) 陳皮(去白) 枳殼(炒) 黃柏(酒炒) 黃連(茱萸 湯炒) 三棱(醋煮) 莪術 (醋煮,五錢) 大黃 (酒浸,一兩) 香附、黑牽牛(二兩)。 芒硝水丸。量人虛實服。
一方加當歸酒洗。 張子和《儒門事親》,無三棱、枳殼,只十味。紺珠,無三棱、陳皮,名木香導氣丸。

三 芒硝水丸。量人 珠》無三棱、陳皮,名木香導氣丸)。

此手足陽明藥也。濕熱在三焦氣分,木香香附行氣之藥,能通三焦、解六郁。陳皮理上焦肺氣,青皮平下焦肝氣,(瀉痢多由肝木克脾土)。枳殼寬腸而利氣,而黑丑檳榔又下氣之最速者也,氣行則無痞滿后重之患矣。瘧痢由于濕熱郁積,氣血不和,黃蘗黃連燥濕清熱之藥,三棱能破血中氣滯,莪術能破氣中血滯,大黃芒硝血分之藥,能除血中伏熱,通行積滯,并為摧堅化痞之峻品。濕熱積滯去,則二便調而三焦通泰矣。蓋宿垢不凈,清陽終不得升,故必假此以推蕩之,亦通因通用之意。然非實積,不可輕投。加當歸者,潤燥以和其血也。(《綱目》曰:此戴人經驗方也。善治下虛上實,抑火升水,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散郁破結,活血通經,及肺痿喘嗽,胸膈不利,脾濕黃疸,宿食不消,婦人調和氣血,小兒驚疳積熱,皆可量輕重用之;试唬耗c胃陽明燥金也,下焦少陽相火也,后重之用木香檳榔,行燥金之郁也。癃秘之用知母黃蘗,散相火之熾也。 )

枳實導滯丸

傷食(東垣)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痞悶不安,腹內硬痛,積滯泄瀉。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神曲(炒,五錢) 白術(土炒) 茯苓(三錢) 澤瀉(二錢)
蒸餅為丸。多寡量服。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飲食傷滯,作痛成積,非有以推蕩之則不行,積滯不盡,病終不除,故以大黃枳實攻而下之,而痛瀉反止,經所謂通因通用也。傷由濕熱,黃芩黃連佐之以清熱,茯苓澤瀉佐之以利濕。積由酒食,神曲蒸窨 遏合切。 之物,化食解酒,因其同類,溫而消之。芩連大黃,苦寒太甚,恐其傷胃,故又以白術之甘溫,補土而固中也。

倒倉法

陳垢積滯(丹溪)

黃牡牛肉 (肥嫩者二三十斤)切碎洗凈,用長流水桑柴火煮糜爛,濾去渣,取凈汁,再入鍋中,文武火熬至琥珀色則成矣。擇一靜室明快不通風者,令病人先一夜不食,坐其中,每飲一鐘,少時又飲,積數十鐘鐘,病在上者必吐,病在下者必利,病在中者吐而且利,視所出物m.gydjdsj.org.cn/shouyi/可盡,病根乃止。連進之,急則逆上而吐多,緩則順下而利多,視病之上下而為緩急。 吐利后必渴,不得與湯,其小便必長,取以飲之,名輪回酒,非惟止渴,兼滌余垢。行后倦臥覺饑,先與米飲,次與稀粥,三日后方與厚粥軟飯菜羹,調養(yǎng)半月一月,精神煥發(fā),沈痾悉痊矣。須戒色欲半年一年,戒牛肉數年。

霞天膏∶即照前法,每肉十二斤,可熬膏一斤,瓷罐盛之。夏月水浸,可留三日;寒天久留生霉(音梅),用重湯煮。入煎劑,調服;入丸劑,每三分加曲一分,煮糊,或同蜜煉。

此足太陰手足陽明藥也。朱丹溪曰:牛,坤土也,黃,土之色也,以順為德,而法健為功者,牡之用也。肉,胃之藥也,液,無形之物也,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 回薄曲折之處,以為窠臼,豈銖兩之丸散所能窺其藩牖乎。肉液充滿流行,無處不到,如洪水泛漲,浮莝 陳朽,皆順流而下,不得停留,凡屬滯礙,一洗而空,澤枯潤槁,補虛益損,寧無精神煥發(fā)之樂乎。其方傳于西域異人,中年后行一二次,亦卻疾養(yǎng)壽之一助也。 王綸曰:牛肉補中,非吐下藥,借補為瀉,以瀉為補,亦奇方也。

蜜煎導法

通大便(仲景)

治陽明證,自汗,小便利,大便秘者( 胃實自汗,小便復利,此為津液內竭,非熱結也。若與下藥,則液愈耗矣,雖大便硬不可攻之,宜用外導之法)。

蜂蜜。用銅器微火熬,頻攪勿令焦,候凝如飴,捻作挺子,頭銳如指,糝皂角末少許,乘熱納谷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時去之。(加鹽少許亦可,鹽能潤燥軟堅)。

此手陽明藥也。蜜能潤腸,熱能行氣,皂能通竅。經曰:表解無證者,胃雖實忌攻,故外導而通之,不欲以苦寒傷胃也。 徐忠可曰:此為大便不行而別無所苦者設也。結胸痞滿臟結,胃有燥屎,皆有見證,今但自汗,且小便利,是津耗熱郁而干燥也。

豬膽導法

通大便(仲景)

治證同前。

豬膽(一枚)。取汁,入醋少許,用竹筒長三四寸,以一半納谷道中,將膽汁灌入肛中,將膽汁灌入肛中,頃當大便。

此手陽明藥也。便秘者屬燥屬熱,自汗者為亡津液,當小便不利,今反利,是熱猶未實,故不可攻,豬膽汁寒勝熱、滑潤燥、苦能降,醋酸善入,故能引入大腸通之也。 津液枯者宜蜜導,熱邪盛者宜膽導,如冷秘者,削姜亦能導之。海藏法用蜜煎鹽相合,或草烏末相合亦可,蓋咸能輕堅潤燥,草烏能化寒消結,可隨證陰陽所宜而用之。
點擊查看:<<醫(yī)方集解>>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