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olpomycosis |
拚音 | MEIJUNXINGYINDAOYAN |
別名 | 中醫(yī):帶下病,陰癢。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女性生殖器官炎癥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霉菌性陰道炎主要是由于感染了白色念珠菌、新隱球菌及其它念珠菌引起的一種陰道炎癥。在治療無效或經(jīng)常復發(fā)的陰道炎患者中常可分離出這類霉菌。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霉菌性陰道炎的易患因素與機體的細胞免疫力低下有關。應用免疫抑制劑,長期應用廣譜抗菌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等可致體內菌群失調,改變了陰道內微生物之間的相互抑制關系,致使霉菌繁殖引 起感染。此外孕婦、糖尿病患者,接受雌激素治療的患者以及嚴重的傳染病,消耗性疾病,缺乏B族維生素等也成為本病的易感人群和好發(fā)因素。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非孕婦約10%,孕婦約50%攜帶霉菌。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病形成系由脾氣之虛,肝氣之郁,濕氣之浸,熱氣之逼,帶脈之傷所致。此外尚可因攝生不慎,洗浴用具不潔,感染濕毒,直犯陰器,侵于任帶二脈,致任脈不固,帶脈失約,穢液下流而發(fā)。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霉菌性陰道炎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陰部備癢難忍,帶下呈豆腐渣或凝乳樣,因此辨證時應以陰部瘙癢的情況及帶下的量、色、質、味和伴有的全身癥狀作為本病的重點,參合脈象、舌質、舌苔進行認證。本病的病因以濕、熱等邪氣為主,據(jù)其濕、熱的來源不同又有虛實之分,一般內生者屬虛,外侵者屬實,臨證當評辨。 1.濕熱下注 主證:帶下量多色黃白,粘膩有塊呈豆渣狀,或凝乳狀,陰癢,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或苔厚,脈濡略數(shù)。 分析:外感濕邪郁久化熱,循經(jīng)下注,浸漬陰部,傷及任帶二脈,故帶下量多,質稠,如豆渣樣;濕熱久漬,肌膚失養(yǎng)故有陰癢;濕熱灼傷津液,故見小便黃少。舌脈為濕熱內盛見證。 2.脾虛濕困 主證:帶下量多,色白質稀如水狀,陰部不適,癢痛,小便短少,神疲乏力,口淡無昧,納少便溏,舌淡脈細緩。 分析:本證多由牌虛失于運化,水濕內停,流注下焦損傷任帶二脈所致,故見帶下量多質稀如水樣;濕邪浸漬郁久化熱,肌膚失于氣血濡潤,故有陰癢,陰痛不適;脾虛濕困則小溲不利;脾虛,氣血生化不足故神疲乏力;脾虛運化失職故口淡無味,納少便溏。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本病的參考診斷標準如下: 1.外陰陰道奇癢、白帶增多,呈白色豆渣樣或凝乳樣,粘附在陰道壁上。 2.分泌物涂片可查到霉菌。 具備第一項可診斷,具備第2項可確診。(于德春.臨床疾病診斷標準與國家體檢標準.第1版.遼寧科技出版社. 1991:92.)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有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治療史的患者以及糖尿病、重病、久病體質衰弱者等。 |
癥狀 | |
體征 | 1.白帶粘稠,呈豆腐渣樣,或凝乳樣,含白色片狀物。有時白帶稀薄呈水樣或膿樣。 2.小陰唇內側面及陰道粘膜附有白色片狀薄膜,揭下后為紅腫的粘膜面。急性期可見糜爛和表淺潰瘍。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取陰道分泌物涂片,革蘭氏染色,或加一小滴生理鹽水或10%氫氧化鉀溶液,鏡下可見芽孢和假菌絲。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霉菌性陰道炎能引起陰部疼痛不適,白帶增多等癥狀,因此應與其它能夠引起類似癥狀的陰道炎作鑒別。 1.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與滴蟲性陰道炎均可引起帶下量增多,并有刺激性。但二者白帶的性狀不同,滴蟲性陰道炎陰道分泌物稀薄、膿樣有泡沫,腥臭氣,顯微鏡檢可見活動的滴蟲。 2.阿米巴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急性期或見表淺潰瘍和糜爛面。阿米巴性陰道炎也可引起不規(guī)則表淺潰瘍,而且比霉菌性陰道炎更典型。其潰瘍邊緣隆起,表面覆以血性、粘液或黃色膿性分泌物,易出血有觸痛,潰瘍可散在或融合成片。潰瘍處刮片或陰道分泌物刮片可找到阿米巴原蟲的滋養(yǎng)體。 3.老年性陰道炎:同霉菌性陰道炎一樣均可引起陰道分泌物的改變及陰癢、陰痛。但老年性陰道炎好發(fā)于老年人或人工絕經(jīng)的患者,陰道壁呈老年性改變,皺褶少,彈性差,易出血。分泌物鎮(zhèn)檢可見大量膿細胞,無芽孢及假菌絲。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參見“陰道炎”條。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本病的治療主要是消除銹因、殺菌、改變陰道的酸堿度等。 1.消除誘因:積極治療慢性病,及時停用廣譜抗菌素或激素等。 2.改變陰道酸堿度,創(chuàng)造不利于念球菌生長的條件。用2~3%的蘇打液沖洗外陰及陰道坐浴,每日1次,10日一療程。 3、殺菌藥物:堿性溶液沖洗后輕輕拭干, 再選用下列藥物治療。 (1)制霉菌素片為治療本病的特效藥。一般用制霉菌素25萬U,塞入陰道深部,每晚1次,10-14天為一療程。 (2)曲古霉素:片劑或栓劑,每晚塞入陰道深部10萬U,10天一療程。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上以補虛瀉實、清熱利濕解毒為主。 本病的治療注意分清虛實,濕熱者宜清宜利,治脾宜升宜燥。同時應注意內治外治兼顧,整體與局部結合方能收到滿意療效。 一、辨證選方 l、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止帶湯加味:茯苓20g,豬苓20g,黃柏20g,桅子15g,茵陳20g,山藥20g,牛膝15g,丹皮15g,車前子15g,蒼術15g。大便秘結,口干者加龍膽草20g,黃芩10g;若陰部癢痛,頭昏痛,煩躁易怒用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 2.脾虛濕困 治法:健脾除濕,升陽止帶。 方藥:完帶湯加味。陳皮20g,白術30g,蒼術15g,柴胡15g,荊芥15g,車前子15g,人參20g,山藥15g,甘草10g,白芍15g。若帶下日久,滑脫不止者加金櫻子15g,龍骨20g,芡實15g,烏賊骨15g;若帶下變黃,濕蘊化熱者可加黃柏20g,桅子15g。 二、專方驗方 1.蛤粉冰黃散:蛤粉7g,冰片5g,雄黃5g。研成細末,菜油調之,棉簽沾藥涂陰道壁上,l 日1次,主治霉菌性陰道炎。 2.黃青流浸膏:青椒、黃柏、苦參、白鮮皮、蛇床子各150g加水適量煎煮2次,每次半小時,合并兩次煎煮液,濾過,藥物濃縮至1:1。然后分裝于50ml/瓶。壓蓋、滅菌(105℃/30分鐘)備用。每次10ml,加熱水(60~80C)稀釋成300ml,外用熏洗陰部,每日2次。 |
中藥 | 1.婦寧栓:本方清熱燥濕止癢。主治陰道炎。為外用栓劑,睡前清洗外陰,將栓劑1枚送入陰道深部,隔日1枚,7日一療程。 2.白帶丸:本方清熱利濕化帶。每日2次,每次1丸口服,溫開水早晚進服。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一、西藥殺菌治標,中藥調理治本 用制霉菌素25萬U,每晚陰道上藥治療局部霉菌感染,同時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配合健脾煤濕清熱解毒的中藥方劑口服,療效十分顯著。這種方法突出了中藥能夠調動機體內在潛能,去除疾病誘因,調理改善機體內環(huán)境,使之不利于霉菌生存,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二、中西藥合用聯(lián)合抗菌 對于感染霉菌較嚴重,久治不愈的病例,可采用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的措施,根據(jù)辨證論治采用易黃湯、止帶湯、龍膽瀉肝湯等中藥煎劑口服,同時每晚用中藥抗霉菌煎劑外洗,繼之制霉菌素或克霉唑軟膏等陰道深部上藥,經(jīng)此治療,一般均可治愈,具有療程短,療效確切的特點。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金匱要略》中稱“下白物”。晉《脈經(jīng)》稱“漏白下赤”并提出五崩,指出“……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津,黃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從五崩所描述的形、色看多指陰道不正常之溢液,其中白崩、黃崩者與霉菌性陰道炎較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