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平,無毒。
發(fā)明 米受坤土精氣而成,補五臟而無偏勝。粳者曰稻,糯者曰黍,資生之至寶也。其南粳溫,北粳涼。赤粳熱,白粳平,晚白粳涼。新粳熱,陳粳涼。新、陳、黃、白總謂之粱,通名曰稷。雖能益人,然不可過食,過食則傷中州之氣也。有人嗜食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雞屎白,取其殺蟲也。未經(jīng)霜新米,病患所禁,下痢尤忌。作食動風氣,陳者下氣益脾,病患尤宜!侗静荨费裕粳米溫中和胃氣、長肌肉。仲景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并用之,皆取晚粳,得金之氣居多故也。陳倉米開胃進飲食,年久者治久痢甚良。秫米,俗云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滯,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氣化下行矣。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患莫食。泔水善消鴨肉,又制二術宜之。紅蓮米入心脾補血。 米溫中益氣,除濕止瀉。谷芽啟脾進食,寬中消谷,而能補中,不似麥芽之削克也。稷米苗高如蘆,俗名蘆粟,穗曲下垂如鉤者良。治熱壓丹石毒,解苦瓠毒,不可與附子同食。粟即小米,利小便止痢,壓丹石熱,解小麥毒,發(fā)熱。稗米濃腸胃濟饑,其苗根治金瘡血出不止,搗敷或研末摻之,其血即止。菰米即雕胡茭草之子,止渴解煩。舂杵頭糠能治噎膈,取其運動之性,以消磨胃之陳積也,然惟暴噎為宜。
甘平皮寒無毒。
發(fā)明 《素問》云,麥m.gydjdsj.org.cn/zhicheng/屬心火之谷也。鄭玄云,麥有孚甲屬木。許慎云,麥屬金,金旺而生,火旺而死。三說各異。《別錄》云,麥養(yǎng)肝氣,與鄭說合。孫思邈云,麥養(yǎng)心氣與《素問》合。參考其功,除煩、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當以《素問》為準。蘇恭云,小麥作湯,不令皮坼,坼則性溫,不能消熱止渴也。可知方中用麥皆取外麩之力,仍取溫性內(nèi)存以輔助之。愚按∶五谷中惟麥得春升之氣最早,故為五谷之長。察其性之優(yōu)劣,則南北地土所產(chǎn)之不同∶北麥性溫,食之益氣添力;南麥性熱,食之助濕生痰。故北人以之代飯,大能益人,養(yǎng)肝氣,去客熱,止煩渴,利小便,止漏血唾血,令婦人得孕。南方氣卑地濕,久食令人發(fā)熱,鄉(xiāng)土不同故也。干面益胃強肝,濕面生痰助濕,初夏新者尤甚。新麥性柔,助濕熱尤甚。而斬獲時遇雨色變者,食之令人作嘔,能傷胃氣。麩皮多筋而性寒,能發(fā)肝風脾氣,且最難 化。受其傷者,惟草果能消去之,其治走氣作痛,用釅醋拌麩皮炒熱,袋盛熨之。小麥粉乃麩皮洗筋澄出!斗e善堂方》烏龍膏治一切腫毒未潰者,用陳年小麥粉炒黑,醋調(diào)糊熬如漆,磁罐收貯,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其腫自消,藥力盡自脫。用經(jīng)霜桑葉、大黃末和蜜調(diào)敷尤良。浮麥輕虛,象肺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麥奴乃麥將熟時上有黑霉者,朱肱治陽毒、溫毒、熱渴、斑狂,麥奴丸用之。方用小麥奴、梁上塵、釜底煤灶突墨,同黃芩、麻黃、硝黃等分為末,蜜丸,彈子大,水化服一丸,汗出或微利即愈,取從火化之象也。大麥即牟麥,健胃化食,主消渴除熱,久食令人多力健行。大麥作 溫中消食,即經(jīng)發(fā)萌,大能耗伐腎氣,凡人小便多者禁之。王好古云∶麥 、神曲二藥,胃氣虛人宜服之。趙養(yǎng)葵曰,此不稽之言也。今人造飴必用麥 ,始化,傷中消導可知。產(chǎn)婦乳腫不欲乳哺,用麥 半兩入四物湯,服之即斷,傷耗精血可知。雀麥一名杜姥草,益肝和脾,《丹方》以此草同苦瓠葉醋漬炮熟,內(nèi)口中齒外邊熨之,冷則易,熱者再熨。更取銅器置水浸熟草與葉,乘熱漱痛齒,得蟲長三分。老者黃色,小者白色,多者得數(shù)十枚,少者得二三十枚,出《千金方》。蕎麥甘平,動風發(fā)熱,能煉腸胃滓穢積滯,降氣寬腸,治白濁白帶,氣盛而濕熱者宜之。孟詵言益氣力者,殆未然也。炒焦熱水沖服,治絞腸沙,腹痛。小兒丹毒,赤腫,醋調(diào)涂之。然須北方者良,南方者味苦性劣不堪服食,久食令人動風頭眩;不可與豬羊肉食,令人須眉脫落,又不可合黃魚食。其稈燒灰淋汁即堿,用化鍛石,能去靨痣惡肉。
甘平,無毒。
發(fā)明 大豆曰菽,色黃,入脾,瀉而不補。色黑入腎,瀉中寓補!侗窘(jīng)》云,生研和醋涂癰腫,煎汁飲殺鬼毒止痛!度杖A》云,制金石藥毒。時珍云,水浸搗汁解礬石、砒石、烏附、射罔、甘遂、巴豆、芫青、斑蝥百藥之毒。古方取用甚多,炒熱酒淋。治風毒香港腳,筋脈拘攣,產(chǎn)后中風口 ,頭風破傷,并宜炒熟酒淋服之。黃大豆生泄利,熟壅氣,生痰動嗽諸病,皆非所宜。惟痘后余毒發(fā)癰,炒黑研末,以香油調(diào)敷之;生浸細磨和滓炒熱敷腫瘍背瘡,冷則換熱者,頻敷即消。誤食毒物,生搗研,水灌吐之。諸菌毒不得吐者,濃煎汁飲之。又試內(nèi)癰及臭毒腹痛,并與生黃豆嚼,甜而不惡心者,為上部有癰膿及臭毒發(fā)沙之真候。其生黃豆葉嚼爛罨蛇虺傷立效。白扁豆入脾經(jīng)氣分,能和中止嘔,得木瓜治傷暑霍亂。
《金匱》云,扁豆,病寒熱者不可食之,以其能滯氣也。若脾虛寒熱不止,則扁豆又非禁劑。一種紫黑者,入脾經(jīng)血分,治失血血痢,俱炒黑用之。扁豆花治下痢膿血,赤白帶下。葉治霍亂吐下,吐痢后轉(zhuǎn)筋,生搗一握,入醋少許絞汁,服之立瘥。細黑豆,一名 豆,俗名科豆,入腎經(jīng)血分,同青鹽、旱蓮草、何首烏蒸熟,但食黑豆則須發(fā)不白,其補腎之功可知。今人以制何首烏取以引入腎經(jīng)也。黑豆炒焦淋酒,即豆淋酒也,頭風、香港腳咸取用之,以其直達腎經(jīng)血分也。大豆黃卷,黑大豆發(fā)芽是也!侗窘(jīng)》治濕痹筋攣膝痛,除胃氣結積,益氣解毒,《金匱》薯蕷丸用之,取其入脾胃散濕熱也。赤小豆,即赤豆之小而色黯者,俗名豬肝赤。其性下行通利小腸,故能利水、降火,久食令人枯燥,瓜蒂散用之,以泄胸中寒實,正以其利水清熱也。生末敷癰腫,為傷寒發(fā)頤要藥。發(fā)芽同當歸治便紅腸癰,取其能散蓄積之毒也。綠豆甘涼解毒,能明目,解附子、砒石諸石藥毒,而與榧子相反,誤犯傷人。
綠豆粉治癰疽,內(nèi)托護心丹極言其效。真粉乃綠豆所作,取陳者蜜調(diào)敷痘毒。痘瘡濕爛不結痂者,干撲之良。綠豆殼治痘生目翳。蠶豆甘溫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斗e善堂方》言,一女子誤吞針入腹,諸醫(yī)不能治,有人教令煮蠶豆同韭菜食之,針自大便同出。
誤吞金銀物者用之皆效。豌豆,一名畢豆。補中益氣,燒灰治痘疹、黑疔。神黃豆產(chǎn)緬甸,形如槐子,近時稀痘方用之,一陽日用清水磨服。淡豆豉,用黑豆淘凈,伏天水浸一宿,蒸熟攤干,蒿覆三日,候黃色取曬,下甕筑實,桑葉濃蓋,泥封七日取出,又曬,酒拌入甕,如此七次,再蒸如前即是。主傷寒頭疼,寒熱煩悶,溫毒發(fā)斑,瘴氣惡毒。入吐劑發(fā)汗。并治虛勞喘吸,腳膝疼冷,大病后胸中虛煩之圣藥。合梔子治心下懊 ,同蔥白治溫病頭痛。
兼人中黃、山梔、臘茶,治瘟熱疫癘,虛煩喘逆。與甘、桔、葳蕤,治風熱燥咳,皆香豉為圣藥。蓋瓜蒂吐胸中寒實,豆豉吐虛熱懊 。得蔥則發(fā)汗,得鹽則涌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生用則發(fā)散,炒熟則止汗,然必江右制者方堪入藥。入發(fā)散藥,陳者為勝。入涌吐藥,新者為良。以水浸絞汁,治誤食鳥獸肝中毒,服數(shù)升愈。豇豆,補腎健胃,解莽草毒。刀豆,緩補元陽,其子治病后呃逆不止,燒灰存性,白湯調(diào)服二錢即止,亦取其降濁氣之力也。
葉名青 ,莖名麻 。甘溫,無毒。
《本經(jīng)》主傷中虛羸,補五內(nèi),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久服輕身不老。
發(fā)明 胡麻甘溫,質(zhì)潤性燥,專入足少陰血分。巨勝子丸以之為君,專補腎臟陽虛,兼行肝、心、脾、肺四經(jīng),益脾滋肺,降心包之火,滋肝木之陰,平補五臟,但不若附桂之雄健耳。其白者名白油麻,亦能潤肺除燥,下通脾約便難。赤者專發(fā)腎經(jīng)之毒,錢氏治小兒痘疹變黑歸腎,用赤芝麻煎湯送百祥丸。青 ,巨勝苗也!侗窘(jīng)》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益氣補腦髓,堅筋骨。胡麻花為末,麻油涂生禿發(fā)、長眉毛,《外臺》、《千金》用之。麻莖燒灰點痣去惡肉,又治小兒鹽哮,以淡豆腐蘸麻莖灰食之。白麻作油,微寒解毒潤腸,主產(chǎn)婦胞衣不落,熬膏生肌長肉,止痛消腫。燈盞油吐風痰食毒。
俗名壁虱胡麻。
微溫,無毒。
發(fā)明 亞麻性潤,入陽明經(jīng),專于解散風熱濕毒,為大麻風必用之藥。故醉仙散用之。
即麻子蕢
甘平,無毒。入藥微炒研用,入丸湯泡去殼,取帛包煮沸湯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著水,次日日中曝干, 去殼,簸揚取仁。
《本經(jīng)》實名麻仁,補中益氣,久服肥健不老神仙;椴,治一百二十種惡風,黑色,遍身苦癢,逐諸風惡血,女人經(jīng)候不通。
發(fā)明 麻仁入手陽明、足太陰,其性滋潤。初服能令作瀉,若久服之能令肥健,有補中益氣之功。臟腑結燥者宜之。仲景治陽明病汗多胃熱便難,脾約丸用之,取潤脾土枯燥也。
《日華》止消渴,通乳汁,主催生難產(chǎn),及老人血虛,產(chǎn)后便秘宜之。麻勃治身中伏風,同優(yōu)缽羅花為麻藥,砭癰腫不知痛。葉絞汁,服五合下蛔蟲,搗爛敷蝎毒俱效。黃麻破血利小便。麻根搗汁治產(chǎn)難衣胞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而熟守也,并治熱淋下血不止。根葉并治撾打瘀血,心腹?jié)M痛,搗汁服之皆效。陳黃麻燒灰,酒服方寸匕,散內(nèi)傷瘀血。
即米仁
甘微寒,無毒。入理脾肺藥,姜汁拌炒。入利水濕藥生用。
《本經(jīng)》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根下三蟲。
發(fā)明 薏苡甘寒,升少降多,能清脾濕,祛肺熱及虛勞咳嗽。肺痿肺癰,虛火上乘,皆宜用。為下引又能利筋去濕,故《本經(jīng)》治久風濕痹,拘急不可屈伸之病。蓋治筋必取陽明,治濕必扶土氣,其功專于利水,濕去則脾胃健,而筋骨利、痹愈,則拘攣退,而腳膝安矣。然痹濕須分寒熱,蓋寒則筋急,熱則筋緩,大筋受熱,弛縱則小,筋縮短而攣急不伸,故宜用此。若因寒筋急而痛者,不可用也。其治虛人小便不利,獨用數(shù)兩,水煎數(shù)沸服之即通。若津枯便秘,陰寒轉(zhuǎn)筋及妊娠禁用,以其性專下泄也。取根搗汁,治蛔攻心痛。生根下三蟲。又肺癰,以根汁沖無灰酒服,初起可消,已潰可斂,屢效。
子名御米
澀溫微毒。蜜炙止嗽,醋炙止痢。
發(fā)明 粟殼性澀,卻痰嗽,止下痢,肺虛大腸滑者宜之。若風寒咳嗽,瀉痢初起,有火邪者,誤用殺人如劍,戒之。御米治反胃,胸中痰滯。
酸澀溫,微毒。天方國以罌粟蕊,竹針刺破青苞,次早液出,竹刀刮取陰干者是也。土鴉片亦能澀精止瀉,但力薄少效。
發(fā)明 京師售一粒金丹,通治虛寒百病,用阿芙蓉一分,粳米飯搗作三丸,每服一丸,不可多服。忌酸醋,犯之腸斷,又忌蔥、蒜、漿水。古方治瀉痢脫肛,久痢虛滑,用一二分,米飯送下,其功勝于粟殼。又痘瘡行漿時瀉泄不止,用四五厘至一分,未有不止者。今世服餌少用,惟房中術外用之,誠為澀精助火之首列也。
甘平,無毒。寒食日以單面所造酵水發(fā)成。
發(fā)明 溫中健脾,消食化滯,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用以打糊丸,健脾胃良藥。
酒曲,紅曲,女曲
甘微苦辛平,無毒。造神曲法,夏日用白面五斤,入青蒿、蒼耳、野蓼自然汁各一碗,杏仁泥四兩,赤小豆二兩,煮研拌面作曲,風干,陳久者良,炒香用。舉世以相思子作小豆,大謬。
發(fā)明 神曲入陽明胃經(jīng),其功專于消化谷麥酒積。陳久者良。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故脾陰虛胃火盛當禁也。酒曲亦能消食去滯氣,行藥力,但力峻傷胃。
紅曲乃粳米所造,然必福建制者為良;钛常兄纹⑽笭I血之功。女人經(jīng)血阻滯,赤痢下重,宜加用之。女曲是女人以完麥罨成黃子,消食下氣,止瀉痢,破冷血,《千金方》恒用之。
即餳糖
甘溫,無毒。白色者良。
發(fā)明 飴糖甘溫入脾經(jīng)氣分,潤肺氣,止暴嗽,補虛冷,益津氣,除唾血,仲景建中湯用治腹痛,取稼穡之甘以緩之也。治傷寒腎虛,尺脈不至,是實土以堤水,非伐腎也。而中滿吐逆疳病,皆不可食,以其生痰助火最甚也。丹溪云,大發(fā)濕中之熱,小兒多食,損齒生蟲,熬焦酒服,能消食積,下瘀血,解附子、烏頭毒。拌輕粉熬焦為丸,噙化,療咸哮喘嗽,大吐稠痰即愈。
即酢,一名苦酒
酸寒,無毒。凡制肝藥,用為引導。
發(fā)明 醋名苦酒,專取米釀成者,味帶酸苦,若酒飴所造則兼酸甜矣。然酒之與飴總皆米制,但功力稍遜耳。宗 曰,米醋比諸醋最釅,入藥多用,谷氣全也。仲景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內(nèi)有半夏之辛,以發(fā)聲音,雞子之甘以緩咽痛,苦酒之酸以斂咽瘡也。調(diào)敷藥則消癰腫,制藥味則斂毒性;諸惡狂妄,及產(chǎn)后血暈,燒炭淬醋,以辟惡氣也。北人感冒風寒,用酸湯胡椒雞面熱食,汗之則愈,以北方素鮮生發(fā)之氣,但取以助方宜之不足,則邪自不能為虐耳。東南木氣用事,肝火易動,諸病皆當忌食,醋喜入肝,酸寒收斂,病邪得之,難于發(fā)泄耳。
糟,燒酒
辛甘大熱。新者有毒,陳者無毒。味甜者曰無灰酒,方可入藥。
發(fā)明 酒嚴冬不冰,其氣悍以侵明,其性熱而升走,醉后則體軟神昏,振寒戰(zhàn)栗。《本草》止云有毒,不知其溫中發(fā)熱近于相火也。酒類多種,醞釀各異,甘苦懸殊。甘者性醇,苦者性烈。然必陳久為勝。其色紅者,能通血脈,養(yǎng)脾胃。色白者,則升清氣益肺胃。至于扶肝氣,悅顏色,行藥勢,辟寒氣。其助火邪,資痰濕之性則一。醉當風臥成惡風,醉浴冷水成痹痛,醉飽飲水成癖積,皆宜切慎。豆淋酒以黑豆炒焦,紅酒淋之,破血去風,治男子中風口 ,陰毒腹痛,及小便尿血,婦人產(chǎn)后一切諸證。燒酒,一名火酒,又名氣酒,與火同性,得火則燃。其治陰寒腹痛最捷,然臭毒發(fā)沙,誤用立斃。又入鹽少許,治冷氣心痛,下咽則安。其性大熱,與姜蒜同飲,令人生痔。糟性最助濕熱,病水氣浮腫,勞嗽吐血人忌食。惟罨撲損,行瘀止痛,及浸水洗凍瘡,敷蛇咬、蜂叮毒有效。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熱論》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