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陽病及其兼夾病證治按評
1.少陽氣郁案(加味
四逆散證)
案5 程男, 6歲。1983年1 月26日診。
低熱五月,體溫37.5℃-38.5℃,夜間為髙。四末不溫,納少便干,眠中寢汗,脈弦細,苔浮膩。西醫(yī)理化檢查無陽性發(fā)現(xiàn)。證屬氣機不舒,邪熱內(nèi)郁,治以四逆散。處方:柴胡3 g,
枳殼6 g,清甘草3 g,
赤芍、青蒿、
地骨皮各9 g,陳皮3 g,茯苓9 g,生姜2片,
紅棗3枚,5劑。
藥后夜熱漸降,復(fù)診時體溫37.2℃。再予
銀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石斛、甘草等5劑,半年發(fā)熱,迅即獲安。
2.少陽募原濕熱案(
達原飲合
三仁湯證)
案6 喬女,9歲。1984年4月14日診。
反復(fù)發(fā)熱,遷延不愈,已有半年。上
周熱度又起,近日在38℃?39℃之間。痰咳咽紅,面?頭昏,納少作惡,尿黃混濁,
腹痛欲便,一天數(shù)次,兩脈濡細,舌苔白厚膩濁。濕熱久伏,夾有穢濁,治擬清化濕濁,滌穢和中。藥用:
檳榔6 g,
川樸3 g,
草果仁4.5 g,
條芩9 g,杏仁6 g,
白蔻仁(后下)3 g, 苡仁12 g,藿佩各、
連翹、
赤苓各9 g,
碧玉散(包)12g,3劑。
藥后其熱即退,大便調(diào)和,咳減納開,舌苔薄膩。續(xù)用清熱利濕劑而安。
原按:蒿芩
清膽湯和達原飲,亦屬和解祛邪之良劑。
蒿芩清膽湯適于小兒寒熱往來,或午后陣熱,
脘痞納呆,
嘔吐惡心,便通尿黃,脈弦滑緩,舌邊尖紅而苔白膩者。達原飲則主于濕熱穢濁之深藏蘊結(jié),往往久熱不退,發(fā)則陣作寒熱,口氣臭濁,嘔惡時見,胸脘不舒,舌苔白膩有如積粉。在寒熱往來,或陣發(fā)高熱,其癥屬濕熱羈戀者,若已投柴胡或清熱利濕又現(xiàn)反復(fù),仍可選用兩方。臨證之際,靈活加減,運用得當,退熱甚速。
3.少陽里急案(柴胡建中湯證)
案7 李男,7歲。1974年8月22日診。
患兒因脘腹疼痛,久治無效,后服小建中湯,其痛始解。然近日低熱陣發(fā),脘腹又見作痛,出汗較多,納少作惡,脈細帶弦,舌苔薄白。原屬土虛里寒,今又熱結(jié)少陽。故擬小建中小柴胡合方以溫建中土,外達樞機。處方:桂枝2.4 g,白芍9g,生姜3片,紅棗3枚,清甘草2.4g,
飴糖(沖)30g,
黨參、柴胡、條芩各4.5 g,
半貝丸(包)9g,4劑。
藥后再診:低熱已平,腹痛大減,原法既效,仍予前方,7劑。藥后諸癥均愈,隨訪未見復(fù)發(fā)。
原按:氣機之條達通暢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的條件之一。若有外邪侵犯,在產(chǎn)生種種病變的同時,亦必阻滯氣機;因此,疏解達邪在治療不少外感病中是一個基本治則。尤在伏邪潛藏的情況下,只有逐步疏松透達,轉(zhuǎn)動氣機,才能使邪外解。吳又可達原飲之類用檳、樸以疏達氣機,即是此理。同樣的,少陽樞機不利時亦可見;仲景柴胡諸方及后世溫膽、清膽之屬,亦為疏通氣機而和解泄邪。本例則是另一情況,因患兒久久腹痛里急,曾投小建中湯而得初安,其后腹痛又作,伴有低熱作惡,脈弦,從氣機動靜分析,乃太陰寒邪勢欲外解,而少陽樞機阻結(jié)不利。故宗經(jīng)旨:“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
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102條),即予小建中小柴胡合方,一以溫里散寒,一以和解少陽,使寒邪隨氣機之條達而疏泄外解,其癥自愈。
4.少陽病兼太陽案(
柴胡桂枝湯證)
案8 朱男,18歲。1977年3月1日診。
發(fā)熱五六天,因高熱40℃入院。血常規(guī)、胸透均無異常,西醫(yī)擬診“發(fā)熱待查”。現(xiàn)發(fā)熱、微惡寒,寒熱往來,汗出不徹,咽干口苦,胸脅滿悶,小溲短赤,便結(jié)兩天,舌紅苔薄白,脈弦數(shù)。癥屬少陽而太陽表證未罷,擬柴胡桂枝湯主之。處方:桂枝3 g,柴胡4.5 g,白芍6 g,條芩9 g,清甘草3 g,生姜2片,紅棗3枚,3劑。
3月5日二診:汗出較多,熱度已退,寒熱不作,稍有咳嗽,舌紅苔薄黃,脈緩。表邪初解,上焦余熱未清。治以輕宣理肺。處方:桑葉、蜜枇葉、杏仁、連翹各9 g,
薄荷2.4g,象貝9 g,條芩4.5 g,陳皮3 g,生草2.4g,3劑。藥后病愈出院。
原按:《傷寒論》146條云:“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贝藶樾叭肷訇柖栕C尚未罷的證治。本例的病情屬這一類型。其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悶、脈象弦數(shù)為一系列少陽見癥;又有微惡寒、汗出不徹的太陽表證,故宜于
柴桂湯。其加減之處,以不嘔而去半夏,不渴而去
人參,悉遵仲師之法度。由于辨證精確,見效甚速,服后二天熱退;余邪不清,戀肺作咳,遂以輕清宣肺,三日而安矣。
5.少陽郁結(jié)夾暑案(加味小柴胡湯證)
案9 徐女,18歲。1976年9月25日診。
發(fā)熱月余不退,其癥寒熱往來,胃納不佳,便下間隔,形色萎倦,舌苔白薄,脈象細數(shù)。邪戀少陽,治以小柴胡加味。處方:黨參4.5 g,制半夏9 g,柴胡4.5 g,條芩9 g,生姜2片 紅棗3枚
炙草3 g, 枳實4.5 g,青蒿9 g,
佩蘭9 g,3劑。
9月28日二診:發(fā)熱升降不退,納少便澀,脈舌略同。仍宗原法。
上方去枳實,加白芍9 g,黨參用9 g,4劑。
10月5日三診:發(fā)熱已和(37℃),胃納亦動,大便暢下,舌淡苔白,脈象細弱。原方既合,續(xù)予和解。處方:黨參9g,半貝丸(包)9g,條芩6 g,白芍9 g,炙草3g,生姜3片,紅棗3枚,柴胡4.5g, 陳皮3g,青蒿9g,4劑。
藥后熱平而愈。
原按:仲景論少陽病,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該患者初診所見,寒熱往來,不欲飲食之少陽病證,故可與小柴胡湯。加枳實以下氣利便;加蒿、佩以清其兼夾暑濕之邪,乃因時制宜者也。一周后其熱果退。大便隨之而通暢,仲師所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遂使清升濁降也。
6.少陽陽明合病案(
大柴胡湯證)
案10梁男,2歲。1983年12月15日診。
發(fā)熱3天,現(xiàn)肛溫39℃,熱勢起伏,大便秘結(jié),肢末清涼,咳嗽痰多,苔根薄膩,脈滑納呆,邪郁少陽,腑有實積,治擬表里雙解。藥用:柴胡4.5g,黃芩6g,半貝丸(包)9g,
前胡、杏仁各6g,川樸4.5g,枳實6 g,
生軍(后下)3 g,生姜3片,紅棗5枚,3劑。
3天后復(fù)診,其熱即清。評述:1.上述6案均為邪結(jié)少陽之機轉(zhuǎn)案例。發(fā)熱病證,尤其是小兒髙熱,董老六經(jīng)辨證準確、方證思路清晰、方藥任用切當、治病退熱神速。反映了發(fā)熱邪結(jié)少陽臨床多見之事實,體現(xiàn)了董老少陽辨治發(fā)熱的匠心獨運。2.其證寒熱往來,時高時低,煩擾不寧,納少作惡,舌邊尖紅,脈弦而滑,治宜小柴胡湯和解退熱。若上證伴微惡寒,骨節(jié)疼痛,乃少陽兼太陽表證,治宜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兼散外邪。3.應(yīng)用小柴胡湯常遵仲景意,中氣不虛者去黨參;納呆苔膩加陳皮、枳殼;熱勢較高加連翹、
蘆根;夜間熱重參以青蒿、白薇諸品,以增退熱疏宣之力。4.以柴胡劑退少陽發(fā)熱,另一常用方為四逆散。指征在于寒熱時作,而肢末清冷,每見遷延日久,納少煩躁。證屬少陽氣結(jié),熱郁于內(nèi)。以四逆散為主疏達樞機、解郁泄熱,其加味法同前。5. 案7柴胡建中湯與案8柴胡桂枝湯兩方對比,小柴胡合小建中湯與桂枝湯,藥味相差無幾,然病理、方證之異如同霄壤,仲景經(jīng)方配伍之嚴謹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