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U工作了十來年,發(fā)現經方在ICU真是大有用武之地,危重病確實非經方不能起啊。
中西醫(yī)結合的經方之路在危重病上前景光明啊。
危重病用中藥,我的辨證是以八綱為基礎,結合現代醫(yī)學免疫和內分泌入手,便可做到在病人身上中西結合統一為一體。
比如熱病,傳統中醫(yī)用
傷寒論和溫病學說,往往不能兼收于一爐。其實在現代免疫和炎癥反應學說上很容易的融成一體。
現代危重病醫(yī)學有個炎癥反應的理念,一切感染都表現為SIRS(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然后身體的免疫系統開始做出反應,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都開始攻擊,表現為CARS(
代償性抗炎反應綜合征)或SARS(過度
抗炎反應綜合征)。病人剛開始
發(fā)熱,比如
感冒初起,這時免疫攻擊不足,表現為畏寒怕冷。我們用
麻黃桂枝湯解表取汗一類,扶正驅邪,是用中藥提升機體的免疫,屬于傷寒太陽病。有些病原體一進入體內,立刻出現高熱,免疫攻擊較充足,體內存在相應的抗體,則屬于溫病學的范疇,這時雙方勢均力敵,正邪相當,就不可再用麻黃、
黃芪來提升免疫了,不然會出現SARS,炎癥反應過度,此時為邪入氣分、正邪交爭于陽明,可用清熱解毒中藥清邪(如細菌、內外毒素),普濟
消毒飲類。接下來可以發(fā)展為邪勝正衰,轉入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相當于感染性冷
休克階段,此時基本上正氣衰微,火神派上場,大量使用
附子真武輩,來提升機體的代謝及免疫水平,強心抗炎。在膿毒癥的治療中經常會出現凝血功能障礙、高熱不退,這是正邪爭持不下,免疫與病原體持續(xù)攻擊,出現血斑等DIC表現,屬于溫病學中的營血階段,可以用
清營湯化斑湯等,清熱涼血滋陰來同時調控過度的免疫攻擊和病原體。凝血異常是危重病學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并發(fā)癥,老外還專門研發(fā)了活化蛋白C來解決膿毒癥的凝血問題,傳能大大地提高生存率。溫病學家治療營血病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在中國古代,危重病就存在過,按機體的免疫反應和病原體的致病力不同,表現為傷寒少陰病和溫病營血階段,是現代危重病中西醫(yī)結合研究的兩個可以借鑒的療法。
在正邪交爭的高熱階段,傳統醫(yī)學不主張用
人參和黃芪,因為它們會嚴重的提升機體的免疫功能,致使出現炎癥反應過度的SARS。而對素體虛弱、免疫反應遲鈍的人,則主張可以用
參附湯芪貞散提升免疫。至于表現為陽明經癥的高熱,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癥反應過度,用辛寒的
白虎湯,可以抑制免疫。苦寒的
黃連解毒湯和
清瘟敗毒飲則對病原體的抑制要多于對免疫的抑制,適合免疫較強、炎癥反應厲害的病人。對于免疫反應不足的,麻黃、附子、
細辛均有快速的激發(fā)作用,麻黃的衍生品冰*毒就能大幅提升人體的作戰(zhàn)應激力。(即傷寒論上的太陽少陰合病,太陽初起即見少陰癥,顯然是機體免疫過弱,陽氣不足)
中藥在危重熱病的治療上,是讓免疫攻擊力達到合適的炎癥反應水平(即平衡的CARS),對病原體的攻擊排在其次。而現代醫(yī)學,對免疫的調節(jié)是弱項,對病原體的攻擊是強項。
此外危重病和老年病上都會出現內分泌功能衰竭的問題。
老年醫(yī)學的特點是臟器功能衰退,中藥溫補陰陽氣血之法,特別能夠支持病人。這恰好是現代醫(yī)學的弱項。每一個國家領導人,什么樣好的抗生素搞不到啊,但是最后以死于感染的居多。非抗生素不夠強,實臟器功能衰退、自身免疫攻擊力不足。中藥恰能在這方面提供很強的支持力度。
路漫漫,其修遠,樂在拔開迷霧后的徑中行進,真理讓人真痛快!
[續(xù)----------- 一 ------------
所以由現代危重病醫(yī)學的研究進展得出一個炎癥反應的結論。
所謂的傷寒、風溫,不是單純的由病原體決定。而是每個獨特的機體對病原體的不同的免疫反應造成的。
如果是病毒感染的,往往既往沒有免疫記憶,初起時容易表現為畏寒等風寒,傷寒病表現;這時需要用麻黃一類藥促進抗原遞呈以激活被病毒遏制的特異性免疫;
如果是細菌感染的,那么往往一開始免疫就會產生抗體進行抗擊,很快出現發(fā)熱等邪正相爭于氣分的表現,炎癥反應較劇。需用清解為主,以同步對病原體進行殺滅和抗炎癥反應,稍佐透、汗之法以利于免疫系統的進一步調整。
當初2003年SARS來時,大量青壯年因炎癥反應太重死于重癥
肺炎和多臟器功能衰竭,而老年人反而因為免疫效能低下,反而不會出現非特異性免疫反應過亢而逃過一劫。就是這種原理。
對于病毒性感染引過的炎癥反應,應該象當年的乙腦一樣,用中藥清解法可以很有效的抑制這種過度的致命的炎癥反應。度過免疫產生有效抗體所需的七日,這才是關鍵。也是我們運用中藥治療病毒性感染的一個思路。一定是要抑制有害的過度的發(fā)熱等炎癥反應表現。病毒本身很多時候不對人體產生危害,是人體發(fā)現病毒后,發(fā)起的無效的炎癥反應和免疫攻擊,才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當初用白虎湯對病毒感染的乙腦起效的原理,就在于白虎湯能抑制因病毒而出現的無效的過度的炎癥反應即非特異性免疫攻擊,攻的都是自身組織。白虎湯抑制過度炎癥反應,人就能挨過七天,七天之后人體自己的特異性抗體基本上都制造完畢,開始發(fā)揮清除病毒的作用了。
傷寒論里的方藥更多的適合于病毒性疾病,因為其調節(jié)主要是扶正治療,即祝味菊當年提出來的本體療法理論,即刺激特異性免疫反應。
而溫病學說,更多的是針對細菌式的炎癥反應,所以更強調對病原體的清除。與
姜春華當年提出的截斷扭轉理論相合。
最近十年來的危重病醫(yī)學對于炎癥反應和免疫攻擊的研究新成果,對于我們更好的理解和解釋中醫(yī)藥對熱病的治療有極大的幫助。同時,也反過來讓我們在臨床上運用傷寒溫病辨證時條理更清晰。
[續(xù)----------- 二 ----------
關于傷寒論更適合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問題,我覺得依據還是比較足的。
比溫病學說更適合于病毒治療。而03年非典來時,很多中醫(yī)的組方是用溫病方,認為瘟疫用溫病法合理,表面上看起來更附合現在醫(yī)學針對病原體的治療模式,比如用
貫眾、
板藍根、
大青葉之類的對病毒有作用。實際上經方更適合,效果也會更好?上,當時堅持經方治療的人好象很少。傷寒論天生就是為病毒性疾病而設的。非典治療,用經方,預后會更好些。
說他天生的理由如下:
仲景原書名叫傷寒雜病論?梢娖鋾譃閮蓧K,一塊是針對傷寒的,一塊是針對雜病的。
傷寒,是什么?傷寒,其實是東漢末年一種流行的瘟疫,死了很多人。
這在仲景原序中就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傷寒是當時人們對這場死人很多的流行病的稱呼,特點是起病是畏寒多見。
所以仲景所寫的傷寒論,是采集當時醫(yī)藥學的成就,專門用來治療該病毒性傳染病的心得體會。
曾見到某人寫文章指出傷寒的發(fā)病與傳變特點和非洲某種病毒性疾病。
仲景懂醫(yī),又為太守,針對此一流行病,當時寫作可能動用官方的力量集中了一批醫(yī)生,集體收治該病。估計有官方行為。
六經傳變的模型,應該是根據這種傳染病的特點專門構建的。三陽三陰,借用了當時的流行的某種玄學名詞。
三陽在表,三陰在里,少陰在里,應當屬于疾病的后期,正氣不足,免疫全面崩潰的時候。不能把少陰病算作表證,如果當表證,一定是太少合病的叫法。胡希恕先生把少陰當表虛的看法,不符合病毒性疾病和免疫相互作用的機理。
另外一條依據是傳變。一經傳另一經,有的人傳,有的人不傳。
特別象病毒性感染后和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關系。
有的人免疫抗體發(fā)生早,及時清除病毒于表。
所以六經辨證的模型,實際上是表達病毒作用于人體后的免疫系統不同的反應階段和反應能力。
最后一條說是病毒感染的依據是日。
傷寒論里經常會說幾日傳,幾日如何。
后世注家經常會說,嗯,這個日是虛指。
如果按胡希恕先生的理解,仲景不重內經五行玄學,重實踐,上承湯液經法。那么這個日一定是實指,即天數。
實指的天數,其實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我們知道病毒疾病的特點就是免疫反應是逐日發(fā)生的,首先是抗原遞呈,然后是T細胞開始激活,慢慢的產生針對性的抗體,最后用特異性抗體清除病毒 。
普通感冒,病毒型的,一般七八天會好轉,在人體的免疫正常的情況下。也就是說正常的人體對首次感染的病毒 ,從病毒開始入侵到抗體大量生成,到清除病毒的毒害,一般需要七天左右。當然也有體質很差的,感冒可以持續(xù)一個月的,那是免疫抑制的太厲害的關系。
回過頭來,看傷寒論里所寫的日,全部是在十天以內的,其傳經,都是幾日,完全符合免疫對病毒的反應時間。
所以傷寒論是仲景當年為了治療那種被當時人稱為傷寒的病毒性流行病而寫的專著,是一本瘟疫論。
其核心治療思想,是通過刺激人的免疫,來達到對疾病的治療。
看看傷寒論的常用藥,麻黃桂枝附子等,就會發(fā)現都是溫熱藥,對病原體的作用試驗研究幾乎全無效零,所以它們都不是祛邪藥,都屬于扶正藥,這里的正就是免疫系統。
只不過麻黃和桂枝的扶正,是在其免疫反應的初始階段,促其病毒抗原遞呈,加速抗體的生產過程,減少過度的不良的病毒反應。而附子是在免疫被抑制的階段來拯救崩潰的免疫。
溫病學里的
銀花連翹黃芩等苦寒藥,則是直接針對病原體的,體外試驗研究可以明確。其對免疫的影響,不同于麻桂附。對細菌更有效。
時至今日,對付病毒最好的方法,還沒有有效的藥物,西藥、中藥都如此。
對付病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
這也是傷寒論經方,原是為一病專設,后來反而能治百病的道理。它的藥方,針對的是調整人體的免疫系統,而不是病原體。所以這也是傷寒跟溫病最大的區(qū)別。祝味菊當年的本體療法理論就是體現傷寒論的這一精神,不管你病原體如何多變,我只把正氣扶起,即刺激調整人體的免疫,所以百病可治。
溫病學中大量采用的苦寒藥,是針對病原體治療為主,跟現代醫(yī)學用抗生素有相近地方。唯一不同的是在清法之外,還有透轉之法,這個估計主要是對免疫調整。但對病原體的治療,中藥弱于西藥,這也是當年有一大批醫(yī)生棄溫病而贊傷寒的原因所在。
那時很多大夫說溫病學家預測幾日后如何,很準很神,但治療往往無法取效。
民間大夫治
腸傷寒用黃連取效,遠好于溫病辨證,這使姜春華先生提出了截斷扭轉的概念,其本質還是在于溫病學直接針對病原體的控制和治療。
一些淺見,僅供各位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