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外科理例 113 胸瘍 上課筆記
    

外科理例教程:113 胸瘍

便毒一百六內(nèi)蘊熱毒寒邪者。解散之。勞役而患者。補之。不遂交感;驈姽叹珰庵聰《Y者。解散之。濕熱而致者。清肝導濕。一人患此未作膿。小便秘澀。以八正散三劑少愈。以小柴胡加澤瀉、山枝、木通。二劑 而消。(此憑癥也。)一老婦腫痛。膿未作。小便滯。肝脈數(shù)。以加…

便毒一百六

內(nèi)蘊熱毒寒邪者。解散之。勞役而患者。補之。不遂交感;驈姽叹珰庵聰《Y者。解散之。濕熱而致者。清肝導濕。

一人患此未作膿。小便秘澀。以八正散三劑少愈。以小柴胡澤瀉、山枝、木通。二劑 而消。(此憑癥也。)

一老婦腫痛。膿未作。小便滯。肝脈數(shù)。以加減龍膽瀉肝東加山枝、黃柏。四劑而消。(此因癥也。)

一人腫痛發(fā)寒熱。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止。以雙解散二劑而消。(此因寒熱認作外邪處

一人膿未成大痛。服消毒托里內(nèi)疏藥不應。脈洪大。毒尚在。以仙方活命飲一劑痛止。又劑而消。(此因治不應而處也。)

一人腫痛。日晡發(fā)熱。以小柴胡加青皮天花粉四劑。痛止。熱退。以神效栝蔞散四劑 而消。(此因癥也)

一人 腫作痛。大小便秘。脈有力。以玉燭散二劑頓退。更以龍膽瀉肝湯四劑而消。(此因癥因脈而治。)

一人潰而痛不止。諸藥不應。診之脈大。按之則數(shù)。乃毒未解也。以仙方活命飲而止。又二劑而消。(此因癥因脈而治。)

一人潰而痛不止。以小柴胡加黃柏、知母、芎、歸四劑少止。更以托里當歸湯數(shù)劑而斂。(此因癥也。)

一人服克伐藥以求內(nèi)消。致瀉利少食。以二神丸先止其瀉。以十全大補倍加白術、茯苓。數(shù)劑而消。(此因癥也。) 大抵此癥多患于勞役之人,亦有內(nèi)蘊熱毒而生者。須辨虛實及膿成否。不可妄投藥餌。治此概用大黃之類下之。以求內(nèi)消;蚰摮。令膿從大便出。鮮有見其痊者。人多欲內(nèi)消者?质罩y也。若補養(yǎng)氣血。不旬日而收矣。若膿既成。豈有可消之理。再用克伐之劑。反

一人不慎房勞;即四[痛。以雙解散二服。其病即止。更以補中湯數(shù)劑而膿成針之。以八珍東加五味、麥門、柴胡三十余劑。(此因癥也) 大抵便者血疝也。俗呼為便毒。言于不便處患之故也。乃足厥陰肝經(jīng)絡及沖任督脈。肝之旁絡也。是氣血流通之道路。今壅而腫痛。此則熱毒所致。宜先疏導其滯。更用托里之 劑。此臨癥制宜也。

一人年逾四十;急愣究朔ヌ^。飲食少思。大便不實。遺精脈微。東垣云:精滑不禁 便自利。腰腳沉重。下虛也。仲景曰:微弱之脈。主氣血俱虛。先以六君子(二)加破故紙、肉豆蔻煎服。泄止食進。更以十全大補湯(十三)加行經(jīng)藥十余劑而消。(此因脈虛也)

一人患便毒。膿稀脈弱。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麥門、白蘞三十劑稍愈。更以參耆歸而平。因新婚復發(fā)。聚腫堅硬。四肢冷。脈弱皮寒。飲食少思。此虛極也。仍用前藥加桂、附。三劑稍可。彼欲速愈。自用連翹消毒散。泄利不止而歿。(此因癥脈也)

一人年逾四十。素勞苦;急愣景l(fā)寒熱。先以小柴胡加青皮一服。表癥悉退。次以補中東加穿山甲二劑。腫去三四。更以托里之藥五六服。膿成刺去。旬日而斂。(此因癥也。)夫便毒足厥陰濕氣。因勞倦而發(fā)。用射干三寸同生煎。食前服。得利一二行。效。射干紫花者是。紅花者非。又方。破故紙牛蒡子(微炒)牽牛(炒)大黃(酒拌煨)等分末之。每服一兩。酒調(diào)下。

又方 已成膿者。大黃連翹(各五錢)枳實(三錢)濃樸甘草節(jié)(各二錢)仁(二十一粒)姜三片。分三貼。煎服。

消毒飲 便毒初發(fā)。三四日可消。

皂角銀花 防風 當歸 大黃 甘草節(jié)
水酒各半煎。食前溫服。仍頻提掣頂中發(fā)。立效。

又方 白僵蠶、槐花為末。酒調(diào)服。一方。加酒大黃。

又方 木鱉子 大黃 栝蔞 桃仁 草龍膽 咀。濃煎。露一宿。清晨溫服。立愈。

又方 山梔 大黃 乳香 沒藥 當歸(各半錢)栝蔞仁(二錢) 代赭石(一錢) 上作一服。煎。

一人腫而不潰。以參、耆、歸、術、白芷、皂角針、柴胡、甘草節(jié)數(shù)劑而潰。以八珍湯加柴胡數(shù)劑愈。(此因癥也。)

一人潰而腫不消且不斂。診之脈浮而澀。以豆豉灸。(四三)更以十全大補湯(十三)月余而愈。(此因癥也)

乳癰一百七

(附乳巖 無乳并男子乳癰)
暴怒或兒口氣所吹痛腫者。疏肝行氣。
腫 痛甚者。清肝消毒。
痛發(fā)寒熱者。發(fā)散表邪。
未成膿者。疏肝行氣。
不作膿或不潰。托里為主。
潰而不斂。或膿清者。大補氣血。

一婦稟實性躁。懷抱久郁。左乳內(nèi)結一核不消。按之微痛。以連翹飲子(二百六四)二十 劑少退。更以八珍湯(十四)加青皮、桔梗、香附、貝母。二十余劑而消。(此因癥因情也。)

一婦發(fā)熱作渴。至夜尤甚。兩乳忽腫。服敗毒藥熱反熾。診之肝脈洪數(shù)。乃熱入血室。以加味小柴胡治之。熱止腫消。(此因癥因脈也。)

一婦兩乳內(nèi)時常作痛?趦(nèi)常辣。臥起若急。臍下牽痛。以小柴胡加青皮、黃連、山梔 而愈。(此因癥也。)

一婦郁久。左乳內(nèi)結核如杏許。三月不消。心脈澀。脾脈大。按之無力。以八珍湯(十 貝母、遠志、香附、柴胡、青皮、桔梗五十余劑而潰。又三十余劑而愈。(此因情因脈也。)

一婦久郁。右乳內(nèi)結三核。年余不消。朝寒暮熱。飲食不甘。此乳巖也。乃七情所傷。血氣枯槁之癥。宜補氣血。解郁結。遂以益氣養(yǎng)榮湯(二百二一)百余劑。血氣漸復。更以木 香餅灸之。嘉其謹疾而消。(此因癥因情也。)

一婦膿成不潰。脹痛。予欲針之。令毒不侵展。不從。又數(shù)日。痛極始針。涌出敗膿三 四碗。虛癥蜂起幾殆。用大補藥兩月余始安。(此因癥也。) 夫乳者。有囊橐。有膿不針。則遍患諸囊矣。少壯者得以收斂。老弱者多致不救。

一婦腫而不作膿。以益氣養(yǎng)榮東加香附、青皮、數(shù)劑膿成。針之。旬日而愈。(此因癥

一婦右乳腫。發(fā)熱。怠惰嗜臥。無氣以動。致夜熱尤甚。以補中益氣湯逍遙散而痊。(此因癥也)

一產(chǎn)婦因乳少。服藥通之。致乳房腫脹。發(fā)熱作渴。狀若傷寒。以玉露散補之而愈。夫乳汁乃氣血行化。在上為乳。在下為經(jīng)。若沖任脈盛。脾胃氣壯。則乳汁多而濃。血衰則 少而淡。所乳之子亦弱而多病。此自然之理也,亦有屢產(chǎn)有乳。再產(chǎn)乳無;虼蟊銤瓬。乃 亡津液也。三因論云:產(chǎn)婦乳脈不行有二。有氣血盛閉而不行者。有血氣弱澀而不行者。虛 當補之。盛當疏之。盛者當用通草、漏蘆、土瓜根輩。虛者當用煉成鐘乳粉、豬蹄、鲗魚之 類。概可見矣,亦有乳出不止者。多屬于虛不約束也。

一婦乳癰。愈后發(fā)熱。服養(yǎng)氣血藥不應。八珍東加炮姜四劑而愈。仍以前東加黃耆香附三十余劑而安。(此因癥也。)

一婦患此。膿成畏針。病勢漸盛。乃強針之。膿出三碗許。脈數(shù)發(fā)渴。以大補藥三十余劑而愈。(此因癥也。)

一婦乳癰膿成。針刺之及時。不月而愈。

一婦產(chǎn)次子而無乳。服下乳藥但作脹。予謂乳皆氣血所化。今脹而無乳。是氣血竭而津也。當補氣血。自有乳矣。與八珍湯倍加參、術、少加肉桂。二十余劑乳遂生。后因勞役復竭。(此因癥也。)

蓋初產(chǎn)有乳。再產(chǎn)而無。其氣血只給一產(chǎn)耳。其衰可知。聞有產(chǎn)后乳出不止,亦為氣虛補藥止之。其或斷乳。兒不吮,亦能作脹。用麥芽炒為末。白湯調(diào)服以散之。若兒吮破乳頭成瘡。用蒲公英末。或黃連、胡粉散摻之。若乳頭裂破。以丁香末;蛤粉、胭脂末敷之。

一婦因怒。兩乳腫兼頭痛寒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表癥已退。以小柴胡(五)加芎、歸、桔梗、枳殼。四劑而痊。(此因癥也。)

一婦郁久。右乳內(nèi)腫硬。以八珍東加遠志、貝母、柴胡、青皮。及隔蒜灸、兼服神效栝蔞散。(五三)兩月余而消。(此因情因癥也。)

一婦左乳內(nèi)腫如桃許。不痛。色不變。發(fā)熱。漸消瘦。以八珍湯(十四)加香附、遠志、青皮、柴胡百余劑。又間服神效栝蔞散(五三)三十余劑。膿潰而愈。(此因癥也。)患者或責效大速;虿唤淦咔。俱難治。大抵四十以后者尤難治。蓋因陰血日虛也。況醫(yī)用藥不分經(jīng)絡虛實。未有能保痊也。

一婦乳內(nèi)腫一塊如雞子大。勞則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藥不應。此乳勞癥也。肝經(jīng)血致。先與神效栝蔞散四劑。更隔蒜灸。腫少退。再服八珍湯。倍加香附、夏枯草、蒲公英。仍間服前散。月余而消。(此因癥因治而處也。)

又有乳疽一癥。腫硬木悶。雖破而不潰。腫亦不消。尤當急服此散及隔蒜灸。此二癥乃七情所傷。氣血所損,亦勞癥也。宜戒怒。節(jié)飲食。慎起居。否則不治。

一婦年逾二十。稟弱。乳內(nèi)作痛。頭疼脈浮。與人參敗毒散倍加參一劑。表癥悉退。但少思。日晡微熱。更以小柴胡合六君子二劑。熱退食進。方以托里藥加柴胡十余劑。針出膿而愈。(此因稟受、因癥、因脈也。)

一婦亦患此。予謂須多服養(yǎng)氣血解郁結藥?杀o害。不信。乃服克伐之劑。反大如碗。日出清膿。不斂而歿。(此誤治也。)

一婦郁久。乳內(nèi)結核。年余不散。日晡微熱。飲食少思。治以益氣養(yǎng)榮湯嫌緩。乃服行氣之劑。勢愈甚。潰而日出清膿不止。復求治。診之脈洪而數(shù)。辭不治。又年余果歿。

一人年逾五十;甲硬涣ⅰV伦笕槟[痛。左脅脹痛。肝脈弦數(shù)而澀。先以龍薈丸二服。頓退。又以小柴胡對四物加青皮、貝母、遠志數(shù)劑。膿成。予欲針之。仍用養(yǎng)氣血解郁結。不從。乃雜用流氣敗毒之劑。致便秘發(fā)熱作渴。復求治。予謂膿成不潰。陽氣虛不能鼓舞也。(此因情因脈也。)

一外家。放出宮人。年四十。左乳內(nèi)結一核。堅硬。按之微痛。脈弱懶言。此郁結癥也。乳巖。須服解郁結益氣血藥百貼可保。彼不為然。服十宣散、流氣飲。瘡反盛。逾二年復請予視。其形如覆碗。腫硬如石。膿出如泔。予曰膿清脈大。寒熱發(fā)渴。治之無功。果歿。(此因情因脈因癥而處治。)

一婦因怒。左乳內(nèi)腫痛。發(fā)熱。表散太過。致熱益甚。以益氣養(yǎng)榮湯數(shù)劑。熱止膿成。痛。針之不從。遂腫脹。大熱發(fā)渴始針。膿大泄。仍以前湯百余帖始愈。(此因誤治也。)

一婦因怒。左乳作痛。胸膈不利。以方脈流氣飲加木香青皮四劑而安。(此因情也)

一男子左乳腫硬痛甚。以仙方活命飲二劑。更以十宣散加青皮、香附四劑。膿成針之而若膿成未破。瘡頭有薄皮剝起者。用代針之劑點皮起處。以膏藥覆之。膿亦自出。不若及時之。不致大潰。如出不利。更 搜膿化毒之藥。若膿血未盡。輒用生肌之藥。反助邪氣?v早合。必再發(fā)。不可不慎。

一人因怒。左乳腫痛。肝脈弦數(shù)。以復元通氣散二服少愈。以小柴胡加青皮、芎、歸而消。(此因情因脈也。)

一婦年逾三十。每怒后乳內(nèi)作痛。或腫。此肝火也。與小柴胡合四物湯。加青皮、桔梗殼、香附而愈。彼欲絕去病根。自服流氣飲。遂致朝寒暮熱。益加腫痛。此氣血被損而然。予與八珍湯三十余劑。賴其年壯。元氣易復。得愈。

一治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脈弦洪。按之細小。并乳癰初起亦治

升麻 葛根 連翹(各錢半) 黃耆 歸身 甘草(炙各一錢) 肉桂(三分) 黃柏(二分) 粘子(半錢)
銼。作一服。水二分。酒一分。同煎。食后服。此足陽明厥陰藥。(此因癥也

一后生作勞風寒。夜發(fā)熱。左乳痛。有核如掌。脈細澀而數(shù)。此陰滯于陽也。詢之已得遂以栝蔞子。石膏、干葛川芎、白芷、蜂房、生姜同研。入酒飲之。四貼而安。(此因癥因乳頭厥陰所經(jīng)。乳房陽明所屬。厥陰者肝也。乃女子致命之地。宗筋之所。且各有囊橐。其始腫雖盛受患止于一二橐。若膿成不刺。攻潰諸囊矣。壯者猶可。弱者多致不救。所以必針而后愈。皂用蒲公英、忍冬藤入少酒。煎服。即欲睡。是其功也。及覺而病安矣。未潰以青皮、栝蔞、桃仁、連翹、川芎、橘葉皂角刺、甘草節(jié)。隨癥加減。煎服。已潰以參、、芎、歸、白芍、青皮、連翹、栝蔞、甘草節(jié)、煎服。

一婦乳癰。氣血頗實。但瘡口不合。百法不應。與神效栝蔞散四劑少可。更與數(shù)劑。及豆豉餅灸而愈。(此因人因治而處也。)

又有患此未潰,亦與此散三劑而消。良甫云:如有乳勞。便服此藥。可杜絕病根。如毒已成。能化膿為水。毒未成者。從大小便中散矣。

一婦乳癰。寒熱頭痛。與荊防敗毒散一劑。更與蒲公英一握。入酒二三盞。再搗。取酒熱服。渣熱罨患處而消。此因頭痛發(fā)熱。乃表癥也。故用表散。蒲公英俗呼孛孛丁。夏秋間開黃花似菊。散熱毒。消腫核。散滯氣。解金石毒圣藥。乳因乳母不知調(diào)養(yǎng)所致;蚍夼。郁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閉而汁不通。陽明之血沸騰。故熱甚而化膿;蛞蛉樽与跤袦怠:槎?跉 熱所吹而成結核。初便忍痛揉軟。吮令汁透可散。否則結成矣。治以青皮疏厥陰之滯。石膏清陽明之熱。生甘草節(jié)行污濁之血。栝蔞子導毒消腫。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金銀花、當歸。或湯或散。佐以少酒。若加艾火兩三壯于痛處。尤妙。粗工便用針刀。必惹崛病。(機按前條用針。以已成膿言。此條禁針。以未成膿言。未成膿而針則傷良肉。反增瘡勢。已成膿不針。則膿蝕良肉。延潰無休。其意各有在也。)

一婦形脈稍實。性躁。難于后姑。乳生隱核。以單味青皮湯間以加減四物湯。加行經(jīng)絡 之劑。兩月而安。(此因情也。)

腹癰一百八

一人年逾三十。腹患癰腫。脈數(shù)喜冷。齊氏曰:瘡瘍腫起。堅硬者實也。河間曰:腫硬 。煩躁飲冷。邪在內(nèi)也。用清涼飲(十二)倍大黃三劑。稍緩。次以四物東加芩、連、山梔、木通四劑而潰。更以十宣散(四)去參、耆、桂。加金銀花、花粉。彼欲速效。自服溫補藥 。肚腹遂腫小便不利。仍用清涼飲。膿潰數(shù)碗。再以托里藥治之而愈。(此因癥因脈處治

一人腹癰 痛。煩躁作嘔。脈實。河間曰:瘡瘍屬火。須分內(nèi)外以治其本。又云嘔噦心 腫硬瞀悶;蚱と獠蛔。脈沉而實。毒在內(nèi)也。當疏其內(nèi)以絕其源。用內(nèi)疏黃連湯。(三)利 二三行。諸癥悉去。更以連翹消毒散而愈。(此據(jù)脈癥而治。)

一人腹癰。膿熟開遲。脈微細。膿出后。瘡口微膿如吐沫。此內(nèi)潰透膜也。瘡瘍透膜 。十無一生。雖用大補,亦不能救。此可為待膿自出之戒也。(此據(jù)癥也。) 一恭人腹內(nèi)一塊。不時作痛。痛則不知人事。良久方蘇。諸藥不應。其脈沉細。非瘡也 間云:失笑散(百九)治疝氣及婦人血氣痛欲死。并效。與一服。痛去六七。再服而平。此藥 治產(chǎn)后心腹絞痛及兒枕痛。尤妙。(按此憑脈處治。)

一兒十歲。腹脹痛。服消導藥不應。彼以為毒。其脈右關沉伏。此食積也。河間云:食 吐。胃脘癰也。更兼身體痛難移。腹脹善噫。舌本強。得后與氣快然衰。皆脾病也。審之。因食粽得此。以白酒曲熱酒服而愈。(按此憑脈憑癥而治也。)

一人素嗜酒色。小腹患毒。脈弱微痛。欲求內(nèi)消。予謂當助胃壯氣。兼行經(jīng)活血佐之可消 欲速效。自用敗毒等藥。勢果盛。瘡不潰膿。飲食少思。兩月余復請診。脈愈弱。盜汗不止。聚腫不潰。肌寒肉冷。自汗色脫。此氣血俱虛。故不能發(fā)腫成膿。以十全大補湯(十三)三十余劑。膿成針之。反加煩躁。脈大。此亡陽也。以圣愈湯(十七)二劑。仍以前湯百劑而愈。(此憑脈癥處治。)

疔瘡一百九

脈浮數(shù)者。散之。脈沉實者。下之。表里俱實者。解表攻里。麻木大痛或不痛者并灸之。更兼攻毒。疔瘡。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也。多因肥甘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結。遂生疔瘡。經(jīng) 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是也,亦有人汗滴入食肉而生,亦有誤食死牛馬而生。不可不慎。初生 頭凹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便令煩躁悶亂;蛟龊^痛;嘔吐心逆者是也。急于艾 炷灸之。若不覺痛。針瘡四邊。皆令血出。以回瘡錠子從瘡孔 之。貼以膏藥。仍服五香連 翹湯、漏蘆湯等疏下之為效。若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鐵針通赤。于瘡上烙之。令如 炭。取痛為效,亦 前錠子貼以膏藥。經(jīng)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里湯散。依常療之。如針不 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可治。此毒已入臟腑也。

一人足患作癢。惡寒嘔吐。時發(fā)昏亂。脈浮數(shù)。明灸二十余壯始痛。以奪命丹一服。腫 起。更以荊防敗毒散而愈。

一人左手臂患之。是日一臂麻木。次日半體皆然。神思昏潰。遂明灸二十余壯。始不痛 。至百壯始痛。以奪命丹一服始腫起。更用神異膏及荊防敗毒散而愈。(此憑癥也。)

一婦忽惡寒作嘔。肩臂麻木。手心瘙癢。遂瞀悶不自知其故。但手有一泡。此疔毒也。急灸患處五十余壯而蘇。又五十余壯知痛。投荊防敗毒散而愈。(此因惡寒。故用發(fā)表。)

一人腳面生疔。形雖如粟。其毒甚大。宜峻利之藥攻之。因其怯弱。以隔蒜灸五十余 止再灸。片時知痛。更貼膏藥。再以人參敗毒散一服漸愈。至陰之下。道遠位僻。藥力難達 。若用峻劑。則藥力未到。胃氣先傷。不如灸之為宜。(此據(jù)形癥而治。)

一人感痘毒。面生疔十余枚。腫痛脈數(shù)。服荊防敗毒散稍愈。尚可畏。更用奪命丹(百 二四)一服而愈。(此憑脈癥而治。)

一婦六十。右耳下天容穴間一疔。其頭黑靨。四邊泡起。黃水時流。渾身麻木。發(fā)熱譫 時時昏沉。六脈浮洪。用烏金散汗之。就用鈹針刺。瘡心不痛。周遭再刺十余下。紫黑血出 。方知疼痛。即將寸金錠子 入瘡內(nèi)。外用提疔錠子放瘡上。膏日貼護。次日汗后。精神微 爽。卻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潰動后。用守效散貼涂。紅玉錠子 之。八日疔出。茲 所謂審脈癥汗下之間。外治次第如此殊勝。不察脈癥。但見發(fā)熱譫語。便投下藥;蚣嫦愀Z 之藥。遂致誤人遠矣。世人多云:是瘡不是瘡。且服五香、連翹湯。然或中或否。致誤者多。蓋不審形氣虛實 毒淺深。發(fā)表攻里。所因不同故也。此既善于驅逐。又以五般香竄佐之。與漏蘆湯相間。大 黃為佐。大黃入陽明、太陽。性走不守。泄諸實熱。以其峻捷。故號將軍。雖各有參、耆、漏蘆、甘草之補藥。寧免驅逐之禍乎。

一人胸患遍身麻木。脈數(shù)而實。急針出惡血。更明灸數(shù)壯始痛。服防風通圣散得利而愈 。(此憑脈癥而治。)

一夫人面生疔。腫 痛甚。數(shù)日不潰。脈癥俱實。治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稍愈。彼以為 乃服托里散一劑。勢盛痛極。始悟。再用涼膈散(二六)二劑。痛減腫潰。又與連翹消毒散(二六)十余劑而愈。(此憑脈癥也。)

一人唇生疔瘡已五日。腫硬脈數(shù)。煩躁喜冷。此胃經(jīng)積熱所致。先以涼膈散(二六)一服 。熱去五六。更與奪命丹(百二四)二粒。腫退二三。再以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愈。(按此先攻里。因其脈癥而施。后發(fā)表。不言脈癥。當時必有所見。)

一人患之。發(fā)熱煩躁。脈實。以清涼飲下之而愈。(此憑脈癥而治。) 一鄭氏舉家生疔。多在四肢。皆食死牛肉所致。刺去惡血。更服紫金錠(百二十二)悉愈。

一人唇下生疔。脈癥俱實。法宜下之。反用托里。故口鼻流膿而死。是謂實實之禍也。

一老婦足大指患疔甚痛。令灸之。彼不從。專服敗毒藥。致真氣虛而邪氣愈實。竟不救 蓋敗。毒藥須能表散瘡毒。然而感有表里。所發(fā)有輕重。體段有上下。所稟有虛實。豈 可一概而用之耶。且至陰之下。藥力難到。專假藥力則緩不及事。不若灸之為速。故下部患瘡。皆宜隔蒜 。不痛者宜明灸之。及針疔四畔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nèi)。仍以膏藥貼之。若患在 手足。紅系攻心腹者。就于系盡處刺去惡血。宜服荊防敗毒散。若系近心腹者。宜挑破瘡頭 去惡水,亦以膏藥貼之。如麻木者服奪命丹。如牙關緊急;蚝韮(nèi)患者。并宜噙一二丸。疔瘡丹溪用磁石為末。苦酒和封之。根即出。又方 巴豆十粒。半夏一大顆。附子半個。蜣螂一枚。各為末。用麝香和?疮彺蟆P 以紙繩子圍瘡口。以藥泥上。用帛貼敷。時換新藥。以瘥為度;钊松醵唷

漏一百十

(附便血脫肛) 大便秘澀或作痛者。滋躁除濕。下墜腫痛或作癢者。祛風勝濕。肛門下墜或作痛。瀉火導濕。腫痛小便秘澀者。清肝導濕。

一人患痔。大便燥結。 痛作渴。脈數(shù)。按之則實。以秦艽、蒼術湯一劑少愈。更以四 物加芩、連槐花、枳殼四劑而愈。

一人素不慎酒色;贾 痛。肛門墜痛。兼下血。大便干燥。脈洪。按之則澀。以當歸 、郁李仁東加桃仁。四劑少愈。更以四物加紅花、桃仁、條芩、槐花。數(shù)劑而愈。大抵醉飽入房則經(jīng)脈橫。解則精氣脫泄。脈絡一虛。酒食之毒乘虛流注;騳in極強固。精氣遂傳大腸。以致木乘火勢而毀金;蚴碀馕哆^多。必成斯疾。夫受病者燥濕也。為病者濕熱也。宜以瀉火和血潤躁疏風之劑治之。若破而不愈。即成 。有串臀者。有串陰者。有串陽者。有穢從瘡口出者。形雖不同。治法頗似。其腸頭腫成塊 者濕熱也。作痛者風也。大便燥結者火也。潰而為膿者熱盛血也。當各推其所因而治之。

一人患痔成漏。登側則痛。以秦艽防風東加條芩、枳殼。四劑而愈。以四物加升麻、芩 、連、荊、防不復作。

一人患痔漏。登側則肛門下脫作痛。良久方收。以秦艽防風湯數(shù)劑少愈。乃去大黃加黃芩、川芎、芍藥而痛止。更以補中益氣湯二十余劑。后再不脫。

一婦患痔漏 痛甚。以四物加芩、連、紅花、桃仁、牡丹皮。四劑少止。又數(shù)劑而愈。

一人便血。春間尤甚。兼腹痛。以和血除濕湯而愈。

一人素有濕熱。便血。治以槐花散而愈。

一人糞后下血。諸藥久而不愈。甚危。診之乃濕熱。用黃連丸二服頓止。數(shù)服而痊。

一婦素患痔漏而安。因熱則下血數(shù)滴。以四物加黃連治之而愈。后因大勞瘡腫痛。經(jīng)水。脈洪大。按之無力。此勞傷血氣火動而然也。用八珍加黃芩、連、蒲二劑而止。后去蒲、黃、芩、連、加地骨皮數(shù)劑而安。

丹溪曰:婦人崩中者。由臟腑傷損。沖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二脈為經(jīng)脈之海。血氣之 外循經(jīng)絡。內(nèi)營臟腑。若氣血調(diào)適。經(jīng)下依時。若勞動過極。臟腑俱傷。沖任之氣虛。不能 約制其經(jīng)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治宜大補氣血之藥。舉養(yǎng)脾胃。微加鎮(zhèn)墜心火之 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jīng)自止矣。

一人因飲法酒。肛門腫痛。便秘脈實。用黃連內(nèi)疏湯而愈。

一人便血。過勞益甚。飲食無味。以六君子加黃耆、地黃、地榆而愈。

一人糞后下血久不愈。中氣不足。以補中益氣湯數(shù)劑。更以黃連丸數(shù)服。血止。又服前 湯月余。不再作。

一人臟毒下血。服涼血敗毒藥。不惟血不止。且飲食少思。肢體愈倦。脈數(shù)。按之則澀 以補中益氣湯數(shù)劑。少止。更以六君子加升麻、炮姜。四劑而止。乃去炮姜加芎歸。月余脾 胃亦愈。常治積熱;蝻L熱下血者。先以敗毒散散之。胃寒者。氣弱者。用四君子或參苓白 術散補之。并效。

一人臟毒下血。脾氣素弱。用六君子加芎、歸、枳殼、地榆、槐花而愈。后因謀事。血復下。諸藥不應。予意思慮傷脾所致。投歸脾湯四劑而痊。大抵此癥所致之由不一。當究其因而治之。丹溪云:芎歸湯調(diào)血之上品。熱加茯苓、槐 冷加茯苓、木香。此自根自本而論也。蓋精氣生于谷氣。惟大腸下血。以胃氣收功;蛩木 子;騾④白術散;蜩讱ど。小烏沉湯以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經(jīng)絡矣。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 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藏毒之所作也。挾熱下血。清 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而色黯。腹內(nèi)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臟毒。有先便而后 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后便者。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后之說。非也。治法先當解散腸 胃之邪。熱則攻毒散。冷則不換金正氣散加芎歸。后隨其癥冷熱治之。河間云:起居不節(jié)。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而衄血。陰絡傷則血內(nèi)溢而便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 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轉。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經(jīng)云:腸癖下膿血。脈弦絕者死 ;笳呱Q缟頍嵴咚馈I頉稣呱。諸方皆謂風熱侵于大腸而然。若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 時。腸胃不虛。邪氣何從而入。

一人痔漏。每登廁脫肛。良久方上。脈細而微。用補中益氣湯(十六)三十余劑。遂不再

丹溪曰:脫肛屬氣熱氣虛。血虛血熱。氣虛者補氣。參、耆、芎、歸、升麻。血虛者四 。(九)血熱者涼血四物東加黃柏。肺與大腸為表里。故肺臟蘊熱則肛閉結。肺臟虛寒則肛脫 出!鹩袐D人產(chǎn)育用力。及小兒久痢,亦致此癥洽宜溫肺腑腸胃。久自然收矣。人痔者。貧富男女皆有之。富者酒色財氣。貧者擔輕負重。饑露早行。皆心肝二血。喜 心。怒則傷肝。喜怒無常。風血侵于大腸。致谷道無出路。結積成塊。出血生乳。各有形用 。婦人因經(jīng)后傷冷。月事傷風。余血在心經(jīng)。血流于大腸。小兒痢后;蚰父怪惺軣嵋病V 水登膏 治痔護肉 郁金 白芨(各一兩) 一方加黃連 上二味為細末。如內(nèi)痔。候登廁翻出在外。用溫湯洗凈。側臥于床。用溫水調(diào)令得中。谷道四邊好肉上。以紙蓋藥。留痔在外。良久方用枯藥搽痔上。時時筆蘸。溫水潤之。不令 藥干,亦勿使四散。好白礬(四兩) 生信石(二錢五分) 朱砂(一錢生研極細)
上各研細末。先用砒入瓷泥罐。次用白礬末蓋之。 令煙斷。其砒盡隨煙去。止借砒氣 中耳。用礬為極細末?粗檀笮。取礬末在掌中。更以朱砂少許。以唾調(diào)稀。篦挑涂痔上 周遍。一日三五上。候痔顏色焦黑為效。至夜有黃水出盡為妙。至中夜上藥醫(yī)學.全在線m.gydjdsj.org.cn一遍。來日依然 上藥三次。有小痛不妨。換藥時以碗盛新水或溫湯。在痔邊用筆輕洗去痔上舊藥。再上新藥 。仍用護肉膏。次用荊芥湯澆之。三兩日后黃水出將盡。卻于藥中增朱砂減白礬。則藥力緩 矣。三兩日方可增減。漸漸取之。庶不驚人。全在用藥人看痔頭轉色。增減濃薄敷之。此藥 只借砒氣。又有朱砂解之。有將此二方在京治人多效。一富人痔漏?诟伞N该}弱。此中氣 不足。津液短少。不能上潤而然。治以黃耆六一湯。(三十)七味白術散。(三十一)或曰:諸 痛瘡瘍。皆屬心火。宜服苦寒以泄火。因致大便不禁而歿。夫諸痛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始熱終寒。則反常矣。

一婦糞后下血。面色痿黃。耳鳴嗜臥。飲食不甘。服涼血藥愈甚。右關脈浮而弱。以加 味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數(shù)劑。脾氣已腥。兼黃連丸數(shù)劑而愈。大凡下血服涼血藥不應。必因中氣虛不能攝血。非補中益陽之藥不能愈。切忌寒涼之劑 有傷濕熱之食成腸癖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nèi)疏之。脈弦絕澀者難治;笕岷驼咭字

一人年五十。每至秋。脈沉澀而糞后下紅。飲食少進。倦怠無力。面色痿黃。夫病每至 作者。蓋天令至此。肅氣乃行。陽氣下降。人身之陽氣衰不能升舉。故陰血亦順天時而下 陷矣。蓋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自然天地和而萬 物育。則無以上之癥矣。其原蓋因飽食筋脈橫解。則脾氣倦甚。不能運化精微。故食積下流 于大腸之間。而陰血亦下陷矣;蛴脹鲅鍩嶂畡。予曰:不惟胃氣重傷。兼又愈助降下 之令。理宜用升陽益胃之劑。則陰血自循經(jīng)隧矣。數(shù)十劑后不復作。

一人痔瘡腫痛。便血尤甚。脈洪且澀。經(jīng)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蓋風氣 。肝生風。風生熱。風客則yin氣傷精而成斯疾、與黃耆、黃連、當歸、生 、防風、枳殼、白芷、柴胡、槐花、地榆、甘草漸愈。次以黃連丸(九四)而瘥。又有便血數(shù)年。百藥不應。面色痿黃。眼花頭暈,亦用黃連丸而愈。

一人患痔。脈浮鼓。午后發(fā)熱作痛。以八珍東加黃耆、柴胡、地骨皮稍可。彼欲速效。以劫藥蝕之。痛甚。絕食而歿。夫瘡之貴斂。氣血使然也。脈浮鼓。日晡痛。此氣血虛也。丹溪曰:瘡口不合。補以大 劑參、耆、歸、術。灸以附子餅。貼以補藥膏是也。

一人年逾四十有痔漏。大便不實。服五苓散愈加泄瀉。飲食少思。予謂非濕毒。乃腸胃 。宜理中湯。彼不為然。仍服五苓散愈盛。復請治。以理中湯及二神丸月余而愈。(此因治 而知中虛。)

一人因痔瘡怯弱。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少加芩、連、枳殼稍愈。后因怒加甚。時仲冬脈 大。予謂脈不應時。乃腎水不足;饋沓酥。藥不能治。果歿;鹜。常見患痔者腎脈 不足。俱難治。

一人有痔。肛門脫出。此濕熱下注。真氣不能外舉。其脈果虛。以四君子加芎、歸、黃耆蒼術、黃柏、升麻、柴胡治之。更以五味子煎湯熏洗。彼以為緩。乃用砒霜等毒藥蝕之而歿 。夫劫藥特治其未耳。能伐真元。鮮不害人。戒之。

一人因痔。氣血愈虛。飲食不甘。小便不禁。夜或遺精。此氣虛兼濕熱。非瘡也。用補 中益氣湯(十六)加山藥山茱萸、五味子。兼還少丹(九四)治之而愈。

一人痔漏。膿出大便。諸藥不應。其脈頗實。令用豬腰一個切開。用黑牛末五分線扎。用荷葉包煨熟。空心細嚼。溫溫鹽酒送下。數(shù)服頓退。更服托里藥而愈。

卷四

鬢疽一百十一

痛或發(fā)熱者。祛風清熱。痛發(fā)寒熱或拘急者。發(fā)散表邪。作膿 痛者。托里消毒。膿已成作痛者。針之。不斂或膿清者。宜峻補。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并用托里。

一人患此。 痛作腫。發(fā)熱。以小柴胡東加連翹、金銀花、桔梗。四劑而消。(此因癥

一人因怒后鬢際腫痛。發(fā)熱。以小柴胡東加連翹、金銀花、天花粉、四劑根畔俱消。惟 瘡頭作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膿熟。針之。更以托里消毒藥而愈。(此因情也。)

一老腫痛發(fā)熱。膿清作渴。脈軟而澀。此氣血俱虛也。欲補之。彼見作渴發(fā)熱。乃服降 劑。果作嘔。少食。復求治。投六君子湯四劑。嘔止食進。仍用補藥。月余而愈。(此因癥 與脈也。)夫患者臟腑氣血上下虛實。(詳見潰瘍作痛第十三條。)況陰癥似陽。陽癥似陰。(治論見外科心法)豈可以發(fā)熱作渴而遂用寒涼之劑。常治患者正氣虛。邪氣實。以托里為主 。消毒佐之。正氣實。邪氣虛。以攻毒為主。托里佐之。正氣虛。邪氣實。而專用攻毒則先 損胃氣。宜先服仙方活命飲。托里消毒散。或用灸法。俟邪氣退。正氣復。更酌量治之。大抵正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蓋邪正不并立。一勝則一負。其虛不待損而自虛矣。若腦疽疔毒。及患在四肢。必用灸法。拔引郁毒以行瘀滯。尤不可專于攻毒。診其脈而辨之。庶不有誤。一官肩患毒。發(fā)熱惡寒。大渴煩躁。癥似有余。脈雖大而無力。卻屬不足。用當歸補血 湯治之。(此憑脈也。)

一人膿熟不潰。脹痛。針之而止。更以托里消毒散而愈。凡膿熟不潰。血氣虛也。若不 托里。必致難瘥。

一人作膿 痛。發(fā)嘔。少食。以仙方活命飲一劑而止。以六君子加當歸、桔 梗、皂角刺潰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膿清不斂。以托里散加五味麥門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嗜酒與煎爆。年五十余。夏初左絲竹空穴忽努出一角。長短大小如雞距而稍堅。予 此少陽所過。氣多血少。未易治也。須斷肉味。先解其食毒。針灸以開泄其壅滯。彼不聽。以大黃、樸硝、腦子等冷藥盒之。一夕豁開如。徑三寸。二日后蚶中濺血高數(shù)寸而死。因冷外逼。氣郁不得發(fā)。宜其發(fā)之暴也如此。(此憑癥也。)

一人腫痛寒熱拘急。脈浮數(shù)。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表癥悉退。更以托里消毒散潰之而安

一人 腫痛甚。發(fā)寒熱。服十宣散愈熾。診之脈數(shù)而實。此表里俱有邪也。以荊防敗毒 散加芩、連、大黃二劑少愈。更以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消。俞黃門年逾三十。冬患鬢毒。腫 煩躁。便秘脈實。此膽經(jīng)風熱壅上也。馬氏曰:瘡瘍 不利者。大黃湯下之。一劑便通瘡退。更以荊防敗毒散(七)二劑。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 銀花數(shù)劑而愈。(此憑癥脈也。)

一人頭面 腫作痛。時仲冬。脈弦緊。以托里溫經(jīng)湯汗之而消。趙宜人年逾七十。鬢疽已潰。 腫痛甚。喜冷。脈實便秘。東垣云:煩躁飲冷。身熱脈 精神昏悶者。臟腑實也。以清涼飲(二六)腫痛悉退。更以托里藥三十余劑而平。(此憑脈癥

機按。前疽雖出少陽血少之分。然癥與脈皆屬于實。故年壯者用瀉劑之重。老年者用瀉 劑之輕。若拘以年老;蚴仄浣(jīng)禁。而投補劑。實實之禍雜免矣。

卷四

脅疽一百十二

一人年逾五十。腋下患毒。瘡口不合。右關脈數(shù)而渴。此胃火也。用竹葉黃耆湯(二九)而 止。再用補氣藥而愈。嘗治午后發(fā)渴或發(fā)熱。用地骨皮散效。

一人性急。味濃。常服躁熱之藥。左脅一點痛。輕診弦重芤。知其痛處有膿。與四物加、香附、生姜煎十余帖。痛處微腫如指大。針之。少時屈身膿出。與四物調(diào)理而安。(此因脈而處治。)

一夫人左脅內(nèi)作痛。牽引胸前。此肝氣不和。尚未成瘡。用小柴胡(五)加青皮、枳殼四 劑少可。加芎、歸治之而愈。

一人連年病瘧。后生子。三月病熱。右脅下陽明少陽之分生一甫平。左脅下相對又一膿血淋漓幾死。醫(yī)以四物湯敗毒散數(shù)倍人參。以香附為佐。犀角為使。大料飲乳母兩月而愈逾三月忽腹脹。生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汁調(diào)原蠶砂敷隨消。又半月移脹入囊為腫。黃瑩裂開。兩丸顯露水出。以蘇葉盛麩炭末托之。旬余而合。此胎毒癥也。

一婦因忿郁。腋下結一核二十余年。因怒加腫痛。完谷不化。飲食少思。此腸胃虛也。君子(二)加砂仁、肉桂、干姜、肉豆蔻。泄雖止而膿清。瘡口不合。用十全大補湯(十三)月余而愈。(此憑癥也。)

機按。前項二條脅瘡。一因其性多躁急。故用四物湯陰柔之劑以安靜之。一因其肝氣不平。故用小柴胡疏理之劑以和解之。此又因其性情為治。不特專于攻毒也。張通北人年逾四十。夏月腋下患毒。潰后不斂。膿出清稀。皮寒脈弱。腸鳴切痛。大便食下即嘔。此寒變而內(nèi)陷也。宜大辛溫之劑。遂以托里溫中湯一二帖。諸癥悉退。更以六君子(二)加炮干姜、肉桂數(shù)劑。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此憑癥也。)

一人脅腫一塊。日久不潰。按之微痛。脈微而澀。此形癥俱虛也。經(jīng)曰:形氣不足。病足。當補不當瀉。宜用人參養(yǎng)榮湯。彼不信。乃服流氣飲。虛癥悉至。方服前湯月余少愈。但腫尚硬。以艾葉炒熱熨患處。至十余日膿成。以火針刺之。更灸豆豉餅。(四三)又服十全大補湯(十三)百帖而愈。(此憑脈癥也。)

蓋流氣飲通行十二經(jīng)。諸經(jīng)皆為所損。況膽經(jīng)之血本少。又從而損之。寧不傷生。東垣 凡一經(jīng)受病。止當求責其一經(jīng)。不可干擾余經(jīng)。茍泛投克伐之劑。則諸經(jīng)被戕寧無危乎。

一人年三十。素饑寒;加依吣[如覆瓢。轉側作水聲。脈數(shù)。經(jīng)曰:陰虛陽氣湊襲。寒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即此癥也。及按其腫處即起。是膿成。遂濃煎黃耆六一湯。令先飲二鐘。然后針之。膿出數(shù)碗。虛癥并至。遂用大補三月余而愈。(此憑脈癥也。)

大抵膿血大泄。血氣俱虛。當峻補之。雖有他病。皆宜緩治。蓋元氣一復。諸病自退。老弱之人。不問腫潰。尤當補也。

一人因勞發(fā)熱。脅下腫痛脈雖大。按之無力。此氣血虛。腠理不密。邪氣襲于肉理而然 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以補中益氣東加羌活四劑少可。去羌活又百余劑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面白神勞。脅下生一紅腫如桃。教用補劑不信。乃用流氣飲十宣散。血氣俱憊而死

一人年逾二十。腋下患毒。十余日腫硬不潰。脈弱時嘔。予謂腫硬不潰陽氣虛。嘔吐少 氣弱。宜六君子東加砂仁、藿香。彼謂腫瘍時嘔。毒瓦斯攻心。潰瘍時嘔。陰虛宜補。予曰:此丹溪大概言也。若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余。當作毒瓦斯攻心而下之。以瘡屬心火故 也。腫硬不潰。脈弱時嘔為不足。當補之,亦有痛傷胃氣;蚋泻胺x氣而嘔者。雖腫瘍尤 當助胃壯氣。蓋腫瘍毒瓦斯內(nèi)侵作嘔。十有一二。潰瘍濕氣內(nèi)傷作嘔。十有八九。彼不信。飲 攻伐藥愈甚。復請診。脈微弱而發(fā)熱。予謂熱而脈靜。及脫血脈實。汗后脈躁。皆難治。果 歿。(此憑脈癥也。)

卷四

胸瘍一百十三

一夫人性剛多怒。胸前作痛。肉色不變。脈數(shù)惡寒。經(jīng)曰:洪數(shù)脈。應發(fā)熱。反惡寒。也。今脈洪數(shù)則膿已成。但體豐濃。故色不變。似乎無膿。以痛極始肯針。入數(shù)寸。膿數(shù)碗 。以清肝消毒藥治之而愈。設泥其色而不用針。無可救之理。(此憑癥脈也。)

一人年逾四十。胸患瘡成漏。日出膿碗許。喜飲食如常。用十全大補湯。(十三)加遠志 、貝母、白蘞、續(xù)斷。灸以附子餅。膿漸少。調(diào)護歲余而愈。(此憑癥也。) 一少婦胸膺間潰一竅。膿血。與口中所咳相應而出。以參、耆、當歸。加退熱排膿等藥 而愈。一說此因肺痿所致。

一人胸腫一塊。半載不消。令灸百壯方潰。服大補藥不斂。灸附子餅而愈。(此憑癥也

一百戶胸患毒。腫高 赤。發(fā)熱脈數(shù)。大小便澀。飲食如常。齊氏曰:腫起色赤。寒熱 。皮膚壯熱。頭目昏重。氣血實也。又曰:大小便澀。飲食如故。腸滿膨脹。胸膈痞悶。肢 節(jié)疼痛。身熱脈大精神昏塞。臟腑實也。進黃連內(nèi)疏湯(三)二劑。諸癥悉退。更以荊防敗毒 散。加黃芩、山梔四劑少愈。再以四物加芩連、白芷、桔梗、甘草、金銀花數(shù)劑而消。(此 憑脈癥也。)

機按此項治法。雖因脈癥皆實而用泄法。然泄法又有前后次序。先攻里。后發(fā)表。最后 又用和解。前賢治病。不肯孟浪如此。學人可不以此為法哉。

卷四

腦疽一百十四

腫痛未作膿者。宜除濕消毒。黃連消毒飲之類。
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藥。
腫痛便秘者。邪在內(nèi)也。泄之。
不甚痛。或不作膿者。虛也。托里為主。
膿成脹痛者。針之。更以托里。
不作膿;虿粷⒄。托里藥為主。
膿潰或不斂。或多者。大補氣血。
煩躁飲冷。脈實而痛。宜瀉火。

一人素不慎起居飲食。 赤腫痛。尺脈洪數(shù)。以黃連消毒散一劑。濕熱頓除。惟腫硬作 以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悉退。但瘡頭不消。投十宣。去桂。加金銀花、 本、白術、茯 、陳皮。以托里排膿。彼欲全消。自制黃連解毒散二服。反腫硬不作膿。始悟。仍用十宣散 。加白術、茯苓、陳皮、半夏。腫少退。仍去桂。又四劑而膿成。腫勢亦退。繼以八珍東加 黃、五味子、麥門。月余膿潰而愈。(此憑脈癥也。)

夫苦寒之藥雖治陽癥。尤當分表里虛實次第時宜。豈可始末悉用之。然 腫赤痛。尺脈 按之則濡。乃膀胱經(jīng)濕熱壅盛也。故用黃連消毒散。以解毒除濕。顧腫硬作痛。乃氣血凝滯 不行而作也。遂用仙方活命飲。以散結消毒破血也。其瘡頭不消。蓋因熱毒熏蒸。氣血凝滯 而然也。宜用甘溫之劑補益陽氣。托里以腐潰之。況此癥原屬督脈經(jīng)因虛火盛而出。若不審 其因。專用苦寒之藥。胃氣以傷。何以腐化收斂。幾何不致于敗耶。凡瘡易消散。易腐潰。易收斂。皆氣血壯盛故也。

一人耳后漫腫作痛。肉色不變。脈微數(shù)。以小柴胡東加芎、歸、桔梗四劑。腫少起。更 里消毒散數(shù)劑。脈活數(shù)。此膿已成。宜針。彼畏不從。因痛極始針。出膿碗許以托里藥兩月余始安。(此憑脈癥也。)

一人腦疽。腫痛脈數(shù)。以黃連消毒散二劑少退。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而止。再以當歸、川 芎、芍藥、金銀花、黃柏、知母而潰。又以托里藥而愈。(此憑脈癥也。)

一人頭項俱痛。雖大潰。腫痛益甚。兼作瀉。煩躁不睡。飲食少思。其勢可畏。診其 毒尚在。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退半。與二神丸及六君子湯。加五味、麥門、棗仁四劑 。諸癥少退。食頗進睡少得。及與參苓白術散數(shù)服。飲食頗進。又與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 、白芷、桔梗。月余瘥。

一老患此。色赤腫痛。脈數(shù)有力。與黃連消毒散二劑少退。更與清心蓮子飲。四劑而消 。(此憑脈癥也。)

一人腫硬不作膿。惟瘡頭出水。疼甚。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而膿成。針之。更以托 里藥而愈。

一婦腦左腫痛。左鼻出膿。年余不愈。時或掉 如坐舟車。許叔微曰:肝虛風邪襲之然 以川芎一兩。當歸三錢。羌活、旋復花、細辛、防風、蔓荊子、石膏、 本、荊芥穗、半夏 曲、干地黃、甘草各半兩。每服一兩。姜水煎服。一料而愈。

機按此條認作肝虛風邪襲之。而治以去風清熱養(yǎng)血祛痰之劑。因其掉 。痛偏于左也。。諸風掉 。皆屬肝木。又病偏左。乃肝膽所主。又曰:風從上受之。又曰:無痰不成 運 。又曰:肝藏血。又曰:風乃陽邪。故方以風熱痰血為主治者。理也。

一人腦疽已十余日。面目腫閉。頭 如斗。脈洪數(shù)。煩躁飲冷。此膀胱濕熱所致。用黃 毒飲(百二一)二劑。次飲槐花酒二碗。頓退。以指按下。腫則復起。此膿已成。于頸額肩頰 各刺一孔。膿并涌出?谀渴奸_m.gydjdsj.org.cn/shouyi/。更以托里藥。加金銀花、連翹三十余帖而愈。(此憑脈癥

一兒頭患白瘡。皮光且急。諸藥不應。名曰腦疳瘡。乃胎毒挾風熱而成。服龍膽丸。(百十五)及吹蘆薈末鼻內(nèi)。兼搽解毒散 而愈。若重者。發(fā)結如穗。腦熱如火。遍身出汗。腮腫胸高。尤宜此藥。

機按龍膽丸蘆薈末。皆涼肝膽殺蟲之劑。蓋肝膽主風。又風木自甚則生蟲。故治疳多此

一人素飲酒。九月患腦之下項之上出小瘡。后數(shù)日腦項麻木。腫勢外 。瘍醫(yī)處五香連且云不可速療。俟膿出用藥;颉m敬獭H驴善。四月如故。予曰:凡瘡見膿。九死一生。果如醫(yī)言。則束手待斃矣。且膏粱之變。不當投五香。當先火攻。然后用藥。以大艾炷如兩核許者。灸至百壯乃痛。次為處方。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其病逆。當反治。脈得弦緊。按之洪大而數(shù)有力。必當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以時言之?墒詹豢珊。經(jīng)與病禁下。法當結者散之。咸以 之。然寒受邪而又禁咸。遂以諸苦寒為君。甘寒為佐。酒熱為因。用大辛以解結為臣。三辛三甘。益元氣而和血脈。淡滲以導酒濕。扶持秋令。益氣瀉火。以入本經(jīng)藥通經(jīng)為引用。故以羌活、獨活、防風、 本、連翹以解結。黃連、芩、柏、知母、酒制以瀉火、生甘草泄腎火。補下焦元氣。參、耆、橘皮以補胃。但參、耆、甘草配

諸苦寒藥三之一。多則滋營氣補土濕邪也。蘇木歸尾去惡血。生地黃補血。酒防己除膀胱 留熱。澤瀉助秋去酒濕熱。凡此諸藥。必得桔梗為舟楫。乃不下沉。服之投床大鼾。日出乃 寤。以手捫瘡。腫減七八。至瘡痂斂。都十四日而已。

機按脈之緊弦主瘡痛。按之洪數(shù)主內(nèi)熱。大陽寒水而受陽熱。故曰其病逆寒水之經(jīng)。而用寒涼之藥。故曰反治。此因脈因經(jīng)因其所嗜而制此方也。

一人患腦疽。勢劇脈實。用黃連消毒散不應。以金銀藤二兩。水二鐘。煎一鐘。入酒半 服之勢去三四。再服漸退。又加黃柏、知母、栝蔞、當歸、甘草節(jié)。數(shù)劑而潰止。加黃耆、川芎、白芷、桔梗數(shù)劑而愈。(機按此條憑脈而治也。)

一人腦疽。其頭數(shù)多。痛不可忍。服消毒藥不應。更以金銀花服之。即鼾睡。覺而勢去。再四劑而消。一人所患尤甚,亦令服之。腫痛頓退。但不能平。加黃耆、當歸、栝蔞仁、白芷、桔梗、甘草節(jié)數(shù)劑而愈。

前條因治不應而變法。后條因癥而處治。

一人膿將成。微痛兼渴。尺脈大而無力。此陰虛火動之癥。彼謂心經(jīng)熱毒。自服清涼降。愈熾。復求治。乃以四物東加黃柏、知母、五味、麥門、黃耆。及加減八味丸?手汞彎。更以托里藥兼前丸而愈。(此憑脈也。)

一婦膿成不潰。脹痛欲嘔。飲食少思。急針之。與托里藥而愈。(此憑癥也。)

一婦腦疽不甚痛。作膿。以托里消毒。膿成針之。補以托里藥亦愈。(此憑癥也。)

一老人膿清兼作渴。脈軟而澀。予以為氣血俱虛。用八珍東加黃耆、五味。彼不信。乃 火之劑。果反作嘔少食。始信。服香砂六君子湯四劑。嘔止食進。仍投前湯。月余而愈。(此脈憑癥也。)

一人未潰兼作渴。尺脈大而無力。以四物東加黃柏、知母、黃耆、麥門四劑而渴減。又與加減八味丸。渴止瘡潰。更用托里藥兼前丸而愈。(此憑癥也。)

一夫人年逾八十。腦疽已潰。發(fā)背。繼生頭如粟許。脈大無力。此膀胱經(jīng)濕熱所致。脈 。血氣衰。進托里藥消毒數(shù)服。稍可。更加參 。雖起而渴。此血氣虛甚。以參、耆各一兩 。歸、各五錢。麥門、五味各一錢。數(shù)服渴止不潰。加肉桂十余劑。膿成針之。瘀肉漸腐 。徐徐取去。而膿清不斂。投十全大補湯。(十三)加白蘞、貝母、遠志三十余劑。膿稠而 愈。設不峻補。不去腐肉。以渴為火。投以涼藥。寧免死哉。瘡疽之癥。雖屬心火。當分表 里虛實。果元氣充實。內(nèi)有實火。寒劑或可責效。若寒涼過度。使胃寒脾弱。陽癥變陰; 結而不潰;驖⒍粩。陰陽乖戾。水火交爭。死無日矣。(機按此憑形憑脈憑癥而治之也

一人腫痛。脈數(shù)。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痛止。更以托里消毒藥而消。(此憑脈也。)

一人 腫。疼痛發(fā)熱。飲冷。脈洪數(shù)。與涼膈散二劑而止。以金銀花四劑而潰。更以托 里藥而愈。(此憑癥脈也。)

一老婦稟實。潰而痛不止。脈實便秘。以清涼二劑而止。更以托里消毒藥而愈。(此憑脈

一婦年逾七十。冬至后腦出疽如甌面大。瘍醫(yī)診視。候熟以針出膿。因怒笞婢。疽輒凹韭葉許。面色青黃不澤。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時嘔吐。脈極沉細而遲。蓋緣衰老之年。嚴寒之時。病中苦楚。飲食淡薄。肥膿之氣色滌。瘦悴之形獨存。加之暴怒。精神愈損。故有此寒變也。病與時同速。制五香湯一劑。加丁香附子各五錢。劑盡疽復大發(fā)。隨癥調(diào)理而愈

經(jīng)曰: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諸痛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之。不可執(zhí)一。

機按此條年老冬寒。理宜溫補。茲用五香東加丁附以辛散。何也。蓋因其怒氣郁結。阻氣。不得營運。致疽凹陷。且脈極沉細而遲。其為氣郁可知矣。故用五香以開結。丁、附以助陽。則郁散陽復。疽乃大發(fā)。此亦因其性因其脈而為治也。

一人腦疽作渴。脈雖洪。按之無力。予 咀加減八味丸與之。彼不信。自用滋陰等藥。并至而歿。精要曰:患疽雖云有熱。皆因虛而得之。愈后作渴;蛳瓤屎缶摇7羌訙p八味丸

一婦年將七十形實性急。好酒。腦疽才五日。脈緊急又澀。急用大黃酒煨細切。酒拌炒末。又酒拌人參炒。入姜煎調(diào)一錢服。過兩時再與。得臥而上半身汗。睡覺病已失。此亦內(nèi)托之意。

機按此治。因性急。因好酒。兼因其脈而制此方。脈緊急且澀。由其性急嗜酒。以傷其血而然。故用大黃以泄酒熱。人參以養(yǎng)氣血也。

一人便血數(shù)年。舌下筋紫。午后唇下赤。胃肺脈洪。予謂大腸脈散舌下。大腸有熱。故筋紫而又便血。胃脈環(huán)承漿。唇下即承漿。午后因火旺。故承漿發(fā)赤。蓋胃為本。肺為標。乃標本有熱也。用防風通圣散(六)為丸治之而愈。后每睡覺驚跳而起。不自知其故。如是者年余。腦發(fā)一毒。 痛。左尺脈數(shù)。此膀胱經(jīng)熱。而然。服黃連消毒散數(shù)劑少愈。次服金銀花、栝蔞、甘草節(jié)、當歸。月余而平。

機按便血之后。睡覺驚跳者。由失血陰虛。心失所養(yǎng)而然。陰虛陽必亢。頭為諸陽之首。故亢陽上從于陽。疽發(fā)于腦。此條治法。因經(jīng)因脈而制方也。

杜清碧病腦疽。療之不愈。丹溪往視之。曰:何不服防風通圣散。(四十)曰:已服數(shù)劑。

丹溪曰:合以酒制之。清碧乃自悟以為不及。(此因癥也。)

一舉人年逾四十;寄X疽腫 。其脈沉靜。此陽癥陰脈。斷不起。果歿。


點擊查看:<<外科理例>>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