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疾病診療 > 正文:腹膜后血腫 中醫(yī)治療診斷方法/治療方藥方劑
    

腹膜后血腫

  
疾病名稱(英文) retroperitoneal haematoma
拚音 FUMOHOUXUEZHONG
別名 中醫(yī):脫證,損傷昏憒,血證,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腹部外科疾病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yī)病名定義 腹膜后位器官的損傷及骨盆、下段脊椎的骨折造成的血管破裂,血液在腹膜后及腸系膜間形成的血腫稱為腹膜后血腫。
中醫(yī)釋名
西醫(yī)病因 1.腹部器官的損傷:如肝、脾、十二指腸破裂等; 2.腹膜后位器官的損傷:如腎損傷、腹膜后血管的破裂; 3.骨盆及下段脊柱的骨折。
中醫(yī)病因 本病乃因氣隨血脫,瘀血內阻、熱毒蘊結,日久肝郁脾虛而成。
季節(jié)
地區(qū)
人群
強度與傳播
發(fā)病率
發(fā)病機理
中醫(yī)病機
病理
病理生理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 臨床常見以下證型。
1.血虛氣脫
證候:神志恍惚,或煩躁不安,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口唇紫紺或色白,或心悸氣微,四肢逆冷,多汗口渴,舌淡,脈微弱。
辨析:損傷之血,血不上承,故神志恍惚,頭暈眼花,面色口唇蒼白;心神失養(yǎng)則心悸;虛熱內擾則煩躁不安;氣隨血脫,不能衛(wèi)外固表則多汗;不能溫養(yǎng)肢體則四肢逆冷;氣不足則氣微;血屬陰,亡血陰津不足則口渴;舌淡,脈微弱為氣血虧虛之象。
2.瘀血內阻
證候:腹痛劇烈,肢體卷曲,痛有定處,腹壁僵硬,腹脹拒按,惡心嘔吐,舌質紫暗,脈弦或澀。
辨析:臟腑血脈損傷后,離經之血蓄于腹內,瘀阻經隧,故見腹痛劇烈,肢體卷曲;以血屬有形,則痛有定處,腹壁僵硬;病屬實故腹脹拒按;血溢脈外,致使絡道不通,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則惡心嘔吐。舌質紫晴,脈弦或澀為瘀血之象。
3.熱毒蘊結
證候:傷后高熱神昏或譫語狂躁,腹痛腹脹,腹壁僵硬,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洪大或數(shù)。
辨析:傷后惡血外溢,瘀結腹中,致使熱毒內蘊,邪入營血,內陷心包則見高熱神昏或譫語狂躁,熱與瘀結于腹中,氣機不通,則腹痛腹脹,腹壁僵硬;熱結腸腑則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洪大或數(shù)為熱盛之象。
4. 肝郁脾虛
證候:傷后日久,腹痛隱隱,重滯不舒,喜手按摸,遇勞尤著,飲食少思,形體消瘦,舌淡,脈弦細。
辨析:傷后情志不暢,肝氣郁滯,脾氣受累,氣機不暢,則腹痛隱隱,重滯不舒;病久由實轉虛,則喜手按摸,遇勞尤著;脾虛失運則飲食少思,氣血生化不足則形體消瘦,舌淡脈弦細為肝郁脾虛之象。
西醫(yī)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受損傷的部位和性質首先應考慮是否有腹膜后器官的損傷、脊柱的損傷,結合臨床表現(xiàn)、體查一般可明確診斷。
發(fā)病
病史
癥狀
體征 患者呈強迫體位,局部充血淤血,有較明顯的壓痛及欠滿意的腹部包塊或增厚,病人多有程度不同的休克癥狀,腹痛,腰背疼痛和腸麻痹;血腫下移擴散到盆腔腹膜后時,可出現(xiàn)里急后重感。直腸指檢可以觸及骶前區(qū)膨隆,伴波動感。有時腹膜破裂血液可流入腹腔引起腹膜刺激征。
體檢
電診斷
影像診斷 B超檢查可探及血腫部位與大小范圍;X 線點片可顯示腰大肌影消失或模糊;
實驗室診斷
血液 化驗室檢查紅細胞、血色素值下降。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西醫(yī)鑒別診斷 與腹腔內臟器損傷鑒別:腹膜后血腫一般所受外力損傷較重,癥狀出現(xiàn)明顯,呈進行性失血表現(xiàn)。但常規(guī)的腹穿不能抽出血液。若針吸到血腫內的出血,抽出血液可凝固。腹膜后血腫無破裂情況下,腹部無移動性濁音。腹腔內臟器損傷無腹膜后反應。
中醫(yī)類證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
預后
并發(fā)癥
西醫(yī)治療 腹膜后血腫診斷成立后應積極準備手術。其治療原則為:①防治休克。②防止感染。③注意探查有無腹膜后臟器損傷,并給予相應的處理。④腹膜后大血管出血應給予止血,修補或結扎。影響腹膜后器官血運可能致壞死者,可切除受損臟器,但要注意器官功能的總體不受損害。較小的血腫或已穩(wěn)定的血腫可采用保守治療,給予止血、補液、輸血、抗炎治療,血腫多能自行吸收。
中醫(yī)治療 根據(jù)"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及標本兼治"的原則,本病治療重證虛脫昏慣者以固脫為主,并配合現(xiàn)代醫(yī)學積極搶救;輕證或手術后用藥以理氣活血,清熱解毒,疏肝健脾為主要治法。
一、辨證選方
1.血虛氣脫
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藥:獨參湯(《景岳全書》)人參9g;參附湯(《世醫(yī)得效方》)加味。人參6g,炮附子3g。若自汗膚冷,呼吸微弱者,可加肉桂、干、黃芪等溫陽益氣;若出血不止者,可加仙鶴草側柏葉、節(jié)以止血;若心悸失眠者,可加遠志、玉竹、北沙參養(yǎng)胃生津。
2.瘀血內阻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當歸9g,川芎9g,赤芍9g,仁6g,紅花6g,枳殼9g,丹皮9g,香附9g,延胡索9g,烏藥9g,靈脂9g,甘草6g,損傷后腹痛較劇者,可加落得打、王不留行以行血破瘀;腹脹明顯者,可加大腹皮、檳榔以理氣導滯;術后痛甚者可加澤蘭、蘇木以散瘀破血;若有嘔血者,是敗血流入胃脘,用加味芎勞湯(《醫(yī)宗金鑒》)加減。川芎、當歸、白術、百合、荊芥。
3.熱毒蘊結
治法:清營涼血,解毒通里。
方藥:犀角地黃湯(《千金方》)加減。犀角3g,赤芍9g,生地黃9g,丹皮9g。神昏譫語可加牛黃、黃連、梔子以清心開竅;腹脹腹痛較劇可加桃仁、紅花、枳殼、香附以理氣活血止痛。
4.肝郁脾虛
治法:疏肝健脾。
方藥:六君子湯(《醫(yī)學正傳》)加減。人參6g,白術9g,茯苓9g,炙甘草6g,半夏6g,陳皮9g,生姜3g,大棗6g。方中可加柴胡、香附、枳殼疏肝解郁以止痛;也可加當歸、川芎行氣活血止痛;胸脅脹滿腹脹可加枳殼、郁金以疏肝理氣;納差可加內金、神曲以健脾消食。
二、外敷法熱毒腹痛,仙人掌去皮刺1 塊,大蒜1 瓣,共搗爛,敷局部。每日1 次。
中藥 1.云南白藥:每次3g,每日2~3次,口服。治療腸管損傷出血者。
2.紫雪丹:每次0.5g~1g,每日2~3次,口服。用于熱毒內蘊,高熱狂躁者。
3.逍遙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肝郁脾虛腹痛。
針灸 (一)針法
1.昏憒:可取人中,十宣,合谷等穴。
2.腹痛:可取中脘,足三里,內關等穴。
(二)灸法
腸管損傷并厥脫,昏憒者可用灸法,取中脘,膻中,神闕,氣海,關元,至癥狀緩解為止。
(三)貼臍療法
血腹痛,可用五靈脂、蒲黃各等量,麝香0.3g。將五靈脂和蒲黃混合研為細末;麝香另研為細末備用。先取麝香0. 15g納入患者臍孔穴中,再取失笑散納入臍窩內,外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推拿按摩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根據(jù)中醫(y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及標本兼治的原則,腸管損傷及腹膜后血腫的治療應包括損傷休克階段的治療和恢復階段的治療。
一、損傷休克階段的治療
此時治療的主要后任務是止血,抗休克,手術處理損傷的腸管。孰先孰后,依機體狀況而定,衰竭重者先搶救衰竭,同時或而后止血,手術探查。搶救循環(huán)衰竭的主要措施是手術療法與非手術療法。二者應相互配合,相互輔佐,抓住時機,措施有力,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對于失血性休克應在回陽固脫的同時,立即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急救,以免延誤病情。屬于嚴重的腸管損傷,多采取手術治療,根據(jù)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對無立即手術指征者,尤其是不需嚴格禁食者,可辨證應用中藥煎劑。
二、恢復階段的治療
腸管損傷恢復階段是指腸管損傷輕證無明顯手術指征者,或腸管損傷手術處理后者。此階段的治療主要是預防感染,辨證應用中藥煎劑。瘀血內阻者,以攻下逐瘀或活血化瘀為主。中藥煎劑已知前述。并發(fā)腹膜炎者應在應用大量敏感抗生素的同時,辨證應用清營涼血,解毒通里的中藥煎劑。傷后氣血虧虛者,應調補氣血促使康復。
護理
康復
預防
歷史考證 臟器損傷后合并失血性休克者屬祖國醫(yī)學"脫證"、"損傷昏憒"、"血證"范疇,損傷輕者或手術后或并發(fā)腹膜炎者屬祖國醫(yī)學"腹痛"范疇。《正體類要》曰"亡血昏憒,其脈洪大,按之微弱,此陰血虛于下,孤陽炎于上,故發(fā)厥而頭汗出也"。指出了損傷昏憒是由于損傷后血氣錯亂,陰陽離別所致!妒備洝吩疲"傷折腹中瘀血者,因高墜下,倒撲顛撲,氣血離經,不得流散"。闡明了損傷后瘀血停結腹中的病理。在治療上,本病以固脫、活血、補虛為主《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云:"凡跌損,腸肚中污血,宜服血藥,如四物湯之類"!墩w類要》云:"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瘀血在內也,加味承氣湯下之"。但妄用寒涼攻下,常導致變患叢生。《諸病源候論》"夫金瘡斷腸者,視病深淺,各有生成。腸一頭見者,不可連也。若腹痛短氣,不得飲食者,大腸一日半死,小腸三日死,腸二頭見者,可速續(xù)之,先以針縷如法,連續(xù)斷腸,便取雞血涂其際,勿令氣泄,即推內之"。此見,遠在一千二百年前我國醫(yī)學對腹部臟器損傷已有一定治療經驗,并能采用腸吻合術來治療斷腸。總之,祖國醫(yī)學對本病已有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