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服六味
地黃丸 不是治病是致。
從一個細節(jié)說起——
某天我到一藥店抓中藥,與聘請坐堂的“老中醫(yī)”閑聊幾句,沒想到他說,人到中年了,應該服用一些
六味地黃丸。
我聽了愕然,我該服用六味地黃丸嗎?不錯,那“老中醫(yī)”不知道我是行家,但他沒有給我診斷,憑什么叫我服用六味地黃丸?這是中醫(yī)所為嗎?完全是西醫(yī)思維,甚至是跟無知的群眾沒什么兩樣!
我自己氣虛,偏寒濕,能服用六味地黃丸啊,可怕的庸醫(yī)!
每每想到這,就思緒萬千。該有多少的國人在服用六味地黃丸啊,藥店最好賣的“補藥”就是這個了,成堆的賣,群眾甚至有整件的買,我怎么也覺得可怕。
現(xiàn)在的人,尤其是城里人和那些有錢人,由于飲食膏粱厚味,油鹽偏重,食品污染重,西醫(yī)點滴、抗菌素、激素用得多,再加上生活閑逸,鍛煉少,出汗少,空調用得多,冷飲喝的多等等造就一大批氣虛、陽虛、痰濕體質,這些能服用六味地黃丸嗎?這不是加重氣虛、陽虛、痰濕么?!
我認為現(xiàn)在人們的體質越來越不適合服用用六味地黃丸,用了只會起壞作用。不要看現(xiàn)在對用六味地黃丸的研究說功效如何如何的多而好,不對癥其實無異于殺人!難道真是用六味地黃殺人無過嗎?
-----------
熟地240克、
山萸肉120克、
山藥120克、
丹皮90克、
澤瀉90克、
茯苓9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淡鹽湯或溫開水送服。
也可以把上述各藥的用量減為1/10量作為湯劑水煎服,即名為
六味地黃湯。
本方為滋補腎陰最常用的方劑,因為肝腎同源,所以也可以養(yǎng)肝陰,但以補腎陰為主。
本方主治腎陰不足,精血虧損,腰膝痿軟,憔悴羸弱,虛火炎上,
發(fā)熱咳嗽,虛火牙痛,
消渴淋漓,頭目
眩暈,
耳鳴耳聾,足跟作痛,
遺精盜汗,舌燥喉痛,脈象細數(shù)或尺脈虛大者。
方中以熟地滋陰補腎生精填髓,壯水之主,作為主藥。山
萸肉溫肝斂陰,澀精秘氣,山藥益肺健脾而補脾陰,肝腎同源,養(yǎng)肝陰亦即補腎陰,土生萬物,滋脾陰亦即益腎陰,二藥共助熟地滋補腎陰為輔藥。主輔藥能補腎、肝、脾三臟。但這三藥補而膩滯,故又以澤瀉宣瀉腎經(jīng)濁邪,以防熟地補腎之膩;丹皮清肝瀉熱,以除山萸肉溫肝斂陰之滯;茯苓淡滲脾濕,以免山藥補脾中滿之壅。六藥相合,三補三瀉,使此方有收有散、有補有瀉,補而不滯,瀉而不傷,成為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劑,可以大補元陰。
現(xiàn)代常用此方治療
高血壓病屬于
腎陰虛而現(xiàn)手足心發(fā)熱、頭暈、煩躁、腰酸膝軟、大便干燥、尺脈虛大者,常加
玄參、生石
決明、
鉤藤、
牛膝之類。
我對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出現(xiàn)口渴引飲,小便頻多,性急煩躁,顴紅低熱,心驚
心悸,消谷善饑,大便干澀,脈細數(shù)或弦數(shù),重按無力,尺脈較弱等癥者,以此方加減常收佳效。舉方例如下:
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藥12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玄參30克,生
白芍12克,生
石膏30克(后下),
天花粉15克,生
牡蠣30克(先下),川
貝母10克,
香附10克,炒
黃芩10克,
珍珠母30克,水煎服,須服用l~2個月,如有效,可繼服。
對于
紅斑狼瘡出現(xiàn)發(fā)熱、身面有紅斑、舌紅苔薄黃、夜間口渴盜汗、腰酸腿軟、脈沉細而數(shù)者,可用本方加
丹參20~30克、
紅花10克、玄參10~20克、
桃仁10克、劉
寄奴10克、
白蘚皮15~30克、
白薇10克、炙
山甲6克、
苦參12~20克等隨證出入,并把熟地改為生熟地同用。
對
陰虛火旺,性欲亢奮,陰莖易舉之人,必令其清心寡欲,服藥治療。若誤認為腎氣足而縱欲,是速其死?捎帽痉郊优Oァ
知母、
黃柏、
龍膽草、
木通、
車前子、玄參、
天冬,并加重澤瀉用量來治療。
本方加
肉桂30克名七味地黃丸,可治肝腎不足,筋骨失養(yǎng)的筋骨疼痛、腳軟懶行,木中無火的手足牽引,肝經(jīng)血虛火燥的筋攣等癥。此方有辛以潤之、引火歸源的作用。
本方加
五味子,名都氣丸,可益肺滋腎而治勞嗽。
加肉桂30克、五味子60克,名加減八味丸,治腎虛火旺之發(fā)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疼痛等癥。
本方加黃柏、知母各60克,名知柏八味丸或
知柏地黃丸,主用于陰虛火旺,骨痿髓枯,尺脈躁旺及肝陽上升者。但注意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忌用。
加
麥冬90克、五味子60克,名
麥味地黃丸,又名八仙長壽丸,治
虛勞發(fā)熱、勞嗽、
肝腎陰虛、口燥煩渴等。
加
枸杞子、
菊花各90克,名
杞菊地黃丸,用于治療肝腎虛而視力減退、視物不明等癥。
加
柴胡、白芍各適量,名疏肝
益腎湯。肝腎陰虛,肝血不足,木旺克土,而胃脘疼痛,大便干燥者,用
逍遙散而不愈者,均可用此方。
加五味子60克、生地90克、
當歸60克,名抑陰
腎氣丸,治諸臟虧損,胸膈痞悶,發(fā)熱,潮熱,或寒熱往來,五心煩熱,口渴,月經(jīng)不調等癥。
加當歸、白芍、柴胡、
棗仁、
山梔,名滋水清肝飲,可治胃脘燥熱疼痛、氣逆左
脅痛、
嘔吐酸水等癥。
加白芍90克、菊花90克、當歸90克、枸杞子90克、白蒺
藜90克、
石決明120克,即(近代通行方)
明目地黃丸。功能滋腎養(yǎng)陰,平肝明目,主治肝腎虛而致的視力減退、視物模糊、夜
盲、目澀多淚等癥。本方與
左歸丸、
左歸飲均補腎陰,但左歸飲純甘壯水,滋補腎陰之力更強些;左歸丸加有血肉有情之品,滋腎填精、養(yǎng)肝補血之力更大于以上二方。
本方由純陰之品組成,凡氣虛脾胃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者忌用。
-----------,有次看到一彎腰老年人腿腳僵硬很不靈活的挪動腳步扶著墻走進藥店一次性買了10盒六味地黃丸。人老火氣衰弱,能量不足腿腳才會不靈活,火氣衰弱身體才會僵硬。需要要補充火{能量},而不是補水{營養(yǎng)}六味地黃丸是給小孩創(chuàng)立的方子,小孩出生純陽需要補營養(yǎng)水分。成年人需要補充能量火氣。成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就等于慢性自殺,自己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六味地黃丸對成年男性來說是天下第一毒藥。
-----------中醫(yī)藥之所以有效是利用中藥的偏性,以偏治偏。六味地黃丸雖“三補與三瀉同用”但絕不是治一切腎虛的OTC,更不是治療
糖尿病的西醫(yī)輔助藥物。我治過一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病人長期服用激素并發(fā)糖尿病,典型的“飲一溲一”,用中藥湯劑溫陽利濕加
桂附地黃丸,效果顯著。病人去某醫(yī)院檢查,某西醫(yī)竟無視療效,毅然決然的開六味地黃丸,并說桂附地黃丸當在冬季服用。我無語了!圣人說: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怎么到“專家”口中就變了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本帖最后由 隨風潛入夜 于 2011/1/25 10:06 編輯 m.gydjdsj.org.cn/job/會用者毒藥亦可活人,反之亦然。至于是六味地黃丸是毒藥還是治病,全憑用的人的本事來定,管藥啥事。
這世上萬事萬物既然存在肯定有用,不會用或者說用不好的當然說沒用的。其實不說藥呀,現(xiàn)在的人有幾個真正會吃飯的,要不怎么有病從口入呢。該吃的不吃,該睡的時候不睡,如果再加上不會想,想不開,想不病,難矣。
這太陽人人都離不了,可夏天大家還嫌熱呢。有啥事多從自身反省原因吧。
秦師講了‘六味地黃丸’有千萬中用法,功效大不相同,這就是秘法。他舉例說:“一成藥雖有廠定服用劑量,但醫(yī)者因人因時因癥可加可減,服用時間可在飯前、中、后,送服湯水可熱、溫、涼、可多、小,服時可大口、小口,可快可慢,送服湯水可酸可甜可辛可辣,可加酒(白、黃、紅、啤)……等等,都可收不同療效。舉
胃寒濕滯易嘔吐者服六味地黃丸,則以微帶
姜味之熱水,分多次含咽為妥,可收多效矣,……。天下用藥全在機變!”。
-----------岐伯曰:命門,火也。無形有氣,居兩腎之間,能生水而亦藏于水也。少師曰:藏于水以生水,何也?岐伯曰:火非水不藏,無水則火沸矣。;水非火不生,無火則水絕矣
,天一生水。陰為陽所生,真陽旺一分真陰亦旺一分,真陽衰一分真陰亦衰一分。先天真火實能生水,后天邪火實能煉水。
脾胃濕寒,為什么濕?為什么寒。脾土為火所生,有火脾土才能有生氣,才不會濕寒,才能正常運轉,有濕有寒土地能有生氣嗎?只有太陽出來把土地上的寒化成水,把水濕蒸騰成養(yǎng)分氣,大地才能長萬物。就像冬至陽始生,進入春天陽氣生長強大能量起來充足把寒冰融化,大地封凍解除,大地才會有生氣,萬物才能勃勃生長。脾土濕寒,濕寒水盛,用補水第一藥:六味地黃丸,不知是高明還是愚蠢。濕寒遇見水會怎樣?
-----------濕寒遇見水,那要看此水的屬性:是涼,是溫還是熱?
濕寒遇到?jīng)鏊ǘ斓氖覝厮c體溫相差太小,自然與身體不宜),抑或是遇到溫水(夏天的室溫水接近體溫),飲用適宜。
如果單純是六味地黃丸,誠如你所說,“脾土濕寒,濕寒水盛,用補水第一藥:六味地黃丸,不知是高明還是愚蠢。濕寒遇見水會怎樣?
”舉胃寒濕滯易嘔吐者服六味地黃丸,則以微帶姜味之熱水,分多次含咽為妥,可收多效矣,……。
用六味地黃丸治胃寒濕滯嘔吐的點睛之處就在于“以微帶姜味之熱水,分多次含咽為妥”,這就是中醫(yī)的法。
這學醫(yī)治病跟作戰(zhàn)一個理,重在活學活用。孫子兵法沒有幾個字吧,換言之,那字都認識吧,難道說認識了那幾個字就能代表會兵法了嗎?古有紙上談兵,也還有半部論語治天下。
至于高明還是愚蠢,是療效說了算,這些經(jīng)驗拿出來不過是交流而已。中醫(yī)治病,用啥法子不重要,重要的是療效,是吧?當然這是題外話,有些東西不是別人說了就會信的,實踐出真知。信與不信,求證有三:先不信,求證之,而后定信與不信,乃先主觀后客觀;先信,求證之,而后定信與不信,亦先主觀后客觀;聞之而無信與不信,認定大道為天下事皆有可能,具體之定位某人某事則先考證而后認定,此為正道慧識。
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