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經(jīng)方配伍之秘
    

傷寒雜病:經(jīng)方配伍之秘

經(jīng)方配伍之秘
李保柱原創(chuàng)    親傳弟子李斌輝整理
第一章 《五臟用藥法》解秘


在今本《傷寒雜病論》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談藥性,其用藥心法悉遵古經(jīng)方之制,而對于制方之法則,則自唐宋以來已失傳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遺傳之《輔心訣五臟用藥法要》一書,可窺經(jīng)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譯該書的內容就可通曉失傳古經(jīng)方《湯液經(jīng)法》的奧妙。

自神農(nóng)嘗草以來,傳至商朝歷時已數(shù)千載,此時,商初宰相伊尹從廚藝中悟出五味調和之事,率先發(fā)明了湯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則,用藥之五味入五臟,以達補虛瀉實之效,但是這一經(jīng)方中藥配伍法則在當時只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秘而不傳,所以,即使是醫(yī)圣張仲景在撰著《傷寒雜病論》時,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談藥性,導致后之學者從此不明經(jīng)方配伍之法。

《傷寒論》是依據(jù)《湯液經(jīng)法》而撰成,《湯夜經(jīng)法》其書在南北朝時期尚存在人間,到了唐宋時就已失傳,唐孫思邈在著《千金方》時一字也沒有提到《湯液經(jīng)》,但確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許多古代的經(jīng)方,只是不曉經(jīng)方配伍法則而已,在東晉陳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許多古經(jīng)方,從中可窺見經(jīng)方的原始面貌。比如,在《傷寒論》中有奔豚湯,但是對其論述很不詳細,恐怕是歷代傳抄遺漏丟失的結果,而在《小品方》中對此病論述頗詳!秱摗费约氨茧嗖〉臈l文只有三條:

一是“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贝藯l文是指的太陽病發(fā)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誤治,即誤用汗法則傷腎,傷腎必發(fā)奔豚病,何以知之,腎有實則小便不利,是由于誤汗大傷津液之故,實則瀉其子,腎水之子是肝木,(實則瀉之)故在治療時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瀉腎實,用桂枝之辛以補肝虛,“肝惡急,急食甘以緩之!惫视么髼椫室跃徃渭,配伍組合圖示1:

二是“奔豚病,從少腹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者,皆從驚恐得之!币驗榭謩t傷腎,驚則傷肝,治奔豚病要從肝腎論治。

三是“奔豚病,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肝虛則驚,腎虛則恐,肝虛在治肝的同時兼治腎,腎水能生肝木故也。也就是虛則補其母,肝之母是腎水,藥用川芎、當歸、半夏、生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補肝虛,用白芍之酸入肝以瀉肝實,用黃芩之苦與炙甘草葛根之甘共同組合苦甘入腎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圖示2:

明白了《五臟用藥法》中的經(jīng)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經(jīng)方拆開,每一方不是治虛就是治實,但虛實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則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用圖表示之3:



肝虛則驚,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驚膽戰(zhàn)如人將捕之,坐臥不安,此時宜用辛溫的桂枝干姜等品以補肝虛,同時用苦甘入腎的藥以治腎水而生木,更嚴重的話再用酸咸的藥入肺以達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補肝虛,同理,肝有實則易發(fā)火,生怒氣,兩脅痛引少腹,此時宜用酸味的枳實、白芍等品以瀉肝實,同時再用咸苦之藥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藥入脾治脾,因為子能令母實故也。《傷寒論》中的大小柴胡湯就是這類瀉肝的方劑。《五臟用藥法》中的大小瀉肝湯也是這類方劑。小瀉肝湯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當有干嘔者方,用枳實、芍藥之酸與生姜之辛配合,辛酸入肝故也。只所以再加上清漿水入煎,是因為辛酸入肝化甘之故,清漿水味甘之品入肝以緩肝急。而大瀉肝湯用枳實芍藥之酸以瀉肝實,用黃芩大黃苦咸之品入心,用炙甘草生姜甘辛之藥入脾,共同組合以達瀉肝之效,圖如下4:

小補肝湯治療肝虛而致的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頭汗出,頭目眩暈,藥用桂枝干姜之辛與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化甘,再用大棗之甘以緩肝急,四味藥共達補肝虛之效。

大補肝湯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藥用桂心干姜之辛入肝以補虛,用竹葉之苦與山藥之甘相合,苦甘入腎以生木,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與酸味的五味子相合,酸咸入肺以生水,七味藥共同組合以達金生水、水生木之效,配伍圖如下5:

大補肝湯治癲怪病極效,其配方是:桂枝、干姜各45克,竹葉山藥各30克,五味子45克,旋覆花30克,代赭石30克。

一次煎成,分日三夜一服。

《金匱》婦人病篇立有治“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不可下也,宜枳實芍藥散和之”的枳實芍藥散實際上就是在小瀉肝湯的基礎上加減變化而來,改湯為散罷了,由此可知,此種產(chǎn)后腹痛是由于肝實之故,藥用枳實芍藥之酸以瀉肝實。



心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治心之法,以咸補之,以苦瀉之,心惡緩,急食酸以收之。

瀉心湯治心中卒急痛,脅下支滿,氣逆攻膺背肩胛,不可飲食,食之反篤,藥用龍膽草加梔子之苦與戎鹽之咸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惡緩,急食酸以收之。故入煎劑時再加入醋之酸物以收之。配伍圖示6:

戎鹽
+
膽草

(咸)

梔子
(苦)
咸苦入心化酸,以醋收之。

大瀉心湯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脅背胸支滿,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用龍膽草梔子之苦以瀉心實,用升麻之甘與通草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用豆豉之酸與戎鹽之咸相合,酸咸入肺化辛,火生土而土生金,此乃經(jīng)方實則瀉其子之妙法也。配伍圖示7:

心有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心中痛,善悲,時眩仆。

小補心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此胸痹是因為心虛之故!督饏T》立有十二方治胸痹,其組方結構完全與經(jīng)方配伍法則相同。心虛有寒可致心血受阻,現(xiàn)代所謂的冠心痛和心血管病都可用此法治之。藥用瓜蔞薤白之咸入心以補心虛,用半夏之辛與咸味的藥相合,共達辛咸除滯之效。當然在此方中也可用杏仁來代替半夏,因為苦咸入心故也。其只所以加入白酨漿,是因為心惡緩,急食酸以收之,漢代時的白酨漿就是現(xiàn)代的酸味飲料,但還不是真正的醋,用白酒也可以。《金匱》治胸痹就有栝蔞薤白半夏湯和栝蔞薤白白酒湯,其組方原理是相同的。配伍圖示8:

但此方中必須有白酒或醋則療效才佳。

大補心湯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藥用瓜蔞實和薤白之咸入心以補心虛,用桂枝之辛與枳實之酸相合,辛酸入肝以生心火補心虛,用厚樸之咸來入心加強栝蔞和薤白的作用,用半夏之辛助桂枝之力。配伍圖示9:

入煎劑時以白酨漿之酸入肝既可助枳實又可緩心以收之!督饏T》治胸痹十二方中,都是針對心有虛而設的方,因為“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陽微”是指心血虛,“陰弦”是指的腎。“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脈沉遲,關上小緊數(shù)者,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藥用瓜蔞薤白之咸入心以補心虛,用白酒之辛以入肝溫通血脈。配伍圖示10: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彼幱描槭V薤白之咸補心虛,用半夏之辛入肝補虛化痰濁,用白酒入肝血溫通血脈。配伍圖示11: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者,枳實薤白桂枝厚樸栝蔞湯主之。桂枝人參湯亦主之!配伍圖示12:

此二方可以合一方來治胸痹,則療效更佳。

“胸痹,胸中氣塞或短氣者,此胸中有水氣也,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皮枳實生姜湯亦主之!配伍圖示13:

此二方可以分治,也可以合方治。是虛則補其母之妙法。

“胸痹,時緩時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此方以大附子之辛以補肝虛,用苡仁之甘以緩肝急而除濕,不治心而治肝之妙法。配伍圖示14:

肝惡急,急食甘以緩之。苡仁純甘之品以制附子的毒性。

“胸痹,心中懸痛者,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庇霉鹬ι寥敫螠赝ㄑ},用枳實之酸入肝以瀉實,配伍圖示15:

“胸痹,胸痛徹背,背痛徹胸者,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用烏頭川椒附子干姜等一派味辛之藥與赤石脂味酸之品相合,入肝溫通血脈以治胸痹,是治療冠心病的首選方,臨證時可做成丸藥緩緩而治之。配伍圖示16:

“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者,旋覆花湯主之。”用旋覆花之咸入心以補心虛,用蔥之辛和新絳(今人以茜草代之)之酸入肝以生心火,配伍圖示17:

“胸痹,心下悸者,責其有痰也,半夏麻黃丸主之!卑胂穆辄S俱可入肝以補血虛兼除痰。配伍圖示18:

“胸痹,心下痛,或有惡血積冷者,九痛丸主之!贝朔接梦逦洞笮林幦敫我詼赝ㄑ},用人參之甘以緩和藥性,保肝護肝。配伍圖示19:

從以上治胸痹十二方可知,心血虛寒時,可導致冠心病的發(fā)生,故在治療時要用溫通的辦法。傅青主在治療真心痛時(即心肌梗死)主張用人參和附子大劑煎服,此方意與九痛丸相同,俱是經(jīng)方“虛則補其母”之妙法也。


心有實則以苦瀉之。小瀉心湯用黃連黃芩之苦與大黃之咸相合,苦咸入心以瀉心氣之實。配伍圖示20:

此方與《金匱》瀉心湯主治藥味均相同。

大瀉心湯用黃連黃芩之苦以瀉心實,用炙甘草之甘與干姜之辛,甘辛入脾,用芍藥之酸與大黃之咸,酸咸相合入肺。配伍圖示21:

小補心湯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補心虛,用竹葉之苦以瀉心實,用豆豉或山萸肉之酸以收之。配伍圖示22:

大補心湯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補心虛,用干姜之辛與豆豉或山萸肉之酸相合入肝,用竹葉之苦與人參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腎。配伍圖示23:




脾有實則腹?jié)M泄利,而瀉脾要用辛味之藥。

小瀉脾湯治脾氣有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肢冷,脈微。用附子干姜之辛與炙甘草相合,甘辛入脾以治脾實。配伍圖示24:

此方與《傷寒論》四逆湯的主治藥味均相同,由此可知《傷寒論》中的方都是博采于《湯液經(jīng)法》中,只是張仲景為避道家之嫌,改變了部分方名,這是有其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根源的。

大瀉脾湯治療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用附子干姜之辛以瀉脾實,用枳實之酸與大黃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黃芩之苦與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腎,瀉脾必須兼治肺金和腎水,因為肺腎是脾之子孫故也。配伍圖示25:

脾有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身重,苦饑,肉痛,足痿不收。藥用甘味以補之。

小補脾湯治療飲食不消,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藥用人參炙甘草之甘與干姜之辛相合入脾化苦,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白術之苦以燥脾濕。配伍圖示26:

此方與《傷寒論》的理中湯藥味主治均相同。

大補脾湯治飲食不消,時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結者。用人參炙甘草之甘以補脾虛,用旋覆花之咸與白術之苦相合,咸苦入心,用干姜之辛與麥冬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補脾必須兼治心火和肝木。配伍圖示27:



肺有實則喘咳,憑胸仰息,瀉肺要用咸味之藥。

小瀉肺湯治咳喘上氣,胸中迫滿,不可臥者。用葶藶子大黃之咸與芍藥之酸相合,酸咸入肺故也。配伍圖示28:

《傷寒論》有葶藶大棗瀉肺湯,其組方結構與此完全相同。

大瀉肺湯治胸中有痰,喘不得臥,大小便閉,身面腫。

用葶藶子大黃之咸以瀉肺實,用黃芩之苦與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腎,用干姜之辛與芍藥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圖示29:



腎有實則腹?jié)M,面色黑,小便不利。而瀉腎之藥非甘淡之藥莫屬。小瀉腎湯治小便赤少,少腹?jié)M,足脛腫。藥用茯苓甘草之甘與黃芩之苦相合,苦甘入腎化咸以生津液故也。配伍圖示30:

大瀉腎湯治小便赤少,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者。用茯苓甘草之甘以瀉腎實,用干姜之辛與芍藥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大黃之咸與黃芩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圖示31:

凡是小便不利者,都可用大瀉腎湯治之!秱摗分械五苓散、茯苓澤瀉湯其組方結構與此相同,只是個別的藥不同。

腎有虛則腰痛,大小腹痛。要用苦味的藥以補腎虛。

小補腎湯用地黃竹葉之苦與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腎化咸,腎惡燥,急食咸以潤之,故用澤瀉之咸以潤腎生津液。配伍圖示32:

大補腎湯治療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藥用地黃竹葉之苦相合以補腎虛。用五味子之酸與澤瀉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甘草之甘與桂枝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土生金而金生水,此乃虛則補其母之妙法。配伍圖示33:


綜觀上述大小補瀉諸湯的配伍原則是遵循《難經(jīng)》“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之旨的。因為東方肝,肝有實要用酸味的藥來瀉之,西方肺,肺有虛也同樣要用酸味的藥以補之,南方者火也,瀉南方之火要用苦味的藥,而苦味藥在瀉南方火的同時也能補北方腎水之虛,這也就是后世醫(yī)家所言的“火有余乃是水不足”,補北方之腎水可以瀉南方之心火,這種用藥法自唐宋以來已失傳千年有余,由此可知,中藥治病的關鍵是氣味的組合,也就是《本草經(jīng)》所言的五味四氣。

“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用藥之五味入五臟以補虛瀉實,凡病不是虛就是實,當然,虛實夾雜者也有,審其虛實即可用藥,故仲景有言“相體虛實,察病輕重,采取方法,權衡用之”,病有虛實之分,也有輕重之別,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病輕可用小方,病重要用大方,視其虛實而補之瀉之,以我病之臟為中心,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五行循環(huán),周而有序,但必須找準病位之臟,左右旋轉而用藥,所謂“陽退為補其數(shù)七,金數(shù)也;陰進為瀉其數(shù)六,水數(shù)也”即是補虛瀉實之道的高度概括。用圖來表示34:


-----------李保柱原創(chuàng)   李斌輝整理



                      第二章  誤治急救法解秘



醫(yī)者在救治病人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誤診誤治,而誤用吐法則傷肝,誤用下法則傷心,誤用寒冷則傷脾,誤用火法則傷肺,誤用汗法則傷腎。現(xiàn)分述如下:

一、誤用吐法則傷肝,要用瀉肝的方法,藥用枳實芍藥之酸以瀉肝實,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與竹葉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圖示35:

二、誤用清下則傷心,用瀉心的方法,藥用黃連黃芩之苦以瀉心實,用人參炙甘草之甘與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同樣瀉心。配伍圖示36:

三、誤用寒涼則傷脾,用瀉脾之法以治之。藥用附子干姜之辛以瀉脾實,用麥冬五味子之酸與旋覆花之咸相合,酸咸入肺。配伍圖示37:

四、誤用火法則傷肺,要用瀉肺法治之。藥用葶藶子大黃之咸以瀉肺實,用生地竹葉之苦與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腎。配伍圖示38:

五、誤用汗法則傷腎,要用瀉腎法治之。用茯苓甘草之甘以瀉腎實,用桂枝生姜之辛與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圖示39:

上述五首救誤治瀉方可以指導《傷寒論》,因為在《傷寒論》中有許多被醫(yī)生誤治的條文,明白誤治所傷之臟,可以加深條文的理解。比如《傷寒論》條文“服桂枝湯后,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何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因為太陽3/8表病服桂枝湯只能微汗出才能治愈此病,而病人服后大汗出必然傷腎,此時急用苦甘入腎的白虎加人參湯以救之。配伍圖示40:

類似條文在《傷寒論》中甚多,舉一反三可也。

  在今本《傷寒論》中,散見著大量的針對醫(yī)者誤診誤治后而出現(xiàn)的救誤補偏的方法論,這一治療大法,就是來源于《湯液經(jīng)法》,但是這一救誤補偏方法論已失傳千年有余,唐宋以來的醫(yī)家,并不清楚這一關鍵的方法論,于是就出現(xiàn)了錯誤解釋《傷寒論》誤治條文現(xiàn)象,今舉一例而證之。比如“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太陽病在外證未除的情況下,只能先解表后治里,萬萬不可用下法來治療,若誤用下法則傷心,導致“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所謂的表里不解,是指既有太陽8/4或3/8的表證,又有少陰9/5的里證,但多數(shù)注家在注釋此條文時,因不明白三陰三陽的實質,又不清楚六病的傳變順序,更不知道誤治傷人后的救急之道,以藥測病,誤將此條文的下利理解為太陰病下利,此誤也,而實際上此條文的下利是誤下傷心后而導致的少陰下利,根據(jù)《湯液經(jīng)法》誤用清下則傷心的救治原則,故用苦甘而辛的桂枝人參湯,以治少陰9/5之下利,表里雙解,在此方中藥物的劑量甚為關鍵,生甘草4兩 黨參3兩 桂枝4兩 干姜3兩 白術3兩,為什么甘辛之藥用14兩,少陰9/5之和數(shù),是14故也。其中的煎煮法更是獨特,上五味。以水9升,先煮4味,取5升,內桂枝更煮取3升,去渣,溫服1升,日再服,夜一服。

  某女,31虛歲,1963年4月9日初診,兩年來常發(fā)腹痛,腹瀉,昨晚受涼后,又出現(xiàn)腹痛腹脹,大便溏泄3次,并感身疼惡寒,口中和,不思飲,舌苔薄白,脈沉細,此為太陽太陰合病,與桂枝人參湯,結果服一劑身疼痛減,服三劑身疼痛已,仍納差與茯苓飲消息之。這是一則經(jīng)方大家胡希恕的醫(yī)案,其辨證論治水平還算可以,但還停留在經(jīng)驗醫(yī)學層次,只是治已病的中工而已,但診為太陽太陰合病,此誤也。應該是太陽少陰合病,何以知之?以《傷寒氣數(shù)圖》即可知曉,此女31虛歲時,正患的太陽病少陰證,太陽表證未除而少陰里證已現(xiàn),故用桂枝人參湯雙解表里之法,即可治愈。


收藏 分享
-----------經(jīng)方配伍之秘(連載三)

第三章 藥食同源解秘

李保柱原創(chuàng) 李斌輝整理





救五臟諸勞損病方中用了許多食物,這是古經(jīng)方的顯著特色,因為藥食同源故也。

在養(yǎng)生補肝湯中用川椒桂心之辛以補肝虛,用韭葉之苦與胡麻油之甘相合,苦甘入腎,用芍藥之酸與芒硝之咸相合,酸咸入肺。配伍圖示41:

在調神補心湯中用旋覆花栗子之咸以補心虛,用蔥葉之辛與豆豉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梔子之苦與人參之甘相合,苦甘入腎。配伍圖示42:

在建中補脾湯中,用甘草大棗飴糖之甘以補脾虛,用生姜桂心之辛與芍藥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如若再加入旋覆花之咸與黃芩之苦相合入心則療效更佳。此方缺此二味,恐是傳抄丟失的結果。配伍圖示43:

在寧氣補肺湯中,用麥冬五味子之酸以補肺虛,用黃酒之甘與芥子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旋覆花之咸與竹葉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圖示44:

在固元補腎湯中,用地黃苦瓜根之苦以補腎虛,用苦酒之酸與薤白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炙甘草之甘與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圖示45:



味辛皆屬木,桂枝為之主,凡屬味辛之藥都可補肝虛,椒、姜、細辛、附子等品是也。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凡屬味咸之藥都可補心虛,大黃、澤瀉、厚樸、硝石等品是也。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凡屬味甘之藥都可補脾虛,甘草、大棗、山藥、茯苓等品是也。

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凡屬味酸之藥都可補肺虛,枳實、赤白芍、豆豉、麥冬等品是也。

味苦皆屬水,生地黃為之主,凡屬味苦之藥都可補腎虛,黃芩、黃連、蒼白術、竹葉等品也是。

此二十五味藥俱是諸藥中之精,學者可擇而用之,以類廣之。

經(jīng)方配伍之秘都隱藏在一幅《湯液經(jīng)法圖》中,其中有苦酸除煩之組合,梔子豉湯是也;有苦辛除痞之組合,半夏瀉心湯之類是也;有辛咸除滯之組合,栝蔞薤白半夏湯之類是也;有甘咸除燥之法,大黃甘草湯、調胃承氣湯之類是也;有酸甘除痙之法,芍藥甘草湯類是也。明乎此則何方不可解。

      治療婦人臟躁甘麥大棗湯應該用甘咸除燥的大麥

      藥食同源是古經(jīng)方治病的一大顯著特色,在金匱中,就立有治雜病“婦人臟躁,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象如神靈所作者,甘麥大棗湯主之”的方法論。長期以來,醫(yī)家救治此類患者,無不使用小麥入煎,其治療效果還算可以,但如果使用五谷之長的大麥入煎則療效更上一籌,何以有如此差異,這還得從藥物的五味入五臟以補虛瀉實的經(jīng)方配伍法則談起,因為婦人悲傷欲哭,是由于心虛血少,而補心虛之藥非咸味的藥莫屬,大麥正是味咸之品,我們本地俗稱其為草麥,其性與小麥味甘之品不同,治療肝病之麥芽就是大麥加工而成的。經(jīng)方中常用大麥粥給病人吃,因為胃不和則煩而躁,大麥粥是甘咸除燥之品,能和胃氣故也,那么為什么醫(yī)家用小麥也能治愈此病,是因為小麥甘草大棗同是味甘補益之品,入肝以緩肝急,治肝也就治心,肝木能生心火故也,而若用大麥入煎,則大麥味咸之品直接補心血之虛,與甘草大棗純甘之品入肝緩肝結合,甘咸除燥,直中病機,其療效更佳,由此可知,明白經(jīng)方配伍法則,則天下無遺草,能治病的草藥和食物何止萬千。


-----------經(jīng)方配伍之秘(連載四)


李保柱原創(chuàng)    李斌輝整理


第四章 外感天行十六方解秘

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有大小二旦六神等湯,《傷寒論》以此諸方為基礎加減變化,引而伸之,明白此數(shù)方的組方結構對于學習古經(jīng)方至關重要,F(xiàn)將此16神方用九宮圖表示之:

陰旦4 朱鳥9 勾陳2
青龍3 5 白虎7
陽旦8 玄武1 螣蛇6


小陽旦湯即是《傷寒論》之桂枝湯,用桂枝之辛與芍藥之酸相合入肝,用炙甘草之甘與大棗之甘的對藥與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因太陽病3/8是3+5=8是也。配伍圖示46:

大陽旦湯就是《金匱》的黃芪建中湯,用桂枝之辛與芍藥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黃芪人參炙甘草大棗飴糖之甘與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于治療太陽病3/8。配伍圖示47:

小陰旦湯與《傷寒論》的黃芩湯相同,用芍藥之酸以瀉肝實,用黃芩之苦以瀉心火,用炙甘草大棗之甘與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圖示48:

大陰旦湯就是《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用芍藥之酸以瀉肝實,用柴胡黃芩之苦以瀉心火之實,用炙甘草人參大棗之甘與生姜半夏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圖示49:

小青龍湯與《傷寒論》麻黃湯相同,用桂枝之辛以補肝虛,用麻黃杏仁之苦與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腎。配伍圖示50:

大青龍湯與《傷寒論》小青龍湯相同,用麻黃桂枝細辛之辛以補肝虛,用芍藥五味子之酸以瀉肝實,用炙甘草之甘與半夏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圖示51:

白虎湯與《傷寒論》白虎湯相同,用知母之苦與生石膏炙甘草粳米之甘相合,苦甘入腎故也。配伍圖示52:

大白虎湯與《傷寒論》竹葉石膏湯類同,用竹葉之苦與炙甘草粳米生石膏之甘相合,苦甘入腎,用半夏生姜之辛與麥冬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圖示53:

小朱鳥湯與《傷寒論》黃連阿膠湯同,用雞子黃阿膠之咸與黃連黃芩之苦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藥之酸以收心。配伍圖示54:

大朱鳥湯是在小朱鳥湯的基礎上加上人參干姜。配伍圖示55:

小玄武湯與《傷寒論》真武湯相同,用白術之苦與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腎,用干姜附子之辛與芍藥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圖示56:

大玄武湯是在小玄武湯的基礎上加人參和炙甘草,用白術之苦與人參炙甘草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腎,用干姜附子之辛與芍藥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圖示57:

小勾陳湯與《傷寒論》理中湯類同,用甘草人參大棗之甘與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圖示58:

大勾陳湯與《傷寒論》半夏瀉心湯類同,用黃連黃芩之苦以瀉心火之實,用人參甘草大棗之甘與半夏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圖示59:

小螣蛇湯與《傷寒論》大承氣湯同,用大黃厚樸芒硝之咸與枳實之酸相合,咸酸入肺。配伍圖示60:

大螣蛇湯是在小螣蛇湯基礎上加味而成,用大黃厚樸芒硝葶藶子之咸與枳實之酸相合入肺,用甘草之甘與生姜之辛相合入脾。配伍圖示61:




上述十六方既可治外感,也可治內傷,乃神明之劑也。

張仲景撰《傷寒論》時博采舊經(jīng)方,其中的方名有所改變,這是當時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決定的,曹操遍招各地方術士,仲景惟恐被曹招去,便改變《湯液經(jīng)》之道家方名,以避嫌而已,免其帳前之苦,害怕落個華陀的下場。仲景的智謀過人之處,由此可見一斑。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破譯《輔行訣》可將經(jīng)方配伍之秘大白于天下,張大昌之功甚偉矣。


-----------缺少配圖,很遺憾啊
-----------遺憾亦是美。圓滿是不圓滿,不圓滿是圓滿。
好的文字就是這樣,首先是真實,其次是深刻,第三是最好能帶來思考。做人亦是。
-----------非常棒的文章,
-----------有這樣的中醫(yī)大家,是我們后輩的福氣!
-----------好東西啊!學習了!
-----------與倪海廈都是站在相當高度的大家!
真希望能聽他們兩個能一起坐而論道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