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與
黃芪是臨床上常用的補氣藥,這是眾所皆知的。既然都是補氣藥,為什么又要區(qū)別使用呢?因為人參與黃芪補氣各有側重,如果不區(qū)別使用,就不能充分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再則,用之不當,還會增加病人的痛苦,造成藥物之浪費。為此,筆者特將此問題書之如下,以饗讀者。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黃芪味甘,性溫,兩者雖然都能補氣之作用,但前者更強。此外,人參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這是黃芪所不具備的。黃芪的補氣作用,遠不及人參,然而,黃芪其補偏于走表,其升陽、固表、內(nèi)托和利尿消腫等功效,卻為人參所無。鑒于它們之功效同中有異所以必須區(qū)別使用。
人參為大補元氣之品,以其能益氣固脫,所以,臨床上多用來治療大病或久病,或血脫致
氣脫而出現(xiàn)短氣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脈微欲絕等。本品可單用,也可與
附子或黃芪同用,且效果非常滿意。大補元氣還表現(xiàn)在補益肺腎而平喘方面,如人參配胡
桃肉,或人參配
蛤蚧治肺
腎氣虛喘息,或短氣不足以息,聲音低微,脈虛弱等,皆是其例。人參之補還在于善走中焦,也表現(xiàn)在健脾
止瀉方面。如人參配
白術、
茯苓、
砂仁、蓮米、
山藥、苡仁等,可治脾
胃氣虛引起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久瀉不止等,就是明證。
止渴生津,乃人參之又一功效。因此,在臨床上,可用來治療下述諸種病證:1.熱病傷津而見高熱,口渴,大汗,氣傷液耗,脈大而乏力,可用清熱養(yǎng)陰藥同用,如人參配
石膏、
知母等即是。2.溫病或暑熱傷及氣液而見汗出而多,口渴神疲,或津氣不足引起心煩
失眠,短氣
自汗,心慌
心悸,脈細而弱等,用人參配
麥冬、
五味子等治之,即是其例。
因為人參還具有安神鎮(zhèn)靜之功效,所以,它又可用來治療
心腎不交所致之驚悸、恍惚,入睡不安等,且常與
酸棗仁、
遠志等同用。
心脾兩虛而證見神疲
健忘,心悸
怔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短氣乏力者,用人參配黃芪、
當歸、白術、
龍眼肉等治之,甚為效驗。
此外,人參尚有壯陽作用,故隨癥配伍,可用來治療
陽痿之病。所以然者,以人參能補益腎之元氣也。
黃芪之功效與應用,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補氣升陽,長于升舉之力。常應用于氣虛下陷所致的
脫肛、
子宮脫垂、
胃下垂、
腎下垂、
崩漏及
眩暈乏力,或短氣不足以息等,并常與人參、白術、
升麻、
柴胡等同用;二是固表斂汗。多應用于表虛不固的自汗。若衛(wèi)氣不固,汗出,又復加外感風邪者,可與
防風、白術,以固表逐邪;三是托瘡排膿。常應用于瘡
癰久不潰破,或瘡瘍內(nèi)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又可用于瘡瘍潰破之后,
氣血虛弱,久不收口之患者,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伍
金銀花、
皂角刺、
蒲公英等用之;四是利
水消腫。常應用于陽氣不運所致之虛性
水腫。通過黃芪補氣健脾,使脾陽得運而水利腫消。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而兼有氣虛的,亦可用之,且常與
防己、茯苓、白術等同用。
綜上說明,人參與黃芪之功效,有同有異,故不可一見氣虛就即用之,而應詳加辨別。否則,容易弄巧成拙,釀成誤治。如邪熱傷及氣津者,用人參則宜,用黃芪則不妥。因此,應區(qū)別使用。
-----------好!先生將人參和黃芪用神了!!
-----------生氣不足用黃芪,氣耗過度用人參。
-----------目前人參有紅參和生曬參兩種,紅參氣微溫,益氣振陽為宜,生曬參氣微寒,氣陰兩虧為宜.黃芪生用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炙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人參補肺尤佳,黃芪乃瘡家圣藥。
-----------人參之補氣,乃因含陰精足,故能自上而、自外而內(nèi)斂降陽氣也,色白屬金故能斂能降,與微酸以斂、微苦能降相合,合甘故能補氣、生津。故人參非真補氣之物,脾腎陽衰之人用之,則愈損其陽也;黃芪之補氣,乃因含地火足,故能引水氣由下而上、由內(nèi)達外也,下焦虛寒之人用之,不補反瀉也!不可不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