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中暑條辨十一條
    

六因條辨: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一中暑頭脹,惡寒身熱,胸腹?jié)M悶,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悶難安,此暑濁中胃。宜用食鹽一撮,童便調服,用指探吐,以宣上焦也。凡中暑穢,必先入胃,胃氣阻遏,升降失宜,致不得吐瀉,而煩悶不安,此厲閉癥,非吐不解。故用食鹽一撮,放鍋刀上燒紅,沖入童便…

中暑條辨第一

中暑頭脹,惡寒身熱,胸腹?jié)M悶,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悶難安,此暑濁中胃。宜用食鹽一撮,童便調服,用指探吐,以宣上焦也。

凡中暑穢,必先入胃,胃氣阻遏,升降失宜,致不得吐瀉,而煩悶不安,此厲閉癥,非吐不解。故用食鹽一撮,放鍋刀上燒紅,沖入童便一杯調服,以指探吐,蓋吐中即有發(fā)散之意也。況食鹽,童便,性皆威寒下降,才下咽而隨即探吐,使邪仍從上散。吐后稍平,即以梔豉湯加杏仁厚樸,扁豆和之,若吐瀉不止者,即用藿香正氣散祛穢化邪也。

中暑條辨第二

中暑發(fā)熱,心下似煩,漾漾欲嘔,此暑侵上焦,肺胃不和。宜用蘇葉、藿香葉、白寇殼、人中白等味,宜通肺氣也。

古稱有聲無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然嘔則在脾,吐則在胃。更有軋軋連聲似噫氣而短促者,謂噦,病亦在胃,即呃逆是也,乃胃敗之象,《內經》所謂土敗則其聲噦也。又軋軋連聲似呃逆而緩長者則謂噫,病在肝,即噫氣是也。今邪犯上焦,未盡傳胃,而漾漾欲嘔,乃肺氣不和。故用蘇葉、藿香葉、白芷、蔻殼辛香輕薄,恰到肺位,兼用人中白者,因暑本濁邪,以濁攻濁也。

中暑條辨第三

中暑吐瀉并作,吐既止而瀉不止者,宜胃芩湯泄之;若瀉止而吐不止者,宜黃連溫膽湯和之。

既吐且瀉,邪已分布,今吐止而瀉不止,為上焦既清,而邪趨于下,用五芩以分泄,合平胃以驅濕;若瀉止而吐猶未止,乃邪在中焦,用黃連溫膽湯,苦降辛通,勿使邪結中焦,而成痞脹為要。

中暑條辨第四

中暑吐瀉不止,漸致肢厥汗冷,甚而轉筋麻木,初起宜六和湯,甚則四逆湯吳萸、木瓜,汁炒川連等味,溫胃制肝也。

凡暑中在脾,秋發(fā)則為瘧痢,驟發(fā)則為霍亂。今吐瀉不止,而致四肢厥逆,汗冷氣衰,陽津陰液俱凅,氣血營衛(wèi)皆傷,霎時形肉取癟,轉筋麻痹,皆氣血不能運達四末,急宜大劑竣補中陽,仍兼和榮益氣 以冀吐瀉止而肢溫汗斂,即是回陽之兆,若再疏泄,則投石下井矣。至于嘔吐頻頻,藥難下咽,陰盛于內,陽藥拒格,故用四逆湯,加吳萸,木瓜平肝斂液www.med126.com,更用姜汁炒川連三四分,另煎取汁一杯,滴入藥內飲之,俾以類相招,不致嘔出,此即仲景白通湯中,加入尿、豬膽汁之意也。再按轉筋霍亂,年來屢見,甚至如疫一般,同時并染,雖系人間病象,究亦天時所侵。蓋大江以南,地卑氣濕,其沿江瀕海,霧露潮濕,甚于別處,故濕邪為患,四時多有,山嵐瘴氣,夏秋益倍。茍其人正氣素虛,暑穢濕濁乘虛犯之,必由口鼻直趨中道,忽然胸腹悶痛,煩亂不安,且不得吐瀉,此屬閉癥,宜與探吐。更有胸腹溝悶,實時吐瀉,甚至頻頻,而肢冷汗多,形肉頓癟,且轉筋麻木,此屬脫癥,宜用溫補,蓋既吐且瀉,水谷傾囊,冷汗不止,氣液外泄,致身中陽津陰液俱凅,氣血營衛(wèi)皆損,無以榮養(yǎng)筋脈,自然肢節(jié)拘攀,麻痹不仁并至矣。此時急宜大補,以附子理中湯溫理中陽,合吳萸、木爪舒筋泄肝;或以烏梅安胃丸去黃柏,倍用參、附,亦對癥之良方。余遇是癥,每用此湯,屢獲奇效,較之四逆、理中湯更為合宜。

中暑條辨第五

中暑吐瀉,四肢逆冷,吐蛔者,用烏梅安胃丸,肝胃兩和也。

按仲景謂蛔厥無陽癥(1)。又厥陰篇云:氣上撞心,饑不欲食,食則吐蛔者,亦由中陽大損,厥濁上泛而然。故蛔乃平人皆有,惟胃氣調和,不得上涌,且邪不犯厥陰,亦不上出。玆因吐瀉已多,四肢厥冷,中焦陽氣大傷,厥濁乘虛上泛,故蛔自吐出。凡厥陰為病,必錯染不一,用藥亦難純粹,故用棟、連之苦寒降其逆,梅、芍之酸寒至其肝,又合椒、姜之辛辣驅其陰濁,參、歸,桂、附之甘溫溫補真陽也。

(1)蛔厥無陽癥:今本仲景(傷寒論)中無此語。唯《辨太陽病脈癥并治下》有"臟結無陽癥;一語。當系作者記誤。

中暑條辨第六

中暑吐瀉后,汗多肢冷,舌潤而黑,并不渴飲,此水極如火。宜用回陽救急湯,驅陰復陽也。

此條全以辨舌為要,m.gydjdsj.org.cn/Article/不可以舌黑而遽為熱極。蓋凡黑而焦者,果火極如水。今吐瀉之后,汗多肢冷,陰癥昭然。況雖黑而潤,并不渴飲,的是水極如火,系陰盛既劇,一線之陽,杳杳欲脫,非借六君子湯補中州,兼姜、附、歸、桂,助陽驅陰,其不致危殆者幾希矣。

中暑條辨第七

中暑吐瀉后,身反熱,舌焦赤無苔,口渴不欲食,此邪去陰傷。宜用(金柜)麥門冬湯加白芍,烏梅、谷芽、荷夜等味,兩濟其陰也。

吐瀉傷陰,故身反熱,舌干赤無苔,口渴不欲食,皆胃津大傷,不得化液上升。且胃為陽土,非柔莫濟,"故用(金柜)麥門冬湯,合烏梅、白芍之酸,谷、米之甘,化陰和陽也。

中暑條辨第八

中暑之后,舌淡不渴,身痛,脈軟,不食,此邪去陽傷。宜用黃只五物湯(1)麥芽、谷芽,木瓜,藿香等味,甘溫扶陽也。

上條邪去陰傷,治以甘酸。此條邪去陽傷,主以甘溫。況身痛脈軟,表陽亦傷,故用黃祗五物合藿香,益智,麥芽、谷芽甘溫之味固表扶陽,庶為合例。

(1)黃祗五物湯,(金柜-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原方作"黃祗桂枝五物湯"。

中暑條辨第九

中暑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疼,頭痛頸強,此暑風襲表,防發(fā)痙。宜用桂枝、杏仁、黃祗、防風、蒺鉤藤、海風藤、桑葉防己、地龍等味,袪風宣絡也。

夏間暑炎,汗多氣泄,風邪易襲,以致頭痛項強,惡寨發(fā)熱,骨節(jié)不和,乃虛中挾風。故宜桂枝、黃祗固表,防、杏、二藤、地龍、桑葉祛風,俾表和風熄,則不致延為痙厥之患。夫痙者,仲景原有剛痙、柔痙之異,猶恐后人虛實難故,故以有汗,無汗為辨。然愚意言之,無汗惡寒 發(fā)熱,頭項強痛,手足抽搞,角弓反張,此風自外來,即無汗為剛痙也。更有吐瀉之后,或產后血虛,或熱極傷津,汗多液虧,而身熱口噤,頭搖直視,抽搐反張,斯風自內作,即有汗為柔痙也。是則風有內外,病有虛實。外來者,宜散宜清,內作者,宜柔宜補。宜清宜散者,用小續(xù)命湯加減;宜柔宜補者,用復脈湯加堿。此為治痙之權衡,明理者裁之。

中暑條辨第十

中暑過汗,肢冷脈微,息淹神疲,狀如欲脫,小便黃赤,此濕留氣脫。宜用歸祗建中湯,加赤芩、車前、滑石、萆薢等味,護陽利濕也。

汗多肢冷,脈微神倦,氣脫之象已著,但小便黃赤,則濕熱內蘊之形昭然。故用歸祗建中護陽氣,合車前,赤芩、滑石、萆薢清濕熱,庶得邪正兩清之妙,若一路扶補,則濕熱愈盛,鎮(zhèn)之可也。

中暑條辨第十一

中暑汗之清之,旬外不解,漸致神迷,默默不知飲食,面反淡,肢反冷,脈微如絲,身僵如死,此邪入厥陽,與血沉混。宜用吳又可三甲散柴胡、僵蠶、廣郁金、鮮菖蒲、連翹心、元參心、紫雪丹等味,從血透表也。

此邪熱入絡,與血混淆,非清涼攻瀉可解。故宜土炒山甲、醋炒鱉甲,酒浸地鱉蟲,俾潛竄入絡,以攻隱伏之邪合柴胡、僵蠶、紫雪丹,疏透宣宜泄,由內達表。用得其宜可救萬一,否則幾無法矣。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