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經(jīng)》曰∶夏至后病熱為暑,暑當(dāng)與汗皆出,勿止。又曰∶因于暑汗,煩喘,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又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難經(jīng)》云∶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dāng)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肝為躁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dāng)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風(fēng)。
□
戴氏曰∶暑乃夏月炎暑也。有中、有傷、有感冒三者。輕重之分∶咳嗽而發(fā)寒熱,汗出不止,為元?dú)鈨?nèi)虛,肺氣不固,暑邪直入,內(nèi)乘金土,名曰中暑。東垣謂避暑熱于深堂大廈之中,得之為中暑。
身熱頭疼,煩躁不寧,或身如針刺為傷暑。腹痛水瀉或惡心有痰為冒暑。有傷暑,邪舍于榮衛(wèi),至秋涼后遇風(fēng)寒,閉固不出,發(fā)而為瘧。有傷暑而即m.gydjdsj.org.cn/wszg/病者,則以暑劑。雖為霍亂吐瀉之證作,亦只治暑為本,以人參、白虎、六和等湯之類是也。
□
陳無擇云∶暑熱自病歸心,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運(yùn)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 ,入腎則消渴。雖有五臟之殊,大抵審虛實(shí)加減補(bǔ)益,兼以清解二法,為治則同也。
□
脈虛,自汗,身熱,背寒,面垢,煩渴,手足微冷,體重是也。
□
潔古老云∶靜而得之為中暑,亦深堂避暑得之之意同。其病多頭痛惡寒,身體拘急,肢節(jié)疼痛而煩,肌膚大熱而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通越故也,以大順散主之。動(dòng)而得之為中熱,則是農(nóng)夫行人于日中勞役太過而得之者,其病必苦頭痛,發(fā)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或大瀉,無力以動(dòng)者是也,以白虎湯主之。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甲乙經(jīng)》)
中暑與熱證相似,但熱證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耳。
脈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大無力,或虛而遲中得洪緩,皆為傷暑之脈也。
太陽中 者,發(fā)熱惡寒,身重疼痛,其脈弦細(xì)芤遲,小便利,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少有勞,身即熱,口開,口扳,齒燥。若發(fā)汗則惡寒甚,加溫針,發(fā)熱甚,數(shù)下之則淋甚。( 即暑也。)
太陽中熱者, 是也。其人汗出,身熱而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活人書》謂∶自汗,惡寒,身熱而渴,面垢,手足冷,脈微弱無力者,中 也。宜人參白虎湯。)
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
□
丹溪云∶夏火大熱,損傷肺金,壯火食氣,病暑者,多是不足之證。所以用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孫真人生脈散之類。足可以審前圣立方之旨矣。
□
丹溪有夏月伏陰在內(nèi)之論。謂人與天地同一橐龠,天地之氣升亦升,降亦降,浮亦浮,沉亦沉。子月一陽生,寅月三陽生,此氣之升也,人之氣亦生也。巳月六陽生,陽盡出于地上矣,此氣之浮也。人之腹屬地氣,于此時(shí)亦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之陽亦虛矣。故夏至后,六陽外泄,伏陰在內(nèi),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虛冷者,其誤甚矣。前人治暑用大順散、桂苓丸等劑,蓋因涼亭、水閣、水泉、瓜果之傷,故不曰病熱而曰病暑,不用辛熱,病何由安?非為伏陰在內(nèi)而用之也,火令之時(shí),流金爍石,何陰冷之有?世人不察,妄謂伏陰,而用溫?zé)幔瑸槭劳ū。若謂夏月伏陰在內(nèi),宜服溫?zé)釀,則冬月陽在內(nèi),宜服寒涼。然則孟子冬日飲湯、夏日飲水,亦不足信歟?
(東垣)清暑益氣湯 治夏月暑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jié)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頓,心下痞脹,小便黃數(shù),大便溏瀉;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人參 黃 升麻 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 神曲(各五分) 陳皮 炙甘草 黃柏 麥門冬 當(dāng)歸 干葛 五味子 澤瀉 青皮(各二分)
上水煎服。(《內(nèi)經(jīng)》)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傷衛(wèi),故身熱自汗,以黃 ,人參,甘草補(bǔ)中益氣,為君∶陳皮,歸身甘辛微溫,養(yǎng)胃氣,和血脈,為臣;蒼術(shù),白術(shù)、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fēng)勝濕也。濕盛,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偕甘味瀉熱補(bǔ)水。
虛者,資其化源,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也。此病皆因飲食失節(jié),勞倦所傷,損其脾胃,乘暑天而作也。汗大泄者,津脫也。加五味子十粒、炒柏五分,知母三分。濕熱乘肝腎則痿弱無力,加酒 知母,大瀉秘澀血中伏火也。加當(dāng)歸身、生地黃、桃仁、麻仁(各一錢)以潤之。
香薷(二錢) 人參 黃 白術(shù) 茯苓 白扁豆(炒去殼) 陳皮 濃樸(姜炒。各一錢) 木瓜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shí)溫服。
(《局方》)人參白虎湯 治脈虛暑熱,發(fā)渴。
人參(錢半) 知母(二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粳米一合,同煎。
(《東垣》)人參益氣湯 治暑熱傷氣,四肢倦怠,嗜臥,手指麻木。
人參(一錢二分) 黃 (二錢) 白芍藥(七分) 甘草(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柴胡(六分) 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脈散 治暑脈微而渴汗。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各等分)
上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治暑熱煩躁。
石膏(一兩) 半夏(二錢) 人參 麥門冬(各二錢) 甘草(二錢) 竹葉(二十個(gè),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
(《局方》)香薷飲 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香薷(一斤) 濃樸(制) 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shí)溫服。
黃連香薷飲
黃連(四兩) 香薷(一斤) 濃樸(半斤)
每服四錢,如前服。
白虎湯 治暑渴。
石膏(五錢) 知母(二錢) 甘草(二錢) 粳米(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五物香薷飲驅(qū)暑和中。
香薷(二錢) 濃樸(姜制) 白扁豆(炒。各二錢)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十分)
上水煎,不拘時(shí)服。
□
通苓散 治傷暑,潮熱,煩渴,小便不利。
上等分,水煎服。
(子和)桂苓甘露飲 治伏暑發(fā)渴,脈虛,水道滯。
桂(一錢) 茯苓 人參 澤瀉 白術(shù) 甘草 干葛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二兩) 藿香 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
(《宣明》)桂苓甘露飲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白術(shù)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滑石(飛,四兩) 豬苓 桂(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diào)下。
□
縮脾飲解伏暑,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白扁豆(炒) 干葛 甘草(各四兩) 烏梅肉 砂仁 草果(各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冷香飲子 治傷暑 ,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陳皮(各一錢) 草果 甘草(炙。各錢半)
上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冷服。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diào)。
干姜 甘草(各五錢) 杏仁(去皮尖) 桂(去粗皮。各二錢)m.gydjdsj.org.cn/shouyi/
上先將甘草用沙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沙凈,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diǎn)服。
二氣丹 治伏暑傷寒,二氣交錯(cuò),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
上等分,于銀石器內(nèi),文武火炒,令鵝黃色,再研細(xì),用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shí),新汲水下。
消暑丸 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和。
半夏(醋煮,一兩) 甘草 茯苓(各二兩)
上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yuǎn)白湯下。
(《集成》)姜樸湯 治夏秋暑熱,過食冷物。茶水以傷其內(nèi),過乘涼風(fēng)以傷其外,致惡寒發(fā)熱,胸膈飽悶,飲食不進(jìn),或吐瀉,此內(nèi)外俱寒冷也。
干姜(炮) 濃樸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各一錢) 陳皮 枳實(shí) 羌活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服。
□
一方∶以新胡麻一升,炒黑,取攤冷,碾為細(xì)末,以新汲水調(diào)三錢。凡著熱,不得外以冷物逼,得冷即死。
一方,治中暑發(fā)昏。以新汲水滴入鼻孔,用扇扇之。重者,地漿水灌則醒。若與冷水飲,即死。
一方∶治暑月傷熱。用車輪土五錢,冷水調(diào),澄清服之。
一方∶治旅途中暑者。移至陰處,急就道上掬熱土于臍上作窩,令人尿其中,冷,用生姜大蒜細(xì)嚼,熱湯送下。
一方∶治中暑。用小青葉,先以井水浸,去滓,控干,入砂糖擂汁,灌之立效。
一方∶治中暑熱 渴死者。用路上熱土、大蒜等分,研爛,水調(diào)去滓,用清汁飲之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