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cd1979 于 2011/7/28 15:34 編輯 m.gydjdsj.org.cn/wsj/現(xiàn)摘錄如下:清*梧元子劉一明《周易闡真》
河圖者,五行順行,自然無為之道也。伏羲時,有龍馬出孟河,其背有點,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其位五象五行,一六在后,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東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中五點,又象太極含四象;中一點,又象太極含一氣。雖五十五點,其實二五,二五其實一五,一五總是中一。因其有五行,故分五點,因其五行有陰陽,故又積為十點,因其五行各有陰陽,故又積為五十五點。
孔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蓋天地造化之道,不過一個陽五行,一個陰五行,一生一成而已。
雖分五行,而實一陰一陽運用之,雖陰陽運用,而實一氣來往運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
從中而始,從中而終。始之終之,無非一氣,無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宮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氣流行也。中者,和也、一氣也,總是太極也。惟人也,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陰陽五行之氣。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后天,先天五行屬陽,后天五行屬陰,一三五七九,陽五行,先天也;二四六八十,陰五行,后天也。以先天而論,一為元精,屬水,為壬水;三為元性,屬木,為甲木;五為元氣,屬士,為戊土;七為元神,屬火,為丙火;九為元情,屬金,為庚金,此五元也。五元既具,五德即于此而寓之。
五德者,仁、義、禮、智、信也。
元精者,不精之精,其體純粹,發(fā)而為智。
元神者,不神之神,其體圓通,發(fā)而為禮。
元性者,無性之性,其體柔慈,發(fā)而為仁。
元情者,無情之情,其體剛烈,發(fā)而為義。
元氣者,無氣之氣,其體純一,發(fā)而為信。
五元者,五行之氣。
五德者,五行之性。
五元、五德生于先天,藏于后天,當人在胞胎之中,混混飩飩,一氣混淪,形跡未見,其理已具,所謂未生出者,如圖中五五點攢于一處。
太極之象,古人教人窮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謂先天。以后天而論,二為識神,屬火,為丁火;四為鬼魄,屬金,為辛金;六為濁精,屬水,為癸水;八為游魂,屬木,為乙木;十為妄意,屬土,為己土,此五物也。五物既具,五賊即于此而寓之。
五賊者,喜、怒、哀、樂、欲也;游魂主生,其性善,感則生喜;鬼魂主死,其性惡,感則生怒;識神至靈,其性貪,感則生樂;濁精至浮,其性癡,感則生哀;妄意至動,其性亂,感則生欲。但后天五物、五賊,雖是五行所化,其中猶有分別,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后起,雖魂、魄最先,魂更先于魄也。
魂者,歷劫輪回之種子,為人為鬼是他,為圣為賢是他,為善為惡也是他,被毛戴角也是他,身未生時他先來,氣未絕時他先去。當人破胞出頭之時,哇的一聲,即魂入竅之時,魂一入竅,受后天木氣與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故嬰兒落地時無聲者,不成。以其游魂未入,雖有元性,不能獨存,假借真存,真亦借假而留也。
至于魄者,借血氣之靈,受金氣而凝結(jié),生后七七四十九日而始全,死后七七四十九日而始滅,世俗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之期,正為此耳。
魂之為物,遷移不定,離此去彼,離彼來此,輪回不息,歷劫不壞,魄則隨身而有無之。識神雖受火氣而生,亦魂之所出;濁精雖受水氣而生,亦魄之所攝。
意者,思慮動作,所以役使精神魂魄四物者也。五物、五賊,皆是生身以后所有,所謂已生出者也。以其事在生身以后,故謂后天。
至于心、肝、脾、肺、腎,濁而有形,又不在此例矣。有生之初,后天五行與先天五行,兩而合一,五物為五元所統(tǒng)攝,五賊為五德所制伏,一舉一動,皆先天主宰,后天不過為役從耳。故嬰兒無識無知之時,至善無惡,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見端也,人我兩忘,義之至也;義即元情之見端也,聲色不迷,智之至矣;智即元精之見端也,心氣和平,禮之至矣;禮即元神之見端也,誠一不二,信之至矣;信即元氣之見端也。靜之則為五元,動之則為五德,動靜皆是先天用事,間有喜、怒、哀、樂之跡,俱出無心,喜而不留,怒而不遷,哀而不傷,樂而不yin。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和也,是謂無欲。無欲則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聽其先天主宰。
先天、后天,陰陽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動而后天成,或后天動而先天成,真不離假,假不離真,真賴假以全,假賴真而存,渾然一氣,無傷無損,圓成具足,如圖之五行。陰陽同居,一氣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窮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
即其二八之年,先天氣足,陽極而陰潛生,交于后天,于是魂魄不定,識神起而精竅開,意亂心迷,五物并興,五賊相戕,五元五德,漸次剝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陰氣純而陽氣盡,不死豈能乎?此順則生人之道也。惟圣人有先天之學,能于先天未極之時而保陽,于后天將生之時而退陰,借后天養(yǎng)先天,以先天化后天,行無為之道,直入圣基。
無為之道,乃不外此河圖妙理,河圖自中而生陰陽五行,即生人順生之道也。河圖五行,陰陽相合,一氣渾然,即生圣逆運之道也。逆運非返還之謂,乃逆藏五行,歸于中黃太極,復見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
孟子曰:仁義理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現(xiàn)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蓋心為一身之主,具有仁義理智之德,以一心而運仁義禮智,純是天真,五物五賊,皆順聽其命,五行攢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一家,陰陽渾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但此心,非肉團之頑心,乃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著,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無方所、無定位,擬之則失,議之則非,不可以言傳,不可以筆肖。開闔有時,動靜自如,不偏不倚,至虛至靈,強而名之,太極是也,強而圖之,這個○是也,即河圖中之一點。因其此心為天地之根,為性命之源,后之高明者,強圖以連環(huán)樣(圖)使人自醒自悟,以神契之耳。
是心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三千大千容不得他,釋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經(jīng),說不像他;儒家六經(jīng)四書,論不及他;道家丹經(jīng)子書,千帙萬卷,形容不盡他。以言其無,則又活活潑潑;以言其有,則又杳杳冥冥。有無不立,動靜不拘。有此心,則出死入生;失此心,則出生入死。生之死之,只在此心得失之間耳。
仁義禮智根于心,根于此心也。此心內(nèi)有五行之氣,而無五行之質(zhì),藏于五行之中,而不落于五行,本于父母未生之前,現(xiàn)于父母既生以后,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主宰乎仁義禮智之德。仁義禮智,皆此心之變化也。因其能變化仁義禮智,又有信之名。信非外而言語之信,乃陰陽合一,真實無妄之信。真實者,妙有也。無妄者,真空也?斩豢眨豢斩,仁義禮智,皆在其中。
無為之事者,以道全形之事。以道全形,即以信而統(tǒng)仁義禮智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于一信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于一信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于一心也。亦即仁義禮智而歸于一中也。信也,心也,中也,總一氣也。一氣流行,五元五德,凝結(jié)不散,渾然太極,不滲不漏,后天五物五賊,亦皆化而為陽。先天氣,后天氣,兩而合一,了性即可了命,上德無為之道,河圖之理畢露矣。
洛書
洛書者,陰陽錯綜,五行逆運,有為變化之道也。
大禹治水時,有神
龜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頭,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宮,中五又象太極,中一文又象一氣;其形方,方象地。
洛書,蓋取逆克之理。逆克者,以陰克陽,右行也。故中土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東方木,東方木克中央土。陰前陽后,陰靜陽動,靜以制動,以克為主,收斂成就之功也。收斂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煉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宮,而萬物無不借賴,陶熔成就矣。
金火陰陽具錯,水木陽不動而陰錯者,金火克而水木生氣收斂也?酥匀,逆之正所以成順,故外錯克而中綜生。錯者,錯亂也。陰陽錯亂于外而相克也。綜者,總整也。陰陽總整于中而相生也。錯中有綜,借陰復陽,后天中返先天之道,不在是乎?
人自有生以后,陽極陰生,五行錯亂,陰陽不交,彼此戕害,真者埋沒,假者張狂,七情六欲,般般倶有,五蘊八識,件件皆全,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以苦為樂,以假作真,本來面目全失,如書,陰水克陽火,陰火克陽金,陰金克陽木,陰木克陽土,陰土克陽水之象。書有五無十者,陰土錯外去克水也。
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龜泄露返還之道。使人人歸家認祖,在性命根本上著腳耳。根本在于何處?即中五之中一文,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這個門,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順之在此,逆之在此,五行錯亂分散亦在此,五行總整攢簇亦在此。蓋此處有天地之根,有仁義禮智之信也。因其有仁義禮智之信,錯之能以綜,散之能以合。失此信,則五元皆傷、五物皆發(fā),仁義禮智之性,變而為喜怒哀樂之性;守此信,則五元皆生、五物皆化,喜怒哀樂之性,變而為仁義禮智之性。
書中五者,仁義禮智,皆本于信也。外四十者,以信而運仁義禮智也。信于仁,則能仁;信于義,則能義;信于禮,則能禮;信于智,則能智。一信而仁義禮智,無不隨心變化矣。
變化之道,即后天中返先天之道,即書錯中有綜。三五合一之象,五行有陰有陽,只有二五,并無三五。所謂三五者,就中五三家之數(shù)論之也。中五共五文,北第一文為水。西第二文為火,東第三文為木,南第四文為金,中第五文為土。木生火為一家,積數(shù)二三為一五;金生水為一家,積數(shù)一四為一五;土居中央為一家,積數(shù)自為一五。三家相見,是謂三五合一。三五合一,總是一陰一陽,二五之精,妙合而一之,二五合一,總是陰中返陽,一五攢簇而一之,一五攢簇,渾渾淪淪,循環(huán)無端,無聲無臭,何有一五,何有二五,更何有三五乎?
后天中返先天之道,即于陰五行中返還陽五行,復歸于一氣耳。返之之道,莫先返乎信。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信即先天來復之信。此信一復,戊土發(fā)現(xiàn),內(nèi)有主宰,萬緣皆空,諸慮俱息,則不哀而生智,信中生智,是戊土克癸水,而水返陽矣。水返陽而智本于信,智不妄用,無貪無求,心平氣和,而樂真而有禮,智中出禮,是壬水克丁火,而火返陽矣;鸱店柖Y本于智,和而不同,非禮不履,燥氣悉化,則不怒而成義。禮中出義,是丙火克辛金,而金返陽矣。金返陽而義本于禮,義不過偏,通權達變,循規(guī)蹈矩,則喜善而藏仁。義中生仁,是庚金克乙木,而木返陽矣。木返陽而仁本于義,仁不過懦,至善無惡,誠一不二,則無欲而有信,仁中行信,是甲木克己土,而土返陽矣。土返陽而信本于仁,止于其所,而不動不搖,真土現(xiàn)象,假土自靜,戊己相合,喜、怒、哀、樂皆歸無欲,仁、義、禮、智皆歸一信。
五氣朝元,后天五物,皆聽命于五元,四象和合,五行一氣,三五合一,結(jié)成圣胎,渾然天理,人欲不生,還原返本,歸根復命,依然是生初本來面目。
如書,陽五行居于正位,陰五行居于偏位,錯中有綜也。錯中有綜,陰中返陽,金丹有象。在儒,則謂明善復初;在釋,則謂摩河般若波羅密。摩河者,華言大也。般若者,華言智慧也。波羅密者,華言登彼岸也。
以大智慧登彼岸,亦明善復初,還原返本之義。三教圣人,皆不外此。
逆運妙理,金丹有為之道,全以逆運,故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七為陽火之數(shù),火居金位,火運金而入庫返真;九為陽金之數(shù),金居火位,金遇火而生明還元;鸱嫡娑筇熘畾庀せ疬元而先天之氣逆回,生生不息。仁義禮智,本于一信,金木水火,歸于中土。五行攢簇,洛書已返成河圖矣。
有為事畢,無為事彰,再加向上工夫,修河圖妙理,了先天為無自然之功,可以神化不測矣。
修道者能于洛書錯綜變化處,鉆破個孔竅,于中心一文處立定腳根,逆而修之,何患五行不能攢簇,陰陽不能和合,金丹不能凝結(jié),性命不能俱了乎?
圖書合一
河圖形圓,陰陽合一,五行一氣,無為順生自然之道。
洛書形方,陰陽錯綜,五行克制,有為逆運變化之道。
圓以象天,一氣流行,渾然天理,無修無證,從太極中安身,所以了性。
方以象地,兩儀變化,天人合發(fā),有增有減,在陰陽中造作,所以了命。
無為者,純陽未破,上德之人修之;有為者,后天已交,中下之人修之。特以上德之人,五行合一,先天祖氣未傷,性命一家,無待返還之功,只用天然真火以溫養(yǎng)之,不為后天所傷,神全氣足,誠則能明,由中達外,露出法身,永久不壞,歷劫長存,道家謂之身外有身,釋家謂之跳出輪回,儒家謂之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至于中下之人,或為氣質(zhì)所拘,或為積習所累,先天破而后天用事,性命分為兩處,若無有為之道,則已失者而難返,已去者而難還。雖有志士,不能成功,故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圖之以留世,使人深玩其義,各了性命也。
坤卦傳曰: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者,謹固牢藏也。直者,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也。以敬直內(nèi),率性之謂道也。即河圖無為自然之道。義者,變化裁制也。方者,不動不搖、循規(guī)蹈矩也。以義方外,修道之謂教也。即洛書有為變化之道。
無為以修內(nèi),有為以修外,修內(nèi)者性也,修外者命也。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自誠而明也;下德者,須先修命而后修性,自明而誠也。自誠明謂之性,為上德者而說;自明誠謂之教,為下德者而言。今立內(nèi)圓外方之圖,以明上德者修內(nèi)以制外,先圓而后方;下德者修外而安內(nèi),先方而后圓。雖是如此說,下德者必以內(nèi)圓為本,但不過著重處在外方耳。但方圓二字,大有妙用,圓非空寂無為,其中有防危慮險之功。方非斷絕人事,其中有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
知得河圖五行一氣,中黃一點,則圓之所以為圓,不落于寂滅著空之學矣。悟得洛書五行錯綜,克中有生,縱橫逆順,到頭總歸中黃,則方之所以為方,不落于勉強執(zhí)相之學矣。方之圓之,總在中黃一點,方亦從此而方,圓亦從此而圓,識不得中黃,方亦不是,圓亦不是。噫!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股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
本帖最后由 lcd1979 于 2011/7/28 13:18 編輯 m.gydjdsj.org.cn劉悟元介紹:“宋元以后,所謂道家者,大抵皆舉南(張紫陽)北(邱長春)二派丹道之學。然丹道學術,與昔來道家或道教,迥然有別,學者不能不察。及乎明清二代,于南北二派以外,異宗突起,諸說紛紜,其中較著者,乃有西派東派之謂;蛑鲉涡扌悦詾樽冢蛑麟p修陰陽以為旨,要皆祖崇呂純陽,合四派之流,統(tǒng)不外于呂祖之支分焉。清代學者頗多,而以乾嘉道學之著者
劉悟元、朱云陽二人為其翹楚。劉朱道學,皆出入于禪,
尤以劉悟元之說理修煉,純主清靜,力排方士諸說,參合fo理要旨,于丹道法中,又別創(chuàng)一格。其人羽化以后,肉身尚留于甘肅成陵朝元觀。此外,成都雙流
劉沅(止唐)為乾嘉時之大儒,講道學于西蜀,世稱為“劉門”,為親受老子口訣,邊居青城八年而道成。著作豐富,立論平允,于三教均多闡發(fā)。其授受方法之間,頗有藏密成分,抑其地居近于康藏,其學術思想,不無挹此注彼之處,此一系,相當于元之“全真教”、明之“理教”,亦為三教之變焉!
摘自:南懷瑾 《禪海蠡測》禪宗與丹道 章節(jié)
ps:劉止唐是 中醫(yī)火神派鼻祖鄭欽安的老師!
-----------我已購買了這部書,正在學習。
-----------
回復 蘄艾世家 的帖子兄弟,哪里有賣?
望告知。謝謝!
-----------
本帖最后由 蘄艾世家 于 2011/7/29 13:07 編輯 asia_fisher 發(fā)表于 2011/7/29 11:13
回復 蘄艾世家 的帖子
兄弟,哪里有賣?
卓越網(wǎng) 《道解周易》 包含了悟元子的《易理闡真》、《孔易闡真》、《參同直指》、《陰符經(jīng)》四篇著作,價格也很便宜,值得一看。九州出版社出版。
-----------好 看看去
-----------一本四圣心源就夠看,我可不換了
-----------貌似把河圖洛書的來歷大致說清楚了,唉,難懂啊
-----------讀了這本書會對四圣心源更好理解
-----------這一段感受頗大。
理是這個理,道是這個道,然窮盡一生精力參明道理多么不易啊,更何況命秉于先天,祖氣各異,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