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蔓草部
    

本經(jīng)逢原:蔓草部

菟絲子《本經(jīng)》名菟蘿辛甘平,無毒。酒煮搗爛作餅焙干用。雷公曰∶凡使勿用天碧草子真相似,只是味酸澀并粘也。菟絲最難得真,有人以子種出皆水犀草,今藥肆所賣俱系此類,然服亦有微功,不似假石蓮子之大苦大寒大傷胃氣,伐人天元也。至賤之物尚爾,若此況珍貴之品,能…

菟絲

《本經(jīng)》名菟蘿

辛甘平,無毒。酒煮搗爛作餅焙干用。雷公曰∶凡使勿用天碧草子真相似,只是味酸澀并粘也。菟絲最難得真,有人以子種出皆水犀草,今藥肆所賣俱系此類,然服亦有微功,不似假石蓮子之大苦大寒大傷胃氣,伐人天元也。至賤之物尚爾,若此況珍貴之品,能無偽乎。

《本經(jīng)》續(xù)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

發(fā)明 菟絲子去風明目,肝腎氣分藥也。其性味辛溫質(zhì)粘,與杜仲之壯筋暖腰膝無異,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氣,復兼四味,《經(jīng)》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菟絲子、五味子之屬是也。與辛香燥熱之辛迥乎不同,此補脾腎肝三經(jīng)要藥!侗窘(jīng)》言續(xù)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者,三經(jīng)俱實而絕傷續(xù),不足補,氣力長,令人肥健矣。其功專于益精髓堅筋骨,止遺泄,主莖寒精出,溺有余瀝,去膝脛酸軟、老人肝腎氣虛腰痛膝冷,合補骨脂、杜仲用之,諸經(jīng)膜皆屬于肝也。氣虛瞳子無神者,以麥門冬佐之,蜜丸服效。凡陽強不痿,大便燥結(jié),小水赤澀者勿用。以其性偏助陽也。

五味子

酸溫,無毒。產(chǎn)遼東者佳。微焙搗碎用。

《本經(jīng)》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發(fā)明 五味子右腎命門本藥!侗窘(jīng)》主咳逆上氣,強陰益男子精,心腎不交者宜之,兼入肺腎二經(jīng)。味酸而斂耗散之金,性溫而滋不足之水,生津止渴,益氣強陰,壯水鎮(zhèn)陽。

收瞳子散大,定喘斂汗。加干治冬月肺寒咳嗽。同人參、門冬治夏月精神困乏。而虛熱久嗽,不可誤用表散。須以此去核之辛溫助火,但用皮肉之酸咸以滋化之,不宜多用,恐酸太過反致閉遏而成虛熱也。黃昏嗽乃火浮于肺,不宜涼藥,宜五味子斂而降之。但風邪在表,痘疹初發(fā),一切停飲,肺家有實熱者皆當禁之。

覆盆子

《本經(jīng)》名蓬

甘平微溫,無毒。酒浸一宿炒用。

《本經(jīng)》安五藏益精氣長陰,令人堅強志,倍力有子,久服輕身不老。

發(fā)明 覆盆子乃蓬 之實!侗窘(jīng)》言,蓬 者, 即實也;蛟婆 是覆盆苗分之為二,殊為未當。宗 云∶覆盆子益腎臟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故名。《本經(jīng)》專于暖子臟,服之令人多子!秳e錄》言益氣輕身,令發(fā)不白,甘溫補血與桑椹同功。惟秦地山中有之,近世真者絕罕。藥肆每以樹莓代充,欲驗真?zhèn)我跃平,色紅者是真,否即是假。

使君子

甘溫,無毒。微煨去殼。

發(fā)明 凡殺蟲藥都是苦辛,惟使君子甘而殺蟲,不傷脾胃,大人小兒有蟲病者,每月上旬清晨空腹食數(shù)枚或為散,肥湯服之,次日蟲從大便出。忌飲熱茶,犯之即瀉。凡蟲皆脾胃虛弱,飲食停滯而生此物;甘溫即能殺蟲,又益脾胃,所以能斂虛熱而止瀉,為小兒蟲積上藥。

木鱉子

土木鱉苦溫小毒,番木鱉苦寒大毒。又附子之初生未成者曰漏籃子,《炮炙論》名木鱉子與此不同。

發(fā)明 木鱉有二種。有殼者曰土鱉。去殼搗爛,帛裹塞鼻,起倒睫拳毛。又為末唾調(diào),貼痛七日即消。一切腫,醋磨涂之。一種無殼者曰番鱉。治熱病喉痹作痛,和山豆根、青木香磨汁咽之。 瘡入眼,番木鱉半個,同輕粉、冰片、麝香為末,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日三次, 瘡自退。又能毒狗,狗性大熱,此性大寒,寒熱相反,激之使然。

兜鈴

苦辛微寒,無毒。去殼,微焙用。

發(fā)明 諸藥之性輕浮者,皆能入肺散氣,燈心、馬勃之屬皆然,諸家言其性寒,專于劫痰定喘,不知其苦中帶辛,寒中帶散,是以肺熱痰喘,聲音不清者宜之。錢氏補肺阿膠散用之。取其清熱降氣,邪去則肺安矣。性善涌泄,故《纂要》治蛇蠱毒,一味濃煎服之,探吐,其毒即解。嬰兒麻疹內(nèi)陷喘滿聲喑者,宜加用之;若肺冷金寒,喘嗽失音者禁用。

青木香

馬兜鈴

辛苦微寒,無毒。

發(fā)明 青木香苦寒香細,入足少陰。善降陰氣上逆,故治風濕,葳蕤湯用之,并治癰腫痰結(jié)氣凝諸痛。《唐本》治熱腫蛇毒,水磨敷之!吨夂蟆分涡M毒,酒水和煎服之,毒從小便出。昔人言,多服令人吐利,肺寒咳嗽,寒痰作喘,胃虛畏食人勿服,以其辛香走竄也。

預知子

苦寒,無毒。《大明》曰溫。

發(fā)明 預知子專殺蟲療蠱,其治 癖蛇毒,總是殺蟲之功。相傳取子二枚,綴衣領(lǐng)上,遇有蠱毒則聞其子有聲,故名預知,蜀人極貴重之。

牽牛

苦辛溫,有毒。東垣云辛熱有毒。有黑白二種,名黑丑白丑,凡用生磨取頭末。

發(fā)明 牽牛專一行水峻下之劑。白者屬金利肺,治上焦痰飲,除壅滯氣逆,通大腸風秘,除氣分濕熱。黑者屬水,瀉腎而兼瀉脾胃之濕,消腫滿香港腳,利大小便秘。但病在血分,或病稍弱而痞滿者,不可用。東垣云∶牽牛非神農(nóng)藥也!睹t(yī)續(xù)注》云∶味寒能除濕氣,利小便,治下注香港腳,此說氣味、主治俱誤。凡用牽牛,少則動大便,多在泄下如水,乃瀉氣之藥。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受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宜暫用之。況牽牛止能泄氣中之濕熱,不能除血中之濕熱,每見酒食過傷病痞者,多服牽牛散取快一時,藥過仍痞,以致久服脫人元氣,猶不知悔也。

東垣治下焦虛腫,天真丹用牽牛,以鹽水炒黑,佐沉香、杜仲、補骨脂、官桂諸藥,深得補瀉兼施之妙用,方見《醫(yī)學發(fā)明》。

紫葳

一名凌霄

酸微寒,無毒。

《本經(jīng)》主婦人產(chǎn)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閉寒熱,羸瘦,養(yǎng)胎。

發(fā)明 凌霄花手足厥陰血分藥也,能去血中伏火!侗窘(jīng)》主婦人崩中、癥瘕,又治血閉寒熱、羸瘦。云養(yǎng)胎者,以有積瘀在內(nèi),瘀散則胎自安也,與《金匱》桂枝茯苓丸中用仁、丹皮治妊娠癥痼害無異;癥瘕、血閉、血氣刺痛、癘風惡瘡多用之,皆取其散惡血之功也。若無瘀血而胎息不安者禁用。

旋花

一名纏枝牡丹

甘辛,無毒。制雄黃。

《本經(jīng)》主面 黑色。媚好益氣。根主腹中寒熱邪氣。

發(fā)明 凡藤蔓之屬,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旋花根細如筋可啖。《本經(jīng)》言主腹中寒熱邪氣。《別錄》言其久服不饑。時珍自京師還,見北地車夫每載之,云暮歸煎湯飲可補損傷,則益氣續(xù)筋之說,尤可征矣。筋被斫斷者,用旋花根搗汁瀝斷處,仍以滓敷,日二易,半月即續(xù)。

薔薇

子名營實

酸溫,無毒。

《本經(jīng)》營實主癰疽惡瘡,結(jié)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guān)節(jié)。

發(fā)明 薔薇乃野生之白花者。性專解毒,其實兼能散結(jié),結(jié)肉跌筋敗瘡陰蝕,皆得療之!侗窘(jīng)》所主,皆言其實,根能入陽明經(jīng)除風殺蟲,故癰疽瘡癬常用之!肚Ы稹分消渴尿多,以根煮飲。又治口瘡之神藥!妒セ荨分涡遺尿,酒煮服。皆取其溫足陽明,而足太陽受蔭矣。

月季花

俗名月月紅

甘溫,無毒。

發(fā)明 月季花為活血之良藥。搗敷腫瘍用之。痘瘡觸犯經(jīng)月之氣而伏陷者,用以加入湯藥即起,以其月之開放,不失經(jīng)行常度,雖云取義,亦活血之力也。

栝蔞實

甘寒,無毒。去殼,紙包壓去油用。反烏附。

發(fā)明 栝蔞實甘寒潤燥,宜其為治嗽消痰止渴之要藥,以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郁熱耳。仲景治喉痹痛,引心腎咳唾喘息及結(jié)胸滿痛,皆用栝蔞實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其性較栝蔞根稍平,而無寒郁之患,但脾胃虛及嘔吐自利者不可用。

栝蔞根

天花

苦寒,無毒。反烏附。

《本經(jīng)》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xù)絕傷。

發(fā)明 栝蔞根性寒,降膈上熱痰,潤心中煩渴,除時疾狂熱,祛酒癉濕黃,治癰瘍解毒排膿!侗窘(jīng)》有安中補虛,續(xù)絕傷之稱,以其有清胃祛熱之功,火去則中氣安,津液復,則血氣和,而絕傷續(xù)矣。其性寒降,凡胃虛吐逆,陰虛勞咳誤用,反傷胃氣,久必泄瀉喘咳,病根愈固矣。凡痰飲色白清稀者,皆當忌用。

土瓜

王瓜

苦寒,無毒。藏器云有小毒。

《本經(jīng)》主消渴內(nèi)疽,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

發(fā)明 王瓜產(chǎn)南方者,稟濕熱之氣最盛,患瘡腫癰毒者食之,為患轉(zhuǎn)甚。產(chǎn)北地者,得春升之氣最先。患消渴內(nèi)疽者用之,其效頗捷。其根治黃膽消渴與栝蔞之性不甚相遠,但不能安中補虛續(xù)絕傷,調(diào)和經(jīng)絡(luò)諸血也!督饏T》治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帶下,少腹?jié)M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深得《本經(jīng)》主瘀血月m.gydjdsj.org.cn/shouyi/閉之旨。方用土瓜根、芍藥、桂心、 蟲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蘇頌治小兒發(fā)黃,土瓜根生搗汁,服三合,不過三次效。又治黃膽變黑,土瓜根汁平旦溫服一小升,午刻黃水從小便出。其治寒熱酸疼,皆祛濕熱之驗。南陽治陽明經(jīng)熱,大便不通,用之為導以下濕熱。其子治肺痿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及反胃吐食,惜乎,世醫(yī)未知用也。

葛根

甘平,無毒。色白者良。入陽明。表藥生用。胃熱m.gydjdsj.org.cn/jianyan/渴,煨熟用。

《本經(jīng)》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陽氣,解諸毒。

發(fā)明 葛根性升屬陽,能鼓午胃中清陽之氣,故《本經(jīng)》主消渴、身熱、嘔吐,使胃氣敷布,諸痹自開。其言起陽氣、解諸毒者,胃氣升發(fā),諸邪毒自不能留而解散矣。葛根乃陽明經(jīng)之專藥,治頭額痛,眉棱骨痛,天行熱氣嘔逆,發(fā)散解肌,開胃止渴,宣斑發(fā)痘。若太陽經(jīng)初病頭腦痛而不渴者,邪尚未入陽明不可便用,恐引邪內(nèi)入也。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自利反不利,但嘔者俱用葛根湯。太陽病下之遂利不止,喘汗脈促者,葛根黃芩黃連湯,此皆隨二經(jīng)表里寒熱輕重而為處方。按證施治,靡不應手神效。又葛根蔥白湯為陽明頭痛仙藥。斑疹已見點不可用葛根、升麻,恐表虛反增斑爛也;又葛根輕浮,生用則升陽生津,熟用則鼓午胃氣,故治胃虛作渴,七味白術(shù)散用之。又清暑益氣湯兼黃 用者,以暑傷陽明,額顱必脹,非此不能開發(fā)也;芙饩贫,葛花解醒湯用之,必兼人參,但無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損人天元,以大開肌肉而發(fā)泄傷津也。

天門冬

即天棘根

甘寒,無毒。焙熱去心,用肥白者良。忌鯉魚。

《本經(jīng)》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饑。

發(fā)明 天門冬手太陰肺經(jīng)氣分藥。兼通腎氣咳逆喘促,肺痿肺癰,吐血衄血,干咳痰結(jié),其性寒潤能滋肺,肺氣熱而燥者宜之。肺為清虛之臟,涼則氣寧,熱則氣騰。天門冬能保肺,使氣不受火擾。合地黃、麥門冬主心肺虛熱咳吐膿血,又能治熱淋。同參、 定虛喘,蓋肺肅則氣化,乃能出。若脾虛而泄瀉惡食者,雖有前證,亦莫輕投,以其降泄太過也。時珍云,天門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入滋補方用之有效。若脾胃虛寒人久服,必致滑腸,反成痼疾,以性寒能利大腸故也!侗窘(jīng)》治諸暴風濕偏痹,蓋熱則生風,暴則屬火,偏痹者濕熱所致,故治風先清火,清火在養(yǎng)陰也。其三蟲伏尸,皆脾腎濕熱所化,清二經(jīng)濕熱,則無三蟲伏尸之患矣。又能延年不饑,故辟谷方多用之。

百部

苦微甘,小毒。肥白者良。抽去心用則不煩悶。

《本經(jīng)》主咳嗽上氣,火炙酒漬飲之。

發(fā)明 百部為殺蟲要藥。故肺熱勞瘵喘嗽,有寸白蟲宜之。蟯蟲痢及傳尸骨蒸多用之。

時珍云,天、麥門冬之類皆主肺痰。但百部氣溫,肺胃寒者宜之。二冬性寒,肺胃熱者宜之。脾胃虛人勿用,以其味苦傷胃也。又濃煎洗牛馬虱、樹木蟲蛀,用填孔中,更削杉木塞之,其蟲即死,殺蟲之功于此可知。

何首烏

一名夜交藤

苦澀微溫,無毒。其形圓大者佳。須赤白并用。制法以竹刀刮去皮,拌黑豆九蒸九曬,候用。禁犯鐵器,忌萊菔諸血,勿與天雄、烏附、姜、辛、仙茅等同用,為其性斂味澀也。

發(fā)明 何首烏,足厥陰、少陰藥也。性稟陰中之陽。產(chǎn)南方者最勝,北地所生,雖極大者,殊不足珍,以地偏屬陰而無陽生之力也。白者屬氣分,赤者屬血分。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以此氣溫味苦澀,苦走腎,溫補肝,能收斂精氣,所以養(yǎng)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須發(fā),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氣血大和,則風虛斑腫、瘰之疾可愈。生則性兼發(fā)散,主寒熱 瘧,及癰疽背瘡皆用之。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腸風秘,用鮮者數(shù)錢煎服即通,以其滋水之性最速,不及封藏即隨之而下泄也。與蓯蓉之潤燥通大便無異,而無助火之虞。腸風臟毒,用干者為末米飲,日服二三錢有效,蓋其內(nèi)溫肝腎,外祛少陰風熱之驗也。《丹方》治久瘧,用生姜、何首烏一兩,柴胡三錢,黑豆隨年數(shù)加減,煎成露一宿,清晨熱服,若夜瘧尤效,乃散中寓收,補中寓散之法。

苦甘平,無毒。產(chǎn)川中,大塊色白而松脆者為萆 。若色黃赤者即菝 也。一種小塊質(zhì)堅硬者為土萆 ,不堪入藥,忌茗、醋。

《本經(jīng)》主腰脊痛、強骨節(jié),除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

發(fā)明 萆 苦平,胃與肝家藥也,入肝搜風。《本經(jīng)》主腰脊痛,強骨節(jié);入肝祛風,入胃祛濕,故《本經(jīng)》主寒濕周痹、惡瘡熱氣等病。昔人稱其攝精之功,或稱逐水之效,何兩說相懸耶?不知胃氣健旺則濕濁去,而腎無邪濕之擾,腎臟自能收攝也。楊氏萆 厘清飲專主濁病,正得此義。又主陰痿失溺,老人五緩者,總?cè)⌒嘘栔Γ岳P(guān)節(jié)助健運也。若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小便頻數(shù),大便引急者,誤用病必轉(zhuǎn)劇,以其溫散不利于陰也。菝 與萆 相類,《別錄》主腰背寒痛風痹,皆取祛濕熱利水、堅筋骨之義。

土茯苓

俗名冷飯團

甘淡平,無毒。忌鐵器。

發(fā)明 土茯苓古名山牛,入胃與肝腎。清濕熱,利關(guān)節(jié),止拘攣,除骨痛,主楊梅瘡,解汞粉毒。時珍云,楊梅瘡起于嶺南,風土炎熱,嵐瘴熏蒸,挾淫穢濕熱之邪,發(fā)為此瘡。

今則遍行海宇,類有數(shù)種,治之則一,屬厥陰、陽明。如兼少陰、太陽、陽明,發(fā)于咽喉。

兼太陽、少陽,發(fā)于頭角。蓋相火寄在厥陰,肌肉屬于陽明。若用輕粉劫劑,毒瓦斯竄入經(jīng)絡(luò)筋骨莫之能出,變?yōu)榻罟菙佂,發(fā)為結(jié)毒,遂成痼疾。方用土茯苓一兩、薏苡、忍冬、防風、木瓜、木通白蘚皮各五分,皂莢子四分,人參、當歸各七分,日服三次,忌飲茶、燒酒,及牛羊雞鵝魚肉、麩面、鹽、,并戒房勞百日,渴飲土茯苓湯,半月全愈。

白蘞

苦甘辛微寒,小毒。反烏附。解野狼毒毒。

《本經(jīng)》主癰腫疽瘡,散結(jié)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

發(fā)明 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但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非其所宜!侗窘(jīng)》治目赤、驚癇、溫瘧,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非取其去濕熱之力歟!督饏T》薯蕷丸用之,專取其辛涼散結(jié),以解風氣百疾之蘊蓄也。世醫(yī)僅知癰腫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同白芨治金瘡失血,同甘草解野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而癰疽已潰者不宜用。

山豆根

苦寒,無毒。

發(fā)明 山豆根大苦大寒,故能治咽喉諸疾。蘇頌言∶含之咽汁,解咽喉腫痛極妙。或水浸含嗽,或煎湯細呷,又解痘疹熱毒及喉痹藥皆驗。蓋咽證皆屬陰氣上逆,故用苦寒以降之。《開寶》言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發(fā)熱咳嗽,善治人馬急黃,殺小蟲。時珍云,腹脹喘滿,研末湯服。血氣腹脹,酒服三錢。卒患熱厥心痛,磨汁服?傎嚳嗪陨⒅⑽柑摵鳛a者禁用。

黃藥

苦平,無毒。

發(fā)明 黃藥子治諸惡腫瘡 喉痹,及蛇犬蛟毒,研水服之并用外涂!肚Ы稹分伟`疾,以黃藥子半斤,無灰酒一升浸藥,固濟瓶口,糠火煨,候香,瓶頭有津即止。時飲一杯不令絕,三五日即消。勿飲不爾令人項細也。又專治馬牛心脾熱病。

白藥

葉名剪草

辛涼,無毒。

發(fā)明 白藥子辛涼解毒。故能治金瘡出血太多發(fā)熱。用以涼血清熱則痛自止,肌自生。

又主喉中熱塞不通,時常痛腫,醋煎細呷。治諸骨鯁,在上即吐出,在下即便出。解野葛、生金、巴豆藥毒;又治馬脾肺熱病。

威靈仙

苦辛溫,小毒。

發(fā)明 威靈仙性善下走,通十二經(jīng),故能宣通五臟,治胃脘積痛,腳脛痹濕痛風之要藥。消水破堅積,朝食暮效。辛能散邪,故主諸風。溫能泄水,故主諸濕。而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達,腰下脛膝起灌遲者,用為下引立效。其性利下,病壯實者,誠有殊效。氣虛者服之必虛瀉而成痼疾,以其耗血走氣也。血虛而痛,不因風濕者勿服。

茜草

《素問》名 茹,又名茹 ,俗名血見愁

苦辛微溫,無毒。

《本經(jīng)》主寒濕風痹,黃癉,補中。

發(fā)明 茜根色赤而性溫,味苦而帶辛,色赤入營,性溫行滯,味辛入肝,手足厥陰血分藥也!侗窘(jīng)》又以治寒濕風痹黃癉者,是濕熱之邪痹著營分,用以清理邪濕則脾胃健運,寒濕風痹無所留著而黃癉自除矣。其治女子經(jīng)水不通甚效。詳《素問》四烏 一 茹丸,治婦人脫血、血枯。《千金翼》治內(nèi)崩下血,皆取以散經(jīng)中瘀積也。病患雖見血證,若泄瀉飲食不進者勿服。

防己

辛苦寒,有毒。

《本經(jīng)》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病,除邪,利大小便。

發(fā)明 防己辛寒純陰,主下焦血分之病,性劣不純,善走下行,長于除濕,以辛能走散。兼之氣悍,故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病,除邪,利大小便,此《千金》主治也!秳e錄》療水腫,膀胱熱;通腠理,利九竅,皆除濕之功也。弘景曰,防己是療風水要藥。漢防己是根,入膀胱去身半以下濕熱。木防己是苗,走陽 ,治中風攣急風痹濕熱!督饏T》防己黃湯,防己地黃湯、木防己湯、五物防己湯,皆治痰飲濕熱之要藥。而《千金》治遺尿、小便澀,有三物木防己湯。水腫亦有三物木防己湯,總?cè)∑渫ㄐ薪?jīng)脈之力也。能瀉血中濕熱,通經(jīng)絡(luò)中滯塞。壯健之類用之,不得其宜,下喉令人心煩、飲食減少。至于去濕熱腫痛,下注香港腳,膀胱積熱,誠通行十二經(jīng)之仙藥也。如飲食勞倦,陰虛內(nèi)熱,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其不可用一也。大渴引飲,及久病津液不行,上焦?jié)駸岬茸C,防己乃下焦血藥,其不可用二也。外感邪傳肺經(jīng),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此上焦氣病,其不可用三也。大抵上焦?jié)駸峤圆豢捎,即下焦(jié)駸嵊之攲徠涠悴煌ɡ,方可用之?/p>

木通

原名通草

平淡,無毒。色淡黃細香者佳。

《本經(jīng)》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guān)節(jié),令人不忘,去惡蟲。

發(fā)明 木通, 根也,入手足太陽、手少陰、厥陰。瀉氣分濕熱,防己瀉血分濕熱。

脾胃不和則水道不利,乃致郁,為寒熱,為腫脹,為淋秘,為痹癉,俱宜木通淡滲之劑,分利陰陽,則水行火降,脾胃和,而心腎平矣!侗窘(jīng)》除脾胃寒熱者,以其通利濕熱也。曰通利九竅、血脈、關(guān)節(jié)者,以其味淡滲也。曰令人不忘及去惡蟲者,竅利則神識清,濕散則惡蟲去。以其通達九竅,行十二經(jīng),故又能催生下乳,散癰腫結(jié)熱。惟胃虛腎冷,及傷寒大便結(jié)燥,表虛多汗者禁服?种貍蛞汉纳⑽钢。時珍曰,木通上能通心清肺達九竅,下能泄?jié)耢顭幔M止利小便而已哉。蓋能泄丙丁則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即清,而諸經(jīng)之濕熱皆從小便泄去,故導赤散用之。

通草

原名通脫木

平淡,無毒。

發(fā)明 通草輕虛色白,專入太陰肺經(jīng)。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陽明胃經(jīng),通氣上達而下乳汁。東垣言,瀉肺利小便,治五淋水腫癃閉,取氣寒降味淡而升。仲景當歸四逆湯,用以通在里之濕熱也。妊婦勿服,以其通竅也。

鉤藤

一名釣藤

甘微苦寒,無毒。取鉤用良。

發(fā)明 鉤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小兒急慢驚癇螈 ,內(nèi)鉤腹痛,客忤胎風,大人肝風,頭旋目眩,婦人帶下赤白,皆肝風相火之病,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矣。

木蓮

俗名鬼饅頭

實甘平澀,葉酸平,無毒。

發(fā)明 木蓮,薜荔實也。性耐風霜,嚴冬不凋,故能治一切風癬惡瘡,為利水、治血、通乳要藥。古方以木蓮二枚用豬前蹄煎湯,飲汁盡,一日乳汁即通。無子婦人食之,亦能有乳。其葉主背瘡,取葉搗絞汁,和蜜飲數(shù)升,以渣敷之,后利即愈。煎湯主賊風疼痛,乘熱熏洗,日三次,痛止為度。取藤搗絞汁治白癜風。瘰 、惡瘡、疥癬,消腫散毒。療腸痔、心痛陰 。但南方有瘴氣人,不可用。

紫葛

甘寒苦,無毒。生山谷中,苗似葡萄長丈許,根紫色。今所在皆有之。

發(fā)明 紫葛和血解毒,治癰腫惡瘡。取根皮搗為末,醋和封之!肚Ы稹纷细鹜栌弥疄榫,以其能散寒熱結(jié)氣也。

一名勒草,一名葛勒蔓,俗名割人藤

甘苦寒,無毒。

發(fā)明 草蔓生道旁,多刺勒人,故又名葛勒蔓。專主五淋利小便,散瘀血。并搗汁服。《千金》專主膏淋,以醋和服之。

忍冬

銀花

甘溫,無毒。

發(fā)明 金銀花芳香而甘,入脾通肺,主下痢膿血,為內(nèi)處癰腫之要藥。解毒祛膿,瀉中有補,癰疽潰后之圣藥。今世但知其消腫之功,昧其能利風虛也,但氣虛膿清、食少便瀉者勿用。痘瘡倒陷不起,用此根長流水煎浴,以痘光壯為效,此即水楊湯變法。

清風藤

辛溫,小毒。

發(fā)明 清風藤入肝經(jīng)氣分,治風濕流注歷節(jié)、鶴膝、麻痹瘙癢。同防己浸酒治風濕痹痛,一切風病。熬膏酒服一匙,將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發(fā)癢不可當,急以梳梳之欲癢止,飲冷水一口即解,風病皆愈,避風數(shù)日自安。

藤黃

酸澀,有毒。

發(fā)明 藤黃性毒而能攻毒,故治蟲牙蛀齒,點之即落,毒能損骨傷腎可知。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經(jīng)論書籍: 《經(jīng)絡(luò)全書》 《四圣心源》 《內(nèi)經(jīng)評文》 《靈樞懸解》 《素問懸解》 更多>>
    傷寒金匱: 《傷寒說意》 《傷寒心法要訣》 《傷寒懸解》 《傷寒尋源》 《傷寒醫(yī)訣串解》 更多>>
    診治書籍: 《脈訣刊誤》 《脈訣乳! 《脈理求真》 《脈確》 《脈象統(tǒng)類》 更多>>
    本草書籍: 《本草崇原》 《本草從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經(jīng)》 《本草綱目》 更多>>
    方言書籍: 《洪氏集驗方》 《華佗神方》 《回生集》 《本草分經(jīng)》 《急救便方》 更多>>
    內(nèi)科書籍: 《中國醫(yī)籍考》 《中風論》 《重訂靈蘭要覽》 《重訂廣溫熱論》 《止園醫(yī)話》 更多>>
    婦科書籍: 《產(chǎn)寶》 《產(chǎn)鑒》 《婦科秘方》 《婦科秘書》 《婦科問答》 更多>>
    兒科書籍: 《保嬰撮要》 《保幼新編》 《慈幼便覽》 《慈幼新書》 《達生編》 更多>>
    外科書籍: 《金瘡秘傳禁方》 《救傷秘旨》 《立齋外科發(fā)揮》 《傷科補要》 《傷科大成》 更多>>
    五官書籍: 《白喉全生集》 《白喉條辨》 《包氏喉證家寶》 《喉科秘訣》 《喉科指掌》 更多>>
    針灸書籍: 《針經(jīng)指南》 《針灸大全》 《針灸甲乙經(jīng)》 《針灸聚英》 《針灸神書》 更多>>
    醫(yī)論書籍: 《思考中醫(yī)》 《四圣懸樞》 《塘醫(yī)話》 《推求師意》 《外經(jīng)微言》 更多>>
    醫(yī)案書籍: 《馬培之醫(yī)案》 《奇癥匯》 《三家醫(yī)案合刻》 《邵蘭蓀醫(yī)案》 《孫文垣醫(yī)案》 更多>>
    綜合書籍: 《急救廣生集》 《景岳全書》 《明醫(yī)雜著》 《明醫(yī)指掌》 《儒門事親》 更多>>
    養(yǎng)生書籍: 《食療方》 《壽世傳真》 《壽世青編》 《心醫(yī)集》 《服食導餌》 更多>>
    其它書籍: 《本草問答》 《瘋門全書》 《厘正按摩要術(shù)》 《醫(yī)暇卮言》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更多>>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