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白鶴葉、白面戟、白面風、白桃葉。 |
漢語拼音 | bai bei ye |
英文名 | Leaf of Whitebackleaf Mallotus |
藥材基原 | 為大戟科植物白背葉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白背葉 直立灌木或小喬木,高1.5-3m。小枝、葉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黃色星狀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8cm,密被白色星狀毛;葉闊卵形,長4.5-23cm,寬3.5-16cm,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點,全緣或頂部3淺裂,有稀疏鈍齒,上面綠色,被星狀柔毛或近無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狀絨毛,有細密紅棕色腺點;掌狀脈3條;▎涡援愔;雄花序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狀花序,頂生,長15-30cm,被黃褐色絨毛;雄花簇生;具短;蚪鼰o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長,外面被密毛,內(nèi)面有紅色腺點。鑷合狀排列;無花瓣;花盤無腺體;雄蕊多數(shù),花絲分離,花藥2室;雌穗狀花序不分枝,頂生或側(cè)生,略比雄花序短,約15cm,果時圓柱狀;雌花單生;無柄;花萼鐘狀,3-5裂,裂片卵形,長3-4mm,外被星狀絨毛;無花瓣;子房有軟刺,刺上密生星狀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連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狀毛。果序圓柱形,長2.5-15cm以上,直徑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狀軟刺和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絨毛,軟刺長2-6mm,種子近球形,黑色,光亮;ㄆ4-7月,果期8-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路旁灌叢中或林緣。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圓卵形,長7-12cm,寬5-14cm,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點,全緣或不規(guī)則3淺裂,上面近無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狀 毛,有細密棕色腺點。氣微,味苦、澀。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平 |
歸經(jīng) | 肝;脾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祛濕;止血 |
功效分類 | 止血藥;生肌藥;利水藥 |
主治 | 蜂窩組織炎;化膿性中耳炎;鵝口瘡;濕疹;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 ;或煎水洗。內(nèi)服:煎湯,1.5-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貴州草藥》:止血,生肌,排石。 2.《貴州藥植目錄》:順氣寬中,消食止痛。 |
考證 | 出自《貴州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Ricinus apelta Lour.] |
科屬分類 | 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