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梅正亮
|
年份 | meih zin ndiangx
|
別名 | |
來源 | 木犀科植物女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根、樹皮、葉、果實。
|
形態(tài)特征 | 常綠喬木,高4-8米。最高可達15米,小枝無毛,有皮孔。單葉互生,革質(zhì),卵形、寬卵形、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5厘米,寬3-7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圓形,邊全緣,無毛。花白色;圓錐花序項生;花萼鐘狀,頂平截。核果長圓形,微彎曲,成熟時藍黑色;ㄆ6-8月,果期9-11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混交林或林緣。產(chǎn)于廣西百色、河池、桂林、柳州、南寧等地縣市;分布于年江流域及以南各省份。多栽培。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根、皮、葉,果實于冬季成熟時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果,味苦、甘,性平。
|
功效 | 補肝腎,強腰膝,壯筋骨,烏須明目。根,味苦,性平。散血止痛。葉,味微苦,性平。消腫止痛。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
方例 | |
化學(xué)成分 | 果實含齊墩果酸,乙酰齊墩果酸、熊果酸,乙酰熊果酸,對-羥基苯乙醇,3,4-二羥基苯乙醇,β-谷甾醇,甘露醇,外消旋-圣草素,右旋-花旗松素,槲皮素,女貞甙,10-羥基女貞甙,女貞子甙,橄欖苦甙,10-羥基橄欖苦甙,對-羥基苯乙基-β-D-葡萄糖甙,3,4-二羥基苯乙基-β-D-葡萄糖甙,甲基-α-D-吡喃半乳糖甙,洋丁香酚甙[1],新女貞子甙,女貞甙酸,橄欖苦甙酸及代號為GI-3的裂環(huán)烯醚萜甙[2]。還含有由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巖藻糖組成的多糖[3],及總量為0.39%的7種磷脂類化合物,其中以磷脂酰膽堿含量最高,占總量的56.52%±1.34%[4]。并含有鉀、鈣、鎂、鈉、鋅、鐵、錳、銅、鎳、鉻、銀等11種元素,其中銅、鐵、鋅、錳、鉻、鎳為人所必需微量元素[5]。女貞種子含女貞子酸(其結(jié)構(gòu)為五環(huán)三萜酸,具有免疫激活作用)[6]。女貞含8-表金銀花甙[7]。
|
藥理 | 1.抗炎作用 多種實驗炎癥模型證實女貞子有明顯的抗炎作用。水煎劑12.5g/kg、25g/kg,每日口服,連續(xù)5d,對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腫脹、乙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對角叉菜膠、蛋清、甲醛性大鼠足跖腫脹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女貞子20g/kg灌胃,連續(xù)3d,可顯著降低大鼠炎癥組織前列腺素E(PGE)的釋放量;女貞子20g/kg,連續(xù)7d灌服,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組織增生,同時伴有腎上腺重量的增加。其抗炎機制可能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激活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促進皮質(zhì)激素的釋放;②抑制PGE的合成或釋放;③降低豚鼠血清補體活性,對抗炎性介質(zhì)組胺引起的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1]。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女貞子有促進免疫功能的作用。水煎劑12.5g/kg、25g/kg連續(xù)灌胃7d,均可使幼小鼠胸腺、脾臟、重量明顯增加。25g/kg連續(xù)灌胃7d還能使成年小鼠脾臟重量增加[2]。女貞子有促進小鼠體液免疫系統(tǒng)的作用,明顯提高血清溶血素抗體活性,升高正常小鼠IgG含量,且對抗環(huán)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2,3]。 3.對脂質(zhì)代謝的影響 女貞子有降低血脂預(yù)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對灌飼膽固醇和豬油的家兔口服女貞子,可降低家兔的血清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有預(yù)防和消減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減輕斑塊厚度的作用,能減少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數(shù)和減輕其阻塞程度[4,5]。 4.降血糖作用 從女貞子中提取得到一種無色棱形晶狀體,通過阿脲造成小鼠高血糖模型和四氧嘧啶小鼠高血糖模型篩選,發(fā)現(xiàn)此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的降血糖作用[6,7]。 5.保肝作用 齊墩果酸對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降低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及肝內(nèi)三酰甘油(甘油三酯)的蓄積,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硬變[8-11]。 6.其他作用 女貞子煎劑2.5g/kg灌胃,連續(xù)3-6d,可使家兔眼內(nèi)壓有輕度下降,但不能阻止水負荷所致的兔眼壓升高[12]。女貞葉醋酸乙酯總提物有延長小鼠在急性減壓缺氧條件下的存活時間;改善家兔對后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的心電圖;增加離體兔心的冠脈流量;改善金黃地鼠夾囊的微循環(huán);增加狗心肺制備的心輸出量、心率、主動脈壓、降低其中心靜脈壓、改善心電圖[13]。50%女貞子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和大腸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14]。 7.毒性 女貞子對動物毒性很小,兔1次服新鮮成熟果實75g未見中毒現(xiàn)象[15]。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 | [1]Masa O K,et al.C A.1984,101:188024s. [2]菊地正雄等:《藥學(xué)雜志》(日),1985,105(2):142。 [3]于魯鋼等:《中國藥學(xué)雜志》,1992,27(1):26。 [4]許益民等:《中成藥》,1989,11(8):32。 [5]李曼玲等:《中國中藥雜志》,1989,14(12):727。 [6]Sun Yan,et al.C A,1991,114:254001d. [7]Inoue K,et al.C A,1989,111:74785s. |
藥理參考文獻 | [1]戴岳等:《中國中藥雜志》,1989,14(7):431。
[2]戴岳等:《中國藥科大學(xué)學(xué)報》,1987,18(4):301。
[3]張?zhí)N芬等:《中醫(yī)雜志》,1982,23(10):793。
[4]邊學(xué)義等:《錦州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3,(1):40。
[5]彭悅等:《中藥通報》,1983,8(3):32。
[6]王云發(fā)等:《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1986,5(1):10。
[7]王云發(fā)等:《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1986,5(3):32。
[8]湖南醫(yī)藥工業(yè)研究所:《中草藥通訊),1975,(3):175。
[9]湖南醫(yī)藥工業(yè)研究所:《中草藥通訊》,1977,(4):176。
[10]馬學(xué)惠等:《藥學(xué)學(xué)報》,1982,17(2):93。
[11]冀春萱等:《山西醫(yī)藥雜志》,1980,9(6):5。
[12]李文明等:《云南中醫(yī)雜志》,1990,11(4):27。
[1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3醫(yī)院中心實驗室等:《中草藥通訊),1979,10(8):357。
[14]蘇州醫(yī)學(xué)院中草藥抑菌試驗小組:《湖北科技資料醫(yī)藥分冊》(湖北省科技局情報所),1971,(2):21。
[15]Watt G M.Medicinal and Poisonous of Southern and Eastern Africa.2nd Ed.Pudoc Wageningen,1962:807.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