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Colour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SEM) of anthrax bacteria (Bacillus anthracis),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anthrax in humans and livestock.
炭疽是由炭疽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原系食草動物(羊、馬、牛等)的傳染病,與動物及其產(chǎn)品接觸而傳播于人。最常見者為皮膚炭疽,表現(xiàn)為皮膚壞死和黑痂;也可吸入感染引起肺炭疽,誤食感染而致腸炭疽;進而可繼發(fā)炭疽敗血癥和炭疽腦膜炎。人群普遍易感,但到目前尚無人與人直接傳播的報告,感染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癥狀表現(xiàn):
皮膚炭疽最為多見,約占95%。芽包在切口或擦傷部位侵入,多見于面、頸、肩、手和腳等暴露部位。當侵入后1-7天出現(xiàn)丘疹或斑疹,此日頂部出現(xiàn)水泡,可為多個小水泡或一個直徑為1-2厘米的大水泡,充滿黃色液體,內(nèi)含大量炭疽桿菌。水泡繼續(xù)增大,周圍出現(xiàn)水腫。低熱和乏力很常見。第5-7日水腫壞死破裂呈淺小潰瘍,形成1個覆蓋有特征性黑痂的潰瘍。黑痂干裂區(qū)直徑大小不等,自1-2個厘米至5-6個厘米,水腫區(qū)可達5-20厘米,堅實,疼痛不明顯,潰瘍不化膿為其特點。繼之水腫消退,黑痂在1-2周內(nèi)脫落,再過1-2周愈合成疤。發(fā)病伴有發(fā)熱,頭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及脾腫大。嚴重者病變擴展迅速,致大片壞死,全身毒血癥,病情危重,未經(jīng)治療的皮膚炭疽病人,約20%會死亡。
肺炭疽大多為原發(fā)性,由吸入炭疽桿菌芽胞所致,如本次生物恐怖活動所造成的病例。也可繼發(fā)于皮膚炭疽。起病多急驟,但一般先有2-4日感冒樣癥狀,表現(xiàn)為非特異性的低熱,疲乏,肌痛,干咳等,且在緩解后再突然起病,呈雙相性。臨床表現(xiàn)為寒顫、高熱、氣急、呼吸困難、紫紺,喘鳴,血樣痰,胸痛等。一些病人淋巴結腫大,縱膈增寬,頸、胸部出現(xiàn)皮下水腫,肺部可聞及細濕羅音,或有胸膜炎體征。病情大多危重,常并發(fā)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約半數(shù)病人并發(fā)炭疽性腦膜炎。若未及時診斷與搶救,常在急性癥狀出現(xiàn)后24-48小時內(nèi)死亡。
腸炭疽通過食入污染的肉而發(fā)病,以急性腸炎為特征,可有惡心、嘔吐、發(fā)熱和腹痛。嚴重者有毒血癥癥狀,持續(xù)性嘔吐、腹瀉血水樣變,腹部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征像。腸炭疽的死亡率達25-60%。
其他鼻咽部炭疽可有咽痛、發(fā)熱、吞咽困難,出現(xiàn)口腔或咽部潰瘍。炭疽性腦膜炎可出現(xiàn)劇烈頭疼、嘔吐、頸強直,腦積液多呈血性,病情兇險,多于2-4日內(nèi)死亡。
1.皮膚炭疽:有不明原因引起的皮膚局部出現(xiàn)紅斑水皰,繼而呈潰瘍和黑痂及周圍組織的廣泛無痛性非凹陷性水腫。局部淋巴結腫大。
2.肺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寒戰(zhàn)、發(fā)熱、呼吸困難、氣急、紫紺、咳嗽、咯血樣痰、胸痛、休克。
3.腸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腸炎,嘔吐物及糞便為血性。
診斷依據(jù):
1.病前半月內(nèi)有與羊、馬、牛等牲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頻繁接觸史、或接觸死畜及其污染物,剝死畜皮,食死畜肉,或從事皮毛加工、屠宰及獸醫(yī)工作者。
2.臨床上表現(xiàn):皮膚炭疽的黑痂潰瘍;肺炭疽的出血性肺炎;腸炭疽的出血性腸炎;虬橛袊乐氐亩狙Y和出血傾向等的敗血癥。
3.從病人分泌物、嘔吐物、糞、痰、血液及腦脊液涂片查到革蘭氏陽性、兩端平齊的大桿菌或分離到炭疽桿菌。
4.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菌苗接種者除外)。
治療:
治療原則 1.病原治療(首先青霉素);2.一般治療,要嚴格隔離;3.抗血清治療;4.支持對癥治療。
用藥原則
1.皮膚炭疽與輕癥腸炭疽,以青霉素治療為主。
2.肺炭疽、重型腸炭疽與炭疽敗血癥,除用大量青霉素外,還加用慶大霉素或四環(huán)素、氯霉素治療。
3.對重危病例,在用青霉素的同時,加用抗炭疽血清治療。
4.對皮膚炭疽,局部用1:2000高錳酸鉀濕敷和消毒紗布覆蓋,或涂以1%的龍膽紫液。不宜切開引流,以免感染擴散。
5.對毒血癥較重的病例給予地塞米松。
預防常識:
炭疽是人畜共患的傳染病,但目前未見人與人傳播的報道,故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病畜(羊、馬、牛等)。
患者職業(yè)工作和生活情況(如與牛、馬、羊等密切接觸的農(nóng)牧民,工作于芽孢塵埃環(huán)境中的皮毛、皮革加工工人)對本病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也要想到由于生物恐怖活動造成吸入性炭疽病的可能。皮膚炭疽具一定特征性,一般不難做出診斷。當發(fā)生呼吸道感染時,尤其當癥狀嚴重,與體征不相稱時,X線所見有縱膈增寬,要考慮肺炭疽可能。確診有賴于各種分泌物、排泄物、血、腦脊液等涂片檢查和培養(yǎng)。涂片檢查最簡便,如找到典型具莢膜的大桿菌,則診斷即可基本成立。
治療:對病人和病畜都應隔離治療,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應消毒處理,病尸須火化,畜尸亦須焚燒。加強傳染源的嚴格管理,對易感職業(yè)人員,加強衛(wèi)生教育,采用防護措施(穿工作服、帶手套與口罩等),接種炭疽桿菌減毒活疫苗等。幾十年來青霉素一直是治療炭疽的首選藥物,自然界分離菌株中只有極少數(shù)對青霉素耐藥。對皮膚炭疽成人每日160-320萬單位,分次肌注,療程7-10日。對肺炭疽、腸炭疽、腦膜炎型及敗血癥型炭疽,每日劑量應增至1000-2000萬單位,靜脈滴注,并同時合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療程需延長至2-3周以上。在體外炭疽桿菌對大多數(shù)其他常用抗微生物藥物均敏感,如環(huán)丙沙星,氧氟沙星,四環(huán)素,氯霉素,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克林霉素,利福平和其他第一代頭孢菌素等。
對臨床表現(xiàn)吸入炭疽者主張靜脈滴注環(huán)丙沙星400毫克,每12小時1次。同時考慮常并發(fā)腦膜炎可能,同時靜滴大劑量青霉素,使之滲透入腦脊液?煽紤]應用2種或2種以上抗生素。
對皮膚局部病灶除取標本做診斷外,切忌擠壓,也不可切開引流,以防感染擴散而發(fā)生敗血癥。局部可用1:2000高錳酸鉀液洗滌,敷以四環(huán)素軟膏,用消毒紗布包扎。
近年來,炭疽有特效的抗生素治療,病死率已明顯下降,但肺炭疽、重型腸炭疽與敗血癥的病死率仍高達90%以上,應及時診斷、治療,提高治愈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