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醫(yī)案—治療一例心衰患者的記錄
李延祿,男,78歲,于2011 年 10 月 24 日初診,患者自訴:有心衰診斷,有冠狀動脈硬化斑塊,有肺心病,有下肢動脈硬化等疾病多年。刻診:胸悶、氣短,雙下肢
水腫,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舌質暗,苔黃膩,脈結代。處方:
桂枝20g
茯苓30g 炒
白術25g
澤瀉15 g
豬苓10g
附子6g(先煎)
瓜蔞25g
丹參15g
麥冬15g
黨參15g
五味子10g
6服,一日一劑,水煎服。
2011 年 10 月 31 日,患者來復診,自訴服上方后,雙下肢水腫緩解,夜間呼吸困難緩解,但仍有夜間難以入睡的情況,舌脈如前。處方:
桂枝20g 茯苓30g 炒白術25g澤瀉15 g
豬苓10g 附子15g(先煎)瓜蔞25g 丹參15g
麥冬15g 黨參15g 五味子10g
遠志15g
夜交藤30g
沙參10g
6服,一日一劑,水煎服。
2011年11月7日,患者來診,自訴;活動后易汗出,但不乏力,上述癥狀好轉,但前天夜晚出現(xiàn)腹脹滿,便不通的情況,自服家中的
氣滯胃痛顆粒后脹滿好轉,便亦下。
舌質暗,苔薄白,脈弦硬、結代。吾師說是熱藥太多,于是處方如下:
附子10g(先煎)澤瀉10g 茯苓15g 炒白術25g
豬苓10g 黨參15g 麥冬15g 五味子10g
丹參15g 瓜蔞25g
火麻仁25g
甘草15g
陳皮15g
小結,此案患者,我們還將繼續(xù)跟蹤下去,現(xiàn)將吾師的用藥,簡單介紹如下。
初診時,吾師處以
五苓散合
生脈飲合方,加附子、瓜蔞、丹參三味藥。五苓散化氣利水,生脈飲益氣生津自不必說,將二者合方,可謂妙矣。加附子,取真武湯之溫陽利水之意;加丹參,以活血化瘀;加瓜蔞,以寬胸理氣、清熱滌痰,當然,瓜蔞亦有活血化瘀之功。劉渡舟先生在傷寒論講稿中曾說瓜蔞亦有活血化瘀之功,吾師亦有用瓜蔞、桂枝、赤藥等治療
血管瘤的案例,亦是取瓜蔞活血化瘀之功,取桂枝溫通動脈之血、赤藥活化靜脈之血之功。二診時,吾師看患者癥狀好轉,加大附子的用量至15g,同時加沙參10g以補陰,加入遠志15g、夜交藤30g,以治其眠差。三診時,患者出現(xiàn)活動后易汗出,但不乏力,腹脹滿,便不通,自服家中的氣滯胃痛顆粒后脹滿好轉的情況,吾師考慮是熱藥用的過多,故將附子減量至10g,去桂枝,亦減輕五苓散中利尿藥的劑量,同時加入火麻仁、陳皮、甘草;颊咦苑䴕鉁竿搭w粒后脹解便通,可見氣滯胃痛顆粒中必有理氣通便的藥。氣滯胃痛顆粒是由傷寒論中經典名方
四逆散加
延胡索、
香附而成,多用于肝郁氣滯,胸痞脹滿,胃脘疼痛等癥。其方中含有
柴胡,柴胡除具有疏肝理氣、升陽舉陷、活血化瘀外,亦有推陳致新之功(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所以氣滯胃痛顆粒便有瀉下之功。關于柴胡之瀉下之功,可以參考
小柴胡湯的功效。小柴胡湯既能治療肝脾不調的便溏,又能治療上焦不通,津液不下得
便秘。我本人亦有服用
小柴胡顆粒后出現(xiàn)排便次數(shù)增加的親身感受。故第三次處方時加入火麻仁以補虛潤腸,加甘草以補虛,加陳皮以除脾胃氣滯,去桂枝,減附子之量。
此列患者,目前正在跟蹤治療中,我會真實地記錄他的診療經過的。敬請期待,待續(xù)!
特附傷寒論中之五苓散、真武湯、四逆散如下: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12g] 茯苓十八銖[12g] 澤瀉一兩六株[20g] 白術十八銖[12g]
桂枝半兩[8g]
真武湯:
茯苓三兩[15g]
人參二兩[10g] 白術四兩[20g]
芍藥三兩[15g]
附子二枚[20g],炮去皮,破八片
四逆散:
柴胡
枳實 芍藥
炙甘草 各藥等分,注意傷寒論中的炙甘草與現(xiàn)代用的炙甘草不同,可用生甘草代替。
敬請期待,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