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尋找中醫(yī)動力藥方
    

中醫(yī)討論:尋找中醫(yī)動力藥方

我們農(nóng)村有一種八匹手扶拖拉機,土名叫小蹦子,幾乎家家都有一臺,。它的動力源是內(nèi)燃柴油機,就這一臺小動力機幾乎包攬了農(nóng)村所有生產(chǎn)勞動。加水泵能抽水,噴霧,加扇葉能分清糧食糠秕,換犁能耕地,加耙能耙田,無所不能。換上不同的勞動工具就能完成某種特定任務,無論換什么針對性的勞動工具,動力機械始終沒變。于是我想如果我們在中醫(yī)學領域里找到這種動力機械,針對不同的病換上針對某病特定的藥,疾病就可迎刃而解。
事實上,中醫(yī)界已經(jīng)有了這種先例,有的名醫(yī)終生只用一個方劑,變來變?nèi)ィ觼頊p去,或小青龍湯,或小柴胡湯,或桂枝湯,或血府逐瘀湯,等等。還有,中醫(yī)界因有人善用某種藥而被譽作張石膏,張熟地,鄭附子,等等。我們這里就有一位神醫(yī),用的就一個血府逐瘀湯,張錫純的傳人叫李靜,寫的一本書寫的就一個衡通湯。
不過這些都沒有得到全中醫(yī)界的公認,不像內(nèi)燃動力機和馬達一樣被廣大人民公認和利用,因此我又想,這世界上不管是內(nèi)燃動力機,或是電力馬達這些動力歸納起來也不外乎火力發(fā)電,內(nèi)燃機動力,風力發(fā)電,水力發(fā)電,太陽能發(fā)電,這些動力也是源自自然的原始動力。經(jīng)過人類的發(fā)明利用來服務于人類。那么,中醫(yī)中藥中是否也存在一個兩個像小手扶拖拉機一樣的動力方劑被發(fā)明出來,人們有了病只用加減一下就可治病了。這是我的幻想。
-----------全息湯有人用過么,就沒一個說說的
-----------不太可能的,人體疾病千變?nèi)f化,不要說提倡個體醫(yī)治的中醫(yī),就是批量治療的西醫(yī)同樣達不到的。
----------- 本帖最后由 sissyzly 于 2013/12/5 21:12 編輯 m.gydjdsj.org.cn/job/

回復 江海余生 的帖子

但是麻老的下氣湯就是這種原理啊,另外我有一次看中國醫(yī)藥介紹一名江南名醫(yī),一生用小柴胡湯加減,治愈了大多數(shù)疾病,這和麻老用下氣湯治愈大多數(shù)疾病一樣的道理,你看我用下氣湯的時候,有時全方偏向滋陰涼營、加點桂、、黃芪人參又成了溫陽的方,以后也可以試試加入附子,就我個人用方的感受來說,現(xiàn)在已習慣用下氣湯為主軸根據(jù)病情隨癥加減,用千方不如精一方,只要抓住主方的靈魂,在加減枝葉,而不用說100種病癥,用100個方子,切入點不同罷了,樓主的比方非常形象,容易理解,而且如果說一個醫(yī)生能夠用一個主方,隨癥加減,練成自己的下氣湯,無疑在中醫(yī)上的領悟是更上一層樓,而且便于自己思考、提高,也就是說掌握了組方的訣竅,也就是大家常常說的法,一個真正的大醫(yī)應該有這個功力,我相信如果仲景、元御一樣有自己用一方治萬病的本事,他們寫書分六經(jīng)、六氣來講醫(yī)理,如同庖丁解牛,解剖中醫(yī)這頭牛給大家看,正如目前大家用仲景的方,為什么方證對應就有效,但人體的疾病千變?nèi)f化,所以中醫(yī)才有同病異治的說法,即使是同樣的感冒,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處方,因為有個體差異,所以真正掌握經(jīng)方的精華的人便知道如何合方,這就是黃煌真正的功力,知道如何合方,但大多數(shù)學習日式經(jīng)方的人并不知道如何合方,是這有本質的區(qū)別的,其實黃煌并不是簡單的方證對應,他有很高的臨床領悟水平,了解當疾病出現(xiàn)不同變化時,如何合方,這就是為什么同樣用日式經(jīng)方,黃煌會用得比大家好的真正原因,他領悟了經(jīng)方的精華。
-----------回復 sissyzly 的帖子

而且我的下氣湯并不是全部沿用麻老的方子,很多是我自己學了其他名醫(yī)的東西,當然這還不夠成熟,但我感覺是越來越順手,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每個醫(yī)生都有自己的用藥習慣和能夠駕馭的藥,比如有的擅長用附子、有的擅長用小柴胡湯、有的擅長用桂枝,看個人與藥的氣場對不對,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有的習慣直線、有的習慣畫圓圈,有的習慣曲線救國因人而異,正如我們解數(shù)學方程式,是有很多種解法的,當然用時最短的方法是最優(yōu)的,但時間長的也一樣可以解題。
-----------中醫(yī)的方子,增減一味藥,立法就偏了,藥味大部分相同,病機也是不同了,怎能說是此方之功?比如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其中有三味藥相同,你能說她們治的心下痞病機相同嗎?我覺得應該是恰恰相反的。
-----------凡藥都有宜忌,一味藥就是一個小復方,推而廣之,凡方也均有宜忌,怎會有一方治百病之說?歷代大醫(yī)家,哪一個不是聰明才智百倍勝于我等,沒一人提出這么一說的,可見不是至理。善用一方治病者,原因有多重。若是相同地域之人,則很有可能是地域性的同一病證(不是“癥”,病機一樣,癥狀可以不一樣。辨證論治就是辨識病機,據(jù)此決定治療方法)如果處于同一時代,則社會的因素就應該考慮進去,中國人都有從眾心理,一窩蜂似的,生一樣的病就不奇怪了,用同一方就更不奇怪了。
----------- 本帖最后由 sissyzly 于 2013/12/5 21:54 編輯 m.gydjdsj.org.cn/Article/

回復 江海余生 的帖子

那你認為麻老用下氣湯的機是什么呢?我理論并不扎實,談的大多是用藥的感覺,所以很少與人談論理論。何況歷代名家沒有提出的理論我們就不能發(fā)揚光大嗎?人類是在不停的進化以適應環(huán)境的不斷的變化,若是一成不變,古人用何方,我們一樣用何方,能有療效嗎?為什么傷寒出了千年,真正能夠用好經(jīng)方的卻屈指可數(shù),我認為是傳承出了問題,一來戰(zhàn)亂經(jīng)書流失,二來古漢語數(shù)千年的變化,能夠完全看懂的人相當少,畢竟許多經(jīng)典能失傳了,所以現(xiàn)在才會提倡說學中醫(yī)要看黃師的書,因為黃師博古通今,所著之書,勤求古訓,探本朔源,嚴謹務實,中醫(yī)理論講得清晰透徹,而清朝的語言與現(xiàn)代相差不遠,不過是我們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研討,只想有直接就可以用的方子;如此呆板學醫(yī),又如何能夠青出一藍而勝一藍呢?難道我們的腦子還不如身體進化的好,連身體都會進化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來適應當今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大家都說中國人躺下來是元素周期表,天天吃著化學激素,喝著污染嚴重的水,住著裝修嚴重超標的房子,可也沒見到中國人全部只能活40歲,一樣有百歲壽星啊,國外生活環(huán)境比中國好吧,可據(jù)報道美國癌癥、愛滋病、抑郁癥一樣高居不下啊?

-----------回復 sissyzly 的帖子

下氣湯,我還真有研究。下氣湯主要指的是肺胃不降的病,主要的方向還是驅邪,而且此方并不能久服。下面是一篇網(wǎng)文,比我想說的要全面,姑且借用一下。

麻瑞亭為何使用下氣湯加減而不是使用黃芽湯加減治雜。
我在看麻瑞亭治驗集時,發(fā)現(xiàn)麻老使用下氣湯加減
麻老為何使用下氣湯加減而不是使用黃芽湯加減?
黃芽湯 出現(xiàn)在中氣這一節(jié),黃師給出了加減法,下氣湯出現(xiàn)在氣滯這一節(jié),我覺得用中氣進行加減更合適一些,有高手能告訴一下原因不?、
附黃芽湯方:
=========================================
人參三錢 甘草三錢,炙 茯苓二錢 干姜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煩亂,則加黃連、白芍以清心。腎水下寒,
遺泄滑溏,則加附子、川椒以溫腎。肝血左郁,凝澀不行,則加桂枝、
丹皮以舒肝。肺氣右滯,痞悶不通,則加陳皮、杏仁以理肺。
=========================================

=========================================
下氣湯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一錢 茯苓三錢
杏仁三錢,泡,去皮尖 貝母二錢,去心 芍藥二錢
橘皮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治滯在胸膈右肋者。
=========================================

回復 #1 dragzhb 的帖子

人體的雜病,可能多由于右路斂降不利而發(fā)生的。

下氣湯是走右路的方,而且,經(jīng)過變化后,可升,更可降

黃芽湯,我覺得,升之力有余,降之不足。

其性如此吧,可能無論再加減,仍然不擅長斂降。

雜病嘛,左中右,三路都會涉及到~

班門弄斧一下。

黃師的醫(yī)道可以說是秀才學醫(yī),籠中抓雞。黃師才學八斗,憤貌傷庸醫(yī),才高不能展志,逆世習醫(yī),觀庸醫(yī)太多誤人不識醫(yī)理,一生思慮憂郁,博采眾書,探究醫(yī)理?嘌兴氖,獨建圓型升降循環(huán)思維理論。

所以,黃芽湯為陰陽平衡的理想模型,是正常人藥理的理想狀態(tài)。只有藥方,而沒有藥量。

麻老的加減下氣湯,應該是著眼于人的后天,人以食為天,后天之本氣降為主(因為先天授之父母胎體蓄元,火已點燃),后天添柴為主,腑(管道)通,臟靈。后天的吃,是一切的開始,胃為氣之海,胃不降,萬物儲存的陽氣不能轉化成臟陰受用。機體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tǒng),呼吸和吃是開始。這可能是麻老的用意。



-----------這個更全面?zhèn)魇懒挤?-——麻瑞亭下氣湯解析  
[p=20, null, left]2010-12-06 11:17:55|  分類: 國學相關|字號
[url=]訂閱[/url]




麻瑞亭老中醫(yī)一生以下氣湯為基礎方,化裁療疾,活人無數(shù)。下氣湯實一保健良方,其功能主健脾和胃、升清降濁,升氣血而調陰陽以扶正祛邪,加減化裁,與各癥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達病所,共奏愈各癥各病之功。

(黃元御第五代傳人麻瑞亭)

解析下氣湯,載黃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藥6克、橘皮6克,治氣滯在胸腸右脅者,麻瑞亭去斂肺止咳之五味、貝母,加潤血疏肝之首烏、丹皮,化裁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劑,變功專清降肺胃原方,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以之作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而治絕大部分內(nèi)傷雜病。

云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理后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橘紅、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諸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藥雖平淡無奇,然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內(nèi)傷雜病,切病機而效可觀。所以然者,內(nèi)傷雜病,多系多臟腑功能之失調,脾胃功能失調尤著者。病機為中氣不健,肝膽郁滯,肺胃上逆,脾腎下陷,而導致脾胃不和,肝膽不調.上顯標之虛熱.下顯本之濕寒。此方和中調郁,滲脾濕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不助脾濕,降濁陰而去其上壅,升清陽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腎隨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隨之亦降之功。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納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滯,氣血漸旺,諸癥自可向愈也。

濕氣盛者(如水氣病、脾虛脹滿),以豬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澤瀉9克,易甘草。

濕氣盛而腹脹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豬苓皮9一12克,易茯苓。

歷節(jié)(如風濕或類風濕),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澤瀉9克易甘草。

胃逆納呆.頭目昏暈者(如血壓偏高),以炒白術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滿,而妨食納,且甘草補氣升壓,故易之).

暑月濕熱,苔白膩而胃口不開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

膽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頭痛眩暈,關寸脈大.舌紅苔黃者,以黃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膽以清上熱。

脾濕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墜,關尺脈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發(fā)。

血虛者(如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潤燥以補血虛。

心動悸,脈虛數(shù)或結代者(如心臟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潤血以復脈。

血瘀頭痛,經(jīng)絡瘀阻,肢體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經(jīng)澀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經(jīng)活絡以怯瘀。

月經(jīng)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當歸9一12克易首烏,溫經(jīng)補血以調經(jīng)。

脾腎虛寒,納差腰痛,關寸脈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腎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烏,溫中暖下以祛寒。

陳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紅少苔,夜熱煩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烏,滋燥以生水.

肺逆咳嗽者,以廣陳皮9一15克易橘紅,順氣以止咳。

膽胃氣滯,胸脅痛疼者(如膽囊炎、膽結石),以炒枳殼9克易橘紅,破滯寬胸以止痛。

胸脅氣滯益重者,以炒枳實9克易橘紅,破氣開滯以止痛,兼利大腸。

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鵝枳實6克,易橘紅。

肝郁脅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fo手片6一9克,易橘紅,疏肝理氣以止痛。

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香櫞片6一9克,易橘紅,舒肝以開胃。

氣滯胸悶.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氣以寬胸。

胸膈脹悶,俯仰俱難者,以瓜簍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氣以除壅。

咳唾痰涎,膠粘難出,胸悶氣短者.以炒簍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飲以寬胸。

氣滯胸悶,大便干而不利者,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潤腸以利便。

月經(jīng)澀少,色黑有塊,胸悶心煩者,以炒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氣,化瘀以通經(jīng)。

妊娠嘔惡,食納不開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墮胎之弊),和胃降沖,順氣以開胃。

此主方之隨證隨病化裁也,總而謂之”舟”。憑脈察舌,據(jù)癥據(jù)病,于主方內(nèi)加入主治某癥某病之品,而組成治療各個具體病癥之方,且據(jù)各癥各病之兼癥,加減所需之味,靈活化裁,而治諸內(nèi)傷雜病。

心悸,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廣郁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參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參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

腎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烏,加炒杜仲12克、川續(xù)斷15克、骨碎補9一12克、炒干姜3一5克、草蔻仁4一6克。

咳而痰少者,以廣陳皮12克易橘紅,加前胡12克、川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參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

膽胃病(如膽胃氣痛、膽囊炎及膽結石〕,以炒枳殼9克,易橘紅,以全瓜蔞9克易杏仁,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廣木香4克、白蔻仁6克。

肝胃。ㄈ缏愿窝).加廣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蓮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縮砂仁9克、赤丹參15克、軟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

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炒白術9克易甘草,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烏賊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沖).

此各病之主方也。據(jù)各病之兼癥,而加減相應之藥。

心悸而下寒較重者,另當以上肉桂3克易首烏,以補骨脂9克易白茅根

腎寒而膀膚熱澀者,另當以建澤瀉9克易甘草,仍用首烏.以北沙參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此隨證隨病之加減也。統(tǒng)而謂之“撏”

撥千鈞之舟者,一撏之木也。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濁功能之主方.生氣血而調陰陽,是為扶正,為御邪之本,與各癥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達病所,共奏愈各癥各病之功。

主方以黃岑易杭芍,加龍骨、牡蠣,則平膽而降濁,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則疏肝而升清。此乃下氣湯靈活加減化裁,用治絕大部分內(nèi)傷雜病,且療效甚佳之原委也。

所以然者,病機相同或相近,雖病癥病名不同,治可相同,異病同治也。而內(nèi)傷雜病,多臟腑功能失調,升降紊亂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機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亂,均當復其升降之常;而復其升降之常的關鍵.重在調理脾胃。下氣湯以健脾和胃為本,兼調肝腎心肺,切中內(nèi)傷雜病之主要病機,所以靈活加減化裁,用治內(nèi)傷雜病,既穩(wěn)當而效可觀。

麻瑞亭已業(yè)醫(yī)6o余年,愈疾無計,主要取法于黃元御醫(yī)術,得力于下氣湯之靈活加減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臨床實踐。又靈活變換原方兩味,以之治諸內(nèi)傷雜。t(yī)跡卓著,則既是對黃氏醫(yī)術之繼承弘揚發(fā)展之明證,亦是異病同治大則之具體實踐與發(fā)揚也,是乃麻瑞亭醫(yī)術之精蘊特色也。

黃元御曰:人有無妄之疾,醫(yī)乏不死之方。下氣湯靈活加減變化,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以病癥之輕重有別,治療之難易不同.即使辨證無誤,針藥無差。下氣湯雖能愈諸多內(nèi)傷雜病,然非萬病之靈丹妙藥,重危者,亦非輕易能愈.絕證者,難免傾亡,以下氣湯治之亦然。

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醫(yī)療實踐證明.以下氣湯治某些危重疾患.療效較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癥,亦可減輕患者之病痛,延緩其踏入冥途之時日,因之,下氣湯雖不能盡愈諸疾,然仍不失為治療內(nèi)傷雜病之良方也。

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氣湯而治百病者。當用則用,不當用則另用他方,以脈癥為轉移,此即善用與好用之別也。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湯也.補中之名方,補中益氣湯也。醫(yī)圣仲景、先賢東垣,以之建立中氣補益中氣,效若桴鼓。由此可見圣賢醫(yī)術精湛之一斑,制方嚴謹精萃之奧蘊.所以千余年來.醫(yī)者習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無計。此乃方劑之生命力取決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氣湯,可謂是一則調中方劑。

調中與建中、補中有所不同。調中者.是在調理中氣的基礎中,兼及四維.而使諸臟腑因邪之所湊而導致的升降紊亂,復其升降之常,則正氣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之虛,虛在臟腑功能紊亂失序,氣血生化匱乏.無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內(nèi),內(nèi)安方能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以御外侮。以之論病,安內(nèi)即復其臟腑功能,俾使氣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猶后勤供應之優(yōu)劣,乃戰(zhàn)爭勝負之先決條件之一也,下氣湯可謂安內(nèi)之良資,其加減化裁之藥味,可謂攘外之精兵,糧足兵精,焉有不勝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賢,意在明建中、補中、調中之別,下氣湯制方愈疾之機理也。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