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中藥之“六陳”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中藥“六陳”之說,首先由南北朝著名醫(yī)學家陶弘景提出:“
橘皮用陳久者良、半 夏陳久用之”。繼后蘇敬在《唐本草》言:“麻 黃、陳 皮、吳茱 萸、半 夏、枳 實(
枳殼)此應陳久也!睂τ阼 實、枳殼之用,清代醫(yī)學家汪昂說,“皮厚而小為枳 實,殼薄虛大為枳殼,陳者良,麩炒用!彼未毒址健分絼┒悳褪且蜿惥玫年 皮、半 夏二味得名!端幮再x》中記載:“枳殼陳 皮半 夏齊,麻 黃
狼毒及
吳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贝苏f是在醫(yī)療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中藥的治療作用,主要在于其氣味。六陳原藥的氣味都很強烈,有刺激性,如桔皮含有揮發(fā)油,有刺激腸胃,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有刺激性祛痰作用。而
陳皮的藥用功效卻不止于此。如《醫(yī)林纂要》言:“陳皮上則瀉肺邪、降逆氣;中則燥脾濕、和中氣;下則舒肝木、潤腎命!倍@些僅靠揮發(fā)油是難以做到的。據(jù)研究證明,陳皮水煎劑中有
腎上腺素樣的成分存在,但較腎上腺素穩(wěn)定,煮沸時不被破壞。陳皮隔年后揮發(fā)油含量大為減少,而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相對增加。綜上所述,陳皮還是以陳為好。然而,并非貯存時間越久越好!傲悺辟A存太久了,藥氣逐漸揮發(fā),嗅之無氣味,視之顏色加深,藥效也就受到影響!端庤b》言:“陳皮須用隔年陳,
麻黃三載始堪行,
半夏隔年須炮制,茱萸氣烈待揮散!笨梢姟傲悺币膊荒軣o限期貯存。也有人說,所謂的陳久,即越陳久越好。若將上述六種中藥放置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其氣與味還有多少?如果氣味減少了很多,那功效會不會也隨之減少呢?醫(yī)家張山雷曾說:“新會皮,橘皮也,以陳年者辛辣之氣稍和為佳,故曰陳皮!敝兴幍闹委熥饔茫饕跉夂臀,六陳藥之氣均很強烈,有刺激性,服用時容易發(fā)生副作用。為了避免發(fā)生這種副作用,故必須將上述六種藥放置一段時間,讓藥氣逐漸揮發(fā),至張氏所言之“稍和”為度,并不是無期限放置,否則,藥就會失去功效。
如有些中藥
蘆根、
白茅根、
生地、
石斛、
青果、
麥冬、
沙參等,鮮品較陳久者之效果為佳。為什么呢?是因為這些鮮藥味甘而氣不濃烈,沒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質較熟者為多,故用之則最能生津養(yǎng)液也。事實說明,上述諸藥偏于味,六陳藥偏于氣,氣味不同,用法必然各異。
值得注意的是,六陳之說提出至今已千年有余,其間由于使用中藥之種類在不斷增加,宜陳久使用的中藥也在擴大,早已超出了六種。所以,使用宜陳久的中藥,不能只局限上述六種,應本著藥物之氣的強烈與否而取舍之。
-----------岳美中論
黃芪 黃芪是當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補藥,因為它應用最廣泛,所以有的人在臨床上應用得漫無標準,超出了它的應用范圍,不能發(fā)揮黃芪本來的長處,F(xiàn)在我根據(jù)古代翔實可信的文獻記載,結合臨床實踐,歸納其適應癥,非敢云必當,不過是啟其端緒,愿與大家共同商討,因為中醫(yī)學術蘊藏實多,極待發(fā)掘,提出黃芪的應用問題供參考。
黃芪的應用:
(一)治療慢性衰弱癥:在張仲景《
傷寒論》中從沒有用過黃芪,這一個問題,已很久沒有得到解決。要說仲景不用黃芪?何以《金匱要略》中凡七見,而在《傷寒論》雖屬三陰癥,亦絕對不用?這必有它的理由,后來讀鄒澍的《本經(jīng)疏證》,謂《傷寒論》絕不用黃芪,假如汗出
亡陽,一用黃芪,也是“閉門逐賊”。所謂“閉門逐賊’,是以實表說黃芪,亦未能詳盡其理。自后反復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發(fā)現(xiàn)仲景在《傷寒論》則絕不用黃芪,在《金匱要略》則罕用四逆,《金匱要略》治虛寒證,除《
嘔吐噦下利病篇》治急遽性嘔吐及下利病兩用
四逆湯外,則概不使用。是因為黃芪必須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
附子干
姜,才下咽則其效立顯呢?到現(xiàn)在還未敢妄下斷語?墒蔷椭倬暗挠盟広呄蛏峡,可以肯定說,黃芪對于急性衰弱病,絕無像附子那種救亡于頃刻剽悍捷疾的力量,而對衰弱性病則有它一定的療效。
(二)治衰弱性肌表病:《金匱要略》中用黃芪的七方,除
黃芪建中湯治里虛外,其余六方,如黃芪
桂枝五物湯、
防己黃芪湯,防己
茯苓湯,
烏頭湯,黃芪
芍藥桂枝
苦酒湯、桂枝加黃芪湯等,皆治肌表水濕之證,且黃芪建中湯主治“
虛勞里急諸不足”,而“虛勞里急”,小建中湯也有主治之文,則黃芪是主治“諸不足者”,頗為明顯。又仲景治虛勞方首推
薯蕷丸,而方中并無黃芪,足證黃芪非專治里虛之品。日人吉益東洞《藥征》謂:“黃芪,主治肌表之水也”,可以說他看到了仲景用黃芪的訣竅,但專謂主治肌表之水,我認為尚有一間未達。就《金匱要略》用黃芪論之,
黃芪五物湯所治之“血痹”,不一定有水;黃芪建中湯所治之“諸不足”,也不一定有水,而桂枝加黃芪湯所治之
黃疸,更不一定有水?墒沁@三個方雖不必治水,確系治肌表之不足者。再以黃芪治
自汗盜汗證之,它能治自汗盜汗是治表虛,絕非治水。鄒澍解釋說,
防己茯苓湯中用黃芪“以是知黃芪非止汗者,特能引營衛(wèi)中氣,營衛(wèi)中氣行,邪氣遂無以干,則汗自止耳”。蓋黃芪治肌表衰弱,是從仲景用黃芪諸方歸納出來的。肌表組織之能力恢復,則停水自去,汗出止,水去汗止,是其結果,并非其因,東洞謂主治肌表之水,乃倒果為因,未能說明黃芪真實功用。觀《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黃芪主治大風,《金匱・血痹篇》黃芪五物湯主治外癥身體不仁如風痹狀。結合中醫(yī)之言風,及風痹之用黃芪,實開后人以黃芪治
癱瘓之成法!肚Ы鹨矸・中風篇》之大八風湯,主治毒風頑痹,手足不遂,身體偏枯,半身不遂不仁;又三黃湯主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jié)疼痛,又黃芪酒主治偏枯,黃芪酒主治八風十二痹,皆是黃芪治癱瘓之明證。黃芪之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患之癱瘓麻木、肌肉消削等確有效,且大癥必須從數(shù)錢至數(shù)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顯。
(三)治中氣下陷:中氣二字始見于《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及《靈樞・口問篇》,《營衛(wèi)生會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并咽,而布胸中”,腹腸為脾胃所司,苦泄與鳴,中氣下陷,亦即脾胃之下陷!端貑・太陰陽明篇》曰:“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主,故不用焉!笔撬戎畾馍谄,可稱脾氣,亦即中氣。常見人因饑飽勞逸過度,以致發(fā)生體倦盜汗,言語無力,食少無味,微熱心煩,脈虛大等癥。其原因多系脾胃內(nèi)傷,谷氣不勝,中氣虛餒,體力為之不足。后人解谷氣為五谷之精氣,通會于肌腠之元真,脾胃之所主。李東垣作《脾胃論》,以治當時現(xiàn)實常見病癥,甚有功于世。其中創(chuàng)制之
補中益氣湯,能補中氣,亦即是能補脾胃之氣,通會肌腠之元真,以之治饑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之疾患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每有顯效。但補中益氣湯之補脾胃的虛餒,乃方中參術的職事,黃芪是負鼓蕩谷氣以充肌表力量之職責者,東垣謂內(nèi)傷者,上焦陽氣下陷為虛熱,非黃芪不可。然則補中益氣湯之應用黃芪,仍未出仲景用黃芪之范疇,不過在視于方劑的組織法度與配伍品味如何,而隨時發(fā)揮其振起肌表衰弱的能力罷了。有的人提出治虛損膀胱有熱
尿血不止者,于
蒲黃丸中,用黃芪固下焦之衛(wèi),認為這樣
地黃麥冬始得合而奏清熱之功,并借其升陽以達表,而水府之熱,遂以投清熱而除,這是善于組織與配伍的,后人于補中益氣湯中加
知母、
黃柏,以治清陽下陷之尿血;加
赤石脂,以治氣虛之慢性
脫肛,加
龍骨、
牡蠣、
茜草,
海螵蛸,以治
脾氣下陷之帶濁癥,都有效驗。中氣下陷的患者,常有小腹重墜感,在勞作時更顯,且同時表現(xiàn)呼吸短促,這時投以補中益氣湯或張錫純之
升陷湯(是根據(jù)東垣補中益氣湯所制出的,方為黃芪、
升麻、
柴胡、
桔梗、
山萸肉、
黨參等)頗有捷效。
(四)治
癰疽久敗瘡:《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黃芪,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
痔,鼠瘺!睆垑垲U曰:“黃芪為固表主藥,甘溫之性,專走肌肉皮膚……張隱庵謂癰疽日久,正氣衰微,故為久敗……潰久元虛,或虛寒之體,可以四君,六君、保元,歸脾等方,隨宜擇用!贝送猓兄^黃芪用于腎炎,可以消除尿蛋白,用于
消渴癥(
糖尿病),可調(diào)節(jié)新陳代謝。
黃芪的禁忌:陰虛身熱者勿用。表實有熱,積滯痞滿者忌。上焦熱甚,下焦虛寒,及病人多怒,肝氣不和,痘疹血分熱甚者,均忌。
朱丹溪說:“黃芪補元氣,肥自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
三拗湯瀉之”。胸滿用陳皮亦可解,在黃芪方劑中佐以陳皮,可免脹滿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