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ollapse of spleen-qi |
拚音 | PIQIXIAXIAN |
別名 | 中醫(yī):久瀉,久痢,崩漏,脫肛,西醫(yī):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腎下垂,眼瞼下垂,慢性腸炎,慢性痢疾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多因勞傷過度,婦女孕產過多,產后失于調護,或久病,或先大稟賦不足等原因,使脾氣虛虧不能升發(fā)清陽,甚至下陷而成。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多因勞傷過度,婦女孕產過多,產后失于調護,或久病,或先大稟賦不足等原因,使脾氣虛虧不能升發(fā)清陽,甚至下陷而成。病位在脾,其病理屬性為虛,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久瀉或久痢,臍腹以下有重墜之感;甚則脫肛;或子宮下垂;崩漏、或少腹墜脹作痛,尿有余瀝;或發(fā)熱日久,勞累后加劇或發(fā)作;伴見氣少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補中益氣湯:黃芪15克、炙甘草6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3克、柴胡6克、白術10克。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溫服,每日一劑。 2.加減變化:若胃從上腹下移腹中或臍下者,宜加枳殼、郁金10克、山藥12克、大棗5枚、雞內金10克等,調理氣機,消食化滯;久痢、久瀉而致脫肛者,尚須加五味子10克、訶子10克、石榴皮10克等收澀固下;子宮脫垂者可加香附10克、枳殼10克、坤草12充等以理氣活血;若兼有自汗畏風者,宜加桂枝8克、白芍10克、煅牡蠣12克等以和營衛(wèi),固表止汗。小腹墜帳,時時欲小便而不得出者宜加肉桂6克,溫補命門以助化氣,通草8克、車前子10克以通利小便。 (二)外敷藥物 1.石榴皮30克、明礬15克,水煎洗患處,適用于脫肛不收。 2.升麻餅:蓖麻子仁10克搗爛如泥,拌入升麻粉2克,制成直徑2厘米,厚1厘米之圓餅,外敷百會穴,治療胃下垂。貼敷時應剃去患者百會穴周圍的頭發(fā),令患者仰臥,放松褲帶,將升麻餅敷之并固定,加熱水袋熨燙升麻餅30分鐘,日3次,每塊藥餅用5天,休息1天后,更換藥餅,10天為一療程。3、坤草30克、枳殼30克,加水適量,煎沸.趁熱熏后浴,早晚各1次,每次5~10分鐘,治療子宮脫退。若陰戶有潰破者,外搽五倍子粉。 (三)飲食療法: (1) 人參粥:人參10克切為小塊。先用文火煮數(shù)小時,再將50~100克白米放入煮粥,能補中益氣健脾,適用于脾氣虛各證。 (2)黃芪粥:黃芪30克,先用水煎,取汁去滓加粳米50克煎粥,能益氣健脾,適用于脾氣虛各證。 (四)單驗方 1.炒王不留行30克,為細末,每早晚開水送服9克,適用于便秘脫肛。 2.生黃芪15克、升麻9克、五倍子30克,水煎服,適用于氣虛脫肛。 3.枳實煎劑:近代研究證明,枳實具有興奮胃腸運動,使胃腸收縮節(jié)律有力,故枳實煎劑對胃下垂有效、可用100%枳實煎劑,每餐煎服10~20毫升。 施治要點: (一)脾氣下陷之證,乃中焦氣虛,清陽下陷而不舉,因此,臨床上既有脾氣虛弱之證,又有陷而不舉之狀,治療上,當以益氣,升舉、固澀為主,中氣微虛而陷脫者,宜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效;虛陷而不舉者,宜補中益氣湯,其中以參、芪、歸、術、甘草補之,升麻、柴胡升之,或兼用五味、烏梅固澀之。 (二)因脾氣下陷而脫肛、子宮脫垂等癥,不僅內服補而兼升之品,還外用熏洗收澀之藥,更可促進治療。古方以五味子末托而上之;或煎湯入門礬外洗;或以香附、荊芥煎藥洗之;或以五倍于、樸硝煎湯洗之等等。另外,對于體型瘦長,腹壁松弛,肌肉不堅者,還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肌力。 |
中藥 | |
針灸 | 胃下垂者可選用下列穴位:(1)中脘透梁門、灸百會。(2)氣海、關元、中脘、足三里。先針氣海和足三里,重度下垂者配關元或中脘。(3)胃俞、足三里、內關、小脘、章門。(4)維胞、天樞、足三里;或用雙長針透刺治療胃下垂,用5~7寸針由粱門穴透刺天樞穴。子宮脫垂者可選下列穴位:(1)維胞,進針后大幅度捻轉,使之有子宮收縮感,如通電時,可留針15~20分鐘。(2)提宮(位于恥骨下5分,骨盆閉孔內)刺入5分,前陰有收縮感。(3):子宮穴(中極旁三寸),進針后向恥骨聯(lián)合方向斜刺、深度2寸,以陰部有酸脹上提感為限。也可灸氣海、三陰交、照海、關元等穴。注意針前應排大小便,將子宮復位,取仰臥伙,臀高頭低。經前三天不宜針。脫肛可選用百會、長強、承山,配大腸俞、秩邊。針刺長強與承山二穴,中刺激,艾灸百會穴。大腸俞與秩邊穴可交替使用。 |
推拿按摩 | 取俯臥位,術前雙手由患者第3~5腰椎兩側揉捏2~3次,用右肘尖分別在脊柱兩旁按壓肝俞、膽俞、胃俞等穴2~3次,雙手掌根同時由腰部向背部彈性快速推按4~5次。轉仰臥位,術者雙手掌自上而下反短波形揉壓腹部2~3次.然后再用拇指點壓中脘、天樞、氣海、關元、氣沖、足三里、內關各1分鐘。每次推按30分鐘,每日1次,2個月為1療程?芍委熚赶麓埂⒆訉m下垂患者。推拿治小兒脫肛,取穴:揉二馬、補脾經、清補大腸各20分鐘,運水如土10分鐘。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1、體操療法:脾氣下陷所引起的胃下垂、子宮脫垂等,如將以上治療結合體操治療,可以取得更滿意的效果。 胃下垂醫(yī)療體操:取仰臥位①略休息后,作腹式呼吸。使腹壁隨呼吸而起伏。②上肢前仲,然后向下、間左右方間活動。③先屈起左下肢,使足跟靠近臀部,然后伸直,以后右足照樣動作,交替進行。④屈起雙肘,以肘關節(jié)著床支持上身重量,使胸部挺起。⑤先抬起右大腿(膝部不要彎曲),盡量使大腿與軀干成直角,放下后換左腿,輪流進行。⑥抬起雙腿,使兩足在空中作蹬自行車動作,一腿伸直,一腿彎曲,交替進行。⑦雙手交叉置于腦后,兩腿個動,然后緩緩坐起,初始可用手略加協(xié)助。⑧先屈起右腿,使大腿盡量貼近胸部及腹部,放下后換左腿作同樣動作。⑨伸直雙上肢,扭轉上身(臀部有動),左、右掌必相對握,輪流進行。⑩屈起左腿,向空中踢出,伸直放下后,換右腿作同樣動作。上述各動作,可依次序進行。也可選練其中幾節(jié),以后逐漸增加,各節(jié)動作初始先作4~5次,逐漸增加至12次左右。 醫(yī)療體操也是防治于官脫垂的有效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如下:①患者取仰臥位,屈膝,使兩足靠近臀部,兩手沿軀干放置,用足與肩胛撐住身體,將臀部抬起同時吸氣收腹縮肛,落臀時呼氣放松,一吸一呼反復練習,每日2~3次,每次5~15分鐘。②患者取自然體位,用力使盆底肌肉緊縮,如大便時縮肛門或小便時自主停止排尿等緊縮動作,繼而放松,如此一松一緊地反復練習,每日2~3次,每次5~10分鐘。③患者取膝胸臥位,頭向一側,兩膝略分開,兩大腿和床成垂直線。每口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鐘。練習時并作縮肛動作20~50次,可使子宮上移,效果較好。 2.氣功治療:①內養(yǎng)功:坐位或盤坐位,著重練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守腹部,收縮肛門;呼氣時腹部不宜用力,任其自然鼓起。呼吸力求勻細,深長,深長程度量力而行,不可勉強,以免因過于深長而引起頭暈不適。②甩手功:站立位,身體自然放松或膝微屈,腹式呼吸,兩臂自然下垂,兩手用力后擺,當手向后擺時吸氣,并使盆底肌肉用力收縮,手還原時呼氣,并使盆底肌肉放松。反復練習200~l000次,每日l~2次。 3.胃下垂的病人要注意飲食營養(yǎng),選擇食物要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動物蛋白及脂肪的含量要多一些:蔬菜、米、面類食物可以少一些,少吃多餐,禁止暴飲暴食,進食后要平臥一段時間。脫肛及子宮脫垂的患者飲食宜清淡,不要過食辛辣及肥甘厚味食物,節(jié)制飲酒。脫肛、子宮脫垂的患者,還要保持局部清潔,可用高錳酸鉀液洗滌坐浴。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