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轉(zhuǎn)帖]陳寅恪的思想對當代中國有何意義?
    

養(yǎng)正私塾:[轉(zhuǎn)帖]陳寅恪的思想對當代中國有何意義?

文章提交者:coeboy 加帖在 眼看人 【凱迪網(wǎng)絡】 http://www。kdnet。net

陳寅恪

一、生平與志業(yè)

  (一)富傳奇色彩的學人

  游學歐美第一流學府,卻不拿半個學位。

  日人白鳥庫吉稱其為中國最博學的人,卻完全沒有俗世的聲名,不像梁、胡、馮等成為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十三經(jīng)》大半能背誦,且每字必求正解,卻不作經(jīng)學與三代兩漢之學問。

    《編年事輯》(略)

    《石泉訪談錄》:

    聽陳師母說過,陳師幼年在湖南時,只有八、九歲。祖父寶箴會客,隨侍

  在旁靜聽?妥吆螅勥^的話,別人都記不得了,陳師照述無遺。陳師母還說

  過,陳師從小看書,只看一遍,就能背誦,對新舊唐書尤其熟。

  

     他的家世是晚清變法思潮中的中堅亪物,他本人卻被胡適稱為“遺少”。

    在時代思想中他是一個“落伍者”,用他的話來說,

  西學學歷極深,學養(yǎng)極厚,卻極熱愛中國文化,堅持中國文化本位論。

    《編年事輯》p83:

     間接傳播文化,有利亦有害:利者,如植物移植,因易環(huán)境之故,轉(zhuǎn)可以發(fā)揮其我而為本土所不能者,如基督教移植歐洲,與鈽臘哲學接觸,而成為歐洲中世紀之神學、哲學及文藝是也。其害,則展轉(zhuǎn)間接,致失原來精意,如吾國自日本美國販運文化中之不良部分,皆其近例。然其所以致此不良之果者,皆在于不能直接研究其文化本原。

    寅老敢說“文化本原”,極自信!柏溬u”云云,似指胡適之等留學學人。

  既不跨海入臺,亦不過嶺南一步。

    《哀金源》、《青鳥》等詩可見其對蔣政權的失望與憤恨(參汪p162)。

    青鳥傳書海外來,王 千版費編裁?蓱z漢主求仙意,只博胡僧話劫灰。

    無臺城應有愧,未秋團扇已先哀。興亡自古尋常事,如此興亡得幾回?

    《寄楊樹達》詩,又可見出其對共產(chǎn)黨的不合作態(tài)度。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他即感覺到空氣十分的壓抑與不自由:

    昔年跋春在翁有感詩云:處身于不夷不惠之間。

    留命任教加白眼。

    剩有文章供笑罵。

    閉戶高眠辭賀客,任他嗤笑任他嗔。

  雙目失明之后,仍能鍥而不舍,窮十年歲月,寫出《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這樣的巨著。其毅力與精神,極富傳奇色彩。而《別傳》的寫作緣起,又起因于抗戰(zhàn)時在昆明得常熟白茆錢宅紅豆一粒,晚年重萌相思,又極富浪漫色彩。

    助手黃萱曾感慨:

    寅師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慨(參汪p172)

  其歷史觀既注重經(jīng)濟動機,又注重精神力量。

    《突厥通考序》:

    考自古世局之轉(zhuǎn)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時學術趨向之細微,迨至后來,遂若尺雷破柱,怒濤震海之不可御遏。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論唐代之衰亡,歸結(jié)到唐末東南諸道財富之區(qū)的破壞的汴踟運輸之中斷。其結(jié)論是:“藉東南經(jīng)濟力量及科舉文化權維持之李唐皇室,遂不得不傾覆矣!

  其書四次遭劫:清華園的竊賊;抗戰(zhàn)的流離顛沛途中;內(nèi)戰(zhàn)時賣書以購煤取暖;文革時的紅衛(wèi)兵抄家。

 。ǘ)絕世孤衷的畸人

  《編年事輯》157:

  桑下三宿,fo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讀襄楷傳乃知楷之言天象實指人事,蓋當時濫刑多殺,士氣郁湮,故致天變,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諫之忠臣耳。要須久久誦讀方可盡寅恪詩中之意。

  《別傳》:

  披尋錢柳之篇什于殘闕毀禁之馀,往往窺見其阪懷遺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戶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fā)自當日之士大夫,猶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況出于婉孌倚門之少女,綢繆鼓瑟之小婦而又為當時迂腐者所深詆、后世輕薄者所厚誣之人哉!

  《編年事輯》引《吳宓日記》:

  寅恪細述其對柳如是研究之大綱。柳之愛陳子龍及其牧翁,始終不離其民族氣節(jié)之立場、光復故物之活動。不僅其才高學博,足以壓倒時輩也?傊,寅恪之研究“紅妝”之身世與著作,蓋藉以察出當時政治(夷夏)道德(氣節(jié))之真實情況,蓋有深意存焉。絕非消閑風趣之行動也。

與友人論陳寅恪

                      胡曉明

  來函言及近年有多篇文章論及陳寅恪先生的生平志業(yè)與思想學術,一時頗成風氣,青年學子遂以不知陳寅恪為恥。這當中涵有復雜的時代思想發(fā)展線索,后來治思想史的人,不可不細加疏理。我以為此一現(xiàn)象的背后,可以反映出當代中國學術界思想界,甚而中國知識人走向成熟的某種征兆;蚴菍W統(tǒng)的索求與重理,或是價值的細審與重估,或是人格的提澌與感召,凡此種種,與前期相較,自有其意義。有人認為談陳氏,只有講其學術,才算是真知解,我以為不然。陳先生的學術文章,或有時而可商(前面有的且不論,近著如田余慶《東晉門閥制度》,就有批評陳先生論曹、馬之爭的觀點“牽強”與“不盡符合歷史事實”;如周勛初《當代學術思辨》亦記有當代學者對陳氏學術的批評,可參),然陳先生之精神世界,則曠世罕有其儔。我以為陳氏門墻廣大,意涵極豐,只言其學術,或只言其思想,皆僅得其一端而已。

  《陳寅恪傳》已經(jīng)出版,作者搜訪材料,用力頗勤,但讀后感覺甚平淺,未能表出此老人格生命的復雜深邃與學術文章之精深廣大。陳氏為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學人,他的人格因素,竟是由一系列悖論構成,僅此而言,亦大有深意。請列舉如下數(shù)端:

  陳氏三十歲后即被海內(nèi)外公認為中國最博學的人,卻完全沒有俗世的聲名,不像梁、胡、馮等成為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十三經(jīng)》大半能背誦,且每字必求正解,卻不作經(jīng)學與三代兩漢之學問。

  “少喜臨川新法之新,老同涑水迂叟之迂”(《讀吳其昌撰梁啟超傳書后》)。他的家世是晚清變法思潮中的中堅人物(他的學生中竟有人說他是所謂“晚清封疆大吏等高官家庭的子弟”,這是很可怪的),他本人卻被胡適稱為“遺少”。在時代思想中他是一個“落伍者”,用他的話來說,越來越成為一個“寂寞銷魂人”

  西學學歷極深,學養(yǎng)極厚,卻極熱愛中國文化,堅持中國文化本位論。

  蔣天舒教授《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p83引寅恪語云:

    間接傳播文化,有利亦有害:利者,如植物移植,因易環(huán)境之故,轉(zhuǎn)可以發(fā)揮其我而為本土所不能者,如基督教移植歐洲,與希臘哲學接觸,而成為歐洲中世紀之神學、哲學及文藝是也。其害,則展轉(zhuǎn)間接,致失原來精意,如吾國自日本美國販運文化中之不良部分,皆其近例。然其所以致此不良之果者,皆在于不能直接研究其文化本原。

  寅老敢說“文化本原”,極自信!柏溬u”云云,似指胡適之等留學學人。

  王國維與陳端生,一為殉中國文化“三綱六紀”背后最高之理境而死;一為欲摧破近代中國奉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綱,然在陳先生看來,同為表現(xiàn)自由及自尊即獨立之思想與人格。此中深微處,惜乎汪《傳》未能窺其蘊奧。

  既不跨海入臺,亦不過嶺南一步。

  “黨家專政二十年,大廈一旦梁棟摧,亂源早多主因一,民怨所致非兵災”,寅恪對蔣家王朝已經(jīng)完全看透,完全失望。然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他即感覺到空氣十分的壓抑與不自由。昔年跋春在翁有感詩云:處身于不夷不惠之間。詩中常常流露出此川真實心情,如:“留命任教加白眼”;“剩有文章供笑罵”;“閉戶高眠辭賀客,任他嗤笑任他嗔”;以及“領略新涼驚骨透,流傳故事總銷魂”,等等。他的詩,是一部現(xiàn)代知識人的可信可傳的“心史”。

  失明、臏足之際,仍能堅苦卓絕,鍥而不舍,窮十年歲月,寫出《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如此巨著。其毅力與精神,極富傳奇色彩。助手黃萱曾感慨:“寅師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慨”。而《別傳》的寫作緣起,又起因于抗戰(zhàn)時在昆明得常熟白茆錢宅紅豆一粒,晚年重萌相思,既“珍重君家蘭桂室”,“裁紅暈碧淚漫漫”(柳如是詩句),且諱深心苦,誠韓退之所謂“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詞”者也。

  其歷史觀既注重經(jīng)濟動機,又注重精神動源。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論唐代之衰亡,歸結(jié)到唐末東南諸道財富之區(qū)的破壞與汴路運輸之中斷。其結(jié)論云:“藉東南經(jīng)濟力量及科舉文化權維持之李唐皇室,遂不得不傾覆矣!

  《突厥通考序》:“考自古世局之轉(zhuǎn)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時學術趨向之細微,迨至后來,遂若驚雷破柱,怒濤震海之不可御遏!

  后者不易學,唯其如此,陳先生由學者進而哲人的境界。

  其藏書有四次劫運:清華園的竊賊;抗戰(zhàn)的流離顛沛途中;內(nèi)戰(zhàn)時賣書以購煤取暖;文革時的紅衛(wèi)兵抄家。陳先生的書劫,即陳先生的痛史。

  陳先生真可謂“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毕壬缛搿度辶謧鳌,古今大儒失色;先生如入《文苑傳》,天下文人黯然;先生如入《道學傳》,大師讓出一頭;先生如入《隱逸傳》,隱者奔走駭汗。先生究竟應歸入哪一類人物,且置不論。以上種種,又當以“少喜臨川”而“老同迂叟”、少游歐美而老著痛史、學貫中外而屬命河汾(參拙文《寒柳詩之境界》),為此老一生大事因緣,方可得其犖犖大端。陳先生《王觀堂先生挽詞序》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边@是了解陳氏內(nèi)心世界的關鍵性的話。我輩閱人多矣。古今學人,牢騷、偃蹇、困苦、數(shù)奇,似未有如先生者。因而,作此傳記之人,應依寅老《柳如是別傳》文體,作知識人痛史寫,不然,徒有其資料之排比,行狀之考證,著述之提要,而精神與精神不能相貫通,意念與意念不能相融洽,復何言哉?復何言哉?汪《傳》似不如蔣天舒《編年事略》,此意當細參

  來函論及寅老兼史家與詩人于一身。此正是他不可及處。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曾謂,史“敘述已然之事”,詩“則敘述或然之事”;“詩言普遍而歷史則記特殊”。我國史學精神,則直追“天人之際”,力通“古今之變”,已由“特殊”而進于“普遍”。史亦可言“或然之事”,其大義即涵具于太史公所謂“述往事、思來者”六字之中。錢鍾書先生講“史蘊詩心”,暢論史家可以“懸擬設想”、可以“想當然耳”,使后人如聞其聲、如得其情,生動細貼,“堪入小說、院本”(《談藝錄》p364),誠哉斯言,然惜乎錢氏只從文學之想象與虛構著眼,所見者小,似與太史公之“思來者”中所含蘊的“詩心”,尚隔一間。陳氏之史學,則于此大有會心與妙解。試舉《柳如是別傳》文例三證::

 明南都傾覆,延平一系能繼續(xù)朱氏之殘馀,幾達四十年之久,絕非偶然。自飛黃大木父子之后,閩海東南之地,至今三百馀年,雖累經(jīng)人事之遷易,然實以一隅系全國之輕重。治史之君子,溯源追始,究世變之所由,不可不于此點注意及之也。(p727)

  案:明言“至今”,即“述往思來”義。余英時說“由于這一隅之地已成為國際經(jīng)濟系統(tǒng)中的一環(huán)”,故不可謂不系“全國之輕重”于一隅。陳先生寫出來的只有十之二、三,余下的須我們細加省思。這里且以當今文化經(jīng)濟戰(zhàn)略格局更廣而論之,正如法國著名漢學家、遠東研究院院長汪德邁先生(Leon Vandermeersch)新著《新漢文化圈》所指出:“同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同胞結(jié)合起來,海外華人就組成為一個5000萬高質(zhì)量的人類群體。這一群體不僅是連接中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紐帶,而且是恢復漢文化圈凝聚力的中介。他們屬于這一文化圈,并將影響本區(qū)域的現(xiàn)代化進程!贝朔捳勺饕蛔⒛_,由此我們不得不嘆服寅老神會智度之妙。

  《別傳》又云:

  噫!三百五十年間,明清國祚俱斬,遼海之事變愈奇,長安之棋局未終,樵者之斧柯早爛矣。p982

   案:“遼!痹圃浦疙n戰(zhàn)后的新局面。長安之棋未終,大有深意存焉。1945年詩云:“花門久已留胡馬”,“收枰一著奈君何”;1948年詩云:“消得收枰敗局棋”,寄寓有關蘇俄覬覦東北的隱憂。但是,自韓戰(zhàn)后,冷戰(zhàn)局面終于形成(韓戰(zhàn)的背景是美蘇爭奪亞洲霸權;朝鮮半島的政治分裂局面是漢文化圈整體最嚴重的創(chuàng)傷),中國之命運,與世界之局勢相綰合(即寅老之著名文化史觀點“外族盛衰連環(huán)”說),成為一“未終”之棋局。“爛柯”即表明世事變化極大極快。此四句話,正是詩心史筆渾然一體。寅老的感慨極深,他對于中國未來的關切心事與卓越見識,真是并世無二。

  《別傳》又云:

  披尋錢柳之篇什于殘闕毀禁之馀,往往窺見其阪懷遺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戶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fā)自當日之士大夫,猶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況出于婉孌倚門之少女,綢繆鼓瑟之小婦而又為當時迂腐者所深詆、后世輕薄者所厚誣之人哉!

  此一段文字,極具唱嘆生情之妙,亦為研究陳先生的學者們常常引用,以說明《別傳》的宗旨所在,但大都語焉未詳,或不得要領!秳e傳》宗旨,可分說可合說。合說即陳先生“明清痛史新兼舊”一句便了。分說即“史”與“詩”兩個層面!笆贰钡呐d趣即寅恪一貫的知識興趣,即求真,即為柳如是洗冤。作者往往在《傳》中解決一段懸案,洗出一段清白之后,每每流露出莫大愉快:“數(shù)百年之后,大九州之間,真能通解其旨意者,更復幾人哉?更復幾人哉?”“……真理實事,終不能靡滅,豈不幸哉?”等等。進而言之,陳先生下如許大功夫于辨誣、求真、沅冤,其深層心理,殊可深玩。倘若我們把陳先生心目中“阿云格調(diào)更無儔”的河東君視作中國文化命運的象征,倘若我們聯(lián)想到古代文化、古典文學在當代中國遭“深詆”、受“厚誣”的命運,則我們亦可問道:“大九州之間”,真能通解陳先生的“絕世孤衷”者,“更復有幾人哉?”自“詩”的層面說,即于求真,更進而求善求美。因而陳先生此段中“引申”一詞,大可深扣。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改男造女態(tài)全新”、“欲改衰翁成姹女”的時代,陳先生偏偏在他的文化世界中“著書唯剩頌紅妝”。其述往思來的苦心即貶斥勢利、尊崇氣節(jié)。明清易代之際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二十萬人皆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座中若個是男兒”、“今日衣冠愧女兒”。在中國文化的語義系統(tǒng)中,“女兒”之貞節(jié)乃士人之氣節(jié)之一種象征,因而此氣節(jié)問題正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支柱,一旦抽掉此一支柱,士將不士。在1950年刊行,1955、1959年修訂重印的《元白詩箋證稿》中,陳先生說,道德標準社會風習紛亂變易之時,士大夫階層之人,有賢不肖巧拙之分,其賢者拙者,常感痛苦,因其不善適應標準與習俗之變易之故也。這正是他一貫的思想。陳先生易此稿初名《錢柳因緣詩釋證》為《柳如是別傳》,又在第一章“緣起”中說:“今撰此書,?己訓|君之本末,而取牧齋事跡之有關者附之,以免喧賓奪主之嫌”,正是著書大義。而陳先生的預感不能不說是深刻的。后來文革中知識分子的某些表現(xiàn),正是知識人被摘除了靈魂之后的惡果。

  陳寅恪天性涵具詩人氣質(zhì)。有兩條材料,可以說明。一是汪《傳》引李潢語:“其對國家民族愛護之深與本于理性,而明辨是非善惡之切,酒酣耳熱,頓露激昂,我親見之,不似象牙塔中人”(p33)。二是錢穆《師友雜憶》記,錢氏于云南宜良北山巖泉下寺幽居作《國史大綱》時,一日寅恪偕錫予(湯用彤)來此地一宿,曾在寺院中石橋上臨池而坐,寅恪對錢穆言:“如此寂靜之境,誠所難遇,兄在此寫作真是大佳事,然使我一人住此,非得神經(jīng)病不可。”這條材料極可寶貴。陳先生的氣質(zhì),由此可以想象。他常云:“讀史舊知今日事”,“世變早知原爾爾”。仔細想來他不僅天性涵具詩人的一份敏感,而且此一份敏感似超乎常人。譬如說他在童年時即預感到清廷的覆滅與天下的大亂!扒骞饩w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檢架上,……當讀是集也,朝野尚稱茍安,寅恪獨懷辛有索靖之憂,果未及十稔,神州沸騰,環(huán)宇紛擾”(《贈蔣秉南序》)。查《編年事輯》:1901年陳家定居南京,1902年寅恪即赴日留學,他有此一預感時,年僅十一、二歲。如此穎悟善感,不可不謂出于天性。因有此一種天性,陳先生認為人事可以“前知”。三十年代初,俞曲園先生《病中囈語》頗傳于世。因囈語與當時世局若為符契,世人頗驚以為奇。陳先生不以為奇,撰《俞曲園先生病中囈語跋》一文,借摩尼教之語,說人事有初中后三際,其演嬗先后之間,即不為確定之因果,亦必生相互之關系,故天下人事之變,遂無一不為當然而非偶然;而曲園先生“為一代儒林宗碩,湛思而通識之人,值其氣機觸會,探演微隱以示來者,宜所言多中,復何奇之有焉?”陳先生亦屬“湛思而通識之人”,故能說出巳身之所遭遇,“在此詩(《囈語》)第二第六首之間”,至于第七首,則“但知來日尚有此一境”,此亦可視為陳先生的一大預言。(參看錢仲聯(lián)《清詩紀事》第十五冊道光朝俞曲園詩有關注釋)又,1966年《丙午元旦作》有句云:“一自黃州爭說鬼,更宜赤縣遍崇神”,五個月之后,預言竟成現(xiàn)實!再往前講,《贈蔣秉南序》作于“文革”前夕的1965年,今日回思其“氣機觸會”之際,此文句句可堪深玩。

  近參加編選《中國文化百家文萃》,選近現(xiàn)代論文,一家一篇;于陳寅恪文,選其《論韓愈》。茲簡述其理由如下:

  。,文化史眼光

  《論韓愈》云:

  今所欲論者,即唐代古文運動一事,實由安史之亂及藩鎮(zhèn)割據(jù)之局所引起。(明案:這是大判斷,下得深切、準確。)安史為西胡雜種,藩鎮(zhèn)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漢人,故當時特出之文士自覺或不自覺,其意識中無不具有遠則周之四夷交侵,近則晉之五胡亂華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為古文運動中心之思想也。

  案:一般論者只能著眼于以古文反對駢文的文體之爭,僅僅著眼于文學史、批評史上的范圍來講古文運動的發(fā)生,更可笑者以駢文代表大地主階級利益,而以古文代表新興中小地主階級利益,非常別扭做作。

  一般論者只從非常有限的意義上去肯定“文以載道”說,只有寅老才看出了古文運動的中心思想,即所載之“道”,乃是政治上的“尊王攘夷”,以及文化上的“尊儒排fo”。政治與文化之所以有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是因為自安史亂后,唐代之藩鎮(zhèn)多胡族或胡化之漢人。這樣,“文以載道”之作為古文運動的中心思想,其文化大義遂得以真實呈露。

  我讀了《論韓愈》之后,有一種想法,搞批評史、文學史的人,眼光不能太短淺了。

  此文的文化史眼光又體現(xiàn)在作者將韓愈在中國文化史上準確定位,即中國文化前后兩期轉(zhuǎn)舊為新的關捩點之人物:前期結(jié)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后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此一論斷,下得大氣磅礴。

  2,辨證思想

    我曾經(jīng)見過不少選本,都選了韓愈的代表作《原道》。新選家們似乎都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一方面肯定其“排fo”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則無一例外地指責韓愈宣揚“唯心”,宣揚封建統(tǒng)治者正統(tǒng)的倫理思想,強調(diào)君主對人民統(tǒng)治的合理性。我們見慣了這種政治分析,就更覺得陳先生的史識的深刻。更糟糕的是,這種政治分析法還往往冠以“辯證”思維的名稱。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自詡、傳授這種虛假的“辯證法”而不覺其非。而《論韓愈》則讓我們見識了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辯證思維。陳先生在此文中顯示的一種辯證思維的精義,即看透事物之間“相反而適相成”的關系的一種智慧。

  汪榮祖說:“從來儒者以韓愈排fo而鉆研fo理,或譏之,或諱之,俱未悉伐異必須細究敵說之理。韓實以敵說為己用,以助闡道統(tǒng),何妨其仍以儒學歸心立命!保ㄍ簟秱鳌穚176),此說語焉不詳。實際上,在陳先生看來,不僅助闡道統(tǒng),而且獎掖后學、匡救政俗、宣傳學說、改進文體,皆與fo學有關,皆“以敵說助成己說”。這篇論文以韓愈排fo立論,彰顯文化大義,然又以韓愈思想從fo學轉(zhuǎn)出,發(fā)千年未發(fā)之覆。其妙處正在于相反相成,以圓而神之樞,運轉(zhuǎn)、吐納方以智之義,極富于真正的辨證思維意味。有此一法,學問全般皆活。這不是斤斤于材料之排比、真?zhèn)沃加喌牡膶W者所能措意的。

  3,現(xiàn)實關切與終極關懷

   案:彼說可以助成己用,寅老自有其深切的現(xiàn)實關切存焉。參見同年(1951)寫作詩句:“同酌曹溪我獨羞,江東舊義雪盈頭。”堅持“江東舊義”即“不負如來西來義”,即堅持中國文化本位!觀已非前度樹,藁街猶是最高樓。名園北監(jiān)空多士,老父東城剩獨憂!奔幢砻鲗τ诋愘|(zhì)文化主宰中國思想界的深憂!鞍斯晌恼略囂姡谥祉炇ビ谐梢(guī)。白頭宮女哈哈笑,眉樣如今又入時!币约啊暗讹L解體舊參禪,一榻昏昏任化遷。病起更驚春意盡,緣陰成幕聽鳴蟬!薄跋s鳴”即極單調(diào)的聲音,即對于學術文化定于一尊的譏剌。可見他的關心,乃是文化精神的方向。這不僅是寫作《論韓愈》一文的心境,而且是陳先生一貫的文化觀,即“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tài)度,即道家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陳先生的終極關懷與他的現(xiàn)實關切,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別傳》結(jié)束語:

  刺刺不休,沾沾自喜,忽莊忽諧,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憫生悲死!纯薰湃,留贈來者!

  《廣州贈蔣秉南》詩云:

  孫盛《陽秋》海外傳,所南《心史》井中全,文章存佚關興廢,懷古傷今涕泗漣。

  《別傳》的動機:

  余英時說:“借錢柳關系說去留問題”。其根據(jù)是:1,《霜紅 集望海詩云“一燈續(xù)日月不寐照煩惱不生不死間如何為懷抱”感題其后》詩云:“不生不死最堪傷,猶說扶馀海上王。同入興亡煩惱夢,霜紅一枕已滄桑!薄巴酢、“興亡”兼古典與今典;“同入”,即感同身受,不是一般的讀后感。2,《別傳》第116883頁,引張煌言《上延平王書》,明確說出“海外扶馀“不足以“王”,其古典即臺灣的鄭延平不足以王,其今典即今日流亡之政權不足以王。3,《別傳》中寅老對于鄭延平的一段分析,余英時認為是講他自己的事:

    寅恪案:鄭氏之取臺灣,乃失當日復明運動諸遺明之心,而壯清遷及漢奸之氣者,不獨蒼水如此,……牧齋以為延平既以臺灣為根據(jù)地則更無恢復中原之希望,所以辛丑逼除,遂自白茆港移居城內(nèi)舊宅也。然河東君留居芙蓉莊,直至牧齋將死前始入城者,殆以明室復興尚有希望,海上交通猶有可能,較之牧齋之心灰意冷,大有區(qū)別。錢柳二人之性格不同,此即一端,足以窺見矣。

  其實,陳氏并無更多的寓意,只是講明“錢柳二人性格之不同”。再聯(lián)系到錢穆《師友雜憶》中記陳夫人赴港事失實,更可見余氏過于神經(jīng)敏感。

 。ㄈ)中國文化的托命人

   1951年聽說北京“琉璃廠書肆之業(yè)舊書者悉改新書”,有詩云:

   迂叟當年感慨深,貞元醉漢托微吟。而今舉國皆沉西裝,何處千秋翰墨林。

   迂叟(張之洞)《詠海王村》嘗有“曾聞醉漢稱禪瑞,何況千秋翰墨林”之句,海王村琉璃廠正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陳先生可以說是由一葉落而知秋。

   《贈蔣秉南序》:

    歐陽永叔少學韓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記,作義勹馮道諸傳,貶斥勢利,尊崇氣節(jié),遂一匡五代之澆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遺留之瑰寶,孰謂空文于治道學術無裨益耶?

  從道德觀點對宋學作了最高的禮贊。

   《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中國文化“歷數(shù)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中國將來之發(fā)展,必定是“宋學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

  從文化理想對宋學作了最深刻的預言。

  托命河汾。“疏屬汾南何等事,衰殘無命敢追攀”

  《贈蔣秉南序》(1964)

    至若追蹤昔賢,幽居疏屬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遺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則有如方丈蓬萊,渺不可即,徒寄之夢寐、存乎暇想而已。

  《編年事輯》:

  陳先生“對于歷史文化,愛護之若性命”p175.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