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8點讓我們繼續(xù)相聚在中醫(yī)的yy房間(頻道號:43511818),一起學習傷寒論原文,本周日晚講課的重點是大小陷胸湯等方劑,歡迎同道中人一起交流共進!
142條原文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燥,心中懊農(nóng),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
“太陽病”,表陽癥,脈“浮”者,表陽脈,“脈若靜”者,與動數(shù)相擬,此為不傳,癥狀見“頗欲吐,若燥煩者,為欲傳也”,傷寒二三日,少陽陽明癥不見者,為不傳”,所以“傳”與“不傳”均當有脈癥為憑。
傳與不傳者,直點陽氣受邪氣動態(tài),歸屬分明,去繁就簡。
表陽癥中的浮“脈”處于增的狀態(tài),是“緊”脈增加為“動數(shù)”的頻率,說明正邪之氣的斗爭,相對的激烈,“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不惡寒者”,為表陽癥。
“浮而動數(shù)”之脈,已入里化熱,當與通透和降二陽之法,使氣通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正氣從之,病將自退乃愈,今“反而惡寒”者,說明以上之癥,仍當屬于表陽癥中的太陽之為病,因為“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發(fā)于三陽中的太陽,太陽病的見癥,即為“脈浮,頭痛,發(fā)熱而惡寒,微盜汗出者”,表未解是也。
表陽癥中的太陽病未解,“頭痛發(fā)熱惡寒,微盜汗出者”,“盜汗”者,邪氣耗于陰,“盜汗”已重于“自汗”,“盜汗”者,為強奪之汗,因為“汗血同源”之理,邪氣所調(diào)出來的元陽之氣中,所含有的汗血水津,從“自汗”中的量變,正在發(fā)展為質(zhì)變,所以隨著脈“浮緊”的頻率的不但增加,表陽癥,極有入里化熱之考慮,因為此而動數(shù)之脈者,處于急劇的增的范疇。
所以說脈“浮者為風,緊則為寒”,“浮緊”之脈的增加,則為“動數(shù)”之象,則為“頭痛,發(fā)熱惡寒,微盜汗出者”,表陽癥中的太陽病是也,當與麻黃湯法,發(fā)越表陽,攻破營衛(wèi)中的風寒邪氣,使邪氣內(nèi)透外達則愈者,是邪有去路是也。
因為脈“浮則為風”,“風”與“寒”互文見義,邪氣壅甚,使“浮(這里省略了緊字)緊”脈增加為“動數(shù)”之脈象,是屬于量變的過程,“動”則為痛,是“緊”脈出現(xiàn)的癥狀,“數(shù)”則為“熱”,是“發(fā)熱惡寒”的互詞,“數(shù)”則為“虛”,是說表陽癥中“浮緊”增加為“動數(shù)”之脈時,是說無形的風寒之邪氣,仍處表陽癥中的太陽之中。所以原文曰:“表未解是也”。
即使不以麻黃湯的發(fā)越之法,“動數(shù)”之脈,也會入里化熱,順傳陽明,逆?zhèn)餍陌,甚至下劫真陰,因為“脈若靜為不傳”,今脈“不靜”,“緊”脈仍處不斷地遞增之中,而呈現(xiàn)出動數(shù)不靜之脈象,隨時可以見到少陽陽明之里陽癥,或半表半里的陽癥是也。
今舍表而攻里,欲傳之病,瞬間內(nèi)陷。“浮而動數(shù)”之脈,從量變發(fā)生質(zhì)變,表陽癥,發(fā)展為里陽癥,痰瘀水熱互結,有形之邪氣內(nèi)滯,伏遏于脈道,導致脈“遲”,“胸膈脘腹疼痛拒按”,“攻下”之劇,胃中水谷,腸中屎便,即隨“攻下”而“瀉泄貽盡”,胃中即空且呈虛態(tài)。
如果胃氣和,能承載中樞大氣的斡旋,敷和谷精,為汗津之氣則愈,如果二陽中的胃氣,不能敷和汗津之氣,熱擾陽神不安,則“煩躁不安,心中驚悸”。
外來之客氣,擾動于膻中胸膈,君相之火,為之凝滯,乾陽離火,不能通透,短氣不足以息,陽神被擾,則“煩躁不安,心中懊憹[náo]”,陽氣內(nèi)陷,陽氣者(與客氣互文見義之詞),“心下因此硬滿”者,大陷胸湯主之。破有形之凝滯,釋無形之氣火。
如果不成“結胸”,所陷之陽熱,上越于頭,使“頭汗出,從頸項部以下無汗”,是陽火氣熱,不得“通身之汗”作解,加之“小便不利”,邪無去路,濕熱互結,則“身必發(fā)黃”。
大陷胸湯方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煮一二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方解:大陷胸湯的方癥,是與小陷胸湯方癥相對而言,病有輕重,方有大小,大陷胸者,“胸腹脘脅之硬滿疼痛”是也;小陷胸湯則是“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言外之意,“不按則不痛”,與大陷胸之“疼痛拒按”是兩個概念,此有形之邪氣凝滯,無形之火熱不發(fā),同時津液之氣不能敷潤,臟腑之氣不能供給,中樞之域不能虛實更替,故方與“大黃”清熱瀉火,“芒硝”清熱潤燥,“甘遂”滌痰逐飲;“大黃”清熱瀉火,導瘀解毒,“芒硝”清熱潤燥,軟堅散結,“甘遂”滌痰驅(qū)飲,消腫除濕,三藥合用,“清”以通透瘀郁中的陽火之氣,“潤”以軟堅硬滿之積,“泄”以驅(qū)痰濁之粘,通透和調(diào)中樞的虛實更替之域,一服得通利快下,邪去正安,則停服余藥,不得藥過病所。
歌曰:
大陷胸湯勇而悍,痰瘀水熱潛而斂。
脈氣伏遏遲而慢,無形氣熱難透散。
滿硬疼痛更拒按,痰喘咳悸煩躁添。
古人胸字心腹患,中樞之域難斡旋。
六兩大黃慢火煎,芒硝一升二沸間。
甘遂為末用一錢,破坎釋離心腹寬。
浩然正氣滿坤乾,君相龍雷火自宣。
143條原文
傷寒五六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之久,陰寒之氣,閉斂于表陽,屬于麻黃湯的方癥,麻黃湯方破坎釋離,破坎者,就是麻黃湯是秉乾陽離火之氣,以溫散閉斂的風寒之陰氣,也就是以陽治陰法,這個法的主脈是浮緊,主癥不汗出而喘,身疼痛,這個主脈主癥的表實癥,不得啟發(fā)通透,陰寒之邪氣,郁滯化熱入里,使坎實之癥,從表陽發(fā)展到了里陽,痰瘀水熱互結成實,胸脅腹脘疼痛脹滿拒按,脈也由浮緊的表陽脈,轉(zhuǎn)為沉緊之脈,是屬于無形的風寒之邪氣,不從汗泄,無去路之汗血水津,化為有形的痰瘀水熱,所以上條所說的,如果不結胸,汗從頭越,齊頸而還,是不得通身之汗作解,再加上小便不利者,身就必發(fā)黃,此陰寒之氣,外不得汗出作解,內(nèi)不得小便而泄,秉于乾陽離火,結滯于坤坎之陰,陰與陽互結成實癥,正邪之氣俱實,所以結胸的范圍不減,熱實之癥更加明顯,脈也由浮緊而壓縮到沉緊,表陽實癥,轉(zhuǎn)為里陽實癥,脈沉而緊,大結胸的主脈,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結胸的主癥,主脈主癥已備,痰瘀水熱之癥諦結成實,大陷胸湯癥的主癥主脈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