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diabetes with pregnancy |
拚音 | TANGNIAOBINGHEBINGRENSHEN |
別名 | 中醫(yī):妊娠消渴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妊娠疾病,代謝及營養(yǎng)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糖尿病合并妊娠對母體及胎兒都有危險性,母體糖尿病常易加重,甚而導致酮癥酸中毒;胎兒常較大,羊水較多,易有難產(chǎn)、死胎、畸胎等,產(chǎn)后又多有低血糖反應,而胎兒及新生兒死亡率均高。 |
中醫(yī)釋名 | 妊娠消渴指原有消渴(糖尿病)而合并妊娠,或孕前原有隱性糖尿病于妊娠后發(fā)展為糖尿病者。 |
西醫(yī)病因 | 妊娠期代謝紊亂;妊娠期腎血流量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增多和腎小管對葡萄糖的回吸收減少,因而腎糖閾降低。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妊娠期代謝紊亂:糖尿病病人受孕后或妊娠期發(fā)生糖尿病者,如果未控制高血糖,容易造成胎兒畸形,特別是妊娠頭10周內更易發(fā)生。妊娠早期,抗胰島素激素分泌增多不很顯著,與胎兒從母體攝取葡萄糖的作用常相互抵消,患者胰島素用量多無改變。倘若攝食減少,胰島素需要量還可減少。妊娠后期,抗胰島素激素的分泌顯著增多,需要增多胰島素用量。此時饑餓性酮尿較易出現(xiàn),尤其是在過多限制碳水化合物入量時。因此不要過分強調碳水化合物的限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在妊娠期比非妊娠期多見,尤以后期更甚。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①曾有巨大胎兒(>4500g)史者。②圍產(chǎn)期胎兒死亡史。③不育史。④妊娠糖尿病史。⑤糖尿病家族史。⑥肥胖,體重≥90kg。⑦有妊娠并發(fā)癥。 |
癥狀 | |
體征 | White 于50年前提出糖尿病病人妊娠期分級法:①妊娠期糖尿病:于妊娠期發(fā)生糖耐量異常。②A級:妊娠之前已有糖耐量不正常,僅需飲食控制,年齡及病程不限。③B級:妊娠前已用胰島素治療,發(fā)病年齡≥20歲,病程<10年。④C級:發(fā)病年齡10—20歲,或病程10—20年。⑤D級:發(fā)病年齡小于10歲或病程>20年,或伴慢性高血壓,或伴良性背景性視網(wǎng)膜病變,有微血管瘤或小出血點。⑥F級:糖尿病性腎病有蛋白尿。⑦H級:冠狀動脈疾患。⑧R級:增殖性視網(wǎng)膜病變。F、H、R三級,尤其是H級孕婦,預后甚差。R級者視網(wǎng)膜病變在妊娠期可能迅速惡化,有致盲危險。F級者胎兒往往宮內發(fā)育遲緩,新生兒及嬰幼兒期死亡率較一般為高,存活者智力差,旦較多有運動障礙。因此F、H、R三級患者應早期作人工流產(chǎn)。F級以下各級患者,如伴有高血壓,則妊娠第三期時多并發(fā)妊毒癥,眼底有出血及滲出者并發(fā)胎盤早期剝離較多,故亦應勸告慎重考慮能否繼續(xù)妊娠。糖尿病孕婦有產(chǎn)科并發(fā)癥者明顯多于非糖尿病妊娠,羊水過多為一般孕婦的7—20倍,妊娠中毒癥為2—8倍,患者易有感染,且一旦感染,可以迅速惡化,甚或因而致死。 |
體檢 | 產(chǎn)前檢查 ①視網(wǎng)膜:應每月檢查一次,如出現(xiàn)新生血管,應考慮是否作激光治療,如胎兒屆期可活,但有致盲危險病變者,要考慮中止妊娠。②記胎動次數(shù):妊娠32周后每日數(shù)次,每次1h計胎動次數(shù),如次數(shù)劇減或較平時下降50%,或每小時<5次者應警惕為胎死宮內的先兆。住院患者可每日查E3及每周2—3次作NST。如NST 反應不正常則應作催產(chǎn)素激惹試驗(OCT)。通過以上檢查可以了解胎盤功能及胎兒情況,有助于決定中止妊娠的時機。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②B型超聲檢查:應于初診及妊娠16及26—28周時行B型超聲檢查以助診斷孕周及了解有無胎兒畸形及發(fā)育情況。 |
實驗室診斷 | 孕婦在妊娠早期或26—29周有下列情況者應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胎盤功能及胎兒情況:妊娠32周后,有條件者每周查血或尿雌三醇(E3)及作非應激試驗(NST)。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孕期生理性糖尿:發(fā)生率約10%~20%,因暫時性腎閾降低而有糖尿,但血糖正常,可定時測定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試驗確診和鑒別。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糖尿病孕婦可并發(fā):①羊水過多,可能與糖尿病未控制有關,②妊娠高血壓綜合征。③早產(chǎn)。④羊膜過早破裂。⑤妊娠頭痛,在妊娠2—3個月,有的患者出現(xiàn)頭部中線處嚴重頭痛,持續(xù)2—4d,這可能是由于垂體血管阻塞,引起垂體局部損壞,重者可引起垂體功能低下,應及時處理。⑥酮癥酸中毒。⑦泌尿系統(tǒng)感染。⑧先兆子癇。 |
西醫(yī)治療 | 所有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均應適當控制飲食。由于空腹可加速饑餓,故應把全日食物分4—6次進食,晚上睡前必須進食一次。每日熱量為146.4—167.3kJ/lg體重(35—40kcal/kg體重);其中碳水化合物每日不少于250g,蛋白質1.5—2g/kg體重,妊娠期體重增加7.5—9kg?诜堤撬幵谠衅诓挥,因磺酰脲類降糖藥可通過胎盤,引起胎兒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胎兒因低血糖死亡;或引起胎兒畸形。如經(jīng)飲食控制后血糖能維持在滿意水平(每次正餐前血漿葡萄糖水平為5.6mmol/L(100mg/dl),最多不超過6.7mmol/L(120mg/dl)及餐后2h為7mmol/L(130mg/dl),最多不超過8.96mmol/L(160mg/dl),則無須用降血糖藥治療。如血糖水平經(jīng)飲食控制不滿意,應給予胰島素治療。可用中性結晶鋅胰島素(RI)與魚精蛋白鋅胰島素(PZI)或中性魚精蛋白胰島素(NPH)混合液,根據(jù)病情給予,晨一次或早晚兩次。從妊娠第28周起,即體內抗胰島素激素的作用達到高峰時,應改用RI,每日3次;必要時于晚餐前用RI與PZI或NPH 混合液。 中止妊娠時間:應根據(jù)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的結果決定。當血糖控制滿意時,多數(shù)可于妊娠38周時引產(chǎn),但如糖尿病病情不穩(wěn)定,或即使血糖控制滿意,但眼底、腎功能持續(xù)惡化及NST、OCT出現(xiàn)異常時,即應考慮中止妊娠。最好能檢查羊水卵磷脂與神經(jīng)磷脂比值(L/S)以預測胎兒肺成熟度,但應注意L/S=2.0時對非糖尿病孕婦的胎兒已為肺成熟的標志,但對糖尿病孕婦的胎嬰兒仍屬過低,應取3.5作為肺成熟的標志。如不能作L/S測定,則妊娠38周前需中止妊娠時可以考慮給予糖皮質類固醇以促使胎肺成熟。如不能進行實驗室檢查時,則可根據(jù)臨床情況,White 級別以及胎動計數(shù)決定中止妊娠時機。一般B級者38—39周,C及D級者37—38周,F(xiàn)及R級者35—36周。 分娩:若胎兒健康情況良好,母親既往無剖宮產(chǎn),則考慮陰道分娩。若有產(chǎn)科指征、巨大兒(>4500g)或眼底出血及(或)滲出多者考慮選擇性剖宮產(chǎn)。因巨大兒易致肩難產(chǎn)死亡,眼底出血及(或)滲出多則易有胎盤早期剝離。擬陰道分娩者可采用催產(chǎn)素靜脈點滴引產(chǎn)。剝膜引產(chǎn)僅限于陰道無致病菌及無真菌者。糖尿病胎兒耐受缺氧能力較低、故產(chǎn)程不宜過長,進展不順利時亦應考慮剖宮產(chǎn)以結束分娩,并宜縮短第二產(chǎn)程。引產(chǎn)及手術過程中給予靜脈滴注2—6g葡萄糖加IU胰島素的溶液,使血糖保持在6.7mmol/L(120mg/dl)。分娩后胎盤排出,抗胰島素因素自血中迅速消失,患者胰島素需要量迅速減少,胰島素用量應予適當調整,使尿糖維持在±—+。 所有糖尿病病人的新生兒應按早產(chǎn)嬰處理,出生后應予保暖及予短期氧氣吸入,加強監(jiān)護及時發(fā)現(xiàn)及處理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并發(fā)癥有低血糖(≤2.8mmol/L)、低血鈣、低血鎂、高膽紅素、呼吸困難綜合征、紅細胞增多癥、心肌病變及器官系統(tǒng)的畸形。 |
中醫(yī)治療 | (一)辨證論治: 1.肺燥津虧證:妊娠期間,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尖邊紅,苔薄黃,脈數(shù)。清肺潤燥。消渴方加葛根、麥冬、石斛等。 2.胃熱熾盛證:妊娠期間,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清胃泄火。玉女煎加減。 3.腎陰虛證:妊娠期間,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滋補腎陰。六味地黃丸加減。 4.陰陽兩虛證,妊娠期小便頻數(shù),尿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色藜黑,耳輪焦干,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溫陽滋陰。金匱腎氣丸加減。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1.并發(fā)嚴重心系病變、腎功能減退或眼底病變時,不宜妊娠。 2.積極發(fā)現(xiàn)和治療妊娠高血壓征象?刂蒲窃冢叮罚恚恚铮保桃韵,適當補充維生素、鈣及鐵劑等。 3.單方驗方: (1)玉米須30g,煎湯代茶飲。 (2)豬胰1具,焙干研粉,9g/次,2次/日。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