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空柄假牛肝菌、雜蘑 |
漢語拼音 | xiao niu gan ju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牛肝菌科真菌小牛肝菌的子實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菌蓋中央微凸,后平展,徑寬4-10cm。深黃色、紅黃色或赤褐色,外被毛絨和鱗片,蓋緣微內(nèi)卷,多保留殘缺不全的緣膜,手指壓后呈污黃色。菌肉淡黃色,傷后不變色。菌管長3-5mm,下延,淡黃色、橄欖色,孔口多角形。柄柱形,長4-9cm,粗8-10mm,黃色。柄幼時有膜狀環(huán),后期脫落。柄中空。擔孢子狹卵形至腹鼓形,兩側(cè)不對稱,(7-10)μm×(3.5-4)μm。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南及吉林、遼寧、安徽、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單生或群生,多見于針葉林下,尤多見于落葉松(Larix)林下。是外生菌根菌。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摘后,切掉菌柄基部的帶泥沙部分,曬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1.性狀鑒別 子實體皺縮。菌蓋扁半球形或平展,直徑4-10cm,黃褐色或赤褐色,有絨毛和鱗片。菌肉淡黃色或污黃土色。管口多角形。菌柄近圓柱形,長4-9cm,直徑約1cm,基部稍膨大,與菌蓋色相似,具小鱗片,下部中空,菌環(huán)上位,常脫落,留下環(huán)痕。氣微,味微酸。 2.顯微鑒別 孢子長橢圓形,平滑,淡綠色,長7-10μm,直徑3-4μm。囊狀體無色,棒狀,頂端圓鈍或稍尖細,或彎曲,長40-50μm,直徑6-8μm。 |
中藥化學成分 | 含小牛肝菌素(cavipetin)A、B、C、D、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從小牛肝菌中分離出的抗真菌二萜酯類化合物小牛肝菌素A-E用TLC生物檢測法表明,對黃瓜枝孢的孢子形成有抑制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咸;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luò) |
功效分類 | 祛風散寒藥;舒筋活絡(luò)藥 |
主治 | 風寒濕痹;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20g;或入丸、散。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ificatio Boletni Cavep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oletinus cavips (Opat.)Kalchbr[Boletus cavipos Opat.] |
科屬分類 | 牛肝菌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