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金龍棒、豬肝菜、青蛇、路邊青、麥穗紅、青蛇仔、野辣椒、羊肝菜、土羚羊、假米針、紫燕草、九頭獅子草、小青、天青菜、大青 |
漢語拼音 | gou gan cai |
英文名 | Chinese Dicliptera Herb, Herb of Chinese Dicliptera |
藥材基原 | 為爵床科植物狗肝菜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狗肝菜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同30-80cm。直立或近基部外似,節(jié)常膨大呈膝狀,被疏毛。葉對生;柄長5-25cm;葉片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長2.5-6cm,寬1.5-3.5cm,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或稍下延;ㄐ蛞干蝽斏蹅闶,多個簇生,稀單生;總苞片闊倒卵形或近圓形,稀披針形,大小不等,長6-10mm,具脈紋,被柔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約4mm;花萼5裂,鉆形,長約4mm;花冠淡紫紅色,長約10mm,被柔毛,二唇形,上唇闊卵狀,近圓形,全緣,有紫紅色斑紅色,長約10mm,被柔毛,二唇形,上唇闊卵狀,近圓形,全緣,有紫紅色斑點(diǎn),下唇長圓形,3淺裂;雄蕊2,著生于花冠喉部,花藥2室,2藥室一上一下,花絲被柔毛;子房2室。蒴 果長約6mm,被柔毛。種子堅(jiān)硬,扁圓,褐色;ㄆ10-11月,果期翌年2-3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臺灣、鮮用或曬干。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曠野或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全草長可害80cm。根須狀,淡黃色。莖多分枝,折曲狀,具棱,節(jié)膨大呈膝狀,下面節(jié)處常匍匐具根。葉對生,暗綠色或灰綠色,多皺縮,完整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紙質(zhì),長2-7cm,寬1-4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緣,兩面無毛或稍被毛,以上表面葉脈處較多;葉柄長,上面有短柔毛。有的帶花,由數(shù)個頭狀花序組成的聚傘花序生于葉腋,葉狀苞片一大一小,倒卵狀橢圓形;花二唇形。蒴果卵形,開裂者胎座升起。種子有小疣點(diǎn)。氣微,味淡微甘。 以葉多、色綠者為佳。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微苦;性寒 |
歸經(jīng) | 歸心;肝;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涼血;利濕;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涼血藥;滲濕利尿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熱病發(fā)斑;吐衄血;便血;尿血;崩漏;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肝熱目赤;小兒驚風(fēng);小便淋瀝;帶下;帶狀皰疹;癰腫疔癤;蛇犬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衍;或煎湯洗。 |
用藥禁忌 | 脾胃虛寒者慎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嶺南采藥錄》:散熱。凡熱氣盛,肝火盛服之。 2.《陸川本草》:涼血,散熱,解毒,利尿。治瘡癤腫痛,痢疾,小便不利。 3.《南寧市藥物志》:涼血,解毒,平肝,明目。治炭疽,疔瘡,腸熱下血。 4.《嶺南草藥志》:清肝熱,涼血,生津。除濕火骨痛,斑疹發(fā)熱。 |
考證 | 出自《嶺南采藥錄》。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Diclipterae Chin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icliptera chinensis (L.) Nees[Justicia chinensis L.] |
科屬分類 | 爵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