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野合香、山芝麻、棒棒草
|
漢語(yǔ)拼音 |
shui xia c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柳葉菜科植物小花柳葉菜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莖紅褐色,密被曲柔毛。葉下部對(duì)生,上部互生,無(wú)柄;葉片長(zhǎng)橢圓狀披針形,長(zhǎng)2.5-7cm,寬1.1-1.8cm,基部圓形,邊緣具稀疏細(xì)齒,兩被曲柔毛;▋尚,單生于葉腋,淡紅色或紫色,長(zhǎng)5-7mm;花萼裂片4,闊卵形,長(zhǎng)3-4mm,外面被密生曲毛;花瓣4,寬倒卵形,先端凹缺,長(zhǎng)3-7mm,寬2-4mm;雄蕊8,4長(zhǎng)4短;子房下位,柱頭4裂,裂片長(zhǎng)約1.5mm。蒴果圓柱形,長(zhǎng)4-6cm,疏被短腺毛;果柄長(zhǎng)5-8mm。種子倒卵狀橢圓形,長(zhǎng)約1mm,密生小乳突,先端具一簇白色種纓。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新疆、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500m左右的沼澤地或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季采收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本品地上部分含棕櫚酸(palmitic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山柰酚(kaempfe-rol),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槲皮素葡萄糖甙(quer-cetin glucoside),槲皮素-3-鼠李糖基半乳糖甙(quercetin-3-rhamnogalactoside),鞣質(zhì)(tannins)。另外本品還含谷甾醇(sitosterol),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β-D-glucoside),谷甾醇-6-酰基-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6-acyl-β-D-glucoside),谷甾醇棕櫚酸酯(sitosteryl palmita-te),谷甾醇癸酸酯(sitostery-lcaprate),谷甾醇辛酸酯(sitosterylcaprylate),谷甾醇己酸酯(siiosterylcaproate)和谷甾醇丙酸酯(sitosterylpropionai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淡;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散風(fēng)止咳;清熱止瀉
|
功效分類 |
散風(fēng)止咳藥;清熱止瀉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咳嗽;暑熱水瀉;疔瘡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Epilobium paruifoorum Sachreb.
|
科屬分類 |
柳葉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