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緣毛卷柏、毛鹿卷柏、大理卷柏
|
漢語拼音 |
zhuang shi juan bai
|
英文名 |
herb of tricholoma tamariskoid spikemoss
|
藥材基原 |
為卷柏科植物裝飾卷柏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莖匍匐,側(cè)枝有時直立,常密集成叢,高約5cm。葉二型,互生,在枝兩側(cè)及中間各2行;側(cè)葉斜卵形,長1.2-1.5mm,寬0.8-1mm,基部不相等,先端漸尖,邊緣有白色膜質(zhì)狹邊及睫毛狀齒;中葉薄紙質(zhì),披針形,長0.8-1.2mm,寬0.3-0.5mm,葉基不等,先端尾狀,邊緣有白色膜質(zhì)狹邊及睫毛狀齒。孢子囊穗單生于小枝頂端,長0.5-1.2cm,有4棱;孢子葉二型;側(cè)葉較小,卵形,長約1.2mm,寬約0.8mm,龍骨狀,先端尖,邊緣有睫毛狀齒;中葉較大,卵形,長約1.6mm,寬約1mm,龍骨狀,先端尖,邊緣有睫毛狀齒。大孢子囊近球形,生在囊穗下部,小孢子圓腎形,生在囊穗上部,大小孢子表面有皺紋。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山西、陜西、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常生在草地、灌叢下或林緣的巖石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涼
|
歸經(jīng) |
胃;膽;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通經(jīng)活絡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肝炎;膽囊炎;痢疾;腸炎;肺癰;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燙火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性涼。有清熱利濕,通經(jīng)活絡的功能。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痢疾、腸炎、肺癰、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及燙火傷。
|
考證 |
始載于《蕨類名詞及名稱》。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elaginella compta Hand- Mazz.
|
科屬分類 |
卷柏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