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91,12(9):393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黃芪500g,紅參50g,佛手50g,雞血藤250g,丹皮250g,丹參250g,夜交藤250g,赤白芍300g,土茯苓300g,白花蛇舌草300g,虎杖300g,貫眾300g,醋柴胡300g,苦參300g,生甘草300g,鱉甲100g,穿山甲100g,制蚤休100g,合歡皮各100g。
|
加減 |
若肝腎陽虛加蟲草 30g,紫河車100g;濕熱俱重加綿茵陳、敗醬草、燈籠花各300g。
|
功效 |
|
主治 |
乙型肝炎。
|
制備方法 |
粉碎為末,或白蜜為丸(每丸含生藥20g),均以塑料袋封裝備用。
|
用法用量 |
每次20g(蜜丸1粒),糖開水沖服,日服4次,10歲以下減半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乙型肝炎41例,全部均按1984年4月18日衛(wèi)生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急、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確診。男28例,女13例;病程1-25個月或25個月以上。結果:治療后主癥消失,肝脾恢復正;蛎黠@回縮,肝區(qū)無明顯壓痛或叩痛,肝功能檢查正常,HBsAg(+)滴度下降<50%為臨床治愈,共8例;臨床治愈各項加 HBsAg滴度下降>50%為近期基本治愈,共13例;臨床治愈各項加HBsAg陰轉為近期治愈,共17例;臨床治愈加HBsAg滴度不變?yōu)檩^差,共3例,總有效率為92.68%。HBsAg陰轉占41.46%,滴度下降占51.22%;抗-HBs治后陽轉占36.59%;HBeAg陰轉占70.59%;抗-NBe治后陰轉占39.02%。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