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4(9):391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黃芪45g,魚腥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地龍15g,益母草15g,丹參15g,蟬衣15g,銀花20g,豬腎1個(gè)。 |
加減 | 伴肺氣虛者,黃芪重用至60-90g,加黨參30g;脾陽(yáng)不足者,加制附片6g先煎,干姜5g;腎陽(yáng)虛者,加制附片先煎,鹿角膠另烊沖服各10g,肉桂3g;肝腎陰虛者,加知柏地黃丸30g,分2次服或包煎;浮腫者,加赤小豆30g,鹿茸3g,研末分2次沖服;腰部酸冷疼痛者,加杜仲15g,補(bǔ)骨脂15g,續(xù)斷10g。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腎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腎炎41例中,年齡最小3歲,最大65歲;病程2年以內(nèi)18例,2-5年13例,6-10年8例,10年以上2例。41例中,痊愈15例(癥狀消失,尿檢正常,停藥后未再?gòu)?fù)發(fā));顯效21例(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尿蛋白±);好轉(zhuǎn)3例(癥狀、體征好轉(zhuǎn),尿蛋白明顯改善);無(wú)效2例(癥狀、體征如舊)。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