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chu feng cao
|
傣藥名 | 芽沙板
|
別名 | 接骨草,血滿草,息風(fēng)草
|
中藥材基原 | 為忍冬科植物陸英的根和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陸英 Sambucus chlnensis Lind1.又名:蒴藋《別錄》。
灌水狀草木,高1~3m。根莖橫走,圓柱形,多彎曲,黃白色,節(jié)膨大,上生須根。莖直立,多分枝,褐綠色,具縱棱7~8條,有白色發(fā)達的髓部,幼枝被柔毛,老枝無毛,節(jié)部淡紅色。葉大對生,奇數(shù)現(xiàn)狀復(fù)葉,小葉5~9片,小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8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闊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下面灰綠色,葉揉之有臭味。復(fù)傘形花序頂生,大而疏散,直徑約30cm,總花;客幸匀~狀總苞片;杯形不育性花不脫落,能育性花小,白色;花萼5裂,裂片細小,三角形,下部愈合成鐘狀;花冠5裂,裂片橢圓形;雄蕊5,著生于花冠喉部,花絲短;雌蕊1,花柱短,柱頭頭狀,或為3淺裂。漿果卵形,熟時紅色或橙黃色;ㄆ6~8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500~2700m的林緣、林中空地。分布于我國中南、華東、西南及陜西、甘肅、西藏等地。
|
采收加工 | 用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含抗肝炎的有效成分熊果酸(ursolic acid)及微量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還會α一和β-香樹脂醇(amyrin),β-谷甾醇(β-sitpsterol)[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甘淡,氣臭,性平。入水、風(fēng)塔。
|
功效 |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利尿。
|
主治 | 主治“攏梅蘭申”(風(fēng)寒濕痹證,肢體關(guān)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阻傷”(跌打損傷),“路哈”(骨折),“接腰賀號”(腰膝酸痛),“攏牛”(小便熱澀疼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根20~40g。外用:葉鮮品適量,搗爛敷。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王明時,等.南京藥學(xué)院學(xué)報,1985,16(3):15
藥理
[1]李耐三,等.中草藥,1986,17(2):24
[2]上海第一醫(yī)學(xué)院宜春基地,等.中草藥通訊,1978,(7):22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