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二十七首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彈丸。取湯和一丸服之,日十服。
吐多痢少者取枳實三枚炙,四破,水三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之;
吐少痢多者,加干姜一兩;
吐痢干嘔者, 取半夏半兩,洗去滑,水二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之;
若體疼痛,不可堪者,水三升,煮 棗三枚,取一升,和一丸服之;
若吐痢大極轉(zhuǎn)筋者,以韭汁洗腹腎從胸至足踝,勿逆即止,
若體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一枚,炮去皮,四破,以水二升,煮一升和一丸服;
吐痢悉止,脈不出體猶冷者,可服諸湯補之。
濃樸(炙) 高良姜 桂心(各三兩)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大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 咀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龍骨 黃連 干姜 赤石脂 當歸(各三兩) 枳實(五枚,炙) 半夏(一升,洗) 附子(炮,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雞蘇(一大把)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再服。
鹽一升五合,煮作湯,漬洗轉(zhuǎn)筋上,按灸良。
大麻子一升,搗,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
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
豬糞如雞子大一枚,為末,以沸湯一升和之,頓服,良,不瘥 更作。
粱米粉五合,水一升半和之如粥,頓服,須臾即止。
雞屎白末,以水六合,煮取湯服方寸匕。
濃樸(二兩,炙)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炙)
上三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當通,不通盡服之。
主噦方。 竹茹(一升) 橘皮 半夏(洗,各三兩) 生姜(四兩,切) 紫蘇(一兩) 甘草 (一兩,炙)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竹茹(四兩) 生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米熟服之。 治嘔噦方 蘆根(五兩)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兼服小兒尿三合,良。
飲大豆汁一升,止。
常服白羊乳一升。
香豉(一升) 半夏(洗) 生姜(各二兩,切) 前胡 桂心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勿使冷。
傷寒噦而滿者,宜視其前后,知在何部不利,利之愈,噦而不利,此湯主之方。
橘皮(一升) 甘草(一尺)
上二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噦,
橘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主心下痞堅,不能飲食,胸中喘而嘔噦,微寒熱方。
生姜(八兩,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半夏(五合,洗,以水五升,煮取一升)
上二味,合煎取一升半,稍稍服之即止。
橘皮(四兩) 生姜(八兩)
上二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下喉即瘥,未瘥更合。
羚羊角(屑) 前胡 人參 橘皮 甘草(炙,各一兩)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卒噦,爪眉頭亦可,針此主實噦。實噦者,醉飽得之;虛噦者,吐下得之。
又失血虛后 亦得之方。 炭末蜜和,細細咽少許,即瘥。
男噦,女人丁壯氣盛者,噓其肺俞;女子,男子噓之。
方二首,禳法十二首,針灸法七首
主 瘧連年不瘥,服三七日定瘥方。
蜀漆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升麻(各五分)恒山(一兩半)石膏(二兩,研)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崭癸嫹,日再,加至二三十丸。
主瘧疾、江南瘴瘧方。
陵鯉甲(十四枚,炙) 鱉甲(一枚,炙) 烏賊魚骨 附子(炮,各一兩去皮) 恒山(三兩)
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未發(fā)前稍稍啜之。勿絕吐之,并涂五心,一日斷食, 過時久乃食。
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刺足厥陰見血。
心瘧,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寒多不甚熱,刺足少陰,是謂神門。
脾瘧,令人病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肺瘧,令人心寒甚熱,間善驚,如有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腎瘧,令人凄凄,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令人且病寒,善饑而不能食,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黃帝問岐伯曰∶瘧多方少,愈者何?岐伯對曰∶瘧有十二種。 m.gydjdsj.org.cn/Article/
黃帝曰∶瘧鬼字何,可得聞乎?岐伯對曰∶但得瘧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
黃帝曰∶瘧鬼十二時,愿聞之。岐伯對曰∶寅時發(fā)者,獄死鬼所為,治之以瘧人著窯上灰火,一周不令火滅,即瘥。卯時發(fā)者,鞭死鬼所為,治之以五白衣燒作灰三指撮,著酒中,無酒清水服之。辰時發(fā)者,墮木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上木高危處,以棘塞木奇間即瘥。
巳時發(fā)者,燒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坐,師以周匝燃火即瘥。午時發(fā)者,餓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持脂火于田中無人處,以火燒脂令香,假拾薪去,即瘥。未時發(fā)者,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臨發(fā)時三渡東流水即瘥。申時發(fā)者,自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欲發(fā)時,以刀刺冢上,使得姓字,咒曰若瘥,我與汝拔卻,即瘥。酉時發(fā)者,奴婢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碓 稍上捧上臥,莫令人道姓字,即瘥。戌時發(fā)者,自絞死鬼所為,治之左索繩,緊其手腳腰頭,即瘥。亥時發(fā)者,盜死鬼所為,治之以刀子一口、箭一只、灰一周,刀安瘧人腹上,其箭橫著底下,即瘥。子時發(fā)者,寡婦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脫衣,東廂床上臥,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聲不絕,瓦盆盛水著路邊,即瘥。丑時發(fā)者,斬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當戶前臥,頭東向,血流頭下即瘥。
以繩量病患腳圍繞足跟及五指一匝訖,截斷繩,取所量得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繩 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即定。候看復惡寒,急灸三十壯,即定,比至過發(fā)一炊久候之,雖饑勿與食盡日,此法神驗,男左女右。
論三首,方二十八首,針灸二十法
論曰∶凡遇時行熱病,多必內(nèi)瘀著黃,但用瓜丁散納鼻中,令黃汁出,乃愈。即于后不 復病黃者矣。常須用心警候,病患四肢身面微似有黃氣,須用瓜丁散,不得令散漫,失候必 大危矣。特忌酒面,犯者死。
瓜丁細末,如一大豆許,納鼻中,令病患深吸取入鼻中,黃水出,瘥。 凡人無故忽然振寒,便發(fā)黃,皮膚黃曲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余熱不除,久黃者,苦參m.gydjdsj.org.cn/wsj/散主之。
苦參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 瓜丁 葶藶(熬,各一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當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者,日再,亦得下。服藥五日,知,可消息;不知,可更服之。
治黃膽,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jié)M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
半夏(一升,洗去滑) 生姜(半斤)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
茵陳(一把,切) 梔子仁(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二味,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燒石膏令赤,投湯中,沸定,服一升,覆取汗,周身以粉粉之,不汗更服。
黃膽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湯。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擘)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硝石,煮取一升,先食,頓服之。
主時行黃膽,結(jié)熱,面目、四肢通黃,干嘔,大便不通,小便赤黃似柏汁,腹
茵陳 半夏(洗,各二兩) 生姜(四兩,切) 大黃(二兩半) 芍藥 白術(shù)(各一兩半) 梔子(擘)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四斗,煮取九升七合,分十服。
黃蒸汁三升,頓服即瘥。
蔓荊子五升,末服方寸匕,日三,數(shù)日驗。
黃蒸 麥面 豬矢(各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漬一宿,旦絞去滓,服一升,覆取汗出。
主內(nèi)實熱盛發(fā)黃,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緊數(shù)者。夫發(fā)黃者,多是酒客,勞熱食少,胃中熱,或濕毒內(nèi)熱者,故黃如金色方。
茵陳(一兩半) 大黃 茯苓 前胡 白術(shù)(各三兩) 黃柏(一兩半) 梔子仁(二 十枚) 黃芩 栝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得快下,三四日愈。
治黃膽病,病五年以上不瘥,但是湯藥,服之即瘥,瘥已還發(fā)者。
茵陳(二斤,凈擇去惡草,切之)
上一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空腹服一服二升,日三夜一,隔日更服之,取瘥止,神驗
土瓜根(搗取汁,一升 )
上一味,頓服之,病當從小便出。
當歸(三兩) 桂心(六兩) 干棗(一十七枚,去核) 麥門冬(一升,去心) 大黃(一兩) 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四服。
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方∶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六銖,切) 雄黃(一銖) 瓜丁(四銖) 女萎(六銖) 甘草(二銖,炙)
上六味,以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搗四味為散。和半錢匕服之,須臾當吐,吐則愈。亦主一切黃。
主黑疸,身體黯黑,小便澀,體重方。
茵陳(一兩) 甘遂(一分) 當歸 蜀椒(汗,各半兩,去目、閉口)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大黃 半夏(洗,各三分) 葶藶(熬) 茯苓 干姜(各一兩) 枳實(咀,熬黃) 白術(shù)(熬黃,各五分)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崭挂燥嫹瑁杖。
濕阻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fā)熱,面色黃黑,七八日后壯熱,熱在里,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少腹?jié)M者,急下之。亦一身盡黃,目黃,腹?jié)M,小便不利方∶
礬石(五兩,燒) 滑石(五兩,研如粉)
上二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先食服之,便利如血已,當汗出愈。(《千金》以麥粥汁服)
生艾(三月三日取一束,搗取汁,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勿令瀉)大黃 黃連 凝水石 苦參 葶藶子 栝蔞(各等分,熬)
上六味,搗篩為散,以艾煎和為丸如梧子。先食,飲服五丸,日三,可至二十丸。有熱加苦參,渴,加栝蔞,小便澀加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黃白加黃連,大便難加大黃。
主膏疸飲少溺多方。
秦椒(一分,汗) 瓜。ò雰)
上二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
胃疸食多喜飲,梔子仁主之。心疸煩心心中熱,茜根主之。腎疸,唇干,葶藶子主之(熬)。
脾疸,尿赤出少,惕惕恐,栝蔞主之。
膏疸,飲少尿多,秦椒瓜蒂主之(椒,汗,“膏”,一作“肺”)。
舌疸,渴而數(shù)便,鐘乳主之。
肉疸,小便白,凝水石主之(研)。
髓疸,目眶深, 多嗜臥,牡蠣澤瀉主之。
肝疸,胃熱飲多,水激肝,白術(shù)主之。
上一十一味,等分,隨病所在加半兩,搗篩為散。飲服五分匕,日三,稍稍加至方寸匕。
論曰∶夫酒疸,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jié)M 欲吐者,宜吐之。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宜吐之。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下熱, 是其候也。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大便正黑,皮革搔之不仁, 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也。
主肉疸,飲少小便多,白如泔色,此病得之從酒方。
寒水石 白石脂 栝蔞(各五分) 知母 菟絲子 桂心(各三分)
上六味,搗篩為散。麥粥服五分匕,日三,五日知,十日瘥。 酒疸,身黃曲塵出,牛膽煎方。 牛膽(一枚) 大黃(八兩) 芫花(一升,熬) 蕘花(半升,熬) 瓜丁(三兩)
上五味,以酒一升,切,四味,漬之一宿,煮減半,去滓,納牛膽,微火煎,令可丸, 丸如大豆。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更服一丸,膈上吐膈下利,或不吐利而痊。
酒疸,心中懊,或痛,梔子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 枳實(三枚,炙) 大黃(二兩) 豉(半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
主黃膽、酒疸、身目悉黃方。 茵陳(三兩) 大黃 黃芩 黃連(各二兩) 人參(半兩) 梔子仁(三七枚) 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主酒 胸心脹滿,肌肉沉重,逆害飲食,小便赤黃,此根本虛勞,風冷凍飲料食沖心,由脾胃客痰所致方。
半夏(一升,洗) 生姜(十兩,切) 黃芩(一兩) 前胡 茯苓(各三兩) 當歸 茵陳(各一兩) 枳實(炙) 大戟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凡患黃膽,足腫,小便赤,食少羸瘦方。
干地黃 石斛 白術(shù)(各二兩) 牡蠣(熬) 芍藥 芎 大黃 小草 甘草(炙,各三兩)
上九味,搗篩為散,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四丸,日三。
主患黃膽,心下縱橫結(jié)堅,小便赤,是酒疸方。 茯苓 茵陳 干姜(各一兩)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雙仁,各三分) 商陸(半兩) 甘遂(一分) 枳實(五分,炙) 蜀椒(二合,汗,去目、閉口) 白術(shù)(五分,切,熬,令變色)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蜱豆三丸,以棗湯下之。
夫患黃膽,常須服此。若渴欲飲水,即服五苓散。若妨滿,宛轉(zhuǎn)丸治之,五苓散見傷寒中
前胡 茯苓(各一兩半) 椒目(一兩,熬) 附子(半分,炮,去皮) 茵陳(二兩半) 菖蒲(二兩半)
上六味,搗篩為散。食以前服一錢匕,日三服。此劑更參服上二藥。 黃膽之為病,日晡所發(fā)熱惡寒,少腹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瀉,足下熱,此為女勞也,腹?jié)M者難療。
滑石(研) 石膏(研,各五兩)
上二味,為散。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瘥。
第十一椎下俠脊兩邊各一寸半,灸脾俞百壯。兩手小指端,灸手少陰,隨年壯。手心中,灸七壯。胃管主身體萎黃,灸百壯,治十,十瘥,忌針。耳中在耳門孔 上橫梁,主黃膽。上入口里邊在上縫赤白脈上是,針三 。舌下俠舌兩邊針 。頰里從口 吻邊入往對頰里去口一寸 。上里正當人中及唇針三分 。巨闕,上管。上二穴并七壯, 狂言浪走者,灸之,瘥。寅門從鼻頭直入發(fā)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段,繩取一分,入發(fā)際當繩 頭(“ ”字未詳,不敢刊正)。脊中椎上七壯。屈手大指節(jié)里各七壯。中管、大陵、勞宮、 三里、然谷、太 。上八穴,皆主黃膽。
論曰∶黃膽之為病,若不急救,多致于死,所以具述古今湯藥灸方法,按據(jù)此無不瘥者也。
有人患之,皆昏昧不識好惡,與茵陳湯一劑不解,亦有惺惺如常,身形似金色,再服亦然,隔兩日一劑,其黃不變,于后與灸諸穴乃瘥,瘡上皆黃水出,然此大慎面、肉、醋、魚、蒜、韭、熱食,犯之即死。
論三首,方三十首
論曰∶凡吐血有三種,有內(nèi)衄,有肺疽,有傷胃。內(nèi)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汁,或如 血凝停胃中,滿悶便吐,或去數(shù)升乃 至一斗,得之于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后悶吐,血從吐出,或一合半升; 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后,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之物與氣共上沖蹙傷裂胃口,血色鮮赤,腹中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shù)者,為難治也,吐之后體中但奄奄然心中不悶 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欲吐,顛倒不安,醫(yī)者又與黃土湯、阿膠散,益使 悶亂,卒至不救,如此悶者,當急吐之。
瓜蒂(半兩) 杜蘅 人參(各一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服一錢匕,水漿無在,得下而已,羸者小減之,吐去青黃或血二三 升,無苦。
主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痛方。 生地黃(二斤) 大棗(五十枚,擘) 阿膠(炙) 甘草(炙,各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四升,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主虛勞內(nèi)傷,寒熱頻連,吐血方。 糖(三斤) 芍藥 半夏(洗) 生姜(各三兩,切)大棗(五十枚,擘) 生地黃(一 斤)
上六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三夜一。(《千金》有甘草、桂心, 無地黃)
石膏(四兩,碎) 生姜(切) 麻黃(去節(jié)) 五味子(各二兩) 小麥(一升) 濃 樸(炙)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雙仁,各三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分再服。
伏龍肝(如雞子大,兩枚) 干姜 當歸 桂心 芍藥 白芷 阿膠(預漬之) 甘草 (炙,各二兩) 細辛(半兩) 芎 (一兩) 生地黃(八兩) 吳茱萸(二升)
上一十二味, 咀。以清酒七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亦治衄血。(《千金》名黃土湯,主吐血)
主吐血方。 當歸 黃芩(各三兩) 干姜 芍藥 阿膠(炙,各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二夜一。
主吐血并衄血方。 伏龍肝(半升) 干地黃 干姜 牛膝(各二兩) 阿膠(炙) 甘草(炙,各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膠,分三服。
主傷中里急,胸脅攣痛,頻嘔血,時寒時熱,小便赤黃,此傷于房中者方。 澤蘭 糖(各一斤) 桑白皮(三斤,根者) 生姜(五兩,切) 麻仁(一升) 人參桂心(各三兩) 遠志(二兩,去心)
上八味, 咀。以淳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納糖,未食服一升,日三夜一。勿 勞動。
淡竹茹(二升) 當歸 黃芩 芎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芍藥 桂心 白術(shù) (各一兩 )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當歸 羚羊角(屑) 干地黃 小薊根 柏枝(炙) 阿膠(炙) 干姜(各三兩) 白 芍藥 白術(shù)(各四兩) 伏龍肝(如雞子,研) 亂發(fā)(如雞卵,燒) 竹茹(一升) 蒲黃(五 合) 甘草( 二兩,炙)
上一十四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五合,去滓,下膠消盡,下發(fā)灰、蒲黃,分五服。
地黃汁(半升) 大黃(生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煎地黃汁三沸,納大黃末調(diào)和,空腹服之,日三,血即止,神良。
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 治身體暴血,鼻口耳目九孔皮膚中皆漏血方。
取新生犢子未食草者,有屎曝干燒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服,立瘥。
生地黃 黃芩(各一兩) 柏葉(一把) 阿膠(炙)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煎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生地黃(三斤,切) 阿膠(二兩,炙) 蒲黃(六合)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龍骨細篩一棗核許,微以氣吹入鼻中即斷,更出者再吹之,取瘥止。
細切蔥白,搗絞取汁,瀝鼻中一棗許,即斷,慎酒、肉、五辛、熱面、生冷等。
主衄血不止方∶ 阿膠(炙) 龍骨 當歸 細辛 桂心(各一兩) 蒲黃(五合) 亂發(fā)(三兩,燒灰)
上七味,搗篩為散。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劑瘥,亦可蜜丸酒服。
主鼻衄、五臟熱結(jié),或吐血、衄血方。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 生地黃(一斤,切) 生竹茹(一升) 芍藥 當歸 黃芩 芎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竹茹,減三升,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 無桂心)
主失血虛勞,胸腹煩滿疼痛,血來臟虛不受谷氣,嘔逆,不用食,補中治血方。
干地黃(三兩) 濃樸(炙) 干漆(熬) 枳實(炙) 干姜 防風 大黃 細辛 白術(shù)(各一兩) 前胡(一兩半) 人參 茯苓(各五分) 虻蟲(去翅足,熬) 蟲(熬,各十五枚) 當歸 黃芩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先食,酒服五丸,日三。
論曰∶凡下血者,先見血后見便,此為遠血,宜服黃土湯;先見便,后見血,此為近血,宜服赤小豆當歸散。人病雖一,得病之始不同,血氣強弱堪否次第,是以用藥制方,隨其淺深,取其能堪,為方不一,各取所宜也。
灶中黃土(半升) 甘草(炙) 干地黃 白術(shù) 附子(炮,去皮) 阿膠 黃芩(各 三兩)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亦主吐血。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當歸(三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漿服一方寸匕,日三。
主先便后血,此為近血方。 續(xù)斷 當歸 阿膠(炙) 桔梗 桂心(各三兩) 芎 干姜 干地黃(各四兩) 蒲黃( 一升) 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五合,去滓,下膠消盡,入蒲黃,分為三服。
主先見血后便,轉(zhuǎn)此為遠血方。
伏龍肝(五合,研) 干地黃(五兩) 發(fā)燒屑(二合) 阿膠(三兩,炙) 黃芩 干 姜牛 膝槲脈(炙) 甘草(各二兩,炙)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及發(fā)屑消盡,分三服。
牛角(炙) 當歸 龍骨 干姜 熟艾(各三兩) 蜀椒(一兩,去目、閉口者,汗) 黃連(五合) 升麻(一兩半) 大棗(二十枚,擘) 附子(炮,去皮,一枚) 黃柏 芎 阿膠(炙) 濃樸(炙) 赤石脂 芍藥 石榴皮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牛角 末、阿膠,消以綿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有橘皮)
龍骨細粉末之,溫湯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以酒三升煮當歸四兩,取一升,頓服之。
車前葉,切,五升,水一斗,煮百沸,去滓,納米煮為粥服之。 凡憂恚絕傷、吐血、胸痛、虛勞,地黃煎方。
生地黃(五斤,搗絞取汁)
上一味,微火煎三沸,納白蜜一升,又煎三沸,服之日三。
治亡血脫血,鼻頭白色,唇白去血,無力者方。
生地黃(十斤)
上一味,搗,以酒一斗,絞取汁令極盡,去滓,微火煎減半,納白蜜五升,棗膏一升以 攪之,勿止,令可丸下之,酒服如雞子一丸,日三。久服不已,老而更少,萬病除愈。
論曰∶凡亡血吐血衄血愈后,必須用此二方補服三四劑,乃可平復,不爾,恐有大 虛及婦人崩中下血,亦同此方。
方二十七首
主身中大熱,胸心煩滿毒熱方。 寒水石(五兩) 澤瀉 茯苓 前胡 黃芩(各三兩) 柴胡 牛膝 白術(shù) 甘草(炙, 各 二兩) 杏仁(二十粒,去皮尖、雙仁)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白薇 檳榔 白石英(研) 枳實(炙) 白蘚皮 麥門冬(去心) 郁李仁(去皮) 貝 母(各二兩) 天門冬(去心) 桃仁(五分,去皮尖、雙仁,熬) 車前子 茯神(各二兩) 人參
上一十七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竹葉飲下十丸,日二服,加至三十丸。
竹葉(切) 紫蘇(各一升) 紫菀 白前 甘草(炙,各二兩) 百部(二兩) 生 姜(三兩,切)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以下,丸盡更合。
主身體有熱,羸瘦不能食方。 龍膽 苦參 黃連 黃芩(各二兩) 大黃(三兩) 黃柏 李子仁(去皮) 栝蔞 青 葙子 (各一兩)
上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七丸,日二,不知增之。
主強壯身體有大熱,熱毒流四肢,骨節(jié)急痛,不可忍,腹中煩滿,大便秘澀, 升麻 枳實(炙) 梔子仁 黃芩(各三兩) 香豉(一升) 大黃(四兩) 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 生姜(四兩,切) 生地黃(十兩)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豉三沸,去豉納藥,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又主歷節(jié)腫。
升麻 大黃(各四兩) 前胡 梔子(各三兩,擘)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茯苓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兩) 烏梅(去核) 大棗(去核,各二七枚)
上五味,搗篩為散,別搗梅棗令熟,乃合余藥,更和搗五百杵,丸如彈子大,含之咽汁,日三夜二,任性分作小丸。
主胸中客熱,心下煩滿,氣上,大小便難方。
半夏(洗) 生姜(各八兩,切) 前胡 茯苓(各四兩) 白術(shù)(五兩) 黃芩(一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枳實(炙,各三兩)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旦服。若胸中大煩熱者,冷服。大便難澀者, 加大黃三兩。
前胡 半夏(洗)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桂心(各一兩)生姜(三兩,切) 黃芩 人參 當歸(各一兩)大棗(三十枚,去核) 竹葉(一升,切)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 人參 生姜(切) 麥門冬(去心) 餳(各三兩) 桂心 黃芩 當歸(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去核) 半夏(洗) 茯苓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 樸硝 大黃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 茯苓 當歸 半夏(洗)芍藥 滑石 石膏(碎) 栝蔞 附子(炮,去皮) 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一兩 生姜(二兩,切)
上一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六服。
前胡(三兩) 芍藥 當歸 茯苓 桂心(各四兩) 人參 生姜(切) 白糖 半夏 (洗)黃耆(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糖,分為四服。
主腹?jié)M,發(fā)熱數(shù)十日方。 濃樸(八兩,炙) 枳實(五枚,炙) 大黃(四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分三服,主腹中熱,大便 不利。
主骨間熱,熱痛間不除,煩悶,口中干渴方。
寒水石 滑石 龍骨 牡蠣(熬) 栝蔞 赤石脂 黃芩 甘草(炙,各五分) 知母 桂心石膏 大黃(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搗粗篩之。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竹葉(切) 小麥(各一升) 人參(一兩半) 石膏(三兩,碎) 生姜(五兩,切) 知母 黃芩 茯苓 麥門冬(各二兩,去心) 栝蔞 半夏(洗)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 分三服。
犀角(二兩,屑) 羚羊角(一兩,屑) 豉(一升) 前胡 梔子(擘) 黃芩 射干(各三兩) 大黃 升麻(各四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 梔子(炙) 桂心 寒水石 大黃 知母 甘草(炙,各一兩) 硝石 石膏 栝 蔞 (各二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以水二升,煮藥五方寸匕,取一升五合,分二服。
半夏(洗) 生姜(各一斤,切) 茯苓 桂心(各五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服。若少氣,加甘草二兩,一名小 茯苓湯。
龍膽 黃連 栝蔞(各一兩) 梔子(二十枚) 青葙子 苦參 大黃 黃芩 芍藥 芒 硝 (各半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二,以知為度。
地骨皮 葳蕤 丹參 黃 澤瀉 麥門冬(各三兩,去心) 清蜜 姜汁(各一合) 生 地黃汁(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六升,煮藥減一升,納蜜、姜汁煮兩沸,一服三合,日再大驗。
羚羊角(五兩,屑) 生葛 梔子(各六兩) 豉(一升,綿裹) 黃芩 干姜 芍藥 (各三 兩) 鼠尾草(二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枳實(三兩,炙) 黃連(二兩) 黃芩 芒硝(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十丸,日三,稍加至四十丸。
生地黃汁(四升) 生地骨皮 生天門冬(去心) 生麥門冬汁 白蜜(各一升) 竹 葉(切) 四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藥取三升,去滓,納地黃、麥門冬汁,微火煎五沸,次納蜜、姜汁煎取六升下之,服四合,日二夜一,稍加至五六合。
茯苓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一斤,炙) 生地黃(六十斤,切)
上四味,搗三味為散,納地黃,合搗曝干,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候食了服之 。久服補益明目。
柴胡 升麻 梔子仁 芍藥 通草(各四兩) 黃芩 大青 杏仁(各三兩) 生姜(切) 石膏(各八兩,碎)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六服。
竹瀝 升麻(各三升) 防風 生姜(切) 杏仁(去皮尖、雙仁,各三兩) 芍藥 柴胡(各四兩) 石膏(碎) 生葛(各八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以瘥為度。
苦參(十兩) 玄參(三兩) 麥門冬(去心) 車前子(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五丸,日二,食后服。
方一十三首 論一首
主服金石熱發(fā),醫(yī)所不制,服之立愈方。
上樸硝(一斤) 上芒硝(一斤) 石膏(四兩) 凝水石(二兩)
上四味,熟沸水五升漬樸硝、芒硝令消,澄一宿,旦取澄硝,安銅器中粗搗,寒水石、 石膏納其中,仍納金五兩,微火煎之,頻以箸頭柱看,著箸成凌。云瀉置銅器中,留著水盆中,凝一宿,皆成凌,停三日以上,皆干也,若熱病及石發(fā),皆以蜜水和服半雞子大。
主大熱及金石發(fā)動,金石凌不制者,服之。方∶
樸硝五斤 芒硝(三斤,如雪者佳) 滑石(一斤半) 玉泉石(一斤) 石膏(一斤) 鹵堿 (五斤,如凌者) 凝水石(一斤,如雪者)
上七味,各別搗粗篩。
凍凌水(五升) 霜水(一升) 雪水(一升) 露水(五升半) 寒泉水(五升) 雨水(一升) 東流水(五升半)
上七味,澄令清,銅器中納上件七味,散極,微火煎取七升,一宿澄清納瓷坩中凈處貯之,以重帛系口,一百二十日,皆如凍凌狀,成如白石英,有八棱,成就或大如箸,有長一尺者,名曰七水凌。
有人服金石發(fā)熱者,以井花水和五分匕服之,一服極熱,即定,傷寒發(fā)熱服一刀圭,小兒發(fā)熱與麻子許,不可多用,神驗,買藥不得爭價,皆上好者,合藥以臘月臘日為上,合時以清凈處,先齋七日,不履穢污喪孝產(chǎn)婦之家,及不得令雞犬、六畜、生婦、六根不完具及多口繞言人見之,不信敬人勿與服之,服藥得熱退之后七日,乃慎酒、肉、五辛等物,勿復喜惡口刑罰,仍七日齋戒持心清凈。
主腳氣毒遍,內(nèi)外煩熱,口生瘡,狂叫走,及解諸石、草、熱藥毒發(fā),卒熱黃等瘴疫毒最良方。
金(一斤) 寒水石 石膏 磁石(各三斤,并碎)
上四味,以水一石煮取四斗,去滓,納后藥。
升麻(一升) 玄參(一斤) 羚羊角(屑) 青木香 犀角(屑) 沉香(各五兩) 丁香(四兩) 甘草(八兩,炙)
上八味, 咀,于汁中煮取一斗,去滓,納硝石四升,樸硝精者四升,于汁中煎取七升,投木器中,朱砂粉三兩,麝香粉半兩,攪令相得,寒之二日,成于霜雪,紫色。強人服三分匕,服之當利熱毒,老小以意增減用之,一劑可十年用之。
玄霜 主諸熱、風熱、氣熱、瘴熱,癃惡瘡毒,內(nèi)入攻心,熱悶,服諸石藥發(fā)動,天行時氣,溫疫熱入腑臟,變成黃膽,蛇螫虎嚙狐野狼毒所咬,毒瓦斯入腹,內(nèi)攻心,熱須利病出, 用水三四合和一小兩,攪令消,服之,兩炊久,當快利兩行即瘥,小兒熱病服棗許大即瘥方
金(五十兩) 寒水石(六斤,研如粉) 磁石(三斤,碎) 石膏(五斤,碎)
上四味,以兩斛水煮取六斗,澄清。
升麻 玄參(各一斤) 羚羊角(八兩) 犀角(四兩) 青木香(四兩) 沉香(五兩)
上六味,切,納上件汁中煮取二斗,澄清。
樸硝末 芒硝(各六升) 麝香當門子(一兩,后入)
上三味,納汁中,漬一宿,澄取清,銅器中微微火煎取一斗二升,以匙抄看,凝即成,下經(jīng)一宿,當凝為雪,色黑耳。若猶濕者,安布上,日干之,其下水更煎,水凝即可停之如初,畢密器貯之。
此藥無毒,又主毒風腳氣,熱悶赤熱腫,身上熱瘡,水漬少許,綿貼取點上即瘥,頻與兩服,病膈上熱,食后服,膈下熱,空腹服之,猝熱淋大小便不通,服一兩, 原有患熱者,皆宜服之。
論曰∶凡諸霜雪等方,皆據(jù)曾服金石大藥,藥發(fā)猛熱,非諸草藥所能制者則用之,若非金石發(fā)者,則用草藥等湯散方制之,不得雷同用霜雪方,若用之,則傷于太冷,于后腰腳疼 痛,乃更后為所患,宜消息之。
主胃虛陽氣外蒸,瀉津液,口干,體吸吸苦渴,氣喘,嘔逆涎沫相連方。
竹葉(切,五升) 小麥(一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知母 茯苓(各三兩)石膏(四兩,碎) 芍藥 栝蔞 澤瀉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藥煮取四升,分四服。
主久積痰冷,胸脅痞滿,不受食飲,渾渾欲吐,血室空虛,客陽通之,令脈緊數(shù),重熱水蒸,汗漏如珠,四肢煩痛,唇口干燥,渴升水漿方。
濃樸(炙) 半夏(洗) 茯苓 白術(shù)(各四兩) 枳實(四枚,炙)芍藥 黃 (各二兩) 生姜(八兩,切) 麥門冬(一升,去心) 桂心(五合)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四服。
主下氣,胸中煩悶,悶亂氣逆,補不足方。 竹葉(一把) 粳米 麥門冬(去心)半夏(洗,各一升) 人參 當歸(各二兩) 生姜(一斤,切)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竹葉、生姜取一斗,納諸藥,煮取八升,分十服,日三夜一。(一云∶水八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
主下氣,消渴止悶方。 烏梅(二七枚,大者) 香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煮烏梅取五升,去滓,納豉,煮取三升,分三服,可常用之。
主虛勞煩悸,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五升) 人參 茯苓 生姜(切) 芎 桂心(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棗仁取七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主虛煩,短氣,氣逆,上熱下冷,胸滿方。 大棗(三十枚,擘) 石膏(三兩,碎) 白薇 前胡 人參 防風(各二兩) 桂心 甘草(各一尺,炙)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主短氣欲絕,不足以息,煩撓,益氣止煩方∶ 竹根(一斤) 小麥 粳米 麥門冬(各一升,去心) 大棗(十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米、麥令熟去之,納諸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三, 不能服者,以綿瀝口中。
主傷寒及吐下后,心煩乏氣,不得眠方。 酸棗仁(四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干姜 芎 茯苓 知母 甘草(各二兩,炙)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棗仁,取一斗,去之,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主虛煩方∶ 白薇 干姜 甘草(各一兩) 栝蔞(二兩) 硝石(三兩)
上五味,各別搗,先納甘草臼中,次納白薇,次納干姜,次納栝蔞,次納硝石,搗三千杵,篩和,冷水服方寸匕,日三。
點擊查看:<<千金翼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