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葉。主產(chǎn)于長江流域地區(qū)。原植物野生于山坡林下或溝邊陰濕處。喜陰涼氣候,以山坡林下以及陰濕處、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最宜生長。味甘、淡,性寒。歸心、肺、胃經(jīng)。功效清熱除煩、生津、利尿。臨床以鮮用效佳,名稱
竹葉。
《神農本草經(jīng)》: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
《名醫(yī)別錄》:大寒,無毒。主除煩熱,風 ,
喉痹,嘔逆。
《藥性論》:味甘,無毒。主
吐血。熱毒風,壓丹石毒,止
消渴。竹燒瀝,治卒中風,失音不語?嗾咧窝鄢唷
《日華子本草》:味甘,冷,無毒。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
頭痛,頭風,并懷妊人頭旋倒地,止驚悸,
溫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
《開寶本草》:味苦,平、大寒,無毒。除煩熱,風 ,喉痹,嘔逆。
《藥性賦》:味辛、苦,平,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二:除新舊風邪之煩熱,止喘促氣勝之上沖。
《湯液本草》:氣平,味辛。又苦大寒,辛平,無毒。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
嘔吐。仲景竹葉湯用
淡竹葉。
《心》云:除煩熱,緩皮而益氣。
《珍》云:陰中微陽,涼心經(jīng)。
《本草綱目》:煎湯,熨
霍亂轉筋。
煎濃汁,漱齒中出血,洗
脫肛不收。
(
苦竹葉)燒末,和
雞子白,涂一切惡瘡,頻用頻效。
《本草經(jīng)疏》:竹葉稟陰氣以生,《本經(jīng)》味辛平,氣大寒無毒。甄權言甘寒。氣薄味厚,陰中微陽,降也。入足陽明、手少陰經(jīng)。陽明克熱則胸中生痰,痰熱壅滯則咳逆上氣,辛寒能解陽明之熱結,則痰自消,氣自下,而咳逆止矣。仲景治
傷寒發(fā)熱大渴,有竹葉
石膏湯,無非假其辛寒散陽明之邪熱也。
《本草蒙筌》:味甘、淡,氣平、寒。陰中微陽。無毒。逐上氣咳逆喘促,退虛熱煩躁不眠。專涼心經(jīng),尤卻風痙。
《本草乘雅》:春分出十成竹,枝必偶,葉必三,空中直上,具木中有火之象。故筍可發(fā)瘡,瀝通經(jīng)脈,茹主嘔噦,葉清煩熱,皆透達木炎之所不及者也。
去外皮一重,取青白之交曰茹,此竹氣通上徹下,透表及里之所,用之可通上下,而使氣清,達表里,而不致驟急者也。
直達中空,抽水土之力迅捷,瀝即竹中之水,顧理文如腠,而界節(jié)似經(jīng),則通中之節(jié),固非往而不返者矣。如病久渴,即節(jié)而不通;心煩,為通而不節(jié);
竹瀝之力,通節(jié)交互,故渴可解,而煩可息,但竹瀝行中有節(jié),直達之力居多,須佐以
姜汁,便可橫遍,且得盡木炎之體用也。
《藥性解》:竹葉,味甘淡,性平,無毒,入心、肺、胃三經(jīng)。主新舊風邪之煩熱、喘促氣勝之上沖,療傷寒,解虛煩,治消渴,療喉痹,止嘔吐,除咳逆。有一種苦竹葉,主舌瘡目痛。青刮取為
竹茹,主
胃熱嘔呃,除煩解渴,療吐衄崩中、
噎膈氣溢、筋及五
痔;馃駷r,主陰虛發(fā)熱、中風口噤,除
自汗,解消渴,止驚悸,清煩躁,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達,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驅,又主小兒天吊驚癇、婦人妊暈悶,胎前不損子,產(chǎn)后不得虛。筍,補氣止渴,久食益人。
按:竹葉生于中半以上,故主治多在上焦,心肺胃皆臟腑之居上者也,宜交入之。味苦者,專瀉南方。竹茹者,兼除土郁,故主用小殊。竹瀝者竹之液也,猶人身之血也,極能補陰,況陰之不足,由于火爍,竹瀝長于清火,則血得其養(yǎng)!侗窘(jīng)》已其功,丹溪又詳其效,而世俗不能常用者,蓋泥《證類》之大寒耳。不知竹即筍之老者也。今人自幼食筍,至老不撤,曾無中其寒涼之害者,瀝則假火非論其氣也。幸高明者準之以理,斯藥無遺用矣。
《景岳全書》:味甘淡,氣平微涼,陰中微陽,氣味俱輕。清上氣咳逆喘促,消痰涎,解熱狂,退虛熱煩躁不眠,壯熱頭痛,止吐血。專涼心經(jīng),亦清脾氣。卻風熱,止煩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兒風熱驚癇。
《本經(jīng)逢原》:諸竹與筍,皆甘寒無毒,惟竹葉受陰風烈日氣多,故不無小毒。《本經(jīng)》主咳逆上氣者,以其能清肺胃之熱也;療筋急惡瘍者,以其能化身中之氣也。氣化則百骸條暢,何有有小蟲之患乎!仲景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有
竹葉石膏湯;《金匱》治中風發(fā)熱,面赤頭痛,有竹葉湯?側∏宸挝柑摕嶂x。
《本草求真》:竹葉專入胃、心。體輕氣薄,味甘而淡,氣寒微毒。據(jù)書皆載涼心緩脾,清痰止渴,為治上焦風邪煩熱,咳逆喘促,嘔噦吐血一切中風驚癇等癥。杲曰:除新久風邪之煩熱,止喘逆氣勝之上沖。無非因其輕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緩脾,涼能入心,寒能療熱故耳。然大要總屬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則能解除胃熱,而不致煩渴不止也。葉生竹上,故治上焦,仲景治傷寒發(fā)熱大渴,有竹葉石膏湯,乃假其辛寒以散陽明之熱邪也。
《得配本草》:畏
皂刺。
甘、淡,微涼。入手太陰、少陰、足陽明經(jīng)。清咳氣上沖,除風邪煩熱,止吐血,利小水。
得
芍藥,清肝膽之火;得
橘皮,治上氣發(fā)熱。佐
小麥、石膏,治時行發(fā)黃。
《本經(jīng)疏證》:是故竹葉所主之咳逆上氣,非風寒閉塞之咳逆上氣,亦非氣不歸根之咳逆上氣,乃微陰累陽之咳逆上氣。譬如暑月行人在烈日之中反不喘,驟入林下,稍得涼爽,喘反作者是也。其所主溢筋急,非寒則收引之筋急,亦非水漬胖脹之筋急,乃陽不伸而津阻之筋急。譬如郁蒸之令,筋膠諸物雖置高燥處,亦能橫脈短縮者是也。竹葉為物飄蕭,輕舉灑然,微陰正欲解散之余,取其陽遂透陰遂消,是故金匱竹葉湯,治產(chǎn)后中風發(fā)熱面正赤,喘而頭痛。乃陽無根而上泛,復為陰翳所累,遂以
桂枝附子人參甘草大棗生姜回其陽,用竹葉率
葛根防風桔梗以解散其陰。蓋風寒所著之陰,與為陽累之陰,固自不同,不得全仗葛根防風桔梗而能解也。傷寒論竹葉石膏湯,治大病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乃強陽既未全衰于中,微陰不能無擾于上,從以石膏人參
半夏麥門冬梗米甘草安其中,又恐其陰隨寒藥入內,不如以柔潤者和陽輕清者散陰之為愈。蓋正旺之陽,與方衰之陽,自有別,非若
白虎湯證可徑情直行也。至若皮茹原系運輸津液上朝之道路,其中雖有屬陽之節(jié)為阻,其外實一上線行,并無留滯,內之阻正以外之通而得生。故治中氣之有阻而逆者,如相激為嘔宛,相爭為寒熱,相迫為吐血,相逐為崩中,何莫非以陽格陰?陰不流通,奔突外出之候,若在外得通,在內自可轉旋,即不能自致通暢,更為或和其陰或和其陽,亦自有力而少隔閡,如橘皮行茹湯之治噦逆,乃于中宮用陽和陰,竹皮大丸之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乃于中宮用陰和陽,皆一舉可平。故目其功能曰安中益氣,以是知竹皮之功,全從在外轉旋在內之氣,比之竹葉從在上解陰翳而暢在中之陽者,又不侔矣。
《本草分經(jīng)》:專涼心經(jīng),亦清脾氣。消痰止渴,除上焦煩熱。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竹葉有解熱作用。淡竹葉水浸膏對于注射酵母混懸液引起發(fā)熱的大鼠,灌胃給藥有退熱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發(fā)熱的
貓和
兔,2g/kg淡竹葉的解熱效果為33g/kg非那西汀的0.83倍。其解熱的有效成分能溶于水和稀鹽酸,而難溶于醇和醚。
2. 淡竹葉有利尿作用,其在利尿的同時,還能明顯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
3. 淡竹葉有抑菌作用,體外實驗本品水煎劑對金黃色
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
4. 淡竹葉還有抗腫瘤和升血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