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第三章 辨脈
    

溫病正宗:第三章 辨脈

一、辨脈提綱脈浮緊惡寒,謂之傷寒;脈數寒少熱多,謂之溫;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醫(yī)者不可不辨。二、溫病辨脈凡溫病脈,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右手反盛于左手,總由怫熱郁滯,脈結于中故也。若左手脈盛,或浮而緊,自是感…

一、辨脈提綱

脈浮緊惡寒,謂之傷寒;脈數寒少熱多,謂之溫病;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脈虛身熱,謂之傷暑。醫(yī)者不可不辨。

二、溫病辨脈

凡溫病脈,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右手反盛于左手,總由怫熱郁滯,脈結于中故也。若左手脈盛,或浮而緊,自是感冒風寒之病,非溫病也。

凡溫病脈,怫熱在中,多見于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熱郁少陰,則脈沉伏欲絕,非陰脈也,陽邪閉脈也。

凡傷寒自外之內,從氣分入,始病發(fā)熱惡寒,一二日不作煩渴,脈多浮緊,不傳三陰,脈不見沉;溫病由內達外,從血分出,始病不惡寒,而發(fā)熱,一熱即口燥咽干而渴,(楊如候曰∶此論伏氣。若外感溫病,亦有微惡寒者。)脈多洪滑,甚則沉伏,此發(fā)表清里之所以異也。

凡浮診中診,浮大有力,浮長有力,傷寒得此脈,自當發(fā)汗,此麻黃、桂枝證也;溫病始發(fā),雖有此脈,切不可發(fā)汗,乃白虎、瀉心證也。死生關頭,全于此分。

凡溫病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沉伏而小急,斷不可誤為虛寒。若以辛溫之藥治之,反益其熱也。

所以傷寒多從脈,溫病多從證,蓋傷寒風寒外入,循經傳也,溫病怫熱內熾,溢于經也。

凡傷寒始本太陽,發(fā)熱頭痛,而脈反沉者,雖曰太陽,實見少陰之脈,故用四逆湯溫之。若溫病始發(fā),未嘗不發(fā)熱頭痛,而見脈沉澀而小急,此伏熱之毒滯于少陰,不能發(fā)出陽分。所以身大熱而四肢不熱者,此名厥,正雜氣怫郁,火邪閉脈而伏也。急以咸寒大苦之味,大清大瀉之。斷不可誤為傷寒太陽始病、反見少陰脈沉而用四逆湯溫之。溫之則壞事矣。又不可誤為傷寒陽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則病甚也。蓋熱郁亢閉,陽氣不能交接于四肢,故脈沉而澀,甚至六脈俱絕,此脈厥也;手足厥冷,甚至通身冰涼,此體厥也。即仲景所謂陽厥,厥淺熱亦淺、厥深熱亦深是也。

下之斷不可遲。非見真守定、通權達變者,不足以語此。(吳錫璜曰∶王士雄說∶謂沉細之脈,亦有因熱邪閉塞使然,形癥實者,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陰脈見而斷其必死。凡熱邪壅遏,脈多細實遲澀,按證清解,自形滑數,不比內傷病服涼藥而脈加數為虛也。又馬元儀謂∶三陽癥亦有脈微弱不起者,以邪熱抑遏,不得外達,待清其熱,則脈自起,勿謂www.med126.com陽衰脈微也。二公論脈,與栗山前說均合,乃經驗日久,確切不易之理解,為醫(yī)者當切記之。)

凡溫病脈,中診洪長滑數者輕,重則脈沉,甚則閉絕。此辨溫病與傷寒脈浮脈沉異治之要訣也。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兼緩者易治,兼弦者難治。

凡溫病脈,沉澀小急,四肢厥逆,通身如冰者危。

凡溫病脈,兩手閉絕,或一手閉絕者危。

凡溫病脈,沉澀而微,狀如屋漏者死。

凡溫病脈,浮大而散,狀若釜沸者死。

按傷寒、溫病,必須診脈施治。有脈與證相應者,則易于識別;若脈與證不相應,卻宜審察緩急,或該從脈,或該從證,務要脈證兩得。即如表證脈不浮者,可汗而解;里證脈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氣微,不能牽引抑郁正氣,故脈不應。下利脈實,有病愈者,但得證減,復有實脈,乃天年脈也。又脈法之辨,以洪滑者,為陽為實,以微弱者,為陰為虛,不待問也。然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內經》曰∶脈大四倍以上,為關格。皆為真虛;陶氏曰∶不論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陰脈。此洪滑之未必盡為陽也實也。景岳曰∶其脈如有如無,附骨乃見,沉微細脫,乃陰陽潛伏閉塞之候;陶氏曰∶凡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滑,指下沉澀而小急,是為伏熱。此微弱之未必盡為陰也虛也。

三、熱病辨脈

熱病之脈,亦隨其經而取之。發(fā)于太陽脈浮緊,發(fā)于陽明脈浮長,發(fā)于少陽脈弦數。大率發(fā)于三陽者多,發(fā)于三陰者少,亦有所因也。(治根據溫病條下。若表邪傳進三陰者,治法與傷寒條內下證同。若脈沉小足冷者,亦發(fā)于陰,則難治也。)

大抵熱病比溫病尤加熱也,脈得洪大有力,或滑數有力,乃為病脈相應,謂之可治;若細小無力,謂之難醫(yī)。(人虛脈弱者,主扶元氣,兼解邪熱,不可峻攻。)治表證在者,治例與溫病同。若夾暑、夾內傷生冷、飲食停滯,隨證施治之。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www.med126.com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此辨暑、熱,有暴感、伏氣,而脈之盛虛異焉。)暑、 皆脈虛,面垢自汗煩渴。靜而熱傷心脾為中暑,與夏熱病相似,但熱病脈洪緊,中暑脈細數而沉。動而熱傷太陽為中 ,脈浮似夏傷風,但汗出惡風,身熱而不渴者,傷風也。身熱而渴者,中 也。(后人所謂中暑,多指夏月陰證而言。)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若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幻}虛身熱,謂之傷暑。以此別之也。

熱病一二日,瀉利腹?jié)M熱甚者死。

三四日,目昏譫語,熱甚脈小者死。

五六日,舌本焦黑,燥渴者死。

七八日,衄血吐血下血,燥熱脈大者死。

八九日,發(fā)痙兼昏沉者死。

凡熱病脈,促、結、伏、沉、小,皆難治。熱不得汗,脈躁急,亦難治。已得汗,而熱反盛,脈躁急者死也。

四、暑病辨脈

仲景曰∶傷暑脈虛。又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睹}訣》曰∶暑傷于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余!度颉吩弧弥惺钪},陽弱陰虛,微遲似芤!侗臼隆吩弧檬蠲}弦細芤遲。何也?蓋寒傷形,熱傷氣,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所以弦細芤遲。皆虛脈也!墩齻鳌吩弧檬蠲}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隱而不見。夫微弱隱伏,皆虛類也!痘钊藭吩弧弥惺钆c熱病相似,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以此辨之。張鳳逵曰∶(《脈理論》)劉復真云∶暑脈虛而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暑脈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中 脈虛而微者是也。寒病傳經,故脈日變;溫熱不傳經,故不變。寒病浮洪有力易治,芤細無力難治,無脈不治;溫熱不然。溫有一二部無脈者,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被火所逼而伏,非絕無也,于病無妨,攻之亦易,照經用辛寒,火散脈起病愈矣。蓋溫熱病發(fā),在一二經,始終在此,更不傳遞別經者,其一二經或洪數,則別經弱且伏,根據經絡調之,伏者起,洪者平,乃愈征也。(鰲按∶此篇言熱病,即指暑病而言,非謂伏寒夏發(fā)之熱病也。)

五、濕病辨脈

脈沉而緩,沉而細,微緩者,皆中濕。脈浮風濕;脈浮虛而澀者,寒濕;脈來滑疾,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fā)黃者,濕熱;脈洪而緩,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脈洪而動,濕熱為痛也;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里也;

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

六、燥病辨脈

脈緊而澀,(燥金主于收斂,其脈緊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又脈弦風燥也。脈洪熱燥也。脈緩土燥也。脈澀血燥也。脈遲寒燥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