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神明,人身大主。但后世之中醫(yī)學,對于心只是從病理角度去考慮,如心火、熱入
心包、痰迷心竅、
失眠多夢等等,而心的生理性的“主”的作用卻是空白。今日我們言不離口的辨證施治的“證”也是病理學名詞,生理性的睡眠、受納腐熟、運化、排尿、呼吸、肺衛(wèi)御外等等缺乏理論闡述,或言之,中醫(yī)學成為一部片面的病理學的科學,先有生理然后才有病理,不能解釋人體生理的中醫(yī)學是不完整的科學,其科學性大打折扣,要在現(xiàn)代社會立足,要自強不息,要振興復興,當務之急,中醫(yī)學必須補生理學之課!
然而,自清代探討中醫(yī)理論高潮以后,中醫(yī)學的理論研究急轉直下,跌入低谷。抱殘守缺,坐吃山空,只吃老祖宗的老本,而不去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論,而且丟盔棄甲,將先輩們留下的理論斷章取義,任意篡改,丟棄許多。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黃帝醫(yī)學衰敗萎縮,炎黃子孫應有羞愧之心!知榮辱才能中醫(yī)復興!
心主神明,即主導主持人體生命。心不親為,落實為肝升肺降。上升之氣,源于腎起于脾,勝于肝,終于心。換言之,腎命門化為肝脾以升清養(yǎng)心,凡心虛,當責腎肝脾。然后,心行神明之職,心在高位屬于天,心火不炎反溫下。肺胃一體,凡下降之氣屬肺胃。下降者,由上向下,由里達表,由中央到四周。所謂心到手到,指手畫腳,行走跑跳,雖是心意,肺胃行之,肺胃降則心神布達,故心肺胃一體。黃帝說諸痿皆屬于陽明,即指肺胃。腸胃泌尿、月經分娩,動脈外行絡脈灌注,吸入
氧氣達于細胞,水津四布,此皆心神布達施惠,筆者于是提出【心】肺胃主神明主運動主排尿主布津……,不眠者愈是難眠愈是如廁排尿,此心神不安,肺胃排尿異常。不眠者,面色憔悴,此肺胃之血脈不達,水津不養(yǎng)其面。
五味子安神斂肺收尿生津,養(yǎng)肺胃而達心神,布水津則促氧化【促進三羧酸循環(huán)】,這是筆者從理論分析所見,有待實驗室證實。
桂枝色赤,振奮心陽,入血通脈,由里達表,由上降下,與心肺胃行走方向一致。人曰桂枝陽藥性熱為火,其實并不炎上,反而下行,心主神明之藥。張仲景熟知桂枝,得心應手。心下悸,因丟失水津,心失其養(yǎng),心陽不振,神明不安而悸,主動脈悸而告急,以桂枝
甘草湯治之。奔豚者,心陽不鎮(zhèn),陰氣【水濕】上逆,重用桂枝以鎮(zhèn)之。心肺胃主排尿,陽虛則氣失下行,肺胃失降而尿少,以桂枝為主之
五苓散,心神明直達尿臟,尿小球濾過增強。
張仲景其所以為圣,深得腎肝脾主升、心肺胃主降之道。一部
傷寒,于此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