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傷濕條辨十四條
    

六因條辨: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一傷濕初起,無汗惡寒,發(fā)熱頭痛,身重肢節(jié)痛楚,舌白脈緩,此陽濕傷表。宜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杏仁、厚樸、豆卷、通草,赤苓、薏仁等味,祛風利濕也此言陽濕傷表。陽濕者,即濕溫也。凡人坐臥濕地,披著汗衣,皆能為息。蓋其重濁熏之氣,阻遏衛(wèi)陽,則…

傷濕條辨第一

傷濕初起,無汗惡寒,發(fā)熱頭痛,身重肢節(jié)痛楚,舌白脈緩,此陽濕傷表。宜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杏仁厚樸、豆卷、通草,赤苓、薏仁等味,祛風利濕也此言陽濕傷表。陽濕者,即濕溫也。凡人坐臥濕地,披著汗衣,皆能為息。蓋其重濁熏之氣,阻遏衛(wèi)陽,則惡寒而無汗;閉塞腠理,則發(fā)熱而身重。且陽明者,胃也,中州之土也。其主肌肉,又主四肢,濕邪襲之,則經氣不宜,關m.gydjdsj.org.cn/kuaiji/節(jié)久利,而致頭痛身疼,斯時之脈緩而且大,皆為濕熱熏蒸而然。須知濕為土余,非風不勝,故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扶風走表,杏仁、厚樸苦溫理脾,豆卷,薏仁,赤苓,通草淡滲利濕,正合(內經)濕yin于內,治以苦溫,佐以淡滲之旨也。

傷濕條辨第二

傷濕汗多,頭額不痛,而肢節(jié)欠利,渴不引飲,身熱脈大,此濕漸化熱。宜用杏仁、厚樸、連翹、黃芩、豆卷、滑石、通草、蘆根、鮮荷葉枇杷葉等味,利濕清熱也。

上條無汗頭痛 濕襲衛(wèi)陽之表,仲景云:濕家忌汗,汗之則變痙者,為傷陰也。所以垂訓后人,不可過于升散,以傷陰液為戒。此條既汗而頭不痛,是表邪已泄,而濕猶未化,所以肢節(jié)仍痛,濕從熱化,則液不升而口渴,熱被濕蘊,則氣不清不喜引飲;脈漸大者,燎原之勢漸熾也,須用杏仁、厚樸苦溫理脾,連翹、黃芩苦寒清熱,仍兼豆卷、滑石、通草、蘆根甘滲濕,荷葉、枇杷葉辛涼清氣,俾濕化熱清,陰液不傷,庶無熱陷昏譫之險耳。

傷濕條辨第三

傷濕肢節(jié)不和,舌苔漸黃,口渴喜飲,溺赤煩冤,此濕遏熱蒸。宜用葛根,花粉、黃芩、木通、杏仁、厚樸、滑石、豆卷、蘆根、淡竹葉等味,清肺理濕也。

上條濕熱參半,故宜苦辛涼解。此條熱甚于濕,漸灼肺津,勢等燎原,所以肢節(jié)欠利,口渴舌黃,煩熱溺赤,身中陰液皆被消爍,豈可再雜溫燥,以傷氣液。只宜葛根、花粉清上焦,黃芩、木通宣經隧,杏仁、厚樸運脾氣,滑石,蘆根,豆卷、竹葉甘涼淡滲以清氣分,庶不致陰傷風動也。

傷濕條辨第四

傷濕煩蒸身痛,舌黃尖繹,脈大而洪,此陽明氣熱。宜用蒼術白虎湯(1)加連翹、元參、杏仁、通草、蘆根、滑石等味,清氣化熱也。

上條熱甚于濕,濕尚留連,故清涼淡滲之中,少雜苦溫以運脾陽。此條濕漸化熱,熱甚于濕,傳入陽明,則蒸熱煩躁,逼犯心營,則舌尖漸繹,脈漸洪大,此邪在陽明,將欲入營。故用白虎湯加元參、連翹以清氣熱,合滑石、蘆根,通草甘涼淡滲,以驅濕熱,仍用蒼術者 以身尚疼痛,余師未盡耳。

(1)蒼術白虎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原作"白虎加蒼木湯"

傷濕條辨第五

傷濕熱不解,舌黃鮮絳,m.gydjdsj.org.cn/job/神昏譫語,脈大而數,此氣血燔蒸,熱陷心營。宜用玉女煎加連翹心、元參心、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等味,兩清氣血也。

此條濕盡化熱,氣血俱病也。熱在氣分,則舌黃,既灼血分,則鮮繹,及燎于心營,則神昏譫妄。故用玉女煎之生地涼血,石膏清氣,知母、石斛養(yǎng)胃陰,連翹、元參清內熱,菖蒲,竹葉清心,牛黃丸宣竅,務得氣爽神清,不使熱爍津耗,而成痙厥為要。

傷濕條辨第六

傷濕身熱,煩躁,舌繹而黑,神昏譫妄,斑疹隱隱,脈數而促,此熱陷入血。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鮮菖蒲、人中黃、青竹葉、至寶丹等味,涼血化斑也。

上條氣血兩燔,此條熱陷入血,致舌繹而黑。心主血,心熱則譫妄,血熱則斑現,熱極則脈促。凡脈見數促,其熱已極!睹}經》謂漸退則生,漸進則死。非藉犀角地黃湯涼血,合連翹、元參清熱,石斛、人中黃化斑,菖蒲、竹葉漬清心,兼至寶丹芳香逐穢,恐難速效,然亦已險焉。

傷濕條辨第七

傷濕惡寒發(fā)熱,肢體重痛,胸膈滿悶,或嘔或瀉,脈浮而緩,此濕傷表里。宜用杏仁、厚樸、橘紅、香薷、薄荷、藿香、豆卷、澤瀉、通草等味,兩清表里也。

凡濕傷于表,則惡寒發(fā)熱,身重而痛,傷于內,則嘔惡泄瀉,腕滿而悶,脈見浮緩者,表里俱病也。故宜香薷,薄荷透表,橘紅、厚樸溫中,杏仁、藿香宜上焦,豆卷,澤瀉泄下焦,使三焦表里之邪,一齊分清,則濕邪不攻自走矣。

傷濕條辨第八

傷濕惡寒微熱,舌白不渴,肢(1)節(jié)酸楚,胸腕滿悶,脈緩而小,此陰濕傷內。宜用藿香正氣散加豆卷、通草等味,溫脾利濕也。

此條陰濕傷陽,必由煩冗過度,氣弱陽衰,時令之濕,得以乘之。初起雖惡寒而不甚發(fā)熱,舌白不渴。濕壅中焦,則彌漫上下,所以胸腕不舒,肢節(jié)酸楚并見矣。故用正氣散中之藿、樸、陳、苓溫脾陽,術、曲、蘇、夏宣脾氣,加豆卷、通草理濕氣,俾脾陽得運,三焦宜暢,則重濁之邪,由此俱化矣。

(1)肢:原作"腕",又不妥,據注義改。

傷濕條辨第九

傷濕舌白肢冷,腕痛欲嘔,脈弦而小,此冷濕傷脾。宜用理中湯去術,加半夏、益智、吳萸、附子等味,扶陽泄?jié)褚病?/p>

上條脾陽內虛,濕自外侵;此條脾陽不足,濕自內壅。

故并無寒熱身疼,但見腕痛肢冷,舌白脈緩。若非辛溫健脾,濕何由解,故用理中湯以運中陽,去術恐其壅滯,加半夏、益智則通陽,吳萸則泄?jié),寒甚者再加附子溫之?/p>

傷濕條辨第十

傷濕發(fā)熱微寒,舌黃溺赤,口渴不食,身倦脈大,汗多氣泛,此陽濕傷胃。宜用鮮佩蘭、鮮藿香、鮮石斛、鮮荷葉、六一散、蘆根、淡竹葉等味,理濕清熱也。

前條陰濕傷脾,例宜溫散。此條陽濕傷胃,必由多食煎炙,恣情酒色,致陰虛胃熱,值暑濕之令,內外燔蒸。故外無頭痛身疼,內無嘔惡胸悶,但見發(fā)熱,而略似惡寒。直至舌黃溺赤,口渴不食,勢已燎原,兼之身倦脈大,汗多氣泛,皆陰虛陽亢之候。故用佩蘭、荷葉、藿香、石斛,俱取鮮者,得氣輕力薄以卻熱邪,猶恐拘留不解,再兼六一,蘆根、竹葉清之利之。此法既不傷正,又能祛邪,舍此而技滋膩,恐反增劇矣。

傷濕條辨第十一

傷濕肢體倦怠,嗜臥不食,舌膩便溏,脈虛無力,此氣虛挾濕。宜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升清降濁凡人中氣素餒,濕邪易蘊,至夏則大氣開泄,不克支持,忽而肢體倦怠,嗜臥不食。經云:傷于濕,則身重不舉。又云,脾病則臉(1)澀、嗜臥。且舌膩便溏,脈虛無力,皆脾衰濕盛之癥。故用參、祗,術、甘補中州,葛根,升麻升清陽,茯苓、澤瀉降濁陰,神曲、麥芽疏脾氣,兼之麥冬清心,五味斂肺,合升降疏補俱備,而并力補土,又能清熱斂液者也。此東垣先師化裁制方之妙,豈流俗所能測哉。

(1)臉:疑為"脈"字之誤。

傷濕條辨第十二

傷濕頭重,倦臥懶言,煩熱汗多,口渴溺赤,脈洪,此濕熱傷氣。宜用清暑益氣湯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等味,益氣清熱也。

《內經》云,傷于濕則頭似蒙,首如裹。又云:言遲則氣虛。今頭重懶言,更兼煩熱汗多,氣虛之象昭然矣。況液不升則口渴,濕內蘊則溺赤。故用清暑益氣湯大補中州,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大清氣熱,然須細察精詳,慎勿輕忽以誤入也可。

傷濕條辨第十三

傷濕身倦嗜臥,目黃溲黃,此脾虛濕蘊,將成谷疸。宜用茵陳、茅術、厚樸、薏仁、赤苓、車前、神曲、谷芽等味,運脾理濕也。

脾氣內虛,則身倦嗜臥;濕蘊中焦,則目溲俱黃。斯?jié)駸崤c谷氣熏蒸蘊釀,必成黃疸。故用茅術、厚樸、赤苓、薏仁健脾,神曲、谷芽疏脾,車前、茵陳分利膀胱,俾脾氣健運,則濕熱自化也。

傷濕條辨第十四

傷濕目黃,身倦便溏,溺赤,腹膨跗腫,此脾虛濕泛,將成腫滿。宜用小溫中丸加茵陳、車前子等味,補土逐濕也。

上條目黃溲黃,濕蘊熱蒸,必成黃疸。此條目黃便溏,腹膨跗腫 濕盛化水,漬于肌內,必成浮腫。用小溫中丸苦溫理脾,加車前、茵陳分利膀胱,猶開支河以通水道之理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