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肺止咳,清熱散結(jié)
川貝學(xué)名川
貝母,因主產(chǎn)四川所以得“川貝”之名。其味苦、甘,性微寒,歸心、肺經(jīng),川貝的功效為潤肺化痰,清熱散結(jié),常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
虛勞嗽、咯痰帶血。一般不單獨使用,比如與
冰糖、梨同燉,能潤肺止咳。
貝母的種類很多,僅
川貝母分為松貝、青貝、爐貝,其價格會因產(chǎn)地、大小、形狀的不同而懸殊極大,其中又以產(chǎn)自四川松藩縣的松貝質(zhì)量最好。這種松貝顏色雪白,外觀圓凈,民間將其形容為“懷中抱月,菩薩打坐”,意思是一顆顆松貝可站立在桌面上,白色的外衣中間鑲著月牙,像是菩薩坐在中間,一顆顆又像
珍珠一樣,又稱為珍珠貝。
川貝蒸梨有講究
川貝的選取和蒸梨的方法非常有講究,只有方法得當(dāng)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在加工上,松貝質(zhì)地比較堅硬,有些人將其長時間蒸煮,這樣是不正確的,因為藥效極易揮發(fā)。正確的方法是在蒸梨的時候,先將松貝浸泡至手捏上去有些軟,蒸的時候,梨不削皮,將梨從中切成兩半,剮去核,將松貝放入梨中,將梨合上用繩子捆綁固定蒸煮。
【鑒別】
川貝母是越小越好,判別川貝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一般50克松貝有240粒以上,而以產(chǎn)于四川等地的青貝為例,一般50克有190粒以上,爐貝、湖北大貝等雖然形狀較大,但質(zhì)地卻很普通。
貝母還不能選擇太白的,因為太白的貝母可能是經(jīng)過硫磺熏制過的,貝母的天然顏色應(yīng)該是略帶微黃色。
編輯詞條 發(fā)表評論 歷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川貝
開放分類: 醫(yī)療、中醫(yī)、中草藥、草本植物
本品為常用中藥。商品為
百合科貝母屬多種植物的鱗莖。
[歷史]貝母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
貝子,故名貝母"。蘇恭曰:"其葉似
大蒜,四月蒜熟時采之良,......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侗静菥V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名確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虛寒
咳嗽以川貝為宜。
[原植物]
1. 暗
紫貝母 別名: 松貝母、烏花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鱗莖球形或圓錐形。莖直立,無毛,綠色或暗紫色。 葉除最下部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于對生,無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6~6.5cm,寬3~7mm,先端急尖;▎紊谇o頂;深紫色,略有黃褐色小方格,有葉狀苞片1,花被片6,長2.5~2.7cm,外輪3片近長圓形,寬6~9mm,內(nèi)輪3片倒卵狀長圓形,寬10~13mm,蜜腺窩不很明顯;雄蕊6,花藥近基著,花絲有時密被小乳突;柱頭3裂,裂片外展,長0.5~1(~1.5)mm。蒴果長圓形,具6棱,棱上有寬約1mm的窄翅;ㄆ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分布于四川、青海。四川若爾蓋、小金縣、南川等縣有少量栽培。
2. 川貝母 別名: 卷葉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tài)變化較大。鱗莖卵圓形。葉通常對生, 少數(shù)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輪生,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單生莖頂,紫紅色,有淺綠色的小方格斑紋,方格斑紋的多少,也有很大變化,有的花的色澤可以從紫色逐漸過渡到淡黃綠色,具紫色斑紋;葉狀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長3~4cm,外輪3片寬1~1.4cm,內(nèi)輪3片寬可達1.8cm, 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柱頭裂片長3~5mm。蒴果棱上具寬1~1.5mm的窄翅;ㄆ5~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中、灌叢下、草地、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巖縫中。
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區(qū)。
3. 甘肅貝母 別名: 岷貝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百合花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鱗莖圓錐形。莖最下部的2片葉通常對生,向上漸為互生;葉線形,長3.5~7.5cm,寬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單花頂生,稀為2花,淺黃色, 有黑紫色斑點;葉狀苞片1,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6,長2~3cm,蜜腺窩不明顯;雄蕊6,花絲除頂端外密被乳頭狀突起;柱頭裂片通常很短,長不到1mm,極少達2mm。 蒴果棱上具寬約1mm的窄翅;ㄆ6~7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木叢中或草地上。
分布于甘肅、四川和青海等省。
4. 棱砂貝母 別名:爐貝、德氏貝母、
阿皮卡(西藏)、雪山貝(云南)。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鱗莖長卵形。葉互生,較緊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處,葉片窄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不卷曲。單花頂生,淺黃色, 具紅褐色斑點;外輪花被片長3.2~4.5cm,寬1.2~1.5cm,內(nèi)輪花被片比外輪的稍長而寬;雄蕊6; 柱頭裂片長約1mm。蒴果棱上的翅寬約1mm,縮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000~4700m的流砂灘上的巖石縫隙中。
分布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區(qū)。
[采制]采挖季節(jié)因地而異,西北地區(qū)多在雪融后上山采挖; 青海一帶一般在7月采挖;四川、云南及甘肅地區(qū)約在5月間采挖。挖出后,洗凈,用礬水擦去外皮; 亦有用鹽水浸泡后曬干或用木炭烘焙至干,然后用
硫黃熏后再曬干。
[藥材及產(chǎn)銷]暗紫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主產(chǎn)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 本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主銷華東、華南地區(qū)并出口。川貝母 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主產(chǎn)于西藏南部至東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本品是商品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之一。主銷華東、華南地區(qū)和部分出口。甘肅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 主產(chǎn)于甘肅南部、 青海東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梭砂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 產(chǎn)于青海玉樹,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者,色白、質(zhì)實、粒勻,稱白爐貝;產(chǎn)于昌都、四川巴塘和云南西部者,多黃色,粒大,質(zhì)松, 稱黃爐貝,因具虎皮黃色,亦稱虎皮貝,過去集散于打箭爐(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縣), 故名爐貝。主銷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