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應秋:我的治學門徑和方法
【作者簡介】任應秋(191"~),字鴻賓,四川江津縣人。
幼年讀經(jīng),十三經(jīng)皆能成誦,少年時問難于經(jīng)學大師廖季平,打下了治學的堅實基礎。十七歲開始學醫(yī),二十三歲就學于上海中國醫(yī)學院,并得到滬上名醫(yī)丁仲英、曹穎甫、陸淵雷等人指教,但因日寇侵華,未及卒業(yè),旋回四川,一面業(yè)醫(yī),一面執(zhí)教于高級中學。解放后,先執(zhí)教于重慶市中醫(yī)學校兼教務主任,后于一九五七年調(diào)北京中醫(yī)學院任教至今。
現(xiàn)任衛(wèi)生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醫(yī)專業(yè)組成員、中醫(y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yī)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中醫(yī)學院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醫(yī)學百科壘書·中醫(yī)基礎理論分卷》主編、《中醫(yī)歷代名醫(yī)精華》主編等職。五十年來,窮治醫(yī)經(jīng),精研醫(yī)理,孜孜不倦地獻身于中醫(yī)事業(yè),在理論研究和臨床方面都取得顯著成就,對整理、繼承和發(fā)揚祖國醫(yī)學遺產(chǎn)做出了重大
貢獻。王要著作有:"仲景脈學法采舟(194蓮年)、0任氏傳染嫡學廿(1945年)、《脈學研究十薩》(1953J~),《中醫(yī)鎬理學琦(1954年)、《中國醫(yī)學史略》、《中醫(yī)
藥理學沖(1955年)、《
傷寒論語釋p(a956年),《金匱要略語釋0~1957年)、《雎陽五行沿(1959年)、《五運六氣》(1961年)、《病機臨證分析蛩(1963年)、《瀕湖脈學白話解Ⅺ(1973年,修訂)、《中醫(yī)舌診弦(1976年)、《醫(yī)學啟源p(1978午,棱勘)、《中醫(yī)各家學說0(1980年)等。
不管學習任何科學,最蘑要的是要找到正確的門路,正如子貢所說:"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宮之富。"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凡是一門科學,都是有一堵墻隔著的。必須設法找到門徑,穿墻而入,才有可能看見科學內(nèi)容的富和美。做學問又要下刻苦工夫。學問多半都是一望無涯的汪洋大海,不具備一點犧牲精沖,甘冒風險,戰(zhàn)勝驚濤馬寰浪,堅定地把握著后舵,航船是不可能安全達到彼岸的。下面把我學習中醫(yī)學的經(jīng)過略述如次。
我十七歲開始學習中醫(yī)學。在未學醫(yī)之前,從四歲開始通讀十三經(jīng),如(<爾雅》那樣難讀的書,都曾熟讀背誦。同時,還讀一些有關詩文典故的書,如"幼學故事瓊林M、《龍文鞭影》、《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賦學正鵠》、《少巖賦》、《清代駢文讀率》、《古文觀止》之類。先后凡經(jīng)歷十四年。教我的老師,都是清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之流,我的古漢語知識,便從此打下了基礎,也是我后來學習中醫(yī)學較雄厚的資本。當我讀完十三經(jīng)的時候,老師許君才先生要我看張文襄的《車酋軒語》,這是南皮張之洞在光緒元年(1875年)做四川提督學政時寫的一本"發(fā)落書",但確是當時指導讀書的一本好書。其中特別是g語學》一篇,對我頗多啟發(fā)。全篇主要提出如何讀經(jīng)、讀史、讀諸子、讀古人文集以及通論讀書五個問題。如說:"讀經(jīng)宜讀壘本,解經(jīng)宜先識字,讀經(jīng)宜正音讀","讀經(jīng)宜明訓詁,宜講漢學,宜讀國朝人經(jīng)學書,宜專治一經(jīng),治經(jīng)宜有次第,冶經(jīng)貴通大義"等,至今在我腦子里還有較深刻的映象?梢哉f,我后來學習《
黃帝內(nèi)經(jīng)》等經(jīng)典著作的許多方法,都是由于張文襄所影響的。尤其是他在談到"讀書宣有門徑"時說:"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此事宜有師承,然師豈易得,書即師也。
今為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后來我終于買到一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來看,果然大有收獲。例如我對十三經(jīng)都己背誦如流了,但卻說不出為什么《論語》、(<孟子》、《火學》、《中庸》義叫《四書*?而≤捉要》則明白告訴我們:"《論語》、《孟子》,舊各為帙,《大學》、《中庸協(xié),舊《札記》之二篇。其編為《四書》,自來淳熙始l其懸為令甲,則自元延祜復科學始。"明史·藝文志*別立《四書》一門。"不僅《四書》的措革比較清楚了,同時亦知道《四書>)各種注本經(jīng)《四庫》著錄的有六十二部之多,存日還有一百零一部,真是洋洋大觀。更有意義的是,在讀《提要》的過程中,亦知道了"四庫》著錄的醫(yī)家類書凡九十七部、一千八百一十六卷,存目書凡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這給我后來閱讀醫(yī)書提供了很好的巾目索引。
一九二九年奉先王父益恒公命,受醫(yī)學于先師劉有余先生門下。先授以陳修園《公余六種》,半年內(nèi)悉能背誦。又授以《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須正文與淺注同時串讀。例如:"太陽主人身最外一層,有經(jīng)之為病,有氣之為病,主乎外,則脈應之而浮。何以謂經(jīng)?《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脈連風府,上頭項,挾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故其為病,頭項強癇。何以為氣?《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其病有圓風而始惡寒者;有不困Jx【而自惡寒者,雖有微甚,而總不離乎惡寒。蓋人周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衛(wèi)外之氣也,若病太陽之氣,則通體惡寒;若癇太陽之經(jīng),則背惡寒。"這樣正文和注文連串起米讀,當然大大增』J兀了誦讀的工夫。好在我早已練就了背誦的基本功,在一年的時間內(nèi),便達到指點條文的首句,便能連注串背出來的程度。有余先生腹富而口儉,不善于講i兌,我必須H誦讀、且理解,壘憑自己下工夫。只有到理解不通時,才去清教先生。先生語言雖簡,卻非常中肯。他是以善用
烏梅丸治雜證蜚聲一時的,記得有一次侍診,半丑中曾經(jīng)四次疏
烏梅丸方,一用于肢厥,一用于吐逆,一用于
消渴,一用于"
腹瀉。畢診以后,問準于先生,他說。凡J}日衰于下,火盛于上,氣逆于中諸證,皆隨證施用,腹瀉與肢厥兩證,均陽衰于下也,故重用
姜桂附辛,而去二黃;
嘔吐一證,氣逆于中也,故重用
黃連、
黃柏,去辛輕用附姜以平之。從此以后,我對烏梅丸的運用便靈話多了。諸如此類,劉先生對我的誘掖是很大的。但先生畢竟是個經(jīng)方學家,而不是醫(yī)經(jīng)學家。我的思想既受到張文襄治經(jīng)諸說的影響,亦欣賞南雷黃宗羲"先窮經(jīng)、后證史"的學習方法,學習中醫(yī)學似乎亦應該先從經(jīng)典著作下一番工夫,才可能奠定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便在劉先生的同意下,從事《靈樞*、《索問Ⅺ的學習。
我治醫(yī)經(jīng)學的方法,亦如讀《十j經(jīng)"那樣,先
從篇章句讀下手。例如"生氣通天論"是索問的第三篇,主要是闡述機體中的陰陽二氣與自然界的陰陽二氣息息相通,并賴以維持其生命的健康存在。全篇可分做三大章,篇首至"氣之削也"為第一章,概括敘述生氣與天氣的關系,人們必須做到"傳精神、服天氣"枉I與適應,以維持壽命之本。至"形乃困薄"止為第二章,包括四個小節(jié);章首至"陽氣乃竭"為第一節(jié),荊述外感邪氣傷害陽氣的病變;至"郁乃痤"I卜為第二節(jié),敘述陽氣傷于內(nèi)的病變;至"糊乃敗之"旬止為第三節(jié),暢發(fā)陽氣受傷、邪陷經(jīng)脈的病變;第四節(jié)指出保護和調(diào)養(yǎng)陽氣的方法。第三章亦分做四節(jié):"氣立如故"句止為第一節(jié).說明陰陽不能偏勝的道理}至"乃生寒熱"句止為第二節(jié),敘陽氣不能外同,發(fā)生一系列傷損陰精的病變}至"更傷五睚"句止為第三節(jié),說明陽不同于外,附季部可感受外邪;最木一節(jié)暢權陰氣內(nèi)傷影響各臟而產(chǎn)生的病變,并提出保護陰氣的方法。這一工作,我是搞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從此以后,我對《靈樞》、《素問》才有個比較具體的概念。
其次是?薄P?笔乔迦酥谓(jīng)學昂有成就的手段。它必須具備文字學、聲音學、故訓學等小學的基本功,然后博覽群籍,才談得上校勘。我對此僅具備一點常識而已,乃盡量控集前人對兩經(jīng)?钡馁Y料,作為借鑒,輔導我進行研究。如;林億的《新校正"、胡澍的《素間校義》、俞樾的《讀書余錄》、孫詒"止的《札逢》、顧觀光的《素問校勘記》、《靈樞?庇洝、張
文虎的"舒藝室隨筆》、于鬯的a香草續(xù)校書》、馮承熙的《校余偶識》、江有誥的《先秦韻讀》、沈祖綿的《讀素問噫斷》,以及日
人丹波元簡的《素問識》、《靈樞識》等,我都曾充分利用,確是解決了不少問題,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關于《靈樞》、《素問》的注家,本來就屈指可數(shù),全注的不外楊上善、馬蒔、
張介賓、張志聰、黃元御五家。單注《素問》的,僅有王冰、吳昆、高世拭、張琦四家。這些注家均各有獨到之處,亦各有其不足的地方。如何汲取其所艮,并屏棄其所短,擇善而從,這就要下一番研究工夫。H人丹波元簡的《素問識》,《靈摳識》,丹波元堅的《素問紹識》,對各注家曾有個比較選擇,而且是做得較好的,足資借鑒。但衡量洼家的好壞,更重要的是必須結合臨床現(xiàn)實來考慮。如《素問-陰陽別論》;"二陰一陽發(fā)病,善脹,心滿善氣。"王冰注解為"t蓄于上故心滿,下虛上盛,故氣泄出。"以氣泄出解釋善氣,不符合《素問》的習慣用語,而吳昆、馬蒔、張介賓不作解釋。獨張志聰注云:"善氣者,太息也。心系急,則氣道約,故太息以伸出之。"滿,同懣。心懣不舒,故時時想太息而得到伸舒,不致憋悶,是臨證常見的。心腎之氣不能相交,可以見此,故日二陰。因此,我對王冰所注善氣,便持保留意見。
我之所以要對《內(nèi)經(jīng)》下這一些工夫,主要是想從中找出它的理論體系咀及它的指導思想來。《靈樞》、《索問》兩個八十一篇,部是采用綜合敘述的方法來表達的,但其中畢竟是存在著它的獨特理論體系,這一點從楊上善開始便已經(jīng)認識到了!短亍分砸鹕⒃蔚冢肿鰯z生、陰陽、人合等十九大類,每類又分若干細目,其主要目的就是探求它理論體系的脈絡。后來滑壽分做十二類,張介賓基本與滑奇同。李中梓分八類,汪昂分九類,沈又彭僅分為平、病、診、治四類,不管分類的多與少,目的都是在尋找其理論體系。概括言之,臟府學說、病機學說、診法學說,治則學說,這是《內(nèi)經(jīng)》理論體系擐基本的部分。至于病癥、辨證,刺法、攝生等內(nèi)容亦很豐富,都有待于作進一步的研究。特別有待于認真探討的是,它的整個理論體系之中,都貫穿著當時樸素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思想--陰陽學說,以及樸素的系統(tǒng)觀一五行學說。首先,它用陰陽這一概念來說明各種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lián)系和事物變化的復雜多樣性。
而且指出事物的運動,總是存在著平衡和不平衡兩種狀態(tài),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并說明陰與陽的對立統(tǒng)一,既是相互依存,叉能相互轉化,故說;"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
鶯陽巋陰。"同時還認為陰之與陽,固然是一對矛盾,但陽卻居于主要方面,而以陰為次要,所舊"陰陽之
要,陽密乃周,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至于五行學說,它具有明顯的整體觀念,它從唯物主義的立場明確地把五行當作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提出來了。所以它說;"五檸朝陽者,天地之道也。"道,就是規(guī)律。五行生克制勝的結構聯(lián)系,提出了事物循環(huán)運動的根源,也就是為了探索自然界循環(huán)式動態(tài)平衡的規(guī)律性提出來的,故說:"五運之始,如環(huán)無端。"叉說;"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于此,我認為五行學說與l陰陽學說的區(qū)別在于,陰陽是在說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聯(lián)系,而五行則在企圖刻畫事物的結構關系及其運動方式。中醫(yī)學的許多理論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直至今天仍有指導實踐的意義,其重要原因之一。正在于里面貫穿著樸素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和系統(tǒng)論,這是需要我們努力發(fā)掘、整理提高、繼承發(fā)揚的:所以我認為學習中醫(yī)學不首先學習好《內(nèi)經(jīng)》,不通過對《內(nèi)經(jīng)》的認真學習,是打不好理論基礎的,也就談不到學習中醫(yī)學。
凡做學問都有一個精與博的辯證關系。屬于基礎理論部分,必須要達到精通、精純的程度;非基礎的,但直接或間接與本學科有關的以及一般知識,便須博覽,要廣泛地涉獵。只有精了,才可能博。就中醫(yī)學而言,只有把《內(nèi)經(jīng)》這一類的古典著作搞精通了,博覽各家的著作才不費勁,才具有分析鑒別的能力。例如。對《內(nèi)經(jīng)》學習有根底,讀仲景的《傷寒論》,便知道他用三陽三陰辨證,是源于《素問·勢論》的,但伸景斯究心的卻是傷寒,并非熱病。"熱論"的三陽三陰,儀有表里之別,并無寒熱虛實之分,而伸最的三陽三陰,則表里寒熱虛實無所不包。不透過這一關,是學習不好《傷寒論))的。劉河間的學術思想也來源于《素問·熱論》,但河問所研究的僅是熱病,而非傷寒。所咀他的通圣散、雙解散、
涼膈散、都是針對熱病而設,不用陽三陰辨證,正是"熱論"已,不能與《傷寒論》強寒,不透過這一關,亦是垣的氣虛
發(fā)熱說,是從《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nèi)熱"這一理滄的發(fā)揮。
朱丹yin的"陽有余、阻不足"論,是據(jù)《素問·太陰陽明論》"陽道實、陰遒虛",以及"方盛衰滄…"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等理論闡發(fā)麗來的。
要之,學好了《內(nèi)經(jīng)》,才說得上打下了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只有打好了中醫(yī)學理論基礎,進麗學習臨床各科,學習各醫(yī)學家的著作,才可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這是一條學習中醫(yī)學的大路、正門,如果舍正路而弗山,又欲期其有成,那是很斟難的。
有了門徑之后,便得講究方法。據(jù)我五十多年的經(jīng)驗,最主要的有四個方面:
(一)精讀讀書有兩種方法,最基本的可以少而精,多在精的方面下工夫。其次是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學中醫(yī)學所擔負的任務是:繼承發(fā)揚,整理提高。因此首先要讀好《靈樞》、《素問》、《傷寒》、《金匱》幾部經(jīng)典著作,因為它是漢代以前許多醫(yī)學家的總結,許多文獻的結晶,是中醫(yī)學理論的基礎。
把它讀得爛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那么,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讀呢?蘇東坡有種讀書方法是很可取的。他在《又答王庠書》中說:"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shù)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職,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剮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它皆仿此。此雖遷鈍,而它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這樣專心致志、集中力量、各個擊破的讀書方法,不是真正善讀書面叉讀活書的人,是說不出"此中三昧"的。看來蘇東坡之所以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除了他的天資以外,起決定作用的,正得力于他這種"遷鈍"而"非速化"的精讀方法。我們讀《靈樞》、《素問》等,亦只能采用"每一書皆作數(shù)過盡之"的方法進行,寧肯"迂鈍"一些,不求"速效"之術。"靈樞》、"紊問*共十四萬余言,貌似浩瀚,但其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無非就是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腑、經(jīng)絡、病機、病癥、診法、辨證,治則、針灸、方藥、攝生十二個方面。每讀一次,就帶著這十二個方面的某一個問題,邊閱讀、邊探索,這樣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下去,每閱讀一遍,便把l某一問題深入一次、解決一次、JM固一次。無論讀任何一部經(jīng)典著作,每次都帶著問題讀,直到掌握了精神實質(zhì)。在這個基礎上,再看有關的其他參考書,就一定會做到多多益善,開卷有益。所謂精與博的關系,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合理解決。至于在湊的時候,態(tài)度務須認真,精神務須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須查問清楚,不應該一知半解,自以為是。陸以拈《冷廬醫(yī)話·醫(yī)鑒》育云:"近世醫(yī)者能讀《內(nèi)經(jīng)》鮮矣。更有妄引經(jīng)語致成笑端者。如治不得寐,"引半復
秫米湯"復杯則臥",云是艇勝之法,令病者服藥后復盞幾上,謂可安臥。治腳疔,日【"膏粱之變,足生大r",以為確證。不知足者能也,非專指足而言。又有治癉瘧證,以"明氣先傷,陽氣獨發(fā)"為《己任篇》之:言。蓋未讀《內(nèi)經(jīng)》、《金匱》,第見《己任篇》有是語耳。疏陋若此,乃皆出于懸壺而知名者也。"不曾認真讀書,而造成這樣疏陋的人,現(xiàn)在不是沒有,可能為數(shù)還不少。稍不認真讀書,這種疏陋便會出現(xiàn)在我們身上。我這樣說,不是沒有根據(jù)的。
(二)勤寫寫,就是寫筆記。一邊閱讀,一邊寫筆記,是幫助我們領會和記憶文獻內(nèi)容的一種讀書方法。也是積累科技資料的一個重要方法。邊讀邊寫,也就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革命前輩徐特立老人曾對自己提出"不動筆墨不看書",可以作為我們每個有志于治學的人的訓誡。怎樣寫讀書筆記?它的形式很多。通常情況是摘錄原文,寫提綱,寫心得體會和寫疑難問題等。我經(jīng)常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概括和縮寫把已讀過的書的內(nèi)容,作一個非常概括而簡短的敘述,扼要說明某一本書的內(nèi)容,主要講的什么問題。這樣寫的好處是能幫助自己抓住書里所講的要點,加深對所讀書的理解。茲錄三十年前我寫的讀《格致余論》筆記一則如下:
《格致條論》一卷,元-朱震亨撰。共列論文
四十一篇,其立論大旨有三;①人身氣常有余,血常不足,便導致陰易虛、陽易亢的痛變,故善用滋陰降火之法。③無論疲、食、火、濕諸固致犒于人體,或于氣分,或于血分,必有所郁塞阻滯,哉主張臨證要善于用和血琉氣、導痰行滯諸法。③診治疾病,必須現(xiàn)形望色,察脈問癥。尤其對于脈息,務
要詳細審察,才能辨認出病證的真情,才能準確地用藥。議論之后,往往附有驗案,故本書干臨證有一定指導意義。但由于作者曾向許謙學過性理學,于《相火論》中頗有主觀唯一心論。何時他在自述中
亦說:"古人以醫(y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日其編日《格致雜論$。""其受到朱人理學的影響可知。傳本有《醫(yī)統(tǒng)正脈》本、"四庫壘書萍本,《東垣十書彈本。
綱要筆記一般是按照書的先后內(nèi)容,或問題的主次來寫的。它往往要依照原文的次序進行一番簡明扼要的復述,體現(xiàn)山全書或全篇的邏輯性。綱要筆記,與我們常說的寫作提綱很相似。寫這種筆記省時間,重點突出,便于記憶。鈔錄一則我過去學習g金匱黑略·痙濕喝病脈證篇》的筆記如F:
痙,濕、嚼三大病。
痙即痙。痙病的主要病變在傷津。故21雜的"太陽嫡發(fā)汗太多",22奪的"風病下之",24條的"疰病若發(fā)其汗,其表益虛",都在說明津傷幣能養(yǎng)筋而駛痙的道理。
濕病雖有寒熱虛實之分,篇中所論,卻是以表
虛和寒涅為主。27條的"慎不可駔火攻",25條的但徽馓似皺出汗者,風濕俱去也",以及
防已地黃湯證,都著重固表。至40條的
桂枝附子兩.擊桂加
白術鞠,4l條的
甘草肘子哥諸證,都若重在溫里,并無濕熱證。
喝病每由旃虛而致熱邪,來的脈弦細芤遲,們條的脈徽弱,都在說明這個道理。所雌它選眉自
虎加
人參湯,既清暑熱,又生津液。
摘記在讀書過程中,對一些論述、命題、定理、公式、警語、事例、數(shù)字、日l文、例證,新的材料、新的觀點等進行摘抄。
做摘記最好用卡片紙,也就是做資料卡片。閱讀發(fā)現(xiàn)可摘的材料,隨時抄記在卡片紙上,這樣做,既方便,又靈活,不過一般只適用于內(nèi)容較少的。具體說來,做資料卡片要注意四點:第一,要有科學分類。初學做卡片的,容易見一條摘一條,用時憑腦子的記憶去找。這種做法,卡片少的還行,多了便不行。一般科學家都要積累上萬張的卡片,僅憑lI鹵子記憶去查找是辦不到的,必須有合乎科學方法的分類s第二,要摘記實實在在的東西。資料卡片主要起提供資料的作用。每張卡片內(nèi)容有限,必須摘實在的內(nèi)容,如基礎理論中的有關臟腑,經(jīng)絡,病機、診法、治則}臨床各科的病癥,實驗研究報告的結果、數(shù)據(jù)、結論;文章的主要論點、書的核心內(nèi)容等。同時要處理好詳略的關系。重要的數(shù)據(jù)和結論要詳,甚至要一點不遺漏地摘。而文章的一般內(nèi)容則可以概要摘抄。第三,同一張卡片所記資料必須屬于同一分類。切忌把不同分類的內(nèi)容摘記在同一張卡片上,以免造成分類困難和使用不便。第四,要寫明資料的名稱、作者、出版時間和出處,圖書要寫清楚頁碼、版本等。
資料卡片既起提供資料的作用,又起資料索引的作用。如果資料的名稱、作者、版本、頁碼,時間、出處不清楚,則不住查蒯。這事看來簡單,對初學做卡片者,卻也不易。因為一篇資料、一本書、一篇文章,常常要分別摘錄在數(shù)張皋片E,并納入不同的分類巾,每張上都要寫明,甚為麻煩,需要極大的耐心。但這對以后有效地使用卡"是絕對必需的。
綜合筆記就是把不同=}s籍和若干資料中的相同內(nèi)窯,綜合到一個題目或專題下。我們在閱讀時,有時遇到幾種版本的書都是講一個內(nèi)容,但講的深淺、重點不同,肯的幾個作者的觀點也不盡一致,為了學爿和研究的需要,往往把它們的內(nèi)容綜合到一起,寫一份筆記,這就得采用綜合的形式。從前我在學習《脾胃論》時,曾寫過以下一則筆記:
一邵取脾胃論H,尊元氣,賤陰火,足以概之。
脾肴氣衰,元氣不足,而一心火獨盛。一心火者,
陰業(yè)也。心不主夸,相火代之,元氣之賦也;鹋c
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恢食普倦拜傷姍為熱中論》)。
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朋火傷其生發(fā)之氣
(《j哥署益氣揚論≈)。
凡怒忿悲思恐懼,皆捐元氣,夫阿失之_j蟲盛,由
心生凝滯,七晴不安哉也(目安養(yǎng)性種謝漪胂胃論女)。
胃囂受病,不能滋養(yǎng),故六腑之氣已絕.致陽道
不行,碉火上菲(々脾胃最剛JL辭不通論≥)。
反增其陽史,是以元氣消耗,折人長命(《進戧
瓶過怖*)。
脾胃虛而火肚,則必少氣(《忽肥忽瘦論》)。
熱侍元氣,啦人參、
麥冬、
五味子生脈。脈者,元
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毒之苦
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壘也}五味子之酸吐瀉火,
補庚大腦與肺金也(《脾胃虛弱隨時】』』病隨
癰制力")。
東垣總以陰火與元氣相對而言,元氣惟恐其不
足,陰火惟慮其有糸。鼓益氣瀉火,是東垣治內(nèi)傷病
極其重要的手段。
這種綜合筆記,可以加深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做起來叉不太費勁。
心得筆記這種筆記,往往是在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一個問題之后,自己有所收獲、體會、見解,用自己的話把它記錄下來。它的好處是能鞏固學習效果,檢驗學習的情況,使自己心中有數(shù)。如果在寫心得筆記時,發(fā)現(xiàn)對某一問題理解還不深透,不夠清楚明白,可再回過頭來讀一讀原文。如果感到書中有講得不夠恰當?shù)牡胤剑稍诠P記中提出來,傲以后繼續(xù)學習的線索。茲引尤在涇《醫(yī)學讀書記·素問傳寫之誤》四則為例;
蒼無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陌氣西,雖有
賦邪,弗能害也。敢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
明。傳,當作專,言精神專一,則清凈弗擾,猶蒼
天之氣也。老子所謂"專氣致柔",太史岱所謂"精
神專一,動合無形,贍是萬物。"班氏所謂"專精神
以輔天午者。是也。若作傳,與義難通。王注精神
可傳,惟圣人得道者乃能爾,予未知精神如何而傳
也。
解脈.爭^
腰痛而引肩,目喵瞞然,時遺溲。置
云:"輯脈夸人騷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怒。"
詳本篇番舉諸經(jīng)腰痛,乃獨遺帶脒+而重出解脈。
按帶脈起于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huán)身一周如束
帶。然則此所謂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者,自是
帶脈為宿,云解脈者,傳寫之誤也。
"血溫身熱者死"。接溫當作溢。夫血寒剛凝而
不流,熱則沸而不寧,溫則血之常也,身雖熱,何
速至死。惟血流既溢,復見身熱,則陽過亢而3月受
逼,有不盡不巳之勢,敢死?淙耸а螅D增
身熱
咳嗽老,往往致死,概可見矣。
"診法常眥平巨,婀氣未動,陽氣未擻,飲食
未進,經(jīng)脈未盛,絡脈調(diào)勻,氣血末亂,故乃可診
有過之脈"。按《營衛(wèi)生會篇勢云:"平旦陰盡而陽
受氣也。"走陰氣方盡,何云來動?陽氣方受,何
云來散?疑是研氣柬動,酮氣來散,動謂盛之暮,
散謂衰之極也。
第一則經(jīng)文見"生氣通天論",我原意傳應讀作搏,聚也。第二則見"刺腰痛論".張介賓解釋為足太陽經(jīng)之散行脈也。第三則見"大奇論",第四則見"脈要精徽論"。象這樣寫心得筆記,積之既久,必然太有進境。
(三)深思深思苦想,是做學問、研究科學最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古人謂之"揣摩",我們現(xiàn)在說是"獨立思考"。前人的成就,要學習,要繼承。但如果止于此,那就永遠只能步前人的腳印,抬別人的牙慧,也就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人類還有什么進步可言?中醫(yī)學還有什么可整理提高?魯迅把沒有獨立思考而只是死讀書、讀死書的人,譏諷為"活的書架"!墩撜Z·為政))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正是學與思這樣一種辯證關系。意思是說,只是學習而不善于深思,終將罔然無所得}或能尋思而不善于學習,勢將使人疲殆不堪。雖然如此,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比學甚至是一種更為艱苦的勞動。有時為了思考一個問題,許多科學家常常忘卻一切麗到了"入迷"境界。這就難怪牛頓錯把手表當成了雞蛋煮。董莽的《閑燕常淡》記載:"歐陽文忠公謂謝希深日t吾生平作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蓋唯此可以屬思耳。"可見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只要有深思的機會,到處都可以運用思考。歐陽修的這個經(jīng)驗談,十分重要,他遭破了做文章的一個秘密,就是在寫作之前要很好的屬思,即運用思考。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它的每一個論點和論據(jù)以及表述的方法、層次安排等等都盡量考慮成熟,形成腹稿,這樣就可以使寫作的時候減少阻礙。很快就能完成。一篇文章,只要構思好了,下筆的時候,只要照著所想的,慢慢地象說話一樣一句一句寫出來,話怎么說字就照樣寫,都寫完了,再修改也不難了。搞科研、做學問、寫文章,都應學習歐陽修的辦法,抓緊一切時間構思。擾上構思,我是經(jīng)常用的,略有所得,立即起瞇記下來,甚至一夜起來兩三次,都是經(jīng)常有的!抖Y記·中庸》有一段關于做學問的話,頗值得考慮。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描也;有弗恩,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卜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看來,古人早已把勤思考,多思考,細致思考,反復思考,列為做學問的重要條件之一。我們一定要有"思之弗得弗措"的精神。歐陽修之所以"三上屬思",也就是"弗得弗措"的具體體現(xiàn)。尤其是我們做醫(yī)生的人,必須善于運用思維,才能提高醫(yī)療水平!豆沤襻t(yī)案》卷三記載朱震亨治驗一則云:
"浦江洪宅一婦,病瘧三日一發(fā),食甚少,經(jīng)不行已三月,丹溪診之,兩手詠懼無,時當瞄月,議作虛寒治。以
四物湯加附子、
吳萸、
神曲為九。心頗疑,次早再診,見其梳裝無異平時,青語行步,并無倦怠,知果誤矣。乃曰:"經(jīng)不行者,非無血也,為姨所礙而不行也。無脈者,非氣血衰而脈絕,乃_f}l廢生
熱,結伏其脈而不見爾。以三花神佑丸與之。旬日后,食稍進,脈漸出,但帶微弦,證尚未愈。因謂胃氣既全,春深經(jīng)血自旺,便可自愈,不必服藥。教以淡滋味、節(jié)飲食之法,半月而瘧愈,經(jīng)亦行。"
以朱丹溪醫(yī)學的高明,當他屬思不深、不周的時候,還會發(fā)生誤診。只有通過熟慮之后,才可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當?shù)は巡∪颂幚砗弥,他的思維不僅投有停止,還在繼續(xù)深化,并終于糾正了誤治。如果沒有"心頗疑"那一點思維活動的繼續(xù),這個病人的誤治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四)善記善記,是指要善于鍛煉記憶力。
記憶有兩種,一種叫機械記憶,一種叫理解記憶。
機械記憶靠重復,理解記憶靠聯(lián)想。一兩歲的小孩沒有什么聯(lián)想,只有靠機械重復的辦法。把學到的一句話來回咕嚕,然后就學會了。這種方法是"強記"。
一般人說少小時記憶好,都屬于"強記"。長大以后,知識多了,就開始使用聯(lián)想的辦法,也叫做"追記"。
當他接觸到一個新事物時,就會把已經(jīng)知道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去記住新的事物。年齡大的人,主要靠運用聯(lián)想方法。因而年齡大了。記憶力慢慢衰退,補救的辦法.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鍛煉它,使它逐漸增強起來。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鍛煉:
第一,有決心,有目標,勤奮練習。我學習經(jīng)典著作如《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部是二十歲以前讀背的,也就是用機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讀和背,基本把它記下來了。二十歲以后,臨床的機會漸漸增多,感到《率草經(jīng)》不夠熟習,而"本草經(jīng)》文有如《爾雅》,沒有文法可言,就比較難于記憶。例如t
"人參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我把它改編成七言詩決:
"人參微寒甘無毒,補臟安神且明日,止悸除邪開心志,定魄輕身堪久服。"
總是在每天晚上就寢前三十分鐘編
一味藥的詩訣,寫上紙條,先讀十余遍后,把它貼在墻上,就枕后再閉目凝神默誦五六遍,就入睡了。第二天早晨起床,再朗讀若干遍,如是者堅持了半年多,整理編了本草詩訣二百味,背誦二百味,苦記二百味。所以我的藥性基礎,完全是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打下的。我當時編詩訣的原則,也就是以"本草經(jīng)》為準,而未采諸家雜說。因當時學識既未深,經(jīng)驗又不多,還不具備評論諸家的本領,就只好以《本草經(jīng)》為準了。看來,提出明確的指標,是非常重要的,背藥性最大的困難,就是氣味容易混淆,就只好堅持每天既讀、又背,已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了,還要認真地一句一句讀,這不是為要背,而是為了要使它不混。這樣記一味藥,把腦、口,手都用上,經(jīng)過編寫、朗讀、默背,記憶的效率自然就提高許多。
第二,記東西要注意自覺的聰想。仍以我記憶藥性為例!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諸藥中,氣味甘、微寒、無毒完全相同的,僅有人參、
丹砂、苡仁、
竹茹四昧,但人參主要是益氣生津,丹砂主要是重鎮(zhèn)安神,薔苡除久風濕痹,竹茹則為散氣止嘔噦(系孫子i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注論")。這樣聯(lián)系起來,當我要選用"本草經(jīng)>)味甘氣微寒的藥性時,不僅一經(jīng)追憶,便都能聯(lián)想起來,同時亦具有選擇遣用的準則。叉如選用《傷寒論》方時,一提到
桂枝湯,立即可以聯(lián)想到治"形似瘧,一日再發(fā)"的桂枝二
麻黃一湯;治"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的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的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術湯;清"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的桂枝加附于湯j治"下之后,脈促胸滿"的桂枝去
芍藥湯以及桂枝人參湯、桂枝甘草湯等等,都可以聯(lián)系起來,一一加以區(qū)別。再舉一個近鍘,有幾個少年耳部具有識字的特異功能,一再試驗不爽,新華社發(fā)消息,想從古代文獻中查出類似的記載,作為歷史的依據(jù),輾轉要我提趕資料。我便首先考慮到耳和目的聯(lián)系。《晉書·涼武昭王傳》有:
"賞無疏漏,罰匆容親,耳目人間,知外患苦。"
這還是屬于耳昕目視的原意。又聯(lián)想到《史記·灌夫傳》說:"臨汝候方與程不識耳語。"
這仍與特異功能無關。又進一步聯(lián)想到"志林》有{
"蘄州龐君常善醫(yī)而耳聵,與語須書使能曉,東坡笑日:吾與君常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乎?"
這和特異功能有些接近了。最后終于在《列子·仲尼》查出:
"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同時晉人張湛的注解還說:
"夫形質(zhì)者,心智之窒宇I耳目者,視聽之戶牖,神可徹焉,則視聽不因戶牖,照察不閡墻壁耳。"
是古代確有耳具目視的特異功能的人。以此說明聯(lián)系對于記憶的幫助是很有好處的。當然要分事物的外部鞋系和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
第三,不放松機械記憶。機械記憶,并不是只有小時候發(fā)達,長火以后就不靈了。主要因為用得少了,就感到差些。所以,機械的記憶仍要用,要適當?shù)闹貜。我的方法是,有的東西記得不牢,但又非牢記不可的,便把它翻出來進行閱讀。讀到可以背誦的時候,就隨時默背。歐陽修是"三上屬思",我則行走坐臥部喜歡默背。只要自覺地使用機械記憶這種本事,然后在復習過程中,逐漸和別的東西建立聯(lián)系,機械記憶的東西就會變成理解記憶的對象。
第四,要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分類。比如,通過一段學習時間,就可把學有心得的課程內(nèi)容,進行一次總結。例如,學完了"易水學派",有哪些具有代表性柏醫(yī)學家?他們各自不同的學術思想,他們各自有哪些著作?整個學派的主要成就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學完了其他學派,又進行整理總結。但要注意不要讓教材牽著鼻子走,書上寫的什么,就按著書上的順序搞,不越雷池一步,搞完就完_『。我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整理編寫過多少小書!秱摗、《金匱要略》都曾經(jīng)多次整理表解}《靈樞》、《素問》按照中醫(yī)學的理論體系,亦不知整理過多少遍。不知者以為我年紀輕輕就狂妄自大,著書立說,其實這是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的最好方法。整理一遍,確有一遍的進境。經(jīng)常主動整理學過的知識。使這種知識學的比較活、比較牢,到用的時候就能信手拈來。
以上是我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我的經(jīng)驗。精讀、勤寫、深思、善記四個環(huán)節(jié),是治學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還要貫串著"刻苦勤奮,持之以恒"八個字,這樣才可能學育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