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lung abscess |
拚音 | FEINONGZHONG(XIAOER) |
別名 | 中醫(yī):肺癰。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呼吸系統(tǒng)疾。▋嚎)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肺膿腫是由于肺組織發(fā)生化膿性病變使肺實質(zhì)受損,肺組織溶解、壞死形成洞腔,內(nèi)含膿液。臨床以發(fā)熱、咳嗽、胸痛、或咳吐膿痰為特征。 |
中醫(yī)釋名 | 以發(fā)熱,胸痛,咳唾膿血為主要臨床特征。 |
西醫(yī)病因 | 引起肺膿腫的病因很多,主要繼發(fā)于肺炎,尤其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繼發(fā)者為多。也可由于呼吸道吸入異物或并發(fā)于敗血癥的過程中。偶自鄰近組織化膿病灶,如肝膿腫、膈下膿腫蔓延到肺部。常見的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和鏈球菌。多數(shù)肺膿腫為混合感染。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此病可見于各年齡組小兒。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病的發(fā)生與外感風熱、或痰熱素盛有關(guān),亦可由他處癰疽轉(zhuǎn)移而來。病位在肺,總屬風熱火毒壅滯于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絡,血滯為瘀,而致痰熱與瘀血郁結(jié),蘊釀成癰,血敗肉腐化膿,肺損絡傷,而成肺癰。 |
病理 | 肺膿腫病理變化早期有細支氣管阻塞,肺組織炎癥,小血管栓塞,肺組織化膿、壞死,終至形成膿腫。液化的膿液,積聚在膿腔內(nèi)引起壓力增高,最后破潰到支氣管內(nèi),咳出大量膿痰。病變可向周圍擴展,形成一至數(shù)個膿腔。若膿腫靠近胸膜,可發(fā)生局限性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引起胸膜粘連。位于肺臟邊緣部的張力性膿腫,若破潰到胸膜腔,則可形成膿氣胸。若支氣管引流不暢,壞死組織殘存在膿腔內(nèi),炎癥持續(xù)存在則轉(zhuǎn)為慢性肺膿腫。這時,膿腔周圍纖維組織增生,腔壁變厚,周圍的細支氣管受累變形或擴張。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是一種先實后虛的病證。疾病早期多屬邪盛的實熱證候,中期多為虛中夾實,后期則表現(xiàn)為正虛邪戀。咳唾腥臭膿痰,并見痰液分層,或見咯血,為本病確診的重要條件。嬰幼兒不會唾吐,常因咽下膿血而時時嘔惡。臨證時應注意分清病期,辨明虛實。 1.成膿期 主證:壯熱,干咳或痰少黃稠,咳聲低沉,胸痛,口渴或伴時時振寒,小便黃,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少津,脈滑數(shù)。 分析:本證多因風熱邪毒,內(nèi)壅肺葉而致。熱結(jié)于里,閉郁陽氣,故見壯熱。熱灼肺津,故見干咳或痰少黃稠。邪熱壅肺,肺脈瘀阻,中氣不舒,故見胸痛,咳聲低沉。 2.膿成破潰期 主證:壯熱不已,多以午后或夜間為甚,肌膚灼熱多汗,咳吐膿血,氣味腥臭,胸痛煩滿,轉(zhuǎn)側(cè)不利,氣短喘促,渴喜冷飲,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分析:本證多因熱毒熾盛,血敗肉腐而致。熱蓄血瘀,破傷血絡,內(nèi)潰溢入肺管,故見咳吐膿血,氣味腥臭。熱毒壅肺,邪阻胸中,故見胸痛。熱搏營血,故見壯熱不已。 3.正虛邪戀期 主證:低熱不盡,咳嗽胸痛減輕,膿痰減少,面色蒼白,氣短多汗,少食懶言,困倦乏力,心悸不安,小便黃,大便干,舌紅或色淡,脈虛數(shù)或沉細。 分析:本證多因氣陰兩虛,余邪未盡而致。余邪未盡,故見低熱。膿痰未盡,故胸痛未全消。氣虛故見氣短多汗,困倦乏力。陰虛不能養(yǎng)心,故見心悸不安。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參見“肺膿腫”條。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根據(jù)病史、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驗可明確診斷。 |
發(fā)病 | 可急可緩。 |
病史 | 有肺炎、呼吸道吸入異物、并發(fā)于敗血癥、肝膿腫、膈下膿腫等病史。 |
癥狀 | |
體征 | 癥狀:1.咳嗽,咳粘液痰或膿痰,如為厭氧菌感染,則咳膿臭痰,甚至咯血。 2.胸痛,乏力,盜汗,納差,體重下降。 體癥:病變較小或位于肺臟的深部,可無異常體征。病變較大,膿腫周圍有炎癥浸潤,叩診呈濁音,聽診呼吸音低,有時可聞濕羅音。慢性肺膿腫者患側(cè)胸廓略塌陷,叩診濁音,呼吸音減低。可有杵狀指(趾)。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膿腫在早期化膿性炎癥階段,X線為大片濃密模糊炎性浸潤陰影,與細菌性肺炎相似。膿腫形成后X線片見膿腔,如與支氣管相通則有液平面,周圍環(huán)以炎性浸潤陰影。治愈后可殘留少許纖維索條陰影。慢性肺膿腫,膿腔壁增厚,周圍炎癥消散不完全,并有纖維組織增生,可伴支氣管擴張、胸膜肥厚等。 |
實驗室診斷 | 1.痰液涂片檢查或培養(yǎng),可確定病原體和選擇有效抗生素。 |
血液 | 1.白細胞計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均明顯增加,可出現(xiàn)核左移及中毒顆粒。慢性肺膿腫者可有輕度貧血。 2.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陽性率及積分值均顯著增高。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肺大泡:在X線片上見壁薄,空腔無液平面,大小隨時變異,可在短期消失。 2.先天性肺囊腫繼發(fā)感染:囊腔外壁整齊,周圍無炎癥浸潤,囊內(nèi)液體量多,與囊外浸潤不成比例。炎癥消失后囊腔不閉合。 3.支氣管擴張癥:有慢性反復咳嗽、咳痰病史。X線片可見大小環(huán)狀透光陰影呈卷發(fā)影或蜂窩狀,造影可見支氣管呈柱狀、梭狀或囊狀擴張。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參見“肺膿腫”條。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一、一般治療 1.注意休息和營養(yǎng),給于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2.對重癥或體弱者間斷給予輸血和血漿。 3.呼吸困難者應給予吸氧。保證環(huán)境適當?shù)臏貪穸,通風良好。 4.痰液太稠時,應給于祛痰劑或霧化吸入及吸痰。 二、體位引流 根據(jù)不同病變部位采取不同的體位引流,使膿液順利經(jīng)氣管排出。體位引流應在空腹進行,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鐘。 三、抗生素治療 1.針對病原菌給予有力的抗生素治療。在疾病早期致病菌未明確之前,可選用青霉素。劑量為每日10~2O萬u/kg,分2~4次,靜脈輸入。 2.青霉素無效者可選用頭孢菌素,如頭孢唑啉、頭孢拉定、頭孢三嗪、頭孢他啶等。劑量均為每日50~100mg/kg,靜脈輸入。 3.根據(jù)痰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結(jié)果調(diào)整抗生素?股丿煶滩簧儆4周。 四、局部治療 1.霧化吸入:液體為生理鹽水50ml加蒸餾水50ml,液內(nèi)加入慶大霉素4萬u,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2mg。每日3~4次,每次20分鐘。 2.氣管內(nèi)直接滴藥:氣管內(nèi)插管,將青霉素或慶大霉素用生理鹽水稀釋后滴入。每日1~2次。此法有一定危險性,可致窒息,插管前應做好給氧準備。 3.經(jīng)肺穿刺抽膿注入藥物:若膿腔較大靠近胸壁,在超聲波定位下可經(jīng)肺直接穿刺,抽膿并注入抗生素。經(jīng)肺穿刺有一定危險性,可發(fā)生氣胸和出血。 五、外科治療 少數(shù)病人久治不愈形成慢性膿腫,或有反復感染,大量咯血者可行手術(shù)治療。 |
中醫(yī)治療 | 中醫(yī)對本病的治療,以祛邪為原則。清熱解毒,化瘀排膿法要貫穿整個病程。后期正虛,當治以益氣養(yǎng)陰,兼清余邪 。 一、辨證選方 1.成膿期 治法: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 方藥:銀花解毒湯加減。水牛角20g,銀花、地丁、連翹各12g,丹皮、赤芍、夏枯草各9g。壯熱加生石膏、黃芩;咳嗽痰多加冬瓜子、天竺黃;胸痛劇烈加柴胡、枳殼。 2.膿成破潰期 治法:清熱解毒,托里排膿。 方藥:仙方活命散加減。金銀花、穿山甲、花粉各12g,歸尾、陳皮、浙貝各9g,乳香、沒藥各 6g。咳膿痰多加蘆根、敗醬草;咯血加白茅根、仙鶴草;乏力口干加太子參、知母。 3.正虛邪戀期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除余邪。 方藥:桔梗杏仁煎加減。連翹、貝母、夏枯草各12g,杏仁、桔梗、百合各9g,麥冬、阿膠、太子 參各6g。低熱不退加地骨皮、白薇;氣短多汗加炙黃芪、炙甘草;咯出膿血加敗醬草、白茅根。 二、專方驗方 1.清熱化瘀方:桑白皮9g,地骨皮9g,寒水石9g,青黛3g,生薏苡仁30g,紫草6g,白薇 6g,乳香4.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適用于本病早、中期。 2.逐瘀排膿湯:葶藶子5g,杏仁10g,枯梗5g,瓜蔞12g,冬瓜子15g,魚腥草15g,花粉10g,白芷6g,葦根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于本病潰膿期。 3.清熱解毒湯:野蕎麥根15g,魚腥草15g,蘆根15g,紅藤9g,黃芩6g,丹參9g,桃仁9g,桔梗6g,金銀花15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于本病潰膿期。 4.桔梗葦莖湯:干蘆根15g,薏苡仁15g,冬瓜子30g,魚腥草30g,地丁草30g,桃仁10g,全瓜蔞10g,黃芩10g,桔梗10g。水煎服,每即1劑。適用于肺膿腫各期。 三、其它治療 1.貼敷:大蒜適量,搗爛如泥,外敷雙側(cè)涌泉穴,每24小時1次。敷藥前在患兒雙足心先涂少許凡士林,以防皮膚損傷。 2.霧化吸入:魚腥草20g,葶藶子10g,遠志10g。水煎取汁40ml,沉淀、過濾后分2~4次霧化吸入,每次霧化20分鐘。 |
中藥 | 1.桑菊銀翹散:具有清肺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于肺膿腫早期。3~6歲每服1/3包,6~9歲每服1/2包,9~12歲每服1包,日服2次。 2.復方魚腥草片:具有清肺解毒的功效。適用于肺膿腫早期。3~6歲每服3片,6~9歲每服4片,9~12歲每服5片,日服2次。 3.急支糖漿:具有清熱,解毒,消癰的功效。適用于肺膿腫成膿期。3~6歲每服15ml,6~9歲每服20ml,9~12歲每服25ml,日服3次。 4.八寶五膽藥墨: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化瘀排膿的功效。適用于肺膿腫咳吐膿血者。3~6歲每服0.5g,6~9歲每服0.8g,9~12歲每服1g,口服2次。 5.扶正養(yǎng)陰丸:具有扶正養(yǎng)陰,潤肺止咳的功效。適用于肺膿腫恢復期。3~6歲每服1/3丸,6~9歲每服1/2丸,9~12歲每服1丸,日服3次。 |
針灸 | 初期選大椎、肺俞、列缺、合谷、豐隆穴;中期選肺俞、中府、尺澤、膻中、支溝、大陵穴;恢復期選中府、膻中、曲池、足三里、太溪穴。初期、中期毫針刺以瀉法,恢復期補瀉兼施,每日1~2次,5日為1療程。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中醫(yī)學對該病有較詳細論述,《諸病源候論》專設(shè)"肺癰候",并指出"寒搏于血,蘊結(jié)成膿,熱又加之,積熱不散,血敗為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