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內(nèi)、外翻畸形嚴重,兩下肢伸直,兩膝相碰時,單側(cè)外翻畸形者兩踝間距在5cm以上,雙側(cè)畸形在10cm以上;或兩踝相碰,單側(cè)內(nèi)翻畸形兩膝間距>5cm;雙側(cè)畸形的>10cm以上,引起行走困難或膝關節(jié)疼痛者均應施行切骨矯形術。
[術前準備]
1.判斷畸形的主要部位 術前需要判斷膝內(nèi)、外翻主要是脛骨還是股骨的畸形所引起。如以股骨畸形為主,應行股骨切骨術;如以脛骨為主,則應行脛骨切骨術。少數(shù)嚴重畸形者,股、脛骨均有明顯畸形,則二者應先后施行切骨術,間隔8周左右。簡單有效的判斷方法是在X線透視下觀察整個下肢,以判斷畸形的主要部位。
2.測切骨部位與切骨角度 以骨畸形為主者攝一包括畸形骨及其上、下兩個關節(jié),以關節(jié)畸形為主者攝包括該關節(jié)及其上、下兩骨的大部分的X線片,以決定切骨部位。醫(yī)學全在.線提供
⑴楔形切骨的測定 | ⑵楔形切骨矯正后, 力線恢復正常 |
⑶直線形切骨矯形后, 楔形裂隙用植骨充填 |
圖1 右側(cè)股骨下段切骨術(角度與部位測定) |
股骨下段畸形:先劃一膝關節(jié)的平面線AB,在其中點作一垂直線CD(即正常力線),再作一股骨干的縱軸線EF,CD與EF線的夾角即為需要糾正的角度,也就是需要楔形切除骨質(zhì)的頂角(或是直線形切骨矯形中施行楔形植骨的頂角)[圖1]。切骨平面A'B'(即AB的平行線)應選在CD線與EF線的交叉點最為理想。愈近關節(jié),矯正愈準確,但應與骨骺線有一定距離,并留出鋼板固定的部位,以免傷及骨骺。一般選在干骺端適當部位。再作EF的垂線GH,與A'B'相交于股骨外側(cè)皮質(zhì),兩線夾角的楔形骨質(zhì)即為需切除的骨質(zhì)。
⑴測定切骨部位 | ⑵楔形切骨矯形后, 原力線EF恢復正常 |
⑶直線形切骨矯形后, 楔形裂隙用植骨充填 |
圖2 右側(cè)脛骨切骨術(角度與部位的測定) |
脛骨畸形:先作脛骨上、下骨骺的平面線AB、GH,在骨骺的中點作垂直于各骨骺平面線的垂線CD、EF,其交點即為切骨的平面,其夾角即為需要糾正的角度[圖2]。
3.楔形切骨或楔形植骨的選擇 楔形切骨,即按設計切除一塊楔形的骨質(zhì),矯正畸形和恢復正常力線后兩骨端可以密切對合;楔形植骨,即作直線形切骨,按設計矯正畸形后,骨斷端間形成楔形缺損,另以骨塊移植充填。二者各有其優(yōu)缺點:楔形切骨后,肢體稍有短縮,但不愈合的機會極少;而楔形植骨后,肢體稍有增長,但愈合時間較長,有可能不愈合。臨床上一般多用楔形切除術。除非軀干與下肢相比顯得下肢短,或比對側(cè)下肢短縮較多,且肢體畸形不重,預計切骨后骨缺損不太大者,可用楔形植骨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