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稀褶紅菇、大黑菇、黑蘑菇、稀褶黑菇、豬仔菇、火炭菌、火炭菰
|
漢語拼音 |
hei hong g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紅菇科真菌黑紅菇的子實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菌蓋寬6-15cm。平展而中凹。初污白色,后變?yōu)榘岛稚W詈蟪侍亢谏。菌肉灰白色,受傷后先變紅,后變黑。菌褶白色,后變黑色,褶片厚而稀疏。褶間時有橫脈。菌柄短圓柱形,長4-8cm,粗2-3cm,多實心。孢子無色,(7-9)μm×(6-7)μm,近球形,有小疣和脊突,結聯成不規(guī)則網紋。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吉林、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闊葉林地,夏、秋季單生或群生。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摘,去掉泥土,曬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菌蓋扁半球形,中部下凹。直徑6-15cm,棕灰色或暗灰色,邊緣光滑。菌肉灰白色、紅色或黑色。菌褶較疏,長短不一,類白色、灰紅色或黑色,褶間時有橫脈。菌柄粗短,圓柱形,長4-6cm,直徑2-2.8cm,色同菌蓋。氣微,味淡;有毒。
|
中藥化學成分 |
子實體含麥角甾醇(ergosterol),5,7-麥角甾二烯-3β-醇(ergosta-5,7-dien-3β-ol)。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黑紅菇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均為60%。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微咸;性溫
|
歸經 |
|
功效 |
祛風寒濕;舒筋活絡
|
功效分類 |
祛風寒濕藥;舒筋活絡藥
|
主治 |
風寒濕痹;腰腿疼痛;關節(jié)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2g;浸酒或入丸、散。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ificatio Russulae Nigricant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ussula nigricans (Bull.) Fr.[Agaricus ningricans Bull.]
|
科屬分類 |
紅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