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藤序絡石、牛角藤、掰果、銀絲藤、牛藤、車藤、藤杜仲、白九牛藤 |
漢語拼音 | zi hua luo sh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夾竹桃科植物紫花絡石的莖藤和莖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粗壯木質(zhì)藤本。全株無毛或幼時具微長毛;莖直徑約lcm,具多數(shù)皮孔。葉對生;葉柄長3-5mm;葉片厚紙質(zhì),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8-15cm,寬3-4.5cm,先端尖尾狀,基部楔形或銳尖,稀圓形;側脈多至15對,在葉背明顯。聚傘花序近傘形,腋生或有時近頂生,長1-3mm;花梗長3-8mm;花紫色;花蕾頂端鈍;花萼裂片5,緊貼于花冠筒上,卵圓形、鈍尖,內(nèi)有腺體約10個;花冠高腳碟狀,花冠筒長約5mm,花冠裂片5,倒卵狀長圓形,長5-7mm;雄蕊5,著生于花冠筒基部,花藥隱藏于其內(nèi);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線形,柱頭近頭狀;花盤的裂片與子房等長。蓇葖圓柱狀長圓形,平行,向端部漸狹,略似鐮刀狀,通常端部合生,老時略展開,長10-15cm,直徑10-15mm;外果皮無毛,具細縱紋。種子暗紫色,倒卵狀長圓形或寬卵圓形,端部鈍頭,長約15mm,寬7mm;種毛細絲狀,長約5cm;ㄆ5-7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谷疏林中或水溝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莖藤圓柱形,外表面灰褐色,皮孔橫向突起,并有微突起的橫紋;質(zhì)硬,折斷時皮部有稀疏的白色膠絲,無彈性。氣微,味微苦。 莖皮卷筒狀或槽狀,外表面灰褐色,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具細縱裂紋。折斷時有稀疏白色膠絲。 顯微鑒別 莖皮橫切面:木栓層為9-30列木栓細胞,栓內(nèi)層明顯。皮層窄,石細胞群排成環(huán)狀,并伴有非木化纖維。韌皮部寬廣,石細胞成群,散布于外側,其間伴有非木化纖維;乳汁管眾多,有時可見膠質(zhì)團塊;射線寬2-4列細胞。本品石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近石細胞群周圍有含晶木化厚壁細胞,薄壁細胞含小淀粉粒。 粉末特征 灰棕色。①石細胞成群,圓形、長圓形、類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長30-450μm,直徑27-90μn,壁厚,孔溝明顯,有的石細胞有2-3個腔,亦有的腔中含草酸鈣方晶。 ②草酸鈣方晶直徑15-25μm。③膠絲條狀或扭曲成團,直徑約19μm。 ④乳汁管直徑約25μm。⑤纖維常成柬,直徑20-25μm,一種壁厚8-10μm,一種壁薄,胞腔含草酸鈣方晶。⑥篩管側壁篩域較小,橢圓形。⑦射線寬1-5列細胞。此外,有木栓細胞。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微苦;性溫;有毒 |
歸經(jīng) | 肺;肝經(jīng) |
功效 | 祛風解表;活絡止痛 |
功效分類 | 祛風解表藥;活絡止痛藥 |
主治 | 感冒頭痛;咳嗽;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研末,3-5g;或浸酒。 |
用藥禁忌 | 《全國中草藥匯編》:"中毒癥狀:心慌,出汗多。"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與本品功效相似的尚有同屬植物繡毛絡石TraChe-lospermum dunnii(Levl.)Levl 分布于湖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乳兒藤T.cathayanum Schneid.又名:溫州絡石《浙南本草新編》,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aulis seu cortex T rachelospermi Axillar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Trachelospermum axillare Hook.f. |
科屬分類 | 夾竹桃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