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犁鏵草、箭葉草
|
漢語拼音 |
san jiao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Smallflower Bracketplant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川滇盤果菊的全草或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川滇盤果菊 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上部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具狹翅;葉片羽狀分裂,頂裂片大,近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近戟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疏齒或細齒;側(cè)裂片2-6對,披針形或卵形;莖上部的葉漸小,近卵形,不裂。頭狀花序,在枝上部排成圓錐狀,花梗密被柔毛;每頭狀花序長約1cm;有小花6朵;總苞圓柱狀,長約9mm,內(nèi)層總苞片5;舌狀花淡紅色,長約7mm。瘦果圓柱狀,長約7.5mm,紅褐色;冠毛白色。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緣。
|
藥用植物栽培 |
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乳癰;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痔瘡出血;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三角草全株有毒,以根部較毒。據(jù)廣東新會有關(guān)單位試驗,狗吃它的根二兩,七小時后死亡。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廣西藥植名錄》:根:治黃疸,內(nèi)傷。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
考證 |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Chlorophyti Lax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renanthes henryi Dunn [Lactuca henryi Dunn; L.diuersifolia Van.]
|
科屬分類 |
百合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