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龍吞珠、龍須果、風雨花、神仙果、番瓜子、山木、大種毛葫蘆、龍珠草、蒲葫蘆、假苦瓜、香花果、天仙果、野仙桃、肉果。 |
漢語拼音 | long zhu guo |
英文名 | Herb of Tagua Passionflower |
藥材基原 | 為西番蓮科植物龍珠果的全株或果。 |
動植物形態(tài) | 草質藤木,長達6。莖柔弱,圓柱形常被柔毛,具腋生卷須。葉互生,裂片先端具腺體;葉柄長2-6cm;托葉細絨狀分裂。葉膜質,寬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5-13cm,寬4-12cm,3淺混生腺毛或腺點。聚傘花序退化而僅具花1朵,腋生,5數(shù),白色或淡紫色,直徑2-3cm苞片一至三回羽狀分裂,小裂片絲狀,先端具腺毛;萼片長圓形,背面近先端具一角狀附屬物;花瓣與萼片近等長;副花冠由3-5輪絲狀裂片組成,花絲基部合生,上部分離;子房橢圓形,花柱3(-4)。漿果卵圓形,直徑2-3cm。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60-150 的荒山草坡或灌叢中,有栽培。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土層疏松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秋初將采回的成熟果實,去掉果皮,用清水洗去果肉,把種子晾干或曬干,置通風處貯藏。翌年春季3月播種。大面積的生產(chǎn)一般采用直播法,按35cm左右開行條播,將種子均勻地播入溝里,覆土2cm,澆水保濕。7-10d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5cm左右時,按株距10cm定苗,并沒支柱,用竹枝或樹枝插在行間,莖蔓纏繞其上,在定苗時、生長期、始花期各追肥1次,第1次氮肥,第1次麩肥或人糞尿,第3次除施氮肥外,增施過磷酸鈣。在每次追肥前,進行中耕除草,施肥后結合進行培土。 |
采收和儲藏 | 夏末秋初采收全株,洗凈,鮮用或曬干。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去泥紗,曬干。4-5月采收果實。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葉及樹脂中含黃酮類化合物,已確證的有:牡荊(nitexin),民牡荊素(isovitexin),肥皂草甙(saponarin),葒草素(orinetin),民葒草素(isoorientin)芹菜素-8-C-雙葡萄糖甙(apigenin-8-C-diglucoside)[1],藿香黃酮醇(pachypodol),4,7-O-二甲基柚皮素(4,7-O-dimethylnaringenin),3,5-二羥基-4,7-二甲氧基黃烷酮(3,5-dihydroxy-4,7-dimethoxyflavanone)[2],3,4-二-O-甲基山柰酚(ermanin-3,4-di-O-methylkaempferol-7,4-3-三-O-甲基氧基黃烷酮(-4-O-methylapigenin),7,4-二-O-甲基槲皮素(7,3,3-tri-O-methylquercetin),7,3,4-三-O-甲基山柰酚(3,7,4-tri-O-methylkaempierol)[4]等。種子油中富含亞麻酸(linolen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ed)[6].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酸;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清肺止咳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消腫藥 |
主治 | 肺熱咳嗽;小便混濁;癰瘡腫毒;外傷性眼角膜炎;淋巴結炎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南寧市藥物志》:全株:清熱,解毒,利水。治肺熱咳嗽,浮腫,白濁。敷爛腳癰瘡。 2.《廣西藥植名錄》:果實:潤肺,止痛。治疥瘡,無名腫毒。 |
考證 |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Passiflorae Foetid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assiflora foetida L. |
科屬分類 | 西番蓮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